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商社科丨商丘历史探花赵概:高风亮节品自高,一生慎独有人知


网商社科丨商丘历史探花赵概:高风亮节品自高,一生慎独有人知


文丨刘金芳(方塘传媒《重新发现商丘》特约撰稿人)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旷荡恩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

这是孟郊四十六岁进士及第后,欣喜若狂情况下写的一首诗,孟郊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曾经落第不中。这次进士及第让孟郊的快乐心情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往日种种烦恼都荡然无存,剩下的都是进士及第的欣喜和得意。其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句成为千古名句,被后人经常引用。

科举考试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真正成型是在唐朝。从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使统治阶层获得新鲜的社会血液,达到笼络广大知识分子阶层的目的,使社会上下阶层得以流动,从而巩固和促进社会的更一步发展和稳定。

科举考试制度改变很多年轻学子的命运,也让很多寒门子弟一跃成为朝廷重臣,金榜题名时也成为人生四大喜第一喜,科举考试制度也出现过一门三进士,一门六进士的千古传奇佳话,北宋时期,苏洵,苏轼,苏澈父子同时高中进士被传为佳话,宋仁宗阅览苏轼兄弟试卷后,高兴地对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网商社科丨商丘历史探花赵概:高风亮节品自高,一生慎独有人知

然而最为富有传奇色彩的却是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发生了“同年同乡同榜双文曲”的传奇:王尧臣高中状元,赵概高中探花,创造出了一段中国科举史上的传奇佳话。

状元王尧臣文武全才,担任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要职,堪称真正的国之重臣,1058年,王尧臣卒于任上,被加增为“左仆射”,诏赐谥“文安”,后改谥“文忠”。

而同乡人高中探花的赵概,同样是一心为国尽忠,一心为民造福的国家股肱之臣。

1、为国为民,赤胆忠心的仕途之路

赵概(995年—1083年),字叔平,宋朝南京虞城县人。他祖籍河朔(今河北省),唐末七世祖迁居宋州虞城。

赵概出身于官宦之家,其曾祖父熟知《诗经》,被朝廷封为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赵概的父亲赵千,官拜员外郎,恩封为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赵概,原名赵禋,后因梦中有神人在名册中书写“赵概”二字,遂即改名。赵概七岁丧父,从小学习刻苦勤奋,器识宏远。《宋史·赵概传》也说他“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

网商社科丨商丘历史探花赵概:高风亮节品自高,一生慎独有人知

欧阳修(左)与赵概(右)互拜雕像

公元1012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十七岁的赵概考中进士,当时文坛名士刘筠,戚纶,黄宗旦都称赞赵概其文词必显于时,果不其然,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赵概和同乡王尧臣,殿诗同时高中进士一甲,王尧臣高中状元,赵概则是第三名探花,创造出中国历史上科举考试史上的一段佳话。

宋仁宗这次科考,可以堪称人才鼎盛,号称“宰执榜”,状元王尧臣、榜眼韩琦、探花赵概,后面还有文彦博、包拯等人,皆是开创仁宗盛世的国之栋梁。

赵概步入仕途以后,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代,既管理过民政做地方官员,又历职兵部管理军事,真可谓文武双全,治国之能臣,乃大宋国之贤良,股肱忠臣。

赵概不论在地方任职,或者供职于朝中,都兢兢业业,忠于职守,造福一方,切实为当地百姓做好事,做实事。每到一地,就大兴水利,赈济灾民,兴利除害,惩治贪腐。其所到之处,政绩显著,百姓爱戴,赵概就是一名被人爱戴的清官,好官。

赵概任洪州知州时,城西南临章江,一到夏天人们就提心吊胆,深怕泛滥。赵概上任后,修筑石堤二百丈,高五丈,洪水再也不足为患了。

网商社科丨商丘历史探花赵概:高风亮节品自高,一生慎独有人知

洪州地方官吏郑陶、饶睪二人假公济私,行为不法,前任州守拿他们没办法。州里用的兵卒,过去都是一伙强盗。饶睪无中生有地说:“士兵们吃的都是发霉的米,下面有怨言,再不给他们好米吃,恐怕要发生兵变。”赵概没有回答。兵卒中间有从容州出去现又逃归且犯了宵禁的人,赵概斩首不赦,并且将郑陶、饶睪二人充监问罪,州府上下行为不法之徒无不丧胆。

赵概任滁州知州时,山东境内的强盗李二从此经过,对别人说:“我是山东人,赵概公曾在青州为官,百姓爱戴他如同父母,我不忍在此犯事。”于是率众强盗离去。可见,赵概的对那些为非作歹恶徒的感召力和震攝力是多么的强大。

赵概不但是一个倍受民众爱戴,清正廉洁的贤臣,同样也是一个为人正直,仗义敢言的谏臣。赵概入朝,兼侍读学士,谏官郭申锡因议论有关事情违犯了皇上意旨,皇上要治罪于他,赵概说:“陛下当初还当面训示郭申锡不要表面顺从,现在要罢免他,拿什么来向天下人解释呢?”皇上因此没有对郭申锡治罪。

赵概后来任知制锆,专门为皇帝起草诏书敕令,执掌集贤院,负责署理秘书图籍等事,赵概又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副丞相)。多次请求告老还乡。熙宁初,官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

自左丞转吏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辞去官职,退隐十五年,收集古今谏臣殿争之事,写成《谏林》共一百二十卷献给皇上。神宗深受感动,赐诏说:“因老辞官的人,大多不问政事,清高闲散。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谏林》一书我要放在身边显要位置,时时翻阅。”元丰六年(1083年)赵概病逝,享年88岁。追赠“太子太师”,谥号“康靖”。

网商社科丨商丘历史探花赵概:高风亮节品自高,一生慎独有人知

赵概生活在北宋王朝的中期,八十八岁终老,一生辅佐三代皇帝,宦海生涯四十多年,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赵概一生为国效力,忠于职守,爱国爱民,其一生实践着他老师范仲淹那句著名的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修身养德,慎独自律,心胸豁达,颇有长者之风

赵概一生修身养德,慎独自律,尊奉儒家学说,主张“薄夫一敦,鄙夫以宽”,处世为人皆以“仁义”,“宽厚为本”。

赵概平常严谨克己修身,为了严格要求自己,他曾准备两个瓶子,如果起了善念,或做了好事,他就把一粒黄豆投入一瓶子中;如果起了恶念,或做了不好的事,他就会把一粒黑豆投入另一瓶子中。刚开始的时候,黑豆往往比黄豆多。他深刻反省是什么原因,发现自己修身还不够严,于是严格要求自己,刻苦磨炼。随着对自己的磨砺,时时内省,努力克制自己,改过迁善,后来瓶子中的黄豆渐渐多了,黑豆渐渐少了。经过这样严格修身,他终于成了一个德行高尚之人。而“赵概投豆”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典故,留名于青史。

古人云:“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刘备也曾经说过“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赵概的慎独自律更是启示我们:“一日三省吾身”,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从身边的事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时时刻刻自重、自警、自醒、自励。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积少成多,积水成河,自己的人生才会大有作为,大放光彩。

常自省,方可知足,常自省,方可知止,常自省,才能更好的前行。赵概的投豆自省对我们无论是为人处世,或者修身养德,从政做事,都会给我们最深刻的启迪,让我们受益无穷。赵概投豆自省的例子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的意义。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精神财富的正能量。

网商社科丨商丘历史探花赵概:高风亮节品自高,一生慎独有人知

晚年欧阳修与赵概纵情山水

赵概曾与欧阳修同在馆阁任职,而且一起修起居住。赵概虽然长欧阳修十几岁,但因为欧阳修是少年得志,又因为赵概性情敦厚持重,沉默寡言,欧阳修很看不起他。皇帝准备让欧阳修任知制诰之职,论才能和资格都比不上赵概,皇帝非常为难,赵概听说后,就主动请求皇帝让欧阳修担任此职,而自己主动改任他职。欧阳修任职后,反而以赵概没有文采为理由,将其贬官。赵概清静淡泊,并没有把这当回事儿。

后来欧阳修因他事入狱,没有人为他说话,只有赵概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赵概为欧阳修上书说:“欧阳修因文才出众才成为皇上的近臣,皇上不能随便听信谗言。我与欧阳修来往很少,他对我也不太好,但我关心的是朝廷的大体啊!”赵概上书为欧阳修说话,皇上很不高兴,欧阳修仍旧被贬官滁州。有人问赵概说:“你不是与欧阳修之间有怨恨吗?”赵概说:“以私废公,我不能做这种事。”赵概后来执掌苏州,后辞官守丧,守丧期满后,被授职翰林学士,他再次上书,要求先为欧阳修恢复官职。说欧阳修是被仇人诬陷,不能让天下法律因判罚不当而被人抱怨。欧阳修由此才得以解困,才开始叹服赵概是一个长者,对其非常佩服,两人从此成为莫逆之交。

郓州知州张诰,因贪污公款被查办,张浩死后,按律应以张浩的俸禄,田租偿还。赵概和张浩是同年,知其家贫,于是赵概便用自己俸禄替张浩还债。

赵概一生中,对于故旧亲朋,下属邻里,多加照顾,救济扶难,多行善举之事,不可其数。所以《宋史·赵概传》评论赵概说:“概秉心和平,与人无怨怒。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此刘宽、娄师德。”这也是对赵概一生最公正的总结和评价。

3、赵概身上折射出的北宋文化对今天的影响和意义

赵概从小勤奋笃学,博通经史,擅长文墨。最后金榜题名,高中探花。进入仕途,又忧国忧民,忠君爱国,关注民生。晚年退休之后,退居江湖,心忧天下。在赵概身上折射出一名儒家知识分子的家国天下情怀。从赵概身上同样显示出浓厚的大宋王朝士大夫的文化色彩。

网商社科丨商丘历史探花赵概:高风亮节品自高,一生慎独有人知

赵概一生生活在北宋王朝中期,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个时期,可以说是北宋最为鼎盛,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

北宋王朝自从太祖皇帝赵匡胤时期,就主张重文轻武,文治靖国,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并留下“保全柴氏子孙;不杀士大夫,不杀上书言事之人;不加农田之赋,违者不祥”的祖训。所以,北宋的文教大兴,儒学复兴,成为中国历史上文治最为鼎盛的时期,中国文化在这时期可谓是被推上了成熟的顶峰。

而当时赵概的家乡商丘,作为北宋时期的龙兴之地,更是“南控江淮,北临河济,彭城居其左,汴京连于右,形胜联络,足以保障江南,襟喉关隘,为大河南北之要道矣。”再加上隋唐大运河贯穿东西全境,东南物资只有通过商丘才能到达京城等地。当时商丘为南京应天府,成为北宋四大陪都之一,是北宋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据《宋史》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八 记载:“应天府,河南郡,归德军节度。本唐宋州。至道中,为京东路。景德三年,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建为南京。熙宁五年,分属西路。崇宁户七万九千七百四十一,口一十五万七千四百四。”因为北宋人口只统计成年的男丁,因此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北宋南京应天府应有人口九十余万,是世界上较为繁华的城市之一,成为“一方都会。”

北宋商丘经济高度发展,同时也带来文化繁荣昌盛,文教事业极大发展。当时的应天书院也成为全国四大书院之首,是全国赫赫有名的高等学府。

网商社科丨商丘历史探花赵概:高风亮节品自高,一生慎独有人知

应天书院存在数百年里,特别是晏殊,范仲淹主持书院时期,书院的发展到达了顶峰,培养出一大批治国安邦之材。据有关统计,北宋时期从应天书院走出进士就有三十多人,北宋时期全国共出状元六十三人,其中商丘就占六人。他们是张去华,刘蒙叟,张师德,宋痒,王尧臣。在《宋史》里立传的应天府士子就有三十六人,其中著名的有张方平,戚同文,曹诚,石延年等人,而作为探花的赵概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最著名的莫过于文武全才的政治家范仲淹,商丘就是范仲淹第二家乡。所以当时应天书院是“一时名臣贤士,皆称慕之,其名声著天下。”

应天书院应该是北宋时期商丘文化教育高度发展的标杆,今天商丘应该努力创办像应天书院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等大学,作为现代商丘文化教育发展的标志,这也是当今商丘人应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这样方能无愧于应天书院这一崇高称号。而水波荡漾的古城南湖岸边的应天书院遗址,将来也是商丘历史文化标志性建筑,更应该打造成商丘文旅事业中最具有特色的人文景点。

赵概生活的北宋时期,其文化发展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顶峰,而北宋商丘文化的发展,在商丘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赵概身上折射出文化和历史价值,只不过是那个时代缩影罢了。我们应该通过梳理和解读赵概身上的文化价值,来发现北宋文化及教育的本质和特色,从而更好把这种文化教育传统继承发展下去,为商丘未来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借鉴和启示。

网商社科丨商丘历史探花赵概:高风亮节品自高,一生慎独有人知

商丘文化特色是商宋文化,宋文化不但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文化,同样也包括北宋文化。宋太祖赵匡胤之所以以“宋”为国号,是因为他称帝之前是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同时,也是对宋国文化继承和发展,也就是说这两个宋文化在历史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商丘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以赵概为代表的商丘北宋文化的发展史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石,只有经济发展了,人们才会追求思想文化价值。而文化发展则是经济发展的导向和目标,只有文化发展了,经济发展才不会失去自我,误入歧途。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就像一双展开的两翼,只有二者兼得,才可以展翅高飞,遨游天空。这是北宋商丘文化给我们的启示,也是赵概这个商丘历史名人给我们的启示。

注:本文参考文献

1,《宋史·赵概传》

2,乾隆年间的《归德府志》

3,中州出版社的《宋州古今学人》

4,中国艺术出版社李书伟,蒋友亮著的《永远的书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