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白洋澱中傳統村落像只“水上鳳凰”,原味水鄉不收門票


河北雄安新區,白洋淀內有幾十個島上村也叫“純水村”,比如採蒲臺、邵莊子、王家寨等,這裡與大家分享的是距安新縣城約10公里的“水中鳳凰”圈頭村的一組照片。圖為無人機航拍的安新縣圈頭鄉圈頭村。

地處白洋淀中心地帶、四周被澱水包圍的圈頭村,曾經一度是離了船哪兒也去不了,幾年前才修築一條不寬的公路,打通了與外界的陸路聯繫,結束出行靠舟楫的歷史。圖為無人機航拍的圈頭村。

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的圈頭村是個移民村,最初在此落戶的陳、夏、張三姓來自長城古北口外第一重鎮小興州。600年來,該村逐漸發展壯大,現有有三街六道三座橋的大村,人口達1.5萬餘人。村內街道和衚衕均十分窄狹,縱橫交錯像“迷魂陣”一般,外人在村子裡走一會兒就會找不到出發的地方了。


如果從空中俯瞰,圈頭村就象一隻鳳凰落在水上,河南是鳳頭,河西、河東是鳳翅,河北至四畝園是長長的鳳尾。有人提議把村名改為“鳳凰村”,但是沒有得到官府的承認。

清代皇帝康熙、乾隆及其子孫曾40次到白洋淀巡幸,其中29次水上圍獵,並在趙北口、端村、郭裡口和圈頭修建的行宮駐蹕,圈頭村建設水塔時挖出的條石印證了行宮的存在。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湖中島”圈頭村,四周是水,水中長滿了蘆葦。鄉親們靠水吃水,世代靠捕魚編葦為生,在當地有“鐵桿莊稼,寸葦寸金”之說。

與祭祀神醫扁鵲、祖先和神靈相關,始於明末清初的“圈頭音樂會”,由笙、管、笛、雲鑼、鼓、鑔、鐃、鈑、鐺子等樂器組成,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始於清嘉慶年間的“少林會”每年春節和元宵節期間“出會”,為村民進行武術表演,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成功申報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圈頭村,以其深厚的人文歷史和獨特而秀美的自然風光,入選了中國傳統村落。雄安新區的大建設已經開始,圈頭村這個不要門票、遊客罕至的原味純水村,還能保留多久?【《瑞視覺》發佈的照片,全部是新華社簽約攝影師、人民圖片和光明圖片簽約攝影師的原創作品,歡迎關注、評論、轉發或者收藏,盜用必究!如果你身邊有奇聞趣事、感人故事或者需要幫助的人,請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