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为何在马陵之战中几乎以同样的方式失败导致惨死呢?

不带走一片花瓣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知道“孙庞斗智”的故事,现在人们对于庞涓的印象,大多都是停留在“志大才疏”、“嫉贤妒能”、“心胸狭窄”上,关于庞涓的惨死也是令人唏嘘,可是庞涓是为什么在马陵之战中几乎以同样的方式败北呢?

我们想要要弄明白这个原由,就要弄清楚当年的桂陵之战中庞涓到底遭受了什么。根据史料记载,桂陵之战前,赵国都城邯郸被庞涓围困,赵王没有办法只能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统军,并派孙膑为智囊,去搭救赵国。但他们没有去和庞涓冒死拼命,而是领着齐国雄师向魏国都城大梁进军,魏惠王没办法,只能召回庞涓招架齐国救兵。那时军情紧要,庞涓根本不晓得孙膑是智囊,有点轻敌冒进,再加上昼夜兼程的行军,被齐军一张一弛杀的大败,魏军统帅庞涓也被俘虏,这也是庞涓统兵生涯上的一次奇耻大辱,后齐魏杀青和谈,魏国送还赵国邯郸,齐国则开释大将军庞涓。

而马陵之战前,是魏国和韩国在打,韩国经由申不害的变法已壮大了很多,已经是不会被魏国吊打,不过魏国实力也不可小觑,韩王只能向齐国求援,齐国也一样派田忌统兵,孙膑为智囊,也是用一样的方法,困扰魏都大梁,引得庞涓回援,而后在庞涓回援的路上设伏,此次的状况不一样,魏惠王为了培植太子,把太子放置在庞涓的军中历练,也就相配当给庞涓放置了一个上级,恰是因为这个太子,庞涓才投鼠忌器。此时庞涓心想终于有机会报仇雪恨了,因为有前次的惨败,所以此次他很是谨慎,派出了大批的尖兵,随时监督齐军的一举一动,但是他这种谨严的举动让太子申相当的不满,不但在众将领眼前不给庞涓好脸色看,还公示骂庞涓是妇人之见,怯懦如鼠,庞涓只能闷在心中,又不敢对太子不敬。

孙膑懂得因势利导,看出了魏军中的端倪,以是主动示弱,用减灶法疑惑对方,造成齐军见到魏武卒逃窜的假象,田忌乃接受孙膑的建议,先偷偷撤走一半齐军去马陵山区埋伏起来,然后等庞涓快到大梁时另一半齐军也放弃围攻,迅速向西撤退。没想到逃窜被太子申禀告给了魏惠王,魏惠王命令庞涓追击齐军,务必报了前次桂陵之战的仇,固然庞涓心里有所疑难,又不敢违抗王命,但他照旧是派出大批尖兵,打听齐军的动向,

太子申因庞涓的行军速度如此缓慢,屡次指着庞涓的鼻子骂,说他通敌卖国,存心放跑了师弟孙膑,这让庞涓百辞莫辩。<strong>

庞涓意识到孙膑的军队在进入魏国境地之后,战斗力急剧衰减,这是千载难逢战胜孙膑的机会,说:“我故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于是抛弃辎重步兵,亲率一支骑兵昼夜追赶孙膑。而这一切都在孙膑的算计之中,因为他知道庞涓对自己的嫉妒与愤怒,知道庞涓一定会把握机会来击败自己,知道庞涓必然通过军灶的减少得出齐军溃散的结论,知道庞涓会亲率孤军追击。他选择了马陵做为伏击之处,甚至算准了庞涓抵达的时间是傍晚,并在大树下给庞涓立了墓碑。庞涓赶到之时,被齐军包围,万箭齐发,羞愧自刎而死,死前长叹:

“遂成竖子之名!”

虽说是几乎同样的方式,在回援的路上遭遇埋伏,后者由于太子的加入扰乱了庞涓的计划,亦是庞涓惨死的一大原因,当然对于自己对手的了解不足,轻敌倾向也是令庞涓同方式战败惨死的缘由!


邓海春


庞涓,作为一时名将,当然不是傻子,不会轻易、简单地连续中同样的计策。

孙膑,作为史诗级的兵法家,当然也不会只会简单重复围魏救赵这一招。

细看马陵之战过程,就会发现,这场战役,远远不是“围魏救韩”、“添兵减灶”两个成语所能概括的,其中的计谋、策略,堪称千古一绝。

同样的围魏救赵,暗藏不同的玄机

在很多朋友的印象中,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一样,都是魏国大军在外,齐国威胁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回救后被齐国大败。

魏王和庞涓当然没这么傻!

在桂陵之战中,不可一世的魏国挨了记闷棍,心里很不爽。

为了霸业,当然不能为了留在国内无所作为,自然是要继续扩张的。

直接去和齐国作战,并不现实。魏国早期能称霸一时,三晋的相对团结,是重要的原因。



我们看地图就会发现,魏国是很难在赵、韩敌对的情况下直接出兵攻打齐国的。齐国毕竟是大国,出兵少了打不过,出兵多了呢?赵、韩威胁魏国核心地带的条件可比齐国优越得多。

魏国只有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继续先威服三晋,一方面留下足够空间和力量防御秦、楚,尤其齐这些大国无赖的干预。

因此,魏国攻打韩国时,大梁方向的防御可完全算不上空虚。

庞涓在回救大梁时,大梁立刻派出太子申的精锐会合庞涓,一起进攻齐军。

显然,这些是早已预备好了的。魏国此时,不怕齐军来,就怕齐军不来!

至于“被迫”撤韩国之围,倒不必有什么遗憾。此时韩、赵军都受到魏国重创,只要齐国被魏打趴下了,赵、韩自然就服了。



马陵之战,魏军对齐军的在此出现已经有了准备。“围魏救赵”战术并非此战魏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所以,马陵之战,不是大梁被再次威胁,魏军被迫赶回来救急。魏军早就等着齐军的到来,已经准备好了。

孙膑的计算题1:算准距离

在庞涓和太子申合军后,魏齐主力之间的大战不可避免。

“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正面交兵,齐国是会吃亏的。

兵法大家如孙膑,当然不会立刻扑上去开战,他要主动创造胜机!

大致过程,如大家所知道的:“添兵减灶”。齐军连续撤退,每天都减少灶台,使得魏军误判齐军实力、士气,发起追击,结果魏军遇伏而败,庞涓扑街。

可是,很多朋友可能忽略了一个前提:孙膑对距离和时间的精确判断。

通过把计算敌军行军速度,把握我军行军速度,创造有利战机,才能在运动中削弱敌军的优势。兵法大家孙膑当然成竹于胸。

距离近了,魏军直接追上来,提前开始主力决战,齐军“添兵减灶”白忙活了;距离远了,魏军不追了。

要引诱魏军上当要2个条件:

1、魏军以大部队一起追击追不上,但以“快速纵队”追击可以追得上;

2、只有在庞涓认为快速纵队可以捕捉住齐军,且光靠快速纵队有能力至少坚持到魏军大部队赶到的前提下,才会发起“快速纵队”追击。

当“减灶”减到只剩下五万个时,庞涓根据距离判断,他的快速纵队可以先行捕捉在齐军,而且有能力至少坚持到大部队赶到,会歼齐军。因此,庞涓迅速发起了快速纵队突击。

“敌当则分之”,当双方实力相当时,采取策略将敌人分开,孙膑看起来是做到了第一步。

那么,经过慎重判断发起追击的庞涓为何让自己的“快速纵队”迅速覆灭呢?

还是因为算不过孙膑!

孙膑的计算题2:被“算”进马陵道的庞涓

庞涓这个老兵油子,为什么会进入马陵道这种不利地形呢?

因为马陵道并不是庞涓追击齐军的必经之地!他根本没有打算走马陵道。

可是,孙膑却把庞涓军“算”到了马陵道。

庞涓军在追击到黄河(这一段是今沙河)后,南岸有齐军驻守。敌前渡河兵家大忌,没关系,换个地方渡河也一样。因此,庞涓向东移动,可是,在王家寨、林家寨依然有防守。“快速纵队”苦哈哈的急行军当然不是为了攻击几个据点,他们要抓住孙膑主力!

老兵油子庞涓可不是个冒失鬼。也只有兵法家+老同学的孙膑,才能把他忽悠瘸了。

显然,庞涓军已经“抓住”齐军了,当然不能善罢甘休!庞涓军折返西行,进入了三星湾。

三星湾,是孙膑军的第一个伏击阵地。孙膑军利用芦苇丛布置了伏兵。利用夜色临近,庞涓军人困马乏,孙膑军从东、西、南三侧发起突袭。庞涓军在这种不利地形、时间下难以应对这种突袭,因此,苦战一番后,折回黄河边。继续沿黄河行军。

三星湾伏击,虽然孙膑军击败了庞涓军,但这只是一场阻击性质的伏击战(在芦苇丛地形,孙膑军能够虚张声势,制造敌军混乱,但难以“拦头截尾断腰”,完成歼灭敌军的任务)。目的,是为了引起庞涓军的混乱,让庞涓军进入自己的“歼灭战伏击阵地”——马陵道。

孙膑的计算题3:合适的时间

马陵道古战场,标准的伏击战场。在视线良好的情况下,庞涓这样水平的将领是不会带自己车骑为主的部队扎进去的。

庞涓扎进去,两个原因,缺一不可:

1、如果庞涓被“添兵减灶”忽悠了,认为齐军兵力是5万,那么他完全有理由认为自己刚才在三星湾遇到的是齐军大部主力了,这里齐军即使有理伏,也规模不大!因此齐军行军抓紧赶路,放松了侦察。

2、视线不佳!

庞涓军抵达马陵战场时,已经是夜晚。他们视线不佳,难以看清整个战场形势。

同时,庞涓军要行军,当然不能抓瞎,需要点火把!这样,庞涓军就进入到“敌暗我明”的险境了。庞涓军的行军队列在火把中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孙膑眼前,而孙膑军的位置,庞涓一无所知。

可见:由于孙膑对距离的精准判断,他把庞涓军抵达战场的时间也算得差不离了。

孙膑军把握战机,万箭齐发,发起进攻,一举歼灭魏军先头部队,射杀庞涓(也有庞涓自杀的说法),并以伏击队型对尚在混乱中的魏军“快速纵队”发起进攻。


孙膑通过自己的谋略,把庞涓在“算好”的时间,引入“算好”的地点。不愧是史诗级兵法家。

随后,立刻组织了对正在赶来的魏军后续部队展开攻击,一举取胜。

因此,庞涓绝非是简单地“连续中同样的计”,他们在马陵之战前期组织有续,显然是有备而来。在发起追击时,也对形势作过谨慎的计算。只是,孙膑确实算得更精!

孙膑在此战中,对敌军心理和行军速度的精准把握,让敌军在“算好”的时间,抵达“算好”的地点!调动敌人,创造胜机的手法如此纯熟,不愧史诗级兵法家!

由于马陵之战时代久远,具体细节难以完全复原。我参考了马陵地区的考古发现,以及古代、现代学者的意见。但仍然难以避免疏忽,甚至谬误,还望各位朋友拍砖。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庞涓也是一位很有名的大将,但是世人对他的评价却不是很好。他这人虽然是有一定的才能,但是人品这方面却有点让人一言难尽,因为他当初陷害同门,这就让世人有点看不起他的行为做派。众所皆知,他和孙膑两个人是同出一门,两人在兵法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可是孙膑这个人给世人留下的印象更好一点。当年他想出了围魏救赵的策略,打了一场漂亮的仗,让世人对他刮目相看。 而反观庞涓,很多人想不明白,庞涓也是战场上的熟手,为什么相同的错他会接连犯两次?


当年孙膑在桂陵道偷袭了庞涓,从而导致这场战争中他失败了。结果没有想到,在马陵之战当中,他又一次被人伏击,再一次在战争中失败。一般来说,同样的错误很少会有人犯两次,尤其是在战场上,败了一次就一定要吸取教训,绝对不能下次犯在同一个问题上。可是庞涓为啥会两次都失败在被伏击上? 其实第1次,庞娟会失败,这和他自大脱不了的关系。当初他攻破了邯郸,结果却听到孙膑带人去攻击大梁。听到这个消息,庞涓心里是有点不以为意的,他刚刚攻破了一个大都城,心中正是得意之时。因此,听到这个消息他就转身带兵回去增援,由于没有将敌人看在眼中,低估了敌人的实力,最后才会在桂陵被人伏击。可以说他这一次失败完全是因为轻敌造成的结果。

再来看他第2次马陵之战失败的原因,因为有了第1次的教训,庞涓心中已经引起了警觉,他时刻提醒自己,一定不能莽撞自大。所以在这一次的战争当中,他已经变得相当谨慎,不再像以前那么自傲。但这次他并不是主帅,故而能做决定的人不是他了。这次主帅是太子申,这一次是他有点自傲了,他希望能够给敌人一个大大的教训。因此下令让庞涓做先锋,让他带兵追击敌人。庞涓这次为了防止被人伏击,一边带兵追击敌人,一边又不断派人去探查敌情。
故而来到马陵道时,他已经知道这里可能有问题,故没有再带兵追击,可太子申却下令进攻,没有办法,他只能先带一些人去探一探虚实。结果这一下就真的中了埋伏,而后魏军主力基本就在这里断送了。所以说,这一次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出在庞娟身上,而是主帅的错。


合肥历史


西方古谚语云: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既然流传至今达2500年,说明古往今来有很多人会犯这个错误。据《史记》和《孙膑兵法》记载,2300多年前,当时功名显赫的战国第一将军庞涓就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犯下同样的致命错误——轻敌冒进,以致兵败身死。

-354年,庞涓率领魏、宋、卫联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以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率军救援。孙膑让田忌率领八万齐军,一方面向南进攻处于宋卫之间的东阳地区战略要地平陵,另一方面派轻快战车直趋魏国新都城大梁,迫使庞涓不得不回师自救。孙膑先以供大梁“以怒其气”,又把队伍分散以“示之寡”。庞涓果然中计,震怒而轻敌,放弃辎重,用急行军兼程赶来救驾,被孙膑率军加以邀击,取得大胜,并“擒庞涓”(据《孙膑兵法·擒庞涓》记载)。此战中,孙膑采取了避实击虚、攻其所必救等办法,大败庞涓,创造了“围魏救赵”的著名战例,但魏军实力损失并不大,后将庞涓送回。

时隔12年之后的-342年,魏国向韩国发起灭国之战,齐国直到魏、韩打得筋疲力尽之时,才派田忌、田朌为将,孙膑为军师,起兵伐魏救韩。-341年,魏王派太子申、庞涓为将,带领十万大军前来迎战。孙膑采用“减灶诱敌”之计,三天内从十万灶减到五万灶,再减到二万灶,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迷惑敌人。魏军果然中计,只以少数精锐轻骑兼程追赶,到了马陵。这时正好天黑,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多有齐国丢弃的战车和武器作为阻碍(相当于齐军的阵仗,而魏军估计认为是齐军逃亡的证明),魏军正好进入齐国伏兵的包围圈,顿时“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结果魏军主力被全歼,太子申被俘,庞涓自杀。这是当时战国最强国魏国所遭受的最大惨败,国力由此而衰退。

由此可见,庞涓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两场大战中均犯下了同样的致命错误,即轻敌冒进,但为何如此?

一是庞涓的性格自大,在巨大的胜利面前无法抑制骄兵轻敌的致命弱点。

二是孙膑打仗的高妙布局,极富创新,迷惑性太强而极难识破,而且招招击中敌人心理要害。

三是可能与魏王及太子申有关。马陵之战中太子申为主将,庞涓辅之,说明魏王对庞涓的信任度不够。可能庞涓在马陵之战中意识到了孙膑的诡计,但作战经验缺乏的太子申不听劝告,以致中计身败。


积微君


中过一次计的庞涓,为何在马陵之战再次中孙膑同样的计策呢。

继魏军上次桂陵之战败后,魏军虽元气大伤,然经几年修整,逐渐恢复过来。魏国又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出兵攻掠逢泽会盟中不来参会的韩国。韩军与魏军对抗,五战五败,早已答应救援的齐国这才出兵相助。魏国痛恨齐国参战,又遇孙膑故技重施,再次围魏国都城之策。遂掉转枪头,魏主力大军直奔齐军。

起初,孙膑欲擒故纵,避开魏军主力直冲,而边撤退边减少士兵做饭用的灶坑,第一天为十万个灶坑,第二天却减到五万个,第三天又减到三万个,给魏军造成齐军兵心溃散逃亡的假象。而在马陵道路利用地势危险设伏兵,魏军果然上当,待天黑时终于赶到马陵,士兵发现一个剥开树皮的大树,庞涓命人用火把查看,只见树上书:庞涓死于此树下。齐军伏兵四出,万箭具发,魏军大败,庞涓气急自刎而死。



原因在于此战孙膑用的是阳谋辅以奇略,方使庞涓再次中计。

此战中的阳谋:

围攻魏都城大梁,逼魏军主力回援。魏军主力出击韩国,必定造成都城兵力空虚,而孙膑就捏住这个魏国弱点,兵围魏都。国都被围就算攻灭韩国都无济于事了,所以必须回援。此乃堂堂正正的阳谋,着眼全局,不在一城一地,寻击魏军要命处。而魏军主力明知是计,亦不得不捏着鼻子受计,必须得回援(估计魏军主将郁闷到吐血),所以韩国自然得救了。



此战中的奇略:

引魏军回援的是庞涓,他上次已经在桂陵之战中已经中过一次孙膑之计了,所以十分谨慎。然而孙膑利用魏军轻视齐军的弱点,还有带队主将庞涓的性格弱点,设减灶计诱魏军至伏击地带,并大败魏军,领军主将庞涓羞愤自杀。奇略乃系利用敌军的性格弱点,而设计引诱伏击,此略能成功全因孙膑清楚了解魏军心理和魏将庞涓的心理缺点,再针对性的下药,所以马陵之战才一战功成。


孙膑用此阳谋和奇略,庞涓不得不上当受计。故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刚日读史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孙膑和庞涓兵法谋略上的差距导致的。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3年,魏国称王,盟友韩国不从。次年,魏国出兵攻打邻近的韩国。韩国遣使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在征求孙膑的意见后,决定再次坐山观虎斗,待魏韩火拼一番后才出兵救援,这样则“尊名”与“重利”皆得。 韩国在拼命抵抗仍五战皆败后,只得再次向齐国求援。齐威王看到魏、韩两国皆元气大伤,认为时机成熟,委任田忌为主帅,田婴为副帅,孙膑任军师,率领齐军直逼魏国首都大梁。再度施展一次围魏救赵,不过这次所要解救的是韩国。

魏国为避免重蹈覆彻,于是停止进攻韩国,转而与齐国决战。魏惠王将攻韩的魏军撤回,并任命太子申为上将军,以庞涓为将,统率十万魏军攻向齐军,要与齐军一决雌雄。


孙膑针对魏军强悍善战,因而轻视齐军的弱点,大打心理战,先向魏军示弱,引诱魏军深入,再施以出其不意的攻击,一举歼灭魏军,并获得主帅田忌采纳。于是孙膑定下了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谋略。

齐军依计行事,与魏军接触后,立即佯装战败后撤。并以“减灶”之策诱敌,即在第一天挖十万人煮食用的灶,第二天减少至五万,第三天又减少至三万,造成齐军士卒四散逃走,兵力不足的假象。庞涓果然中计,接连追击齐军三天,看到齐军天天减灶的情况,认定齐军败绩已呈。于是只身带着部分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击齐军。孙膑则于魏军必经之处马陵设伏。


马陵通道狭窄,一条崎岖的山路在两座山中间穿过,一侧是密林,另一侧就是万丈悬崖,庞涓一旦中计,绝无退路。孙膑料到庞涓会于该天晚上赶至,于是以一万名弓兵埋伏于马陵的道路两侧,约定在夜里以火光为号,万箭齐发,并预先把路旁其中一棵大树的树皮剥掉,于其上写上“庞涓死此树下”的字样。庞涓的骑兵如孙膑所料般于晚上赶至马陵,庞涓看见有一颗树的树皮被剥掉,上面还刻着字,因此停下来,并命人点火照明,以阅读树上所刻的文字。但他还未读完,齐军已万箭齐发,魏军因没有准备,即时溃乱,庞涓中箭,结果被齐军大败。庞涓眼见无法改变局势,只得大叹“遂叫竖子成名”后自杀。齐军再乘胜追击,歼灭魏军10余万人,并俘虏了魏军的主帅太子申,马陵之战以魏军大败而告结束。

马陵之战,孙膑用的是骄兵之计,再辅以地利优势,一举成功。这和桂陵之战是不一样的,桂陵之战魏军是长途跋涉,士兵疲敝,兵无战心,而齐军养精蓄锐,因此功成。


回望五千年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