漢代皇陵中的“黃腸題湊”是什麼?為什麼只有皇帝及其眷屬才能使用?

白琰昕弈


所謂“黃腸題湊”是我國古時的一種喪葬制度,是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漢書》上載有“黃腸題湊”這個名詞,原意是一種高貴的葬具,屬於“天子之制”,是帝王、皇子和諸侯王死後享有的最高規格的喪葬制式。

(黃腸題湊)

那麼,究竟什麼是“黃腸題湊”呢?

三國時期魏國學者蘇林在《漢書·霍光傳》中是這樣解釋的:“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向內,故曰題湊。”

按照這個說法,“黃腸”是指用去皮後的柏木黃心累於棺外,以木色淡黃而得名。“題湊”中的“題”指的是柏木的頭,“湊”,以頭向內。由此可見,“黃腸”強調的是墓葬的材料和顏色,也就是黃心的柏木;而“題湊”強調的是木頭擺放的形式和結構,也就是木頭的端頭向內排列。合起來解釋,“黃腸題湊”是指用黃心柏木,按向心方式致累而成的厚木牆。

最早記載“黃腸題湊”的歷史文獻,恐怕是《呂氏春秋》了。在它的《節葬篇》稱:“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題湊之室,棺槨數襲。”

北京大葆臺西漢墓,就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黃腸題湊”墓,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結構地下宮殿。這裡埋葬的是距今2000 多年前西漢時期的一個諸侯王,專家考證為西漢燕王劉旦或廣陽頃王劉建。

整座墓室成長方形,由15000多根黃腸木堆疊而成。北壁共有30層,每層縱鋪108根黃柏木;東西兩壁各30層,每層橫鋪160根;南壁有門形缺口,東西兩側各30層,每層縱鋪34根。這些黃柏木每根長90釐米,端口處大約10釐米見方,大小勻稱,一根一根地逐層碼放。截面對著棺槨,朝向中央,整整齊齊地把棺槨圍起來。

這麼多的黃柏木壘疊起來,墓主人的用意十分明顯,就是為了將棺槨保護起來。

(大葆臺西漢墓)

那麼,為什麼偏偏選擇黃柏木呢?

這是因為黃柏木在我國分佈較廣,常見於江南各省的廣大地區,是我國特有的樹種,剝皮後呈黃褐色,可以為“題湊”提供較廣的材源。這種樹木喜歡生長於溫暖溼潤的各種地方,材質優良,“紋理直,結構細,質稍脆,耐水溼,抗腐性強,有香氣”。古人利用黃柏木這種特有的屬性建造墓葬,達到防土侵、防水患、防黴變、防蟲蛀的目的。北京大葆臺西漢墓出土的黃柏木木質猶新,還散發出陣陣香氣。

那麼,為什麼要選用“題湊”的結構方式呢?

這是因為這樣的一種結構,可以科學地緩解封土堆對棺槨的壓力。這座墓耗費巨量的黃柏木,疊壘成了一堵長方形的內槨牆,就可以抵消來至於上層頂板和封土層的巨大壓力。所以,在該墓的考古發掘過程中,“黃腸題湊”結構整齊,異常堅固。

同時,古人還在棺槨的頂部和底部填入木炭和白膏泥,再用土層夯實,進一步強化了墓室的密封防潮性和堅固程度。

其實,在大葆臺西漢墓中,除了發現“黃腸題湊”的結構外,還發現了“梓宮”和“便房”。

所謂“梓宮”,就是指用梓木製作的棺木。大葆臺西漢墓發掘出的梓宮一共有5層,置於墓室後半部正中的棺床上,加上槨室和整個“黃腸題湊”,形成了五棺二槨的格局,符合《莊子·天子篇》中對帝王的棺槨禮制的記載:“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所謂“便房”,就是墓中的前半部分,其作用是“藏中便坐也”,是供墓主人靈魂休息使用的地方。一般會放置墓主人生前喜歡的食物,以及一些餐具和樂舞用具。

梓宮、便房、黃腸題湊疊加在一起,就是典型的漢代喪葬制度中“天子之制也”,是皇帝的特權。如果得到皇帝的特許,諸侯王和朝廷重臣也可以用“題湊”“便房”和“梓宮”,但一般不準用柏木,而用松木及雜木替代。如西漢的霍光去世後,漢宣帝就賜給他“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

那麼,為什麼“黃腸題湊”只能是天子才能使用呢?

這是因為修建“黃腸題湊”墓需要耗費極大的人力財力。

單以大葆臺西漢墓的“黃腸題湊”為例,就用去了15880根黃柏木,如果算上整個墓室的其餘用料,體積達到了200多方。這意味著每修建一座“黃腸題湊”就將砍伐成千上萬棵黃柏樹,還要耗費巨大的人力去運輸和加工,這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甚至諸侯王爺能輕易辦到的。正因為這個緣故,在已發掘的上百座漢墓中,“黃腸題湊”結構的墓葬不足10例。

所以,“黃腸題湊”只用於帝王和其王后墓,這是少數統治者窮奢極欲的具體表現。

(參考資料:《漢書》《呂氏春秋》等)


張生全精彩歷史


黃腸題湊,通俗地說就是在梓棺外面擺放黃心柏木,只不過擺放的方式比較奢侈:柏木條與棺壁垂直襬放。可以想象如果把筷子頭對準梓棺,筷子尾部朝外,這一圈下來得用多少根筷子。



“黃腸題湊”最早見於《漢書·霍光傳》:“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太中大夫任宣與侍御史五人持節護喪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衣五十篋,璧珠璣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臧槨十五具。”



蘇林注曰:“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故曰題湊。” 陸德明《經典釋文》記載:“題,徒低反,頭也。湊,七豆反,聚也。”



從上面的記載可以得出,因為柏木去皮,其木質為黃褐色,且製成長條狀,故曰黃腸,題就是頭的意思,指柏木的一端,湊是聚集的意思,黃長題湊合起來就是將很多柏木條一頭指向梓棺,另一頭指向外部,聚集擺放而成。



黃心柏木是我國特有樹種,其木質內部為黃褐色, 邊緣為淡褐色或淡黃色, 喜溫暖溼潤的土壤, 現今在我國江南諸省仍有廣泛分佈。我國古代氣侯比現在溫溼, 黃心柏木分佈範圍更廣,這為黃長題湊提供了原材料。選擇黃心柏木是因為其木質優良,“ 紋理直, 結構細, 質稍脆, 耐水溼, 抗腐性強, 有香氣”,而缺點是柏木生長週期長,再生困難。



物以稀為貴,像這種生長緩慢但是性能優良的資源,平民百姓自然是無福消受。“黃腸題湊”是隻有帝王及少數諸侯、功臣貴戚才能享受的最高規格葬式。但是皇室貴族們修宮殿、陵寢等需消耗大量木材,儘管黃長題湊只是少數人享用,自然狀態下的黃心柏木資源還是難以為繼。



《後漢書·光武十王·中山簡王焉傳》記載劉焉死後:“ 發常山、拒鹿、琢郡柏黃腸雜木, 三郡不能備, 復調餘州郡, 工徒及送致者數千人, 凡徵發搖動六州十八郡。”一個王爺規格的黃腸題湊所需柏木尚且要發動如此人力物力,皇帝規格則耗費更多。



就算你有錢有權,你也不能變出黃心柏木出來,到了東漢後期,柏木中間混填其他雜木都湊不夠數,乾脆以黃腸石代替。別說平民百姓,連王公貴族都用不上了。兩漢以後,極度奢侈的黃腸題湊葬制就壽終正寢了。


理工科直男


“黃腸題湊”是漢代帝、後和級別較高的諸侯王、後專用的一套葬具。東漢學者蘇林是這樣解釋“黃腸題湊”的:“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故日題湊。”現代考古發掘漢墓發現,這個解釋大體上是與事實吻合的。

“黃腸題湊”所需的黃心柏木材質要求很高,大多選用紋理直、抗腐蝕性強、有香氣的黃木。“題湊”的結構要求也很講究,這些科學搭構起來的“題湊”,不僅可以使柏木本身免遭損壞,而且能承受住來自上面的頂板和封土層的重大壓力,保護棺槨的安全。

“黃腸題湊”最早見於史籍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但流行開來大概是在西漢。西漢中葉以後,隨著黃木的匱乏和磚室墓、石室墓的興起,“黃腸題湊”走向式微。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黃腸題湊”較為盛行的西漢時期,這樣的墓具也只能是帝、後和級別較高的諸侯王、後使用。且不說建造這樣的墓制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單就數以萬計的黃木材,一般人家根本就無力提供。


與書居


黃腸題湊是葬制形式的一種。是漢代達官顯貴們用的葬具,只有身份極高的人才有資格使用。但不是隻有皇帝及其眷屬才能使用。


不是隻有皇帝及其眷屬,才能使用


漢代名臣霍光死後也獲此殊榮。《漢書霍光傳》記載:“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故曰題湊。”不過一般的確是只有皇帝、皇后這樣身份尊貴的人才能享受。像霍光這樣的大臣能夠破格使用,必須經皇帝特賜才行。黃心柏木在中國的南北方都有。

黃腸題湊實際上是由4部分組成。除了黃腸題湊,還有極木外藏撐、粳房和梓宮。使用黃心柏木縱對棺槨排列,一根更累積成厚實的木牆,類似堆柴火一般,這種形制就叫“黃腸題湊”。黃腸題湊在春秋戰國時,已有記載。從已發掘的幾座“黃腸題湊”墓看,各個墓的柏木長寬,數量等都不一樣。


黃腸題湊,流行的快,消失的也快


縱觀在漢代,漢前期黃腸題湊還不是那麼普及,其形制並不規整。到了西漢後期,黃腸題湊的製作變得更為講究,開始出現了榫卯。黃腸木對於防腐效果很好,但生長週期緩慢,數量少。搬運所耗的人力物力都不可小覷。到了東漢中後期,黃腸題湊改為用“黃腸石”代替,在河北定縣北莊中山簡王墓發掘,即可證實東漢諸侯王墓用黃腸石構築。這時黃腸題湊也慢慢消失了。


薄葬與厚葬


不過,不論是用木頭還是石頭,都不是簡單的事情。這與漢代崇尚厚葬之風分不開。死後比生前更奢侈,並不稀奇。在西漢時,漢文帝修建自己陵寢時堅持不用金銀,只用瓦器,也曾下詔明令不準厚葬之說。

在東漢光武中興之時,皇帝曾下詔說明“世以厚葬為德,薄葬為鄙”。不論皇帝說什麼,兩漢時期,都有人不亂抨擊厚葬之事,東漢王充在《論衡》中就竭力反過對厚葬陋習。


北京民俗


據一些學者的研究,黃腸題湊一詞出現於文獻記載最早是在《漢書漢書·霍光傳》:“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太中大夫任宣與侍御史五人持節護喪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臧槨十五具。”梓宮是斂屍之所,便房是墓葬的結構之一,由此可見黃腸題湊也是一種喪葬制度中的建築形式。書中注曰:“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故曰題湊。”柏木去皮為淡黃色,此處用料製成長條形,故稱“黃腸”。” “黃腸題湊葬制是漢代帝王、後和諸侯貴族的一種特殊喪葬制度。它主要包括四個部分‘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外藏槨。’”它也被稱為“柏黃腸題湊”。

題湊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東周時期,《史記》記載楚莊王使用的是“,楩楓豫章為題湊”,但是黃腸則是天子的規格,早期諸侯不能用此規格,在戰國後期,文獻中出現了秦昭襄王、呂不韋墓使用黃腸題湊的記載。如此推崇柏木與柏樹象徵著長生,可以辟邪,有高尚正直的品格不無關係。逮至漢代,除了帝王和一些諸侯可以使用以外,霍光這樣的朝廷重臣有時也可以享受這樣的高規格待遇。西漢後期,黃腸題湊的葬制開始衰敗,兩漢之後則消失不見。

以前曾在博物館中參觀過黃腸題湊,數量巨大的柏木就緊密的累放在墓中,震撼的同時,也不免讓人有一種浪費之感。大葆臺廣陽王墓中就用了15580根柏木。這樣的消耗速度肯定要大於樹木本身的生長速度,所以到了後期,一些墓葬以其他材質的樹木來代替,東漢則採用方石(黃腸石)來替代柏木。但是,為了營造陵墓宮室,大規模砍伐樹木的惡果已經顯現。一些學者認為,黃河中上游的水土流失和植被退化,乃至洪水的發生與之可能也有一定關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參考文獻:

黃河《“黃腸題湊”考》

祝慶《漢代“黃腸題湊”葬制興衰原因探析》

田立振《漢代的黃腸題湊與石材題湊》

魯琪《試談大葆臺西漢墓的“梓宮”、“便房”、“黃腸題湊”》


太常吸貓


恰巧我才去了漢廣陵王墓







漢廣陵王墓,黃腸題湊:金絲楠木用了800多塊500多立方米!本來的規制是用柏木黃心卯榫鑲嵌在一起再放進框架裡面,整個結構卡錯了一根你都不能嵌進去,嚴絲合縫。



每根木頭上都有工匠名字,方位,順序!被盜過,盜墓的更牛逼,盜洞在墓穴正上方,用三根木頭做了Z字型樓梯就把陪葬品幾乎搬空了



諾諾一諾


“黃腸題湊”,是流行於秦漢時期的一種特殊葬制,其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還有皇帝特許的寵臣。

“黃腸題湊”一名最初見於《漢書·霍光傳》。據書中記載,天子禮葬時,用柏木堆壘成棺槨形狀,外面有便房,也用柏木堆壘成,裡面放有大量陪葬品。

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所以為固也。由此可知,黃腸題湊是設在棺槨以外的一種木結構,它是由黃色的柏木心堆壘而成。黃腸是堆壘在棺槨外的柏木,用柏木構築的題湊即為黃腸題湊。它和梓宮、便房、外藏槨等構成了漢代帝王的專用葬制,而其他的皇親國戚及高官大臣只有經過天子的特賜才可享用。

所謂“黃腸”,顏師古注引蘇林的說法即黃心的柏木,就是去皮後的柏木,即堆壘槨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黃。因題湊用的木材都是剝去樹皮的柏木枋(椽),以木色淡黃而得名。

從已有的漢代考古材料可知:“題湊”在結構上的基本特點,一是層層平鋪、疊壘,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頭皆內向”,即題湊四壁所壘築的枋木(或木條)全與同側槨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從內側看,四壁都只見枋木的端頭,題湊的名稱便是由這種特定的方式衍生出來的。

皇帝駕到v騷臣退下


這個直接百度吧,會有解釋的,說起來麻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