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七年级《朝花夕拾》之《狗·猫·鼠》,阅读是终身的爱好

鲁迅先生的文章伴随着我整个求学生涯,现在我的孩子也开始读鲁迅的文章。

受环境所限,当年我很多内容并没有真的弄明白,老师也是教科书式的死板讲解。

有人说,鲁迅的书是给现在30岁以上的人读的,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我们并不处在当时的年代,不能切身体会斗争的紧迫性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穷凶极恶的嘴脸。

而现在则不同,网络如此发达,影视作品如此丰富,孩子们再读鲁迅的时候,可以去搜集很多背景资料和阅读周边,能够更形象地将孩子带入当时的情境进而帮助阅读。

《朝花夕拾》是七年级的必读课文,一入学老师就给孩子布置了作业,用两周的时间精读这本书,写读书笔记。作为家长,还是一个自诩爱读书的家长,当然决定要开始共同阅读。另外,作为尊重孩子的家长,希望他独立思考的家长,我首先做的心理建设就是我们要共同且独立地阅读,彼此拥有思想上的交流但不互补干涉及指手画脚(主要说家长)。

-01-

确立共同阅读的方式

首先明确一点,共同阅读不是不信任孩子的阅读能力,而是基于心理上的真实需要。

1.孩子基于学业要求和求知的需要;

2.家长基于重温经典和培养与孩子共同话题的需要;

3.不同年龄读者思维碰撞、交流的需要。

阅读是寻找内心深处真实自我的过程,在任何环境下都不是对他人指手画脚的利器。初中之前的亲自阅读可以引导,初中之后的学习,应该是提出想法、进行探讨、理性沟通、共同成长的过程。

-02-

辅助开展背景阅读

现在的学生负担真是很重,有时候我都觉得他们都快没有吃饭的时间了。阅读是必须的,也是家长不能插手的,他们需要自己成长。但是,可以在共同阅读的时候,家长分出一部分时间,搜集一些作者和书籍的周边资料,来辅助阅读,提升阅读的深度。否则单纯为了应付作业而阅读,不仅功利而且无聊。

(1)再谈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留学日本。“鲁迅”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陪读七年级《朝花夕拾》之《狗·猫·鼠》,阅读是终身的爱好

(2)读读大背景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的唯一一部回忆类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朝花夕拾》是鲁迅后来改的名字,很有意思,“朝”是早晨意指童年,“夕”是晚上意指晚年,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样的回忆录名字也是很有意境。由十篇散文组成——《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回忆的视角摘出其中的闪光点,真实叙述了自己的一系列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3)先通读再精读

通读全书,再选择一两篇开始精读。这次我选择的是《狗·猫·鼠》。选择的版本是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名家精读版。文中在关键位置总有一些注释,对于鲁迅的文章这是很必要的,里面的一些词语都是特定回应一些人或事,如果没有注释,真的会看不太懂。

陪读七年级《朝花夕拾》之《狗·猫·鼠》,阅读是终身的爱好

陪读七年级《朝花夕拾》之《狗·猫·鼠》,阅读是终身的爱好

陪读七年级《朝花夕拾》之《狗·猫·鼠》,阅读是终身的爱好

《狗·猫·鼠》的成文时间,是为什么成文,涉及到哪些事哪些人,全面的搜集资料,制成小册子,再由孩子制作读书笔记。

这是鲁迅与陈西滢和徐志摩等的现代评论派的笔墨战。“名人或名教授”“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指徐志摩、陈西滢等,当然这场笔墨战以鲁迅胜利告终,他的语言就像匕首一样飞向敌人的阵营。

陪读七年级《朝花夕拾》之《狗·猫·鼠》,阅读是终身的爱好

笔墨战的浅层原因

鲁迅一生得罪了不少人。他的一首打油诗《我的失恋》,曾寄到《晨报副刊》发表,由于主事人不喜欢鲁迅的作风,这首诗未发,这让鲁迅大为不满,也让当时任主编的孙伏园一怒之下辞职。之后徐志摩接任主编,他在1925年10月的首刊号上刊登了凌叔华(陈西滢妻子)的小说《中晚秋》,未加证实就在编者附言中说,“副刊篇首广告的图案也都是凌女士的,一并致谢”,没想到因为这句话而惹出了麻烦。当时另一大报《京报副刊》刊登出一篇文章,指出《晨报副刊》的篇首图案是剽窃一位英国画家的作品,这让徐志摩陷入窘境,马上致信《京报副刊》当时的主编孙伏园,指出自己的疏忽之处,并准备写一篇说明,以解释选用这幅图的原由。结果文章还没来得及刊登,这件事就在报纸上热炒,成了一件丑闻。

之后鲁迅与陈西滢展开论战,对陈西滢(凌叔华丈夫)说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整大本的剽窃”予以还击。鲁迅说,“我才悟到陈源(陈西滢)教授大概亦以为揭发叔华女士的剽窃小说图画的文章也是我做的”。

从表面上看,鲁迅可以说是莫名卷入进来的,陈以为揭发文章是鲁迅写的,因此不加了解就指责鲁迅的作品也存在剽窃,当然鲁迅非常愤怒,立刻予以回击。陈西滢也不甘示弱,因为后来又有人指出凌叔华的其他作品也有剽窃嫌疑,陈又认为事情是鲁迅做的,再次撰文进行攻击。

他不无讽刺地说:“我们中国的批评家有时实在太宏博了。他们俯伏了身躯,张大了眼睛,在地面上寻找窃贼,以致整大本的剽窃,他们倒往往视而不见。”

这骂战开始不断升级了,纷争由鲁迅和陈西滢两人之间上升到新文学阵营的两派分裂。

笔墨战深层次原因

道不同不能为谋

在这场论战之前,因为发生了女师大风潮,鲁迅等人支持学生,而陈西滢在女师大复课后,在宴会上组织“教育界公理维持会”,支持北洋政府残害教育界人士。就是这样的人,还经常将“公理”、“正义”挂在嘴边。

他们之间是看不见血的战斗,是在革命萌芽阶段立场的争夺。是觉醒的中国人与思想腐朽中国人之间的战斗,

鲁迅将他们与动物比较,说:

“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鸣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

从而深刻地揭露买办文人“正人君子”的虚伪性。

用回忆揭出仇猫的起因

猫和鼠的善恶其实是有公论的,但在鲁迅笔下有了不一样的意味。虽然有儿时的远因,但主要是论战时对陈、徐之流的鄙视。鲁迅认为陈、流替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发声,在他们面前像猫儿一样摇尾乞怜,媚笑着寻求主子的施舍。

在进一步写到仇猫的远因时,作者回叙了儿时听了祖母讲述的猫教老虎本领而留一手的故事,让人认识了猫的狡猾。对鼠呢,也说到了对大老鼠的厌恶与对小小的隐鼠的同情。而当他知道被自己救活的隐鼠“被猫吃去了”以后,便立即感到“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虽然后来知道“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

-03-

理性分析并讨论

和孩子一起阅读并认真看一看整理好的背景资料,让他了解鲁迅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和白色恐怖下,拿起笔,成为斗士。

陪读七年级《朝花夕拾》之《狗·猫·鼠》,阅读是终身的爱好

分享彼此的心得。我们的想法可能更全面、成熟,但并不能代替孩子的思考。他们的想法角度更加新奇。而且,他们可能压根就没有我们想的那样幼稚。

以此文为例,当我兴致勃勃地准备跟孩子分享陈、徐笔墨战的时候,孩子居然已经自己查过,还很明白、清晰地表达了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好吧,家庭阅读就是这样重要,在我们总觉得没什么用的时候,他已经学会了学习你的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