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李叔同偈語一首:“學無古人,法無一可;竟似古人,何處著我?”

創作、教育看上去非常繁榮,但藝術價值失範、創新標準失則,造成了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混亂局面,也就造成了現如今所謂的大師滿天飛。

現在中國畫碰到的問題,比二三十年前或潘天壽先生那個時代還要差,為什麼?這個問題,很多人心裡是有數的,但有意無意間水就混了。水混後受害的是誰?是普通老百姓,因為他們不知道哪個是好,哪個是不好,如果專業界不起引導作用,就是失責。我們的責任就是利用好資源正本清源,而不是袖手旁觀。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潘天壽《小龍湫一截圖》 1960年

反觀潘老那個時代,可能生活沒有現在好,政治環境更惡劣,侷限性更大,但為什麼他能夠那麼決然而堅持地提出“中西繪畫拉開距離”,提出“兩大高峰”的理論?潘老的使命感和理性思考是我們現在最缺失的。

有些東西必須要堅守,但一定要有當代的眼光。潘老堅守風骨、格調、格局,也創作出現代意義上的時代精品。現在有一些畫國畫的人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

怎樣來創新?有人把"百花齊放,推陳出新”解釋為推翻一切舊的東西,才能建立新的,這種理解不正確。有新必有舊,新的從陳而來。"借古開今” ”繼往開來” 的道理,古人也早已說過。我們借古開今,不能借古代今,"借古”是手段,開今” 是目的。新,必須有基礎,不是憑空而來,這個基礎便是對於前人的東西,取其精華,舍其糟粕。

中國畫的創新,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對傳統下功夫刻苦磨練,另一方面必須搞出新的東西,既要有時代性,又要有個性。

為藝術教育,終其一生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潘天壽出生地寧海冠莊「又新居」東大房

1897年3月14日(丁酉二月十二日亥時)潘天壽出生於此。父親潘秉璋,人稱達品先生或達品公,26歲考取秀才,被推舉為冠莊鄉董、鄉長長達三十餘年,並被推舉為縣參議員。母親除操持家務外,還能被古詩,將故事給孩子聽。心靈手巧的母親還會自己量體裁衣,剪紙繡花。潘天壽從父母身上得到了最初的為人為藝的啟蒙。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潘天壽就讀的私塾中堂上的匾額

7歲,潘天壽開始在私塾接受舊式教育,當時就喜歡寫字、畫畫、刻圖章。潘天壽在此打下了紮實的國學基礎,這是他以後理解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基礎。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寧海正等高等小學舊址

1912年,16歲時,潘天壽初小畢業,入寧海縣立高等小學堂讀書,成績優秀。該校為辛亥革命前寧海縣的最高學府,前身“文昌書院”。後為紀念方孝孺而改名為“正等高等小學堂”,也稱“正等高等小學”。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鐘樓及庭院

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前身為杭府太守林啟於1899年創辦的養正書塾。“一師”的校長和教師舊學根底深厚,又提倡新文化,因此這是一所學術活躍、中西並融、寬容開放的學校。它所提供的氛圍,造就了一批敢為人先的莘莘學子。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一師”校長經亨頤是從日本留學回國的民主主義教育家,他主張“人格教育”,以身作則,對學生因材施教,重啟發和感化,反對壓制和約束。著重培養學生的德育,以“勤、慎、誠、恕”四字為校訓;同時注重美育,並將此與德、智、體結合為“四育”,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目的在於培養德行與學識兼備之人才。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一師”上課的內容全是西畫系統,從日本專學西畫回國的李叔同在“一師”首開人體寫生課。潘天壽覺得自己的性格粗放,兼之受了中國寫意畫的影響,覺得西畫要求形象的準確,光線陰暗的真實,是自己感到拘束、不痛快,因此不是自己的興趣所在,故仍以自學為主。但李叔同的眼界和藝格對其影響很大。1920年夏,潘天壽從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畢業,李叔同贈偈語一首:“學無古人,法無一可;竟似古人,何處著我?”後來,潘天壽因不堪世俗而萌發過出家的念頭。後經老師弘一大師的勸阻,才免於削髮為僧。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潘天壽24歲時所書「五葉流芳」匾

潘天壽在“一師”參加了篆刻研究組織“樂石社”(後改名“寄社”)。三四年級時,潘天壽已是篆刻小組的主要成員了。他也以擅長書法見重全校。同學買紙求作屏、條、對聯者,日有數起。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上海時期的潘天壽

1924年,潘天壽辭去上海民國女子工藝學校教職,受聘為上海美專教授。他教授中國畫技法和中國畫史課,從此未曾離開中國的美術教育事業。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禿頭僧圖》

潘天壽1920年夏從「一師」畢業後,回到老家寧海,先後在寧海和孝豐(今安吉)任教。偏僻和閉塞的鄉村不利於藝術眼界和水平的提升,潘天壽在其1922年所作的《禿頭僧圖》中,題曰:“一身煩惱中寫此禿頭”,流露出在鄉間無名師指點,藝術無從突破的苦悶。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1923年潘天壽由褚聞韻引見,與吳昌碩相識,此後經常到吳家請教。吳昌碩的誡勉和點撥,讓潘天壽意識到中國畫光靠天份縱橫揮灑終不能長遠,因此他老老實實收斂自己早年較為粗闊雄恣的畫風,而從吳昌碩畫法入手,從筆墨、構圖、意境各方面加以揣摩。這種深入傳統的努力,為他幾年後最終跳脫吳風影響,尋找並確立自身藝術面貌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中國畫系課堂教學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潘天壽與張振鐸合影

1938年10月,湖北告急,長沙大火,國立藝專決定由湖南沅陵內遷至昆明。潘天壽因夫人生病,遂將家屬先送回浙江岳父處(縉雲),隨即與張振鐸追趕返回學校,途中遭遇空襲,只能繞道河內至昆明。1939年冬,國立藝專奉命疏散,從昆明前往滇池之濱呈貢縣安江村,借村中五古廟為校舍。潘天壽與吳茀之、張振鐸同居一室。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抗戰時期潘天壽在湖南沅陵的住所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昆明呈貢縣安江村,1939年國立藝專曾遷居此地

抗戰期間,社會動盪,學校流離,潘天壽跟國立藝專同仁一起克服現實困難,盡心投入教學工作。1939年2月,在潘天壽的提議和堅持下,滕固校長呈教育部批准中西畫分兩科設置,成立西畫組和國畫組。潘天壽任國畫組主任。中西畫分科教學後,學生第一年普遍學習中國畫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兼習山水、花鳥、人物,第二、三年分成山水、花鳥二專業授課。至此,國立藝專中西畫合系十年教學始告結束。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20世紀40年代的潘天壽

1940年國立藝專再掀學潮,教務主任方幹民解聘,潘天壽任教務主任。7月,滕固校長因病辭職(次年病故),教育部任潘天壽為代理校長,經月提出辭職,由他人接替。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1956年對潘天壽等老先生重新安排的文件

1956年6月,文化部發函督促學校改變對潘天壽等人的不公平對待。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中國畫系教員及授課安排

取消明暗素描,改為白描、速寫、結構素描等。潘天壽教授山水、花鳥、題跋、書法。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潘天壽授課計劃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潘天壽書法課時間

潘天壽在百忙之中為學生開設書法課程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1958年,潘天壽在杭州接受蘇聯藝術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1959年,潘天壽為魯迅美術學院學生示範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1959年11月1日,潘天壽進行“中國曆代繪畫流派”問題的學術講座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1962年潘天壽與郭沫若相聚於杭州,切磋畫藝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潘天壽為學生示範指畫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潘天壽(攝於20世紀60年代)

1971年 辛亥 75歲 於9月5日含冤逝世。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潘天壽畫作、畫語錄大賞,大飽眼福: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松鷹 1948年作 中國美術館藏

一民族之藝術,即為一民族精神之結晶。故振興民族藝術,與振興民族精神有密切關係。

——《聽天閣畫談隨筆》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凝視

每一個國家民族,應有自己獨立的文藝,以為國家民族的光輝。民族繪畫的發展,對培養民族獨立、民族自尊的高尚觀念,是有重要意義的。

——1959年《談談祖國目前的國畫情況》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雨後千山鐵鑄成 1961年作 89.9×45.9cm 紙本水墨設色

我相信,今後的新中國畫,一定會在不遠的時間中,蓬勃而且美麗地長成。

——1955年在文藝思想討論會上的發言提綱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江洲夜泊

蓋吾國文字之組織,以線為主,線以骨氣為質。由一筆而至千萬筆,必須一氣呵成,隔行不斷,密密疏疏,相就相讓,相輔相成,如行雲之飄渺於太空,流水之流行於大地,一任自然,即以氣行也。氣之氤氳於天地,氣之氤氳於筆墨,一也。故知畫者,必知書。

——《聽天閣畫談隨筆》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墨竹圖 水墨紙本 鏡心

美有如火之熱情,美有冷靜之頭腦,美有冰雪之聰明,美有自由之規律,美有無邊之真誠,美有極端之善意,美有至樂之境域。

——論畫殘稿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秋意

無靈感,即無創造。無技巧,即無繪畫。故靈感為繪畫之靈魂,技巧為繪畫之父母。然須以氣血運行而生存之,氣血者何?思想意識是也。畫事須勇於「不敢」之敢。

——《聽天閣畫談隨筆》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潯陽江舟

名利之心,不應不死,學術之心,不應不活。名利,私慾也,用心死,人性長矣。畫事,學術也,用心活,畫亦活矣。

——《聽天閣畫談隨筆》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戰地黃花分外香

治學,一勤勉,二終身不輟,三志趣高遠,四著眼須空闊,五虛心以求多見多聞,六有獨立精神而不依賴,七做人態度要樂觀向前。

——1943年5月致國立藝專學生信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荒山亂石間,幾枝野草,數朵閒花,即是吾輩無上粉本。

——《聽天閣畫談隨筆》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做人一定要老實,實事求是。但畫畫不能太老實,否則就沒有藝術性。

——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語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誰有創造,誰就能在歷史上佔一席之地;誰沒有創造,誰就會被歷史淘汰。所以,你們不要以學像我為滿足。

——20世紀40年代對學生語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畫事須有高尚之品德,宏遠之抱負,超越之見識,厚重淵博之學問,廣闊深入之生活,然後能登峰造極。

——《聽天閣畫談隨筆》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山無雲不靈,山無石不奇,山無樹不秀,山無水不活。

——《聽天閣畫談隨筆》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各民族、各地域、各流派之藝術,有同有不同。同者,人類之本性、藝術之本質;不同者,環境之相異、傳習之相殊。故藝事,須在同中求不同,不同間求同。

——論畫殘稿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潘天壽(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頤、阿壽、雷婆頭峰壽者等。浙江寧海人。

平生積極從事藝術創作和藝術教育工作,為繼承和發展我國傳統繪畫藝術,為培養美術人材等方面作出了可貴的貢獻。解放後,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曾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浙江分會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教授等職。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一味追摹明清文人氣,是沒有當代性的體現丨潘天壽“借古開今”

投稿、合作、建議 請私信!歡迎提供優質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