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集〉校注》背后的精彩故事

《〈鸡鸣集〉校注》背后的精彩故事

近日,区史志研究室牵头组织、由民间文史爱好者合力校注的文化名人冯寿梅的《〈鸡鸣集〉》,目前完成三审三校,《〈鸡鸣集〉校注》即将刊印出版。而这源于区委党史研究室(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罗兰芬的一次无意之举。

去年,因修志查找资料需要,罗兰芬在一位文史朋友“踏雪无痕”的博客中看到冯寿梅所著《鸡鸣集》一书,便查阅相关文史资料,终于在《上虞县志(1990)》查到记载:“冯铁生,横塘乡人,职业教师,民国年间以隶书为县人称重。”然而其他生平记载却甚少,罗兰芬遂于漫漶史籍中,留心收集整理冯寿梅先生资料:孔夫子旧书网上有一套《鸡鸣集》(1947年版)原著,拍卖价10000元;又打听到绍兴文理学院图书馆有收藏,辗转却复印无果。当时,文史爱好者万国通恰好主动提供了孔夫子旧书网上买到的冯寿梅著《鸡鸣集》复印本,仔细翻阅,觉得堪称“抗日史诗”,决心点校出版,让上虞人们都知道有这位贤达。

于是双管齐下,区史志研究室一边请上虞文史爱好者章懿清、万国通开始点校注,一边查找其后人。通过相关网络和朋友打听,终于查找到其孙冯士强就住在上虞,并上门拜访,遂钩沉出历史埋没的一位上虞文化名人。

据《冯寿梅自传》记录,冯铮(1888年11月6日—1957年4月13日),又名寿梅,字铁生,号钝伯,上虞横塘冯家村(今杨梅村)人。1907—1912年毕业于国立浙江高等学堂(今浙江大学前身)。先后任教于杭州外国语专门学校、上虞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校长)、上虞私立春晖小学(校长)、上海私立澄衷中学、上虞私立春晖中学校、上虞县战时中学生补习学校、浙江省立宁波中学、鄞县私立效实中学等。

上虞文史专家陈绵武回忆,冯寿梅先生是他上虞县战时的中学生补习学校老师,温文儒雅、学养深厚、为人刚正,对学生勤教严管之余不乏诙谐幽默,为一时名达。先生去世后,葬驿亭横塘冯家村山上的茶园里。

1940年,冯寿梅被聘任省立宁波中学高初中国文历史教员。正逢抗战国难时期,于是他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七年流亡教学生涯,流离颠沛2000余里,箪食瓢饮,足迹涉宁波胡家坟、嵊县太平镇、雅安贵门乡、东阳玠溪村、磐安大皿镇、仙居、临海、大陈、舟山、镇海等地。后来,60岁的他应友人提议,整理抗战时期7年流亡生涯撰写的避乱及时事见闻文稿,附录旧作杂文若干篇,结集题为《鸡鸣集》。

“《鸡鸣集》最早是由冯先生次子冯光汉校对后,当年由大泽乡(今陈溪乡)王乔龄磬园进行木活字本印刷。直至2002年,冯先生学生杜福新拜读孤本后,以阿拉伯数目统一重编其页次,作此‘复印简介记’复印。我们点校就从这个复印本开始的。”罗兰芬介绍,感谢冯士强提供冯先生的自传、毕业证书、全家福等资料,文史爱好者万国通从孔夫子旧书网上购买的复印本,以及章懿清辛苦点校注。

“根据资料挖掘和考订,我们还惊喜发现冯寿梅精词翰,善书,工铁笔,篆、隶功力有过人之处,治印喜参褎海字法,边款常以隶书刊记。长期寄居沪江,与当时沪上名手如王个簃、赵云壑、陶冷月、吴湖帆、王蘧常、钱崇威、孙儆、姚虞琴、金梦石、郑午昌、商笙伯等交往甚密”,喜悦之情漾于罗兰芬的脸上,“我们史志研究室的每一本书背后都有一个感动的故事和激动的情节”。

罗兰芬表示,《鸡鸣集》一书正文共4卷,另有附录1卷,补编1卷,以诗歌为主,可见冯先生善诗词,兼有序言、诔辞、赞祝、书信等。该书反映了抗战期间上虞及周边县市时事,题签和诗文中不乏部分名人的内容,堪称“抗日史诗”,这也是大家想完成这部作品的校注。

此外,在《〈鸡鸣集〉校注》中,史志研究室还请时年95岁高龄的陈绵武撰写了《缅怀恩师冯铁生先生》一诗:诗玉溪似带金罍雄,避乱先生来“战中”。八斗高才享盛誉,五旬壮岁称遐翁。春风桃李心田暖,冬雪冰霜道德崇。虚度年华悲老朽,师门回首愧无穷。又邀请冯先生的孙子撰写回忆文章、万国通撰写其中的故事,把收集到的《冯寿梅自传》和《钝伯印存》作为书籍附录,使之成为一本综合呈现冯寿梅生平、文学、书法、印刻等作品的“全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