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厂》背后的两个美国

奥巴马卸任之后拍摄了一部纪录片《美国工厂》,讲述了一家中国企业——福耀玻璃到美国锈带投资的故事。当初,福耀玻璃到美国投资还是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比较中美两国的投资环境,福耀玻璃在美国并没有那么顺风顺水,一个工业化时代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家到一个后工业化的铁锈地带建立工厂,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不仅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距,更多的是一种时代的错位。

奥巴马拍摄这部纪录片,也是中美之间在过去几十年形成的良好合作的延续,纪录片拍摄了好几年,而且福耀玻璃的创始人曹德旺能够允许拍摄团队拍摄几年,也是中国企业家的自信与开放。通过这部纪录片,奥巴马似乎在解释一个很重大的问题,那就是特朗普为什么能够上台,以及奥巴马自己留下的政治遗产为什么会这么容易被摧毁?

《美国工厂》背后的两个美国

相信这部纪录片也是奥巴马卸任之后的自我反思,奥巴马所代表的建制派的“群众路线”吧,东部精英集团已经失去了对美国社会的感知力,尤其是中西部锈带,俨然是两个世界。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奥巴马当选,八年之后,特朗普上台,这算是奥巴马政策失败的表现吧,也可以说是金融危机带来的政治社会效应。

最近几年有几本书也在反思美国社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比如说《扫地出门》、《简斯维尔》、《乡下人的悲歌》,毫无例外,这些作品描述的都是被边缘化的中西部锈带的故事,里面的故事情节与影视剧中几乎是两个美国。《乡下人的悲歌》是一位从底层奋斗起来的人的自传,通过升学耶鲁而成为美国典型的中产,但是作者也意识到,自己的成功只是个特例。

回过头来看看,特朗普上台以及随后采取的政策,让世人大跌眼镜,其中也应该包括奥巴马吧。对于奥巴马来说,这部纪录片也是一次对国情的深入的调研吧。当年他竞选总统的时候曾经保证要威斯康星州的简斯维尔的通用汽车装配厂活100年,但是话音未落,工厂就关掉了。为了总统、副总统或者议员位置而去进行的选举演讲或者参观并不能了解当地社区的真实情况。《简斯维尔》这本书中,不仅谈到了奥巴马,还有共和党议长保罗·瑞安,虽然保罗是简斯维尔人,但是他已经远离了自己的家乡,也不可能为家乡的复兴出力。

美国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中美关系是不是处于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呢?事实应该如此,只不过,身在其中的人们在一个主流价值框架之下,“刻舟求剑”地面对着不断变化的美国社会,以及中国的社会。

第一,中国和美国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福耀玻璃美国公司其实是两个时代的叠加。福耀玻璃在代顿投资,这个城市经历了完整的工业化进程,什么意思呢?产业工人已经是中产阶级了,这与处于工业化时代的中国是两回事。去美国工厂工作与中国的“打工”是两个概念。在通用装备厂工作的工人们拿着时薪28美元的薪水,换成人民币就是月薪3万多,一个月休息8天。在中国的工厂就是在流水线上打工,中美两国的“工人”是两个概念,金融危机之后,通用关闭了一些工厂之后,让简斯维尔这样的城市陷入了困顿,而对这里的工人则是“灭顶之灾”。白人蓝领成了特朗普的粉丝,除了种族主义情感之外,还有特朗普的承诺,就是为这些人把工作抢回来。

第二,美国经历了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的转型,同时,福利保障“过剩”大大增加了美国制造业的隐性成本。从经济发展来说,制造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通行的做法,而随着美国的去工业化,美国贫富差距在扩大,东海岸与西海岸形成了新经济的世界,夹心层则出现了严重的断裂,特朗普能够当选主要依赖于锈带的支持。在《乡下人的悲歌》中,作者看到,随着成百上千万的人北上到工厂工作,那些围绕着这些工厂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的社区虽然生机勃勃,但也非常脆弱:一旦工厂们关门,那些留下的人就被困在了这些城镇当中,再也没有可以满足如此多人口的优质工作。那些能离开的人——通常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有钱人以及有关系的人——离开了,剩下的只有穷人们了。那些剩下来的人们就是“真正的弱势群体”——他们不仅不能靠自己找到好工作,也不能从周围的社区得到人脉资源或是社会支持。(第135页)锈带其实是被遗弃的世界,这里的世界观与纽约、华盛顿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三,美国社会的撕裂越来越严重,经济上的失败者,或者被经济增长机器甩出来的那些人,包括曾经在通用拿着高薪的工人们,他们无法再次进入职场,难以找到与之前相当的工作。失业后的培训并没有提升他们的职场能力,相反,参加过培训的失业者两三年后再找到工作的机会反而不如那些未参加培训的人。“据调查显示,白人工人阶级是美国最悲观的群体。拉美裔移民当中许多人面临着难以想象的贫穷,但白人工人阶级比他们还要悲观。美国黑人的物质生活前景仍落后于白人种族,但白人工人阶级比他们还要悲观。”(第5页)失望的白人,滋生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怨恨,不断增加的枪击事件反映了美国社会的撕裂,奥巴马没有能够弥合,特朗普却在利用。

《美国工厂》背后的两个美国

第四,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无论美国,还是世界格局都在发生急剧的变迁,当下的美国政府顺应了失意白人的思维和情绪,“白人工人阶级中形成了一场把责任推给社会或政府的文化运动,而这场运动至今仍有追随者。”(第186页)把自身失败或者面临的问题推卸到别人身上,这是特朗普不断进行贸易战的动力所在。在《美国工厂》的片子中,我们看到了工业化模式背后的两种不可忽视的冲突,一是美国工人无法理解,更不可能接受中国工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无论工作环境,还是家庭生活,以及工厂组织的团体生活,这里面带有文化,甚至是文明的不可理解;二是工人们面临着共同的挑战,那就是工业机器人的“收割”,工业化遵循着自身的利润的逻辑,美国的工人“太慢了”,所以很多岗位就要被机器人取代了。

第五,从工业化进程来说,美国的今天可能是中国的明天,中国工业化极速前进,有些地区会落后,被边缘化,甚至是淘汰,也会出现“铁锈地带”,东北地区就是如此,曾经的明星工业企业已经被废弃,《钢的琴》讲述了不远的过去的东北下岗工人的悲歌。为中国工业化作出卓绝贡献的劳动力,其供给在急剧下降,人口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的基本盘,未富先老的社会面临的挑战可能会更大。美国的锈带地区的社会处于衰败之中,毒品泛滥,家庭破裂,孩子教育成堆,“我们的悲歌无疑是一个社会学上的问题,但同时也与心理学有关,与社区有关,与文化有关,与信仰有关。”(第136页)

《美国工厂》里面有些难言之隐,而很多社会学、人类学的作品开始披露一个裂变的美国社会的真相,特朗普及其政策更像是一个被遗忘的社会对一个光鲜社会的“报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特朗普本身就是一个富贵光鲜社会的代表,这也显示了那个被遗忘社会的无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