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现象:单靠“一口好腔”的演员可以休矣

有次我在剧场侧幕条看戏,观众正为演员的精彩表演叹为观止、掌声不断,一位站在我身边也在观摩的演员却冷哼一声。我说这表演多好,对方只说“他没嗓子”,不屑一顾……

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先生曾说“有人觉得只要自己的扮相、嗓子(也就是天赋条件)都好,‘上人见喜’就成了,因之就不肯再在艺术上去深入钻研了,这很不好”。这话说了几十年,但戏曲舞台上只靠嗓子的演员却有增无减,总该引人深思。

戏曲现象:单靠“一口好腔”的演员可以休矣

戏曲现象:单靠“一口好腔”的演员可以休矣

荀慧生

我们以前讨论过演员要重视对技术的学习,所谓技术,既包含戏曲的基本规范和程式套路,也包含演员自身的声腔训练。要想成为“文武不挡”的全面演员,在先天嗓音条件下练就一副好唱腔自不必说,练好身段基本功也很重要。

然而,我们发现,在戏曲特别是以秦腔、豫剧为代表的的地方戏中,“一口好腔”虽然成就了不少名演员,却也耽误了很多演员的全面发展。一些演员认为只要唱得好,就足以弥补身段基本功的不足。

诚然,在秦腔发展历史上,对声腔的重视程度一度远胜于对身段的重视,早期也确实涌现出大量“好唱家”,或慷慨激昂、或低回婉转,总能靠声腔来引人入胜,获得观众的认可。这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比如演员可能是半路出家,身上缺乏基本功训练,或者是整个剧种系统发展过程中尚未形成规范而完整的身段表现形式。

戏曲现象:单靠“一口好腔”的演员可以休矣

然而,戏曲发展到了今天,观众已经不能满足于“听戏”,而是愿意通过“看戏”来全方位观摩欣赏演员的全面技术,一口好腔虽然能带给人听觉享受,惨不忍睹的身段却难以带给观众视觉愉悦。

当然也有演员觉得,武生花旦才注重表演,须生正旦闺门旦这些行当要以唱功取胜,对身段可以不用太重视。然而有没有身段功底其实是可以在任何行当的演出中展示出来。肖玉玲的《探窑》纯以唱功拿人,但几个背影的唯美都让观众称道,那些背影造型都凸显出她对身段功力的深入研究,足以证明她对身段的重视。

戏曲现象:单靠“一口好腔”的演员可以休矣

被王绍献称为“鹂声谷鸣,裂帛清脆”的王天民,唱功不可谓不好,但在《洞房》录音中有一段并无唱词的地方引起掌声,看过此剧的人说这掌声是因为观众看到他的“一笑”就为之倾倒。

相反的,须生要是连《二进宫》的杨波都让观众觉得“身上凉”,唱功再好也不过尔尔,算不得全面的演员。《赶坡》也是唱功戏,但王宝钏进窑也是讲究身段的,好演员一个圆场加弯腰进窑就能引起掌声。

好唱家一句唱罢就会响起掌声,而有的演员则仅需一个身段甚至一个笑容就能引发掌声。相比之下,哪种才是好演员自然不言而喻。

有嗓子是祖师爷赏饭吃,在这基础上再加以勤学苦练,定能成为一个全面的好演员,但如果抱着这个“金饭碗”骄傲自满而懒于在身段基本功上下功夫,最多也就是个“好唱家”;相反的,“没嗓子”的演员拼命练功,力图取长补短,也能为自己赢得一方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