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商社科丨商丘歷史探花趙概:高風亮節品自高,一生慎獨有人知


網商社科丨商丘歷史探花趙概:高風亮節品自高,一生慎獨有人知


文丨劉金芳(方塘傳媒《重新發現商丘》特約撰稿人)

昔日齷齪不足誇

今朝曠蕩恩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孟郊

這是孟郊四十六歲進士及第後,欣喜若狂情況下寫的一首詩,孟郊兩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曾經落第不中。這次進士及第讓孟郊的快樂心情達到了人生的巔峰,往日種種煩惱都蕩然無存,剩下的都是進士及第的欣喜和得意。其中“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一句成為千古名句,被後人經常引用。

科舉考試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從隋文帝開皇七年(公元587年)直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考試製度。

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使統治階層獲得新鮮的社會血液,達到籠絡廣大知識分子階層的目的,使社會上下階層得以流動,從而鞏固和促進社會的更一步發展和穩定。

科舉考試製度改變很多年輕學子的命運,也讓很多寒門子弟一躍成為朝廷重臣,金榜題名時也成為人生四大喜第一喜,科舉考試製度也出現過一門三進士,一門六進士的千古傳奇佳話,北宋時期,蘇洵,蘇軾,蘇澈父子同時高中進士被傳為佳話,宋仁宗閱覽蘇軾兄弟試卷後,高興地對曹皇后說:“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

網商社科丨商丘歷史探花趙概:高風亮節品自高,一生慎獨有人知

然而最為富有傳奇色彩的卻是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發生了“同年同鄉同榜雙文曲”的傳奇:王堯臣高中狀元,趙概高中探花,創造出了一段中國科舉史上的傳奇佳話。

狀元王堯臣文武全才,擔任過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要職,堪稱真正的國之重臣,1058年,王堯臣卒於任上,被加增為“左僕射”,詔賜諡“文安”,後改諡“文忠”。

而同鄉人高中探花的趙概,同樣是一心為國盡忠,一心為民造福的國家股肱之臣。

1、為國為民,赤膽忠心的仕途之路

趙概(995年—1083年),字叔平,宋朝南京虞城縣人。他祖籍河朔(今河北省),唐末七世祖遷居宋州虞城。

趙概出身於官宦之家,其曾祖父熟知《詩經》,被朝廷封為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趙概的父親趙千,官拜員外郎,恩封為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

趙概,原名趙禋,後因夢中有神人在名冊中書寫“趙概”二字,遂即改名。趙概七歲喪父,從小學習刻苦勤奮,器識宏遠。《宋史·趙概傳》也說他“少篤學自力,器識宏遠”。

網商社科丨商丘歷史探花趙概:高風亮節品自高,一生慎獨有人知

歐陽修(左)與趙概(右)互拜雕像

公元1012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十七歲的趙概考中進士,當時文壇名士劉筠,戚綸,黃宗旦都稱讚趙概其文詞必顯於時,果不其然,宋仁宗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趙概和同鄉王堯臣,殿詩同時高中進士一甲,王堯臣高中狀元,趙概則是第三名探花,創造出中國歷史上科舉考試史上的一段佳話。

宋仁宗這次科考,可以堪稱人才鼎盛,號稱“宰執榜”,狀元王堯臣、榜眼韓琦、探花趙概,後面還有文彥博、包拯等人,皆是開創仁宗盛世的國之棟樑。

趙概步入仕途以後,歷經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代,既管理過民政做地方官員,又歷職兵部管理軍事,真可謂文武雙全,治國之能臣,乃大宋國之賢良,股肱忠臣。

趙概不論在地方任職,或者供職於朝中,都兢兢業業,忠於職守,造福一方,切實為當地百姓做好事,做實事。每到一地,就大興水利,賑濟災民,興利除害,懲治貪腐。其所到之處,政績顯著,百姓愛戴,趙概就是一名被人愛戴的清官,好官。

趙概任洪州知州時,城西南臨章江,一到夏天人們就提心吊膽,深怕氾濫。趙概上任後,修築石堤二百丈,高五丈,洪水再也不足為患了。

網商社科丨商丘歷史探花趙概:高風亮節品自高,一生慎獨有人知

洪州地方官吏鄭陶、饒睪二人假公濟私,行為不法,前任州守拿他們沒辦法。州里用的兵卒,過去都是一夥強盜。饒睪無中生有地說:“士兵們吃的都是發黴的米,下面有怨言,再不給他們好米吃,恐怕要發生兵變。”趙概沒有回答。兵卒中間有從容州出去現又逃歸且犯了宵禁的人,趙概斬首不赦,並且將鄭陶、饒睪二人充監問罪,州府上下行為不法之徒無不喪膽。

趙概任滁州知州時,山東境內的強盜李二從此經過,對別人說:“我是山東人,趙概公曾在青州為官,百姓愛戴他如同父母,我不忍在此犯事。”於是率眾強盜離去。可見,趙概的對那些為非作歹惡徒的感召力和震攝力是多麼的強大。

趙概不但是一個倍受民眾愛戴,清正廉潔的賢臣,同樣也是一個為人正直,仗義敢言的諫臣。趙概入朝,兼侍讀學士,諫官郭申錫因議論有關事情違犯了皇上意旨,皇上要治罪於他,趙概說:“陛下當初還當面訓示郭申錫不要表面順從,現在要罷免他,拿什麼來向天下人解釋呢?”皇上因此沒有對郭申錫治罪。

趙概後來任知制鋯,專門為皇帝起草詔書敕令,執掌集賢院,負責署理秘書圖籍等事,趙概又任樞密使、參知政事(副丞相)。多次請求告老還鄉。熙寧初,官拜觀文殿學士、知徐州。

自左丞轉吏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辭去官職,退隱十五年,收集古今諫臣殿爭之事,寫成《諫林》共一百二十卷獻給皇上。神宗深受感動,賜詔說:“因老辭官的人,大多不問政事,清高閒散。唯卿有志愛君,雖退處山林,未嘗一日忘也。《諫林》一書我要放在身邊顯要位置,時時翻閱。”元豐六年(1083年)趙概病逝,享年88歲。追贈“太子太師”,諡號“康靖”。

網商社科丨商丘歷史探花趙概:高風亮節品自高,一生慎獨有人知

趙概生活在北宋王朝的中期,八十八歲終老,一生輔佐三代皇帝,宦海生涯四十多年,這在當時是不多見的,趙概一生為國效力,忠於職守,愛國愛民,其一生實踐著他老師範仲淹那句著名的話“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修身養德,慎獨自律,心胸豁達,頗有長者之風

趙概一生修身養德,慎獨自律,尊奉儒家學說,主張“薄夫一敦,鄙夫以寬”,處世為人皆以“仁義”,“寬厚為本”。

趙概平常嚴謹克己修身,為了嚴格要求自己,他曾準備兩個瓶子,如果起了善念,或做了好事,他就把一粒黃豆投入一瓶子中;如果起了惡念,或做了不好的事,他就會把一粒黑豆投入另一瓶子中。剛開始的時候,黑豆往往比黃豆多。他深刻反省是什麼原因,發現自己修身還不夠嚴,於是嚴格要求自己,刻苦磨鍊。隨著對自己的磨礪,時時內省,努力剋制自己,改過遷善,後來瓶子中的黃豆漸漸多了,黑豆漸漸少了。經過這樣嚴格修身,他終於成了一個德行高尚之人。而“趙概投豆”也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典故,留名於青史。

古人云:“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劉備也曾經說過“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趙概的慎獨自律更是啟示我們:“一日三省吾身”,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從身邊的事做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時時刻刻自重、自警、自醒、自勵。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積少成多,積水成河,自己的人生才會大有作為,大放光彩。

常自省,方可知足,常自省,方可知止,常自省,才能更好的前行。趙概的投豆自省對我們無論是為人處世,或者修身養德,從政做事,都會給我們最深刻的啟迪,讓我們受益無窮。趙概投豆自省的例子在今天依然具有現實的意義。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精神財富的正能量。

網商社科丨商丘歷史探花趙概:高風亮節品自高,一生慎獨有人知

晚年歐陽修與趙概縱情山水

趙概曾與歐陽修同在館閣任職,而且一起修起居住。趙概雖然長歐陽修十幾歲,但因為歐陽修是少年得志,又因為趙概性情敦厚持重,沉默寡言,歐陽修很看不起他。皇帝準備讓歐陽修任知制誥之職,論才能和資格都比不上趙概,皇帝非常為難,趙概聽說後,就主動請求皇帝讓歐陽修擔任此職,而自己主動改任他職。歐陽修任職後,反而以趙概沒有文采為理由,將其貶官。趙概清靜淡泊,並沒有把這當回事兒。

後來歐陽修因他事入獄,沒有人為他說話,只有趙概挺身而出,仗義執言,趙概為歐陽修上書說:“歐陽修因文才出眾才成為皇上的近臣,皇上不能隨便聽信讒言。我與歐陽修來往很少,他對我也不太好,但我關心的是朝廷的大體啊!”趙概上書為歐陽修說話,皇上很不高興,歐陽修仍舊被貶官滁州。有人問趙概說:“你不是與歐陽修之間有怨恨嗎?”趙概說:“以私廢公,我不能做這種事。”趙概後來執掌蘇州,後辭官守喪,守喪期滿後,被授職翰林學士,他再次上書,要求先為歐陽修恢復官職。說歐陽修是被仇人誣陷,不能讓天下法律因判罰不當而被人抱怨。歐陽修由此才得以解困,才開始歎服趙概是一個長者,對其非常佩服,兩人從此成為莫逆之交。

鄆州知州張誥,因貪汙公款被查辦,張浩死後,按律應以張浩的俸祿,田租償還。趙概和張浩是同年,知其家貧,於是趙概便用自己俸祿替張浩還債。

趙概一生中,對於故舊親朋,下屬鄰里,多加照顧,救濟扶難,多行善舉之事,不可其數。所以《宋史·趙概傳》評論趙概說:“概秉心和平,與人無怨怒。雖在事如不言,然陰以利物者為不少,議者以此劉寬、婁師德。”這也是對趙概一生最公正的總結和評價。

3、趙概身上折射出的北宋文化對今天的影響和意義

趙概從小勤奮篤學,博通經史,擅長文墨。最後金榜題名,高中探花。進入仕途,又憂國憂民,忠君愛國,關注民生。晚年退休之後,退居江湖,心憂天下。在趙概身上折射出一名儒家知識分子的家國天下情懷。從趙概身上同樣顯示出濃厚的大宋王朝士大夫的文化色彩。

網商社科丨商丘歷史探花趙概:高風亮節品自高,一生慎獨有人知

趙概一生生活在北宋王朝中期,歷經仁宗,英宗,神宗三個時期,可以說是北宋最為鼎盛,最為繁榮昌盛的時期。

北宋王朝自從太祖皇帝趙匡胤時期,就主張重文輕武,文治靖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並留下“保全柴氏子孫;不殺士大夫,不殺上書言事之人;不加農田之賦,違者不祥”的祖訓。所以,北宋的文教大興,儒學復興,成為中國歷史上文治最為鼎盛的時期,中國文化在這時期可謂是被推上了成熟的頂峰。

而當時趙概的家鄉商丘,作為北宋時期的龍興之地,更是“南控江淮,北臨河濟,彭城居其左,汴京連於右,形勝聯絡,足以保障江南,襟喉關隘,為大河南北之要道矣。”再加上隋唐大運河貫穿東西全境,東南物資只有通過商丘才能到達京城等地。當時商丘為南京應天府,成為北宋四大陪都之一,是北宋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據《宋史》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八 記載:“應天府,河南郡,歸德軍節度。本唐宋州。至道中,為京東路。景德三年,升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建為南京。熙寧五年,分屬西路。崇寧戶七萬九千七百四十一,口一十五萬七千四百四。”因為北宋人口只統計成年的男丁,因此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北宋南京應天府應有人口九十餘萬,是世界上較為繁華的城市之一,成為“一方都會。”

北宋商丘經濟高度發展,同時也帶來文化繁榮昌盛,文教事業極大發展。當時的應天書院也成為全國四大書院之首,是全國赫赫有名的高等學府。

網商社科丨商丘歷史探花趙概:高風亮節品自高,一生慎獨有人知

應天書院存在數百年裡,特別是晏殊,范仲淹主持書院時期,書院的發展到達了頂峰,培養出一大批治國安邦之材。據有關統計,北宋時期從應天書院走出進士就有三十多人,北宋時期全國共出狀元六十三人,其中商丘就佔六人。他們是張去華,劉蒙叟,張師德,宋癢,王堯臣。在《宋史》裡立傳的應天府士子就有三十六人,其中著名的有張方平,戚同文,曹誠,石延年等人,而作為探花的趙概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最著名的莫過於文武全才的政治家范仲淹,商丘就是范仲淹第二家鄉。所以當時應天書院是“一時名臣賢士,皆稱慕之,其名聲著天下。”

應天書院應該是北宋時期商丘文化教育高度發展的標杆,今天商丘應該努力創辦像應天書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高等大學,作為現代商丘文化教育發展的標誌,這也是當今商丘人應該努力的方向和目標,這樣方能無愧於應天書院這一崇高稱號。而水波盪漾的古城南湖岸邊的應天書院遺址,將來也是商丘歷史文化標誌性建築,更應該打造成商丘文旅事業中最具有特色的人文景點。

趙概生活的北宋時期,其文化發展是中國文化發展的頂峰,而北宋商丘文化的發展,在商丘文化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趙概身上折射出文化和歷史價值,只不過是那個時代縮影罷了。我們應該通過梳理和解讀趙概身上的文化價值,來發現北宋文化及教育的本質和特色,從而更好把這種文化教育傳統繼承發展下去,為商丘未來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良好借鑑和啟示。

網商社科丨商丘歷史探花趙概:高風亮節品自高,一生慎獨有人知

商丘文化特色是商宋文化,宋文化不但包括春秋戰國時期宋國文化,同樣也包括北宋文化。宋太祖趙匡胤之所以以“宋”為國號,是因為他稱帝之前是宋州歸德軍節度使,同時,也是對宋國文化繼承和發展,也就是說這兩個宋文化在歷史上是一脈相承的,都是商丘歷史文化的一部分。

以趙概為代表的商丘北宋文化的發展史告訴我們,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石,只有經濟發展了,人們才會追求思想文化價值。而文化發展則是經濟發展的導向和目標,只有文化發展了,經濟發展才不會失去自我,誤入歧途。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就像一雙展開的兩翼,只有二者兼得,才可以展翅高飛,遨遊天空。這是北宋商丘文化給我們的啟示,也是趙概這個商丘歷史名人給我們的啟示。

注:本文參考文獻

1,《宋史·趙概傳》

2,乾隆年間的《歸德府志》

3,中州出版社的《宋州古今學人》

4,中國藝術出版社李書偉,蔣友亮著的《永遠的書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