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小事,有時候教育過程中也蘊藏著深奧的心理學

前一段時間朋友和我講了她家孩子發生的一件小事:有一天她帶著倆孩子出去玩,然後有一個小孩先過來碰了一下她的小女兒,她以為男孩是想和女兒玩,就沒在意。

結果等了一會兒她又發現在兒子玩沙子的時候,男孩硬推了兒子一把,這時候她就有點火了,上前把兒子護在身後,讓小男孩上其他地方玩去。然後她問我,這樣處理問題的方式對不對?

我問她:當時你兒子被推的時候是什麼反應?她說:應該挺生氣的。我說:是孩子告訴你他生氣的嗎?她回:這個倒不是,但是我看他站起來當時滿臉不高興。

而且平時兒子比較內向容易害羞,即使不高興也不會輕易表達。我又問:為什麼平時孩子不擅長表達?她頓了一下回:估計真的是孩子內向吧,我也不太清楚。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小事,有時候教育過程中也蘊藏著深奧的心理學,家長適當運用一些心理學,可以更好的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小事,有時候教育過程中也蘊藏著深奧的心理學

一、利用“覆盤”是教育孩子重要的環節

覆盤,在心理學上簡單的來說就是“敘事能力”,讓孩子能夠對自己的感受和事情發展的過程精確的描述出來,對孩子各方面的發展都有一定的益處。

1.語言覆盤,讓孩子利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

簡單的說語言覆盤就是利用語言來複述事情發生的過程,讓孩子利用講話來“表達”自己,而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幫助孩子進行疏解自己的情緒——很多時候我們在有負面情緒的時候都想要找一個人聊聊,其實這就是一個覆盤的過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負面情緒是不能過夜的,因為當負面情緒一旦過夜時,就會進入人類的潛意識當中,之後也會對一個人有長遠的影響。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從學會講話 到學會講故事,其實都是在潛移默化的培養孩子敘事的能力,從孩子在和家長進行簡單的對話開始,有意識的培養孩子“學舌”能力,就等於給孩子培養管理情緒的能力。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小事,有時候教育過程中也蘊藏著深奧的心理學

2.“學舌”能力一定程度上也能鍛鍊孩子的綜合能力

首先學舌的過程中就需要一定的記憶能力,在孩子進行復訴事情的時候,就等於在鍛鍊記憶力。另外在進行復述的時候,也需要一定的邏輯能力,所以無形當中也鍛鍊了孩子邏輯思維能力,另外在複述的過程中,也有助於孩子能夠更好的看清自己的內在需求以及情緒。

很多時候語言的邏輯組織能力在孩子的智能開發方面功不可沒,所以培養孩子從小進行一定的復訴能力,對孩子來說是十分有必要的。這種能力的訓練也能夠讓孩子的思維更加敏銳,對孩子的交際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

3.家長需要把“表達”的權利給孩子

有些家長過分的“體貼”孩子,有時孩子一個動作,就知道孩子想要什麼,於是主動的問孩子“你是不是想要這個?”孩子這時候就只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就可以了,無形當中也剝奪了孩子的“表達”能力。

家長們需要鼓勵孩子進行表達,同時要克服自己過度的“體貼與關愛”,把表達的權利給孩子,讓孩子主動的表達出自己的需求。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小事,有時候教育過程中也蘊藏著深奧的心理學

4.家長需要幫助孩子疏離情緒

幫助孩子進行疏導自己的情緒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這也是讓孩子合理的提出自己的需求的基礎。

例如在文章開頭的朋友孩子,如果兒子真的感到生氣的話,明確的和媽媽說:“他推我,我感到很生氣”,這也無形當中讓孩子能夠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感知,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表達什麼,之後才能進行處理問題。

家長們可以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主動地幫孩子理清自己的情緒,通過幫助孩子疏導,引領孩子主動的思考這個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以利用提問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思考問題,之後讓孩子更加全面地看待問題,最後鼓勵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考去解決問題。這樣做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家長“越俎代庖”幫助孩子去處理問題。在無形當中豐富了孩子的認知結構,也教會了孩子如何進行化解情緒。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小事,有時候教育過程中也蘊藏著深奧的心理學

二、讓孩子擁有一定的自主權利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要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有需要且有能力能夠自己處理事情,擁有一定的主導權。即使在處理過程當中,可能與家長的思維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家長也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

1.家長需要從心裡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

很多家長是沒有在孩子與自己之間分清界限的,這也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一定的依賴心理。

有的時候家長出於對孩子的保護,會不自覺地幫助孩子處理一些事情,無形當中對孩子進行了一定的“控制”,即使家長們習慣的將這種“控制”理解為“愛孩子”,但是兩者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

很多時候,家長代替孩子做的一些決定,控制孩子的一些行為,對孩子都是有一定的傷害的。而這場家長過度的代替孩子做一些決定的時候,其實從根本上就是沒有將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

但是家長們需要明白的是,就好像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兩片相同的葉子,世界上也根本就不存在兩個完全一樣的人,無論如何教育培養孩子,孩子也不會完全的成長跟父母一樣。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能學會經常提醒自己:孩子不僅是父母的,更是他自己的。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小事,有時候教育過程中也蘊藏著深奧的心理學

2.很多時候家長應該把自己放在一個“觀察者”的身份

在進行相處的過程中,其實家長們並不需要說過多的話,更多的時候做一個觀察者認為做一個“廣播器”更有意義。

很多家長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都抱怨孩子越來越不聽話。其實做了從這樣的結果,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父母的話太多了,讓孩子形成了“屏蔽”。

有時候道理講一遍的時候是金玉良言,但是從很多年的時候就成為了“爛狗屎”了。

所以家長也需要經常學會閉嘴,讓孩子學會去自己解讀世界。有的時候孩子的一些言行舉止可能在家長眼裡面顯得有些“幼稚可笑”,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表明孩子正在慢慢的探索世界。

有些家長利用自己的認知和判斷對孩子進行一定的“審判”行為,其實都在無形當中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給孩子造成了傷害。這樣會讓孩子慢慢的遠離父母。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小事,有時候教育過程中也蘊藏著深奧的心理學

3.父母的情感支撐有時候會比具體的指導對孩子更有幫助

為什麼有的孩子在遭受欺負的時候選擇隱忍和壓抑呢?其實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養育者沒有給孩子在心理上的支撐。

當一個孩子在外界受到傷害的時候,得到的不是父母的安慰,反而是父母的指責。就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懦弱,或者變得更加逆反。

在一個家庭當中,家長給予孩子一定的接納,信任與理解和共情,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給孩子進行建立心理上的支撐。再來當孩子遇到困難或者是欺凌的時候,就不會一味的選擇躲避或懦弱的接受,而是會主動的面對。

在一個家庭教育的當中,情感的撫育和原則的樹立是很重要的,有時候家長們應該做的是一位引領者,而不是教導者,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