揹負著葉赫那拉亡大清的之名的葉赫那拉靜芬一生幸福嗎?

揹負著葉赫那拉亡大清的之名的葉赫那拉靜芬一生幸福嗎?

(慈禧太后)

一、誰來繼承皇位

慈禧太后的兒子同治帝年紀輕輕就死了,慈禧太后與慈安太后在養心殿西暖閣召見奕誴、奕訢、奕譞、李鴻章等二十餘位王公大臣,商議誰來繼位的事。

慈禧問:“此後垂簾如何?”意思是誰來繼位當皇帝。

一位軍機大臣回答道:“宗社為重,請擇賢而立,然後懇乞垂簾!”

慈禧故作沉思片刻後從容地說:“文宗(咸豐)沒有次子,如今遭逢大變,若承嗣年長,實是不願,可選教育的幼者繼立。”

那麼選誰繼位呢?道光共九個兒子,咸豐是道光帝的第四子,除了早死的二子奕綱、三子奕繼,其長子奕緯、五子奕誴、六子奕訢、七子奕譞、八子奕詥、九子奕譓都有兒子,並且長子奕緯還有了孫子。

揹負著葉赫那拉亡大清的之名的葉赫那拉靜芬一生幸福嗎?

最合適的人選似乎是奕緯的長孫溥倫,但如此的話,慈禧成了太皇太后,不宜隔代垂簾,也就無法控制朝政,所以必須在同治一輩中找人,並且她早就有了人選,那就是醇親王奕譞的長子,剛剛四歲的載湉,載湉的母親又是慈禧的親妹妹。

更重要的是慈禧這個城府頗深的女人考慮更多的是這個小皇帝是否聽話,因為她的兒子同治帝就是一個不太聽話的孩子,生性倔強​,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意志,所以,這回要選的小皇帝一定要性情懦弱聽話。

於是,載湉榮幸地成了皇帝,是為光緒皇帝。

載湉童稚即位,不諳事務​,比當年同治即位還小兩歲,這就是慈禧便於聽政執權的用意。

光緒上臺,慈禧給找了翁同龢當老師,在宮中系統接受教育。這光緒生性溫柔敦厚,好學聽話,十分順從。自小在慈禧的“虎威”下長大,遇事從不敢與慈禧頂撞。

揹負著葉赫那拉亡大清的之名的葉赫那拉靜芬一生幸福嗎?

二、選誰為皇后

轉眼間,光緒到了成家的年齡。

光緒十三年冬天,慈禧決定給光緒選後妃,慈禧親自坐鎮保和殿,召見備選的各大臣的女兒,初步圈定了五個人選:副都統桂祥的女兒葉赫那拉靜芬,小名喜子(慈禧的侄女),江西巡撫德馨的兩個女兒和禮部左侍郎長敘的兩個女兒。

最後選後那天,五個如花的美少女一字排開,慈禧坐在中間,光緒侍立,榮壽固倫公主和命婦們排列在後。慈禧坐前的几案上放著一個鑲玉如意以及繡花荷包兩對,這是定選的信物。

清庭慣例,凡是秀女成為皇后入選,便授予鑲玉如意一柄;妃子中選,便給一對繡花荷包。

慈禧指著眼前的五個美少女對光緒說:“這是備選的佳人,你自己來決定,中意那個當皇后,你就把如意給她!”說話間,慈禧把如意交給光緒。

揹負著葉赫那拉亡大清的之名的葉赫那拉靜芬一生幸福嗎?

光緒恭恭敬敬又唯唯諾諾​地對慈禧說:“這樣的大事,一切都聽皇爸爸的(清代叫母后為皇爸爸),兒臣不能自行做主​!”

慈禧還要表現出大度,堅決讓光緒自己選擇可心的人。

光緒內心十分不安,生怕​一個不小心惹怒了慈禧,只好拿著如意,認真打量著眼前五位如花似玉的美少女。這五個都是美人胚子,桂祥的女兒端莊秀麗,長身玉立,長敘的兩個女兒清雅文靜,德馨的兩個女兒宛如仙子般可人,嬌美玲瓏,光緒更喜歡德馨這兩個女兒,就想把如意給她們姐妹中的一個,正在猶豫給那個時,他的耳畔響起一聲炸雷:“皇帝!”

揹負著葉赫那拉亡大清的之名的葉赫那拉靜芬一生幸福嗎?

是慈禧的斷喝。

光緒驚恐地回頭望著慈禧,一下就明白了慈禧的意思,連忙走到慈禧侄女葉赫那拉靜芬面前,小心地把如意放到那雙纖纖玉手上。

接下來還要選擇兩個妃子,慈禧已經看出光緒喜歡德馨的兩個女兒,如這兩個小妖精入選,光緒的心思一定在這兩個人身上,豈不是有奪寵之後患?

這兩個當不了皇后更不能當妃子,在慈禧授意下,兩對荷包落到長敘的兩個女兒手中,也就是後來的珍妃與瑜妃。

揹負著葉赫那拉亡大清的之名的葉赫那拉靜芬一生幸福嗎?

三、冰冷的洞房

光緒對被選為皇后的靜芬從內心排斥,其實他們是熟悉的,小的時候靜芬就奉慈禧之命入宮伴讀,比光緒大了三歲,性格柔弱沉悶,外號“大木頭”。

人都有一種牴觸心理,由於她是慈禧的侄女,光緒發自肺腑地不喜歡,雖然靜芬也很乖巧懂事。

光緒深知,這許多事他說的不算,都要聽慈禧太后的,除了認命還能如何?

大婚的日子,浩大的迎親隊伍隆重又熱烈地把葉赫那拉靜芬迎入後宮,送到坤寧宮東暖閣洞房。

貼金的雙喜字,吉祥的喜字宮燈襯托著那喜慶的龍鳳喜床,五彩絲紗百子帳幔繪著栩栩如生的百子圖……

然而,這一切並沒有讓光緒高興起來,鬱悶的光緒消極地抗拒著這門婚事,他認為靜芬就是慈禧安插在他身邊的耳目來管束他的,充滿了敵意。

揹負著葉赫那拉亡大清的之名的葉赫那拉靜芬一生幸福嗎?

成為新娘的葉赫那拉靜芬沒有等來皇上的溫存與愛撫,令她偷偷抹淚,光緒根本不理睬她,有夫妻之名而無夫妻之實,“守活寡”,可憐的女人,最終卻揹負著葉赫那拉亡大清的之名。

如果說光緒不愛她不理她有原由的,更糟糕的是她的姑姑慈禧也越來越對她不滿,原因無非是靜芬沒能用女人的溫柔與愛纏住、拴住光緒,沒能體現她後宮主子的地位,沒有做到慈禧安排她所起到的目的。

慈禧這個老女人不高興是絲毫不隱瞞的,動不動就對她發脾氣,忐忑不安的靜芬每天都循規蹈矩地活著,遵循皇家禮教,早晚都要給慈禧請安,兢兢戰戰地不知哪個時候慈禧會動怒,生怕​做錯了什麼,遭到訓斥,除此之外,她封閉著自己的感情,把自己關在宮中,任由光緒與珍妃秀恩愛,看他們開心地在一起,自己變得麻木,徹頭徹尾成了“木頭”。

揹負著葉赫那拉亡大清的之名的葉赫那拉靜芬一生幸福嗎?

宮中經常有一些宴會,格格與命婦都會參加,她身為皇后,打個賞顯示一下身份很重要,但由於老公光緒不待見她,“婆婆”慈禧也不待見她,讓她手頭沒有多餘的銀兩,她為了面子,無奈之中只好讓身邊的太監偷偷把自己的首飾拿到宮外去典當,換些銀兩。

有一回,光緒的親爹醇親王奕譞死了,她根本拿不出份子錢,只好裝病,沒有去,一個皇后可憐到如此地步,實是悲哀又讓人同情。

四、被推到前臺的靜芬

葉赫那拉靜芬沒有愛情也沒有親情,有時身邊連個說幾句知心話的人都沒有,孤獨又孤寂讓她越加孤僻,那裡來的榮華富貴,豐衣錦食,她這個皇后就是行屍走肉。

還好,熬到1908年,對於靜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慈禧死了,那壓在頭上的大山倒了,自己名譽上的丈夫光緒也在慈禧去世的前一天暴斃了,讓她一下放下了一個重負,卻又揹負起另一個重擔。

揹負著葉赫那拉亡大清的之名的葉赫那拉靜芬一生幸福嗎?

按照慈禧太后的安排,皇位由醇親王載灃三歲的兒子溥儀接班,讓葉赫那拉靜芬一下成了隆裕皇太后,多年的媳婦熬成婆。

由於溥儀年幼,隆裕太后必須垂簾聽政與溥儀的老爹載灃共同執政。

靜芬(現在應該是隆裕太后了)久居後宮,對政治不感冒,既沒有親信又無根基,也不懂得這朝廷之上的權變,很快就讓小皇帝的老爹載灃把持了朝政專權,徹底把隆裕太后架空成了一個牌位,當起了太上皇,也好,沒有政治野心的她剛好退居後宮,把精力用到撫養小溥儀身上片,錯綜重雜的軍國大事本來令她無法適應。

然而,這個載灃也不是一個有能力的人,把本來江河日下的大清帝王徹底整跨臺了,在執政過程中引發了各種矛盾,最終武昌起義爆發,大清王朝被推到風口浪尖上。

載灃看到大事不妙​,便辭去了監國攝政王的位子,滾蛋回家養老去了。

面對國家,隆裕太后不能不管,必須收拾這個爛攤子,意味著她成了清王朝的最高決策者。

揹負著葉赫那拉亡大清的之名的葉赫那拉靜芬一生幸福嗎?

五、亡大清者葉赫那拉氏

面對日益高漲的“革命”,本來就沒有政治頭腦的隆裕太后迴天無力,又被投機者袁世凱所算計。

隆裕太后還以為他是忠臣,大清王朝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而袁世凱正在陰謀顛覆大清王朝,與革命軍私下達成協議,逼大清皇帝退位,他來當大總統。

袁世凱頗有些手腕,沒有來硬的,而是充分利用了隆裕太后軟弱無能的性格,裝出一副君子的樣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為隆裕太后分析天下大事,一把鼻涕一把淚,連蒙帶騙讓隆裕太后簽訂​了《退位詔書》。

1912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宣讀了《清帝遜位詔書》,領著小皇帝溥儀回到後宮。

第二天她依舊穿戴整齊,帶著溥儀坐在養心殿中等待文武大臣覲見,左等右等,連個人影也沒見到。

揹負著葉赫那拉亡大清的之名的葉赫那拉靜芬一生幸福嗎?

隱隱約約隆裕太后預感到事態嚴重,她連忙問身邊的太監大臣們怎麼都沒來。

太監如實稟報:袁大人說了,從此以後不用上朝了。

隆裕太后腦袋“轟”的一下,心徹底涼了,眼淚直淌,哽咽著說:“難道是我亡了大清國?!”

事態還更復雜,那些反對退位亡國的皇親國戚,王公大臣紛紛來找她,不肯善罷甘休,公然罵她昏庸又愚蠢,葬送了大清王朝。

隆裕太后不堪其憂,仿如萬箭穿心,誰又能理解她呢?無奈中她閉門思過,覺得也是自己沒有經過認真考慮,自己成了清王朝的罪人,深感愧對祖宗,整日鬱鬱寡歡,以淚洗面,寢食不安​,積慮成疾,到了冬天她的胸腹竟然隆了起來,人也常常嘔吐不止。

揹負著葉赫那拉亡大清的之名的葉赫那拉靜芬一生幸福嗎?

剛過了年便病情加重,她深知不久於人世,便對內務大臣世續說:“孤兒寡母,千古傷心,睹宮宇之荒涼,不知魂歸何處。”

對於葉赫那拉靜芬而言,是命運捉弄了她,本來她生在一個顯赫的家庭,理應享受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幸福,然而,她的一生卻是在痛苦與煎熬中渡過,她到底做錯了什麼?

她虛弱地望著守護在床前的溥儀,淚眼朦朧地對溥儀說:“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國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別汝之期至矣,溝續道塗,聽汝自為而已。”

其大意是說:你生在帝王之家,還沒有長大,如今囯家沒有了,我也要死了,與你分離的日子到來了。以後,你要好好照顧自己呀!

揹負著葉赫那拉亡大清的之名的葉赫那拉靜芬一生幸福嗎?

當時尚在年幼的溥儀也許並沒有明白隆裕的話,那字字句句都是血淚都是控訴,充滿了隆裕太后的無奈與不甘,命運呀,你就是如此捉弄人,“葉赫那拉就算是剩下一個女人,也要滅愛新覺羅”的詛咒成真。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葉赫那拉靜芬在北京皇宮西六宮之一的長春宮去世,走完了四十六年悲催的歲月。

已經是中華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為了裝出一副樣子給世人看,下令全國降半旗默哀三天,表達對隆裕太后退位的尊重,也是為了安撫滿清遺老,袁世凱裝模作樣佩戴黑紗,表示哀悼,也是哀悼幾千年封建王朝的落幕。

揹負著葉赫那拉亡大清的之名的葉赫那拉靜芬一生幸福嗎?

【作者簡介】【作者簡介】陳二虎,筆名紅葉,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協會副秘書長。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