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原本有13個皇帝,其中有1人為何被“開除”?

盛開的白鶴


簡單來說,清朝有11個皇帝和6個追封的皇帝。

提到清朝皇帝,流傳最廣的說法就是清朝十二帝,這是包括了清朝的11個皇帝和後金的一位大汗。此外還有清朝十三皇朝的說法,這是按年號算的。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年號天命,國號“大金”,史稱後金,也就是清朝的前身。

努爾哈赤用數年時間席捲遼東,把明朝在遼東的勢力盡數摧毀,不得不退守山海關。

1626年八月,努爾哈赤去逝,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改元天聰。

皇太極在位時期是清朝的關鍵時刻,後金逐步由一個漁獵民族政權向集權帝制國家轉變,其標誌之一便是君主不再稱大汗,而兼有皇帝之名。

1636年五月,皇太極在瀋陽稱帝,定國號“大清”,改元崇德,追尊努爾哈赤為大清皇帝。

1643年八月,皇太極暴斃於瀋陽,清朝內部經過一系列爭鬥後,推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登基,改元順治。

次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吳三桂請清軍入關,清朝迅速攻佔北京並遷都於此,福臨為此再登基一回,以示自己是明朝的天命繼承人,繼而展開奪取天下的戰爭。

1648年,福臨將努爾哈赤以上的四位先祖追尊為大清皇帝。

1650年末,攝政王多爾袞去世,福臨追封其為大清皇帝。但兩個月後福臨展開清算,廢除多爾袞一切封號,並掘其墓。直到一百二十八年後的乾隆時期,多爾袞才恢復了睿親王的封號。

福臨之後,清朝還有十位皇帝,每人一個年號,即康熙帝玄燁、雍正帝胤禛、乾隆帝弘曆、嘉慶帝顒琰、道光帝旻寧、咸豐帝奕詝、同治帝載淳、光緒帝載湉和宣統帝溥儀。

總的來說,活著當清朝皇帝的有11位,大多數情況下,清朝的前身後金也算作清朝,所以努爾哈赤也是清朝皇帝,則十二帝之稱最為普遍。努爾哈赤的四位祖先皇帝純屬追封。多爾袞是生有皇帝之時,死有皇帝之名,只不過名很短,一般不把他當作清朝皇帝,也就是被開除了。

明清時期,一位皇帝一般只有一個年號,但皇太極因為稱帝改國號,多了一個年號,所以整個清朝(加上後金)有十二帝十三年號。


平沙趣說歷史


清朝有十二個皇帝,從清太祖努爾哈赤開始,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確實是十二個皇帝沒有錯。
我也看了不少人的回答,說是清朝之所以有十三個皇帝,是因為皇太極在登基的時候用了兩個年號,天聰和崇德,但可能大家都忽略了一個人。
在這裡有必要解釋一下,因為努爾哈赤建立的是後金,年號天命,而皇太極繼承的其實是後金的皇帝,因此有了天聰年號,但後金這一時期仍然在關外,後金的統治階級其實大部分還延續這女真一族舊有的制度,直到皇太極將年號改為清以後,這時候皇太極已經廢掉了八王議政制度,將權力徹底的收歸自己所有,因此皇太極改年號、改國號,都是為了證明自己真正將權力收回所有。
但有清朝一代,確確實實是有13個皇帝,只是其中有一個是死後追封的,但是很快就有被廢掉了,而這個人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多爾袞。
如果要說大清定鼎中原,多爾袞其實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多爾袞出生於明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此時距離大清王朝入關中原,還有32年,在多爾袞出生僅僅4年以後,努爾哈赤就建立了後金,應該說此時的後金正是如日中天的壯大,但是不可避免的,內部權勢紛爭不斷,畢竟努爾哈赤還沒有完全接受中原王朝那種制度。
努爾哈赤長子褚英很早就被他殺了,而後來所立的太子代善,據說也因為和大福晉有私情而被廢黜,廢黜以後,努爾哈赤設立了八王議政制度,在所有的子嗣當中選擇八個年長的參與直接的政事處理,而其中就包括後來阿濟格、多爾袞、多鐸,要知道此時不過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多爾袞不過八歲,就連年紀較大的阿濟格也才15歲,他們兩人之所以能被選入進去,完全是因為多爾袞的生母大妃阿巴亥受寵的緣故。
多爾袞在努爾哈赤時期畢竟年紀還小,因此並沒有參與議政,但是也為他後來建功立業建立了基礎,而皇太極繼位以後,對這位弟弟也很是重用,多爾袞追隨皇太極的十年時間裡面,屢屢建功立業,到天命十年(公元1636年)的時候,多爾袞受封為和碩睿親王,位列所有親王中第三位,而直到皇太極去世以後,多爾袞在整個大清王朝都是最有權勢,也是最有可能當皇帝的。
但皇太極一脈自然不容許出現這樣的情況,在雙方勢力角逐之下,皇太極長子豪格落選,多爾袞落選,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而多爾袞也在順治一朝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權勢巔峰,只可惜天不假年,多爾袞順治七年病逝,享年只有39歲。
多爾袞去世以後,為表哀榮,順治帝下令追封多爾袞為成宗義皇帝,諡號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但僅僅只有2個月,順治帝下旨褫奪,並掘墓,乾隆年間才宣告平反,恢復睿親王爵位封號。

漫步史書


清朝的皇帝數量有三種計算方式。

第一種,清朝全史,從太祖到遜帝十二位。

清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年號天命

清太宗 愛新覺羅皇太極 年號天聰、崇德

清世祖 愛新覺羅福臨,年號順治

清聖祖 愛新覺羅玄燁,年號康熙

清世宗 愛新覺羅胤禛,年號雍正

清高宗 愛新覺羅弘曆,年號乾隆

清仁宗 愛新覺羅顒琰,年號嘉慶

清宣宗 愛新覺羅旻寧,年號道光

清文宗 愛新覺羅奕詝,年號咸豐

清穆宗 愛新覺羅載淳,年號同治

清德宗 愛新覺羅載湉,年號光緒

清遜帝 愛新覺羅溥儀,年號宣統

第二種,因為太宗皇太極開始稱帝,使用“大清”國號,故太祖努爾哈赤不算在清朝皇帝內,十一位。

第三種,中國通史算法。因為太祖太宗都只是割據政權,他們的時代在通史中屬於明朝,所以把世祖算做第一個皇帝。這種說法在民間尤其流行。傳統相聲《講帝號》,金庸小說《鹿鼎記》都用的這種說法。

題主說的有十三位皇帝,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可能出現這種誤會的原因有以下幾個可能。

一,清朝一開始的國號為金,君主稱汗。所以按年號稱呼太祖為天命汗,太宗為天聰汗。後太宗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年號改為崇德。這樣一來他自己有了兩個年號天聰,崇德。總共清朝就有了十二帝十三個年號,故稱清宮十三朝。有部小說就叫《清宮十三朝》,很有名。十三帝的誤會很可能從此而來。還有人望文生意,把慈禧太后算為一朝,其實慈禧太后沒有自己紀年,她是同治光緒兩朝的太后。

二,清太祖第十四子多爾袞,在太宗死後,順治即位之初受封攝政王,為清朝的實際統治者,他死後按皇帝資格上廟號,諡號為“成宗義皇帝”。但不久又撤銷,連親王封號都剝奪,直到乾隆皇帝才給恢復,如果非說有個取消的皇帝,可能是他。

三,戊戌政變後,慈禧和光緒的關係空前緊張,慈禧有了廢黜皇帝的念頭,立清宣宗第五子奕誴之孫溥儁為“大阿哥”。準備讓光緒退位,大阿哥代之。並且連新君年號都定好了,保慶。但在列強幹預下未果。後來懲辦“拳亂”禍首,溥儁之父端王載漪削去王爵,溥儁本人也取消大阿哥資格,封為不入八分輔國公。這可以算個未能上位的皇帝。

至於其他的康熙朝廢太子胤礽,乾隆朝幾位早夭的密立儲君,或者穆宗未使用年號“祺祥”,不至於造成這種誤會吧。

三種可能,希望可以幫到你。


pegasus1


一般來說,說清朝十二帝是沒有問題的,這也是學界的主流看法。不過如果算上封號,清朝皇帝絕不止十二個,最大的問題就出在多爾袞這裡。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他最重要的身份就是順治皇帝的攝政王,對清朝入關可謂鞠躬盡瘁,在死後被順治皇帝封為皇帝,廟號和諡號都有。廟號是清成宗(這個很多人都沒聽過)。題主說的沒錯,多爾袞的確是被開除的。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開除多爾袞的也是順治皇帝。雖然後來乾隆爺恢復了多爾袞親王的爵位,但皇帝的封號並沒有恢復,之後的皇帝也就沒有管這件事情了。

清朝的皇帝除了皇太極有兩個年號之外,其他都只有一個年號,所以很好記,比如清朝入關以後共有十個皇帝:康熙帝玄燁、雍正帝胤禛、乾隆帝弘曆、嘉慶帝顒琰、道光帝旻寧、咸豐帝奕詝、同治帝載淳、光緒帝載湉和宣統帝溥儀。

另外,廣泛流傳的清朝十二帝,有一個並不太“純正”,那就是努爾哈赤,清太祖。努爾哈赤終其一生也沒當上皇帝,而是後金的大汗。

追封的到底算不算?這個很好回答,在當朝一般不違背聖意,肯定得算,但在後人眼裡包括學界,不算的。曹丕當上皇帝后將父親曹操封為皇帝,在大家心中曹操並不算皇帝。


文史工作坊


【精選回答】源自@峰子奇觀的優選回答。

準確的講,清朝只有11位皇帝,後金時期有2位大汗。愛新覺羅的皇基始祖——努爾哈赤,是建立後金的大汗(或汗王),嚴格說並不算清朝皇帝。

“13帝說法”,其實另有蹊蹺,這裡面涉及一個“假皇帝”,以及清初一樁驚心動魄的大案。

首先,峰子哥來說說“後金建國”。


努爾哈赤,女真人,是愛新覺羅皇基的開山始祖,奠基人物,他統一女真諸部,創立八旗制度,在今天的東北局部地區,建立“大金”政權,史稱“後金”,年號“天命”,登基開國稱汗。

努爾哈赤死後,其第八子皇太極在汗位博弈中勝出,成為後金國第二任大汗,次年改年號“天聰”。

隨後,皇太極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逐漸廢掉了八王議政,打破了老汗王時期“四大貝勒共治”的政治格局,一步步削弱乃至廢黜其餘三大貝勒的權力和話語權,開始獨攬大權,強化汗王的絕對權威地位。圖:清太宗皇太極

其實號令一統、決策一統、樹立權威,令行禁止,步調一致,恰恰是滿人能夠成功入主中原的因素之一。試想:若是政令多出,號令不一,一盤散沙,又如何逐鹿中原?

為了以示與老爹努爾哈赤時期的舊政格局區別,皇太極來了一次改弦更張,改國號為“大清”,改年號為“崇德”。

隨後,皇太極收服蒙古,讓朝鮮臣服腳下,掃平了周邊,進而志在虎視中原的明朝。

按理說,皇太極才是大清的開國之君。這個時候,大清君主就該稱皇帝了。

其次,峰子哥來說說清朝11位皇帝。



由此可見,後金時期,只有2位汗王:努爾哈赤、皇太極。清朝時期,包括皇太極在內,有11位皇帝。

清朝11位皇帝依次分別為:

1、皇太極(清朝第一位皇帝)

2、順治帝(滿清入關第一位皇帝,孝莊之子)

3、康熙帝(滿清在位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

4、雍正帝(清朝最勤政的“勞模”皇帝)

5、乾隆帝(清朝最富有、也是最敗家皇帝)

6、嘉慶帝(清朝步入下坡轉折的皇帝)

7、道光帝(提倡節儉,龍炮打補丁的皇帝)

8、咸豐帝(慈禧老公,大煙鬼,僅育獨子)

9、同治帝(慈禧親兒子,染花柳病而死,絕嗣)

10、光緒帝(戊戌變法,被慈禧囚禁,絕嗣)

11、宣統帝(末代皇帝溥儀,陽痿,絕嗣)

其三,清朝13位皇帝說法,怎麼來的?

峰子哥猜想,人們一定是把後金和清朝的所有君主,合在一起看了。這樣一來,被追尊為清太祖的努爾哈赤,加上清朝11帝,就出現了“滿清12帝”的說法。

為何又會出現13位皇帝?還有一位去哪兒了?

峰子哥可以明確的回答你:這是個假皇帝,卻又真權力,“皇帝”尊號是死後追封的,廟號“清成宗”,生前從沒登基當過皇帝。

他是誰?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開清首功”之臣,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的弟弟——攝政王多爾袞。


圖:攝政王多爾袞

攝政王多爾袞,攜小皇帝順治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滅李自成,滅南明政權,一統中原,功勳卓著,是大清全國政權真正的締造者。

多爾袞大權獨攬,權傾朝野,凡軍國大事需先經攝政王過目點頭,再呈送小皇帝走個“過場”,國家大小事都是多爾袞說了算,順治帝只是個傀儡。

多爾袞出行前呼後擁,自己的王府成為“帝國核心”,有一套自己的班子。多爾袞經常還會對小順治耳提面命,以教導口吻“教育”天子。

甚至多爾袞的著裝也近乎龍袍,穿明黃,簡直就是一個活脫脫的“太上皇”。多爾袞的尊號從攝政政、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最後居然要求尊他為“皇父攝政王”,皇父是什麼?不想當皇帝的老子麼?這讓順治帝感到無比窒息和不滿,且由來已久。

關於多爾袞和孝莊(大玉兒)的“太后下嫁”宮廷緋聞,至今人們依然津津樂道。

多爾袞死後,被清廷追尊為“義皇帝”,廟號“清成宗”,配享太廟,爵位加身,榮耀之至!生前沒做成皇帝,死後卻如願以償。

最後,峰子哥來說說多爾袞的死後大清算!


圖:順治帝福臨(畫像)

多爾袞死後,僅兩個月後,即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在倒多爾袞的浪潮中,多爾袞被一下子打入了谷底。

順治帝最終爆發了,要徹底清算多爾袞勢力。

信號一放出,昔日被多爾袞壓制的其他滿清權貴們,見風一擁而上,紛紛羅織多爾袞的罪狀……

有道是,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多爾袞活著的時候,他們自然不敢,但多爾袞一死,慫人膽好像個個變成了虎膽,義憤填膺。

圖:順治帝(劇照示意)

多爾袞最後下場:被褫奪皇帝尊號,牌位踢出太廟,華麗的墳墓也被砸毀,多爾袞屍首被挖出來,鞭屍示眾,挫骨揚灰。多爾袞勢力也遭到大清洗!

多爾袞曾是皇位的熱門人選,與豪格之爭,僵持不下,才讓順治帝小福臨撿了大便宜,要不然八輩子也輪不到無權無勢的孝莊母子。

多爾袞大權獨攬時,也曾多次想過廢掉順治帝,自己來當皇帝,一直沒有思考成熟,但不料在春秋鼎盛、如日中天之際,突然去世,史載“墜馬而薨”,死於塞北狩獵途中,年僅38歲。

如果按照有些人的“陰謀論”說法,多爾袞死得很蹊蹺,絕對沒那麼簡單,38歲絕對是英年早逝啊!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順治帝的重孫乾隆帝才為多爾袞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綜上,所謂“滿清13帝”的說法,正是如此來的。

多爾袞一生多次與皇位擦肩而過,你認為他為啥沒稱帝?是還沒來得及稱帝,還是其他原因?


峰子奇觀


被開除的"皇帝",在嚴格意義看與前十二位皇帝(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二位,與年號可稱還有順治,康熙,雍正,同治,光緒,以及清遜帝宣統),有所區別,掌據生殺大權,貨真價實,有著官方承認的"大清皇帝"。

這個人就是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之異母弟,後來輔佐順治黃帝入關,平定天下的攝政王多爾滾,他在世時沒當皇帝,死後得到了清廷正式尊封為"成宗義皇帝",屬於官方指定的名副其實的大清黃帝,不是自封的,他的權力與真正的黃帝亦無大區別,以攝政王身價掌握一切軍政大權,就勳勞而言,多而滾對清朝開創的貢獻大,不亞於其他皇帝。

多爾滾率領八旗兵入關,打下清潮江山時,順治還是個七歲孩子,他只是個守城之主,沾了老多的光兒。然而他倆不合,多爾滾攝政王又功高震王,難免會有專權擅政的行為。小順對老多的感受,大概如同康熙對待鰲拜,既是前輩,也是阻礙,內心存在敵視,但是多爾滾有時不地道,利用權威逼順治叫他"皇父攝政王",還跟順治媽孝莊鬧徘聞,順治恨他,另外多爾滾逼死了豪格,還取豪格妻子為福晉,小順表面不說,但心裡有個小九九,因此多爾滾死後被迫奪封典,都是小順多年積累的怨情緒爆發,他恨在心,等到時機成熟,徹底清算。


亮晶晶61282203192


我覺得問題問得很不合理很讓人誤解,應該改為,清朝不是應該一個皇帝對應一個年號,年號出現那麼多次,那為何歷史上只有十二個皇帝?

我們捋一捋思路,先把他們的廟號、年號說一說。

太祖努爾哈赤,年號天命,清朝開國皇帝;

太宗皇太極,年號天聰、崇德,皇太極就有兩個年號了,天聰是對皇太極尊稱,自1636年改國號為大清,改元為崇德的這個年號;世祖福臨,年號順治,順治帝是清朝入關後第一個皇帝。

聖祖玄燁,年號康熙;

世宗胤禛,年號雍正;

高宗弘曆,年號乾隆;

仁宗永琰(顒琰),年號嘉慶;

宣宗旻寧,年號道光;

文宗奕詝,年號咸豐;

穆宗載淳,年號同治;

德宗載湉,年號光緒;

憲宗溥儀,年號宣統,清朝最後一個皇帝。


用戶1323441626811820


我是楚風說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我要說一下,大清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開始,到末代皇帝溥儀退位,一共經歷了十一位皇帝,國祚276年(1636——1912)。如果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算起,一共有十二帝,國祚296年(1616——1912)。但是如果強行說清朝有十三帝的話,我覺得多出來的那個應該是睿親王多爾袞。



理由很簡單因為多爾袞在皇太極駕崩後,可以說是完全控制了一切大權,也行使了皇帝的權利,並且還被順治封為“清成宗”,只是後來被順治帝又剝奪了這一封號,算是被一個被“開除”的皇帝吧!

多爾袞,努爾哈赤的十四個兒子,清初的政治家,軍事家。多爾袞為清軍入關,和入關後的一統天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多爾袞年幼的時候由於母親很受努爾哈赤寵愛,所以多爾袞也很受父親努爾哈赤喜愛。努爾哈赤駕崩時,如果不是多爾袞還年幼,或許真會成為皇太極的有力爭奪者。


後來皇太極繼位後,多爾袞開始受到重用,並開始嶄露頭角,在很多的後金決策中,都有多爾袞的身影。

天聰二年(1628年),多爾袞就隨其兄皇太極進軍蒙古察哈爾部。

天聰三年(1629年),多爾袞跟從皇太極從龍井關突入明朝邊塞,與貝勒莽古爾泰等攻下漢兒莊,逼近通州, 接近北京。

天聰四年(1630年),攻打北京的大軍班師回朝,多爾袞與莽古爾泰先行,又大破明軍。

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稱帝,改號大清,論功行封,多爾袞被封為和碩睿親王,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其時年僅二十四歲。從此更加受到重用,皇太極更是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給了多爾袞。


崇德八年,皇太極駕崩,由於皇太極並沒有指定繼承人,所以一場爭奪帝位之戰就要爆發。當時的勢力中,多爾袞手握兩白旗,而且手下全是能征善戰的大將,多爾袞本人也是極其睿智神武。所以多爾袞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

另外一個就是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因為皇太極生前加強了中央集權,所以不光自己手握兩黃旗的兵力,而且後來也把正藍旗掌握到自己手中。作為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肯定繼承了父親手中的三旗兵力。但是豪格卻難以繼承皇位,原因就是以多爾袞為首的兩白旗肯定不會同意,更何況另外六旗中也有一些支持多爾袞的宗親。


雖然豪格很難繼位,但是多爾袞同樣很難,因為兩方勢力可以說是旗鼓相當。雙方僵持不下,後來多爾袞在只有兩旗支持自己的情況下,自立為帝的條件還不成熟,為了防止清朝內部分裂,所以多爾袞提議由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得到了眾人的支持。就這樣皇九子福臨這樣一個沒有希望繼位的皇子登上了九五之尊,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共同輔政,後來隨著多爾袞對豪格的打壓,和對濟爾哈朗的排擠,多爾袞逐漸的掌握了大權,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攝政王。

多爾袞的權勢在當時可以說是如日中天,我們來看看當時多爾袞的權勢有多大就知道了。順治三年(1646年)五月,多爾袞認為順治皇帝信符收貯於皇宮之中,每次調兵遣將都要奏請鈐印,十分不便。於是,即遣人將皇帝璽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備用。連皇帝的玉璽的搬到自己家裡了,還有什麼不敢做的。多爾袞後來還被加封為皇父攝政王,見皇帝不用行禮,而且一切政務直接自己下旨,不用請示順治帝,任意罷免和提升官員。這和皇帝有什麼區別,所以當時的皇帝順治基本上就是個傀儡,根本沒有任何權利。


然而順治七年,多爾袞正當盛年竟然打獵時墜馬染病身亡,多爾袞死後並沒有立馬被順治帝清算,可能是為了穩住多爾袞的心腹吧!所以順治帝追封多爾袞為“清成宗”,諡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但是僅兩個月後,多爾袞原來的寵信的正白旗大臣蘇克薩哈等站出來揭發多爾袞生前私藏御用龍袍等欲置於棺槨之中做隨葬品之罪,這引起順治帝的藉口,順治帝下詔將多爾袞削爵、撤廟享、罷諡號、黜宗室、沒收財產並掘墳鞭屍。

綜上所述,最有可能稱為清朝第十三帝的肯定非多爾袞莫屬,至於有人說是慈禧太后,怎麼可能慈禧再厲害也是一個女人,大家都叫她慈禧太后,沒聽說過慈禧皇帝的,而多爾袞是真的有過“清成宗”這一廟號。其實縱觀清朝歷史,其實多爾袞對於大清是功勞很大的,如果沒有多爾袞清朝初期可能就沒有那麼順利的入主中原,可以說多爾袞是大清的基石不為過。但是也由於多爾袞的干政,最後落得被順治帝開棺鞭屍的下場,所幸乾隆年間恢復了他的名譽,也算是大清皇帝對多爾袞的補償吧!


楚風說歷史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大清皇帝按照通俗的說法是十二帝,這一說法在史學界和民間都屬於主流意識。但清朝有十三個皇帝這個說法不完全對也不完全錯,究其原因就在於多了一個多爾袞。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十四子,清朝開朝國君皇太極死後,多爾袞盡心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順治皇帝。正是在攝政王多爾袞的全力幫助下,清軍終於入關,打入中原,最終席捲全國。多爾袞既是能征善戰的猛將,又是善於治國的能臣。

順治七年,多爾袞死亡,為了感恩多爾袞的輔佐,同時也為了安撫多爾袞及其勢力,順治皇帝將多爾袞封為皇帝,廟號是清成宗,諡號是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

從制度上來說,多爾袞這個皇帝有鼻子有眼,有廟號有諡號,但不久,順治皇帝對多爾袞的態度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掘墓,取消封號。乾隆皇帝的時候恢復了多爾袞的名譽,但是也只是恢復到了親王,皇帝還是不算的,所以多爾袞最終也沒有被納入清王朝皇帝的正統之中。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講道理,清朝一共有12個皇帝才對的啊!算上開國的那位和關外搞發展的那位,總共也就十二個人呢!咋就出來第十三個了呢?而且是開除掉的

其實於情於理也都應該把這個人算上,雖然他也曾正兒八經的獲得皇帝殊榮,雖然他的另外一個諢名更響亮,知名度也更高,但這不妨礙他加入清朝皇帝群,跟大家一起聊天嘮嗑說發展呢


這十二位名正言順的正牌皇帝,都有誰呢?

其實很好計算,關外時代有倆,也就是最初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心搞生產的爺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等到入了關就是福臨了,也就是清朝的傳奇皇帝(電視劇裡面,據說跑去當和尚了哎)完事兒就是知名度比較高的爺仨,長得醜活得久,在位時間兩邊長中間段短,且三人都被不同的人評為大帝一級(康熙、雍正、乾隆),而且廣泛的出現在各類清宮影視劇中,代表演員鐵三角(張國立、張鐵林、王剛)

這個時代的清朝皇帝還都是拿得出手的,下面開始就走下坡路了,比如嘉慶除了幹掉和珅比較有名以外,沒啥名氣;至於道光除了裝窮節儉好手以外,啥也不是;至於咸豐嘛娶了一個比較牛B的老婆(慈禧),同治呢也不是啥好同志,一天到晚去娛樂場所,還因此染病告別舞臺,等到了光緒和宣統,劇情主要是在辣個女人,這倆基本就是吉祥物

所以說,清朝滿打滿算,也就是這十二位皇帝,至於那位被除名的,名氣堪比影視劇常客的爺仨,實力也直逼歷代皇帝,顏值也是秒殺一切的存在,此人便是清朝入關時期的最大功臣——攝政王馬景濤!不不不,多爾袞、多爾袞(畢竟馬哥飾演的多爾袞實在是帥出天際,記混了記混了)

要說多爾袞的知名度和口碑都特別好,但沒人認為他是皇帝啊!

清朝入關,如果論功績多爾袞絕對是第一,甚至說他完全有機會有資格幹掉當時還是孩子的福臨,自己當皇帝,可是他沒有這麼做,為了她心愛的大玉兒(此事有爭議,純屬娛樂效果)他選擇陪伴在福臨左右,輔佐他坐穩皇帝的位子,直到自己因打獵受傷去世,都在用自己的愛去溫暖這對母子

看起來,多爾袞是個好叔叔,也是個負責人的小叔子,但問題是他怎麼和皇帝扯上邊了呢?這其實非常簡單,看看他生前的封號吧,從攝政王開始,一路變成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最後竟然號稱皇父攝政王...要知道福臨的老爹是皇太極,是多爾袞的哥哥,雖然名義上叫他叔叔沒毛病,但畢竟現在福臨是皇帝了,叫你皇父攝政王,是個什麼鬼...

但是滿朝文武沒有人反對,或許對於年幼的福臨來說,他不是開心,但他沒有辦法,畢竟這個天下都是這位戰功赫赫的叔叔打下來的,如果哪一天叔叔不高興了,隨便一伸手就能奪回去!自己還是老老實實的當侄子好了。就這樣,生前多爾袞的各項規制和待遇都已經達到頂峰,儼然是清朝的最高統治者,除了沒有皇帝的名字,他幾乎擁有皇帝所擁有的一切。只是,這一切在他一次外出打獵受傷後戛然而止,因為這次傷很嚴重,沒過多久他就去世了,要說他生前最多是個皇父攝政王,咋就跟皇帝扯上關係了呢?

多爾袞人生中三次錯過皇位,終於在死後得到了滿足,只是時間有點短

多爾袞的生平很有戲劇性,早在他十幾歲的時候,就有機會登上彼時還是後金的汗位,只是皇太極搞了波陰謀,不僅奪了他的汗位,還幹掉了他的老媽;後來皇太極暴斃,其子豪格和多爾袞爭位,最後多爾袞為了國家大義,兩人各退一步立福臨為帝,但強勢的多爾袞雖然沒有當皇帝卻成為了攝政王。如果說前兩次是因為年少無知和國家為重,那麼第三次他完全有機會自己幹了,也就是清朝入關的時候,可是他並沒有這麼做,他選擇了輔佐福臨,雖然此時他已經幹掉了身邊所有有威脅的人,可以說滿朝文武對他前呼後擁,只要他想,分分鐘就能穿上黃袍當皇帝,可是他沒有這麼做

多爾袞終於死了,在福臨看來他終於可以喘一口氣了,或許是為了紀念他的功績,或許是為了安撫多爾袞的餘黨,他下令追封多爾袞為皇帝,諡號清成宗;可以說,這一波操作對於死去的多爾袞來說,已經是夠本了,雖然生前沒能當皇帝,但他已經實際上感受過皇帝的滋味了,死後能有個封號也是不錯的

只是他沒想到,時間竟然這麼短。。。死後僅兩個月,多爾袞所有的封號被虢奪,福臨把給他的皇帝稱號拿走了不說,連他之前的睿親王封號都不給了,甚至還將其掘墳戮屍,可謂是恨透了一個人的表現。就這樣,當了兩個月皇帝的多爾袞,在地下又把皇帝的帽子讓了出來,這場有些戲謔的鬧劇,終於在乾隆時期最終結束。乾隆爺比較大膽,他不僅恢復了其睿親王的稱號,而且給了他一個實至名歸的評價——清朝入關,其功最闕

38歲的多爾袞正值壯年,而且南征北戰多年身體是倍兒棒,上戰場殺敵都沒問題,竟然因為打獵而受傷,並且就這麼去了,不得不讓人懷疑是不是幕後有黑手,只是歷史中的記載斷然不會妄加猜測

可惜啊可惜,一生三次錯過皇位的多爾袞,至死也沒有稱帝,好不容易死後過了過癮,卻很快就被人連根拔起,一掃而空,也算是一種悲哀吧。但這絲毫不會影響到他的歷史地位和知名度,他仍然作為清朝歷史上最具話題性的知名人物,被人們一直所銘記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