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有什麼魔力,個個皇帝都迷戀它

泰山有什麼魔力,個個皇帝都迷戀它

從公元前221年嬴政稱帝,到1912年溥儀退位,中國共有422位皇帝。

每一位皇帝,對泰山都有一種近乎執著的迷戀,都想去泰山封禪。

那裡的山峰、巨石、白雲,甚至鳥,都有特別的含義。

但很遺憾,並不是每個皇帝,都能封禪,真正實現這個願望的,只有6人。

泰山有什麼魔力,個個皇帝都迷戀它

泰山,源自網絡

Ⅰ 符瑞

很多年過去了。

李世民殺掉兄弟登上皇帝寶座後,仍然兢兢業業,省吃儉用,整天被大臣懟。

這些他都毫無怨言,畢竟剛結束亂世不久,朝廷需要這樣一個好皇帝。

但有件事一直在他心裡,很久了,久到他自己都快要放棄。

誰都知道這些年來他的功績,時不時的,也有大臣提議到泰山封禪,很明顯,這說到了他的心坎裡。

然而李世民這個人,什麼都好,就是太過謙虛,跟大臣說什麼:“我還沒讓全天下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功勞也比不上堯舜,封禪這事現在不考慮。”

嘴上說著拒絕,可誰都聽得出來,他是極想去的。

所以過了一段時間,又有大臣提議,這一次嘛,李世民就順水推舟答應下來。

眼看著準備工作快要完成,沒想到那個總是懟他的魏徵跳了出來:

“首先陛下您絕對有資格去泰山封禪,但是您看看,百姓剛剛有了點太平日子,您這搞一出東巡泰山,要花費那麼多的銀兩,到頭來受苦的還不是百姓?”

李世民想:“我不是要做好皇帝嗎,好皇帝怎麼能讓百姓受累?”

心一橫,算了,不去了,以後總有機會。

到貞觀15年,大唐王朝已經成為地球上一顆閃耀的明珠,無論從哪個方面看,李世民都具備了泰山封禪的條件,就連槓精魏徵都找不出理由再懟皇帝。

這一次,總沒有什麼能攔住他了吧......

一切準備就緒,即將正式下詔之時,主管天象的大臣忽然來了。

李世民僵直了背坐在那裡,聽到了這輩子最短卻最不想聽的一句話:“出現彗星,此乃大凶之兆。”

自古流傳下來的泰山封禪條件中,其中一條便是“符瑞”,即有一些吉祥的徵兆,表示上天對這個皇帝的認可。

這次不僅沒有“符瑞”,甚至還出現凶兆,只能再度放棄。

後來每每回想起來,李世民都會心口一緊,封禪之事一直刺痛著他的心,成為一生之憾。

李世民之前的1200多年。

同樣有一個人,同樣的雄才大略,同樣被“符瑞”刺痛了心臟。

這個人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自認盡心盡力,把齊國帶上了一條高速發展的道路,到泰山封禪他是有資格的。

身邊第一能臣管仲聽後,連忙到他面前鞠一個大躬,不緊不慢地說:

“自古泰山封禪,都伴隨神龍鳳凰等異獸出現,此為‘符瑞’,現在沒‘符瑞’出現,如果大王強行要去,那是違背上天,恐怕會使國運衰竭,三思啊!”

“唉,管仲啊,你都這麼說了,我還能去麼?”

就這樣,泰山封禪,也成為齊桓公一生的痛。

泰山有什麼魔力,個個皇帝都迷戀它

秋意濃烈、層林盡染,源自泰山微網站

Ⅱ 求仙

泰山封禪,有些人求而不得,有些人求到了,目的也不是那麼純潔。

公元前219年,一個註定被歷史銘記的年頭。

在大秦帝國的首都,一個額頭鼓起,眼睛特長、鼻樑特高的男人站在咸陽宮中,正在欣賞自己打下的江山。

這個相貌奇偉、霸氣側漏,讓人看了就有些害怕的男人,叫做嬴政。

“現在,天下是朕的了,老天你聽到了嗎?”

此時,大秦帝國建立已經3年,嬴政正在醞釀另一件大事:泰山封禪。

那個時候的秦朝,雖然已經在大刀闊斧地車同軌、書同文,但人心,始終是不服的。

怎麼讓全國人民認同他這個始皇帝,是當前最重要的事情,當然,嬴政他還有點私心。

浩浩蕩蕩的隊伍從咸陽出發,他們沿用周王朝的禮節,給出行取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巡狩”,即巡行視察諸侯為天子所守的疆土。

一行人由西向東,翻山越嶺,顛顛簸簸,骨頭都快顛散架了,總算來到泰山腳下。

嬴政召集70多個齊魯儒生,來商議封禪大典的儀式,哪知這些人七嘴八舌,吵吵鬧鬧,竟沒一人能說出個可行之儀式。

嬴政一怒之下,找人修了條山路,帶著文武大臣自己上山去了。

這次封禪,嬴政在泰山留下了兩處文物。

1、泰山刻石,把嬴政對天下的功績說得明明白白,相傳出自李斯之手,書法流動婉通,一眼便能看出當年的風雅。

只可惜,泰山刻石只剩些許殘片,收藏在泰安市岱廟內。

泰山有什麼魔力,個個皇帝都迷戀它

泰山刻石拓本,可否窺見李斯的風采?源自wikipedia

2、五大夫松,嬴政封禪途中碰到下雨,在一顆松樹下避雨,因此得名。

現在去泰山,還會有導遊介紹這棵樹的故事,只不過眼前所見,已不是當年之景,有故事的五大夫松早已被毀,現在這顆,是清代重栽的。

泰山有什麼魔力,個個皇帝都迷戀它

還有一樣東西,嬴政他不敢也不想留下來,便是——《玉牒書》。

這是一種封禪需要的文書,簡單說你要告訴上天什麼,或者求什麼,都可以寫在上面。

嬴政不敢公開自己的《玉牒書》,因為有私人之事——求長生不老。

100多年後,漢武帝劉徹同樣痴迷不老之術,同樣不敢公開泰山封禪的《玉牒書》。

倒是有一個皇帝光明正大,沒有什麼不可告人之事,這人便是李治。

李治去泰山封禪,最大的特色是帶了皇后武則天,而且允許武則天參與祭祀活動,至今都仍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另一大創舉,便是公開《玉牒書》,天地悠悠,其心可鑑,沒有什麼瞞著大家,哪怕是娶了老爸的老婆。

寫到這裡,大家數一數,本文已經羅列了嬴政、劉徹、李治三位皇帝,他們有達成心願,成功去泰山封禪。

另外三位是漢光武帝劉秀、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恆,都算是有成就的皇帝。

至於其他人,比如永樂、乾隆,雖然也有成就,但因為種種原因,都只能望著嘍。

泰山有什麼魔力,個個皇帝都迷戀它

直入雲霄、氣吞山河,源自馬蜂窩

Ⅲ 為何是泰山

封禪這個詞,要拆解開來看,封為“祭天”,禪為“祭地”,通俗來說,就是向天地邀功,變個方法展示自己的豐功偉績,同時也可以告訴老百姓,“朕是受了天的任命,來治理人世間。”

所以,封禪是每一任皇帝,一生的追求。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獨獨是泰山?

泰山它不是最高,不是最美,不是最險,也沒有誰規定說,封禪大典一定要在泰山舉行,比如武則天,就是在嵩山封禪,可為什麼,皇帝們就是對泰山如此痴迷?

這要追溯到原始社會。

當人類被小麥馴服,學會了種地,對地貌、水源、旱澇災害就格外關注,也就逐漸對山川敬畏,崇拜。

那時候的人類真心相信神靈的存在,也相信山越高,離神就越近。

泰山,在視覺形象上,顯得特別高。不像其他名山,主峰被許多小山峰簇擁,泰山主峰看似孤單,實則直入雲霄,人稱“拔地通天”。

在測量技術並不發達的時代,人們通常依靠視覺的直觀判斷,而泰山,就是看起來最高的山。

帝王封禪,當然要在離神最近的地方,從這個方面看,泰山是首選。

並且泰山常年雲霧環繞,出現各類不同的雲霧奇觀,古人認為雲霧可影響農事,對其更為敬畏。

泰山有什麼魔力,個個皇帝都迷戀它

泰山雲海,源自泰山微網站

《春秋·公羊傳》記載: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惟泰山爾。

《論語·八佾》中孔子有曰: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可見當時泰山在古人心中的分量,而孔子的隻言片語間已能嗅到濃濃的政治味道。

另有傳說,堯舜、商湯等太古和上古時代的多位帝王,都曾在泰山封禪。

雖然現在已經無證可考,但已知最早在泰山封禪的嬴政、劉徹等人,確實是受了他們的影響。

而泰山所在的山東,從地理位置上看,與春秋戰國時期的齊魯兩國,大致是一個地方。

當年的齊國,文化方面相當強大,發展出“稷下學宮”這樣大名鼎鼎,整個中原都如雷貫耳的高等學府。

這幫人整天最愛乾的,就是造理論,為齊國營造聲勢。

其中有個陰陽家叫鄒衍,他創造的五行學說宣揚:以天命來賦予一個王朝的合法性。這給封禪奠定了理論依據。

此外還有各種神仙方術,也在齊國這片土地誕生,對之後的秦朝、漢朝影響非常大。

秦國,一個地處邊陲,被中原人看做虎狼之師的國家,即便最後統一六國,在文化上,他也是缺乏並且不自信的,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中原去,尋求文化認同。

最終,嬴政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封禪,吸引他去的不止泰山的政治意義,還有長生不老之藥。

封禪完成後,嬴政繼續他勞民傷財的巡狩活動,到達海州灣時,傳說他看到了海市蜃樓,瞬間激動到心臟砰砰直跳,馬不停蹄派徐福出海尋找仙人。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神仙沒找到,仙藥沒煉成,徐福失蹤,秦始皇命喪巡狩途中,方士卻發展壯大,繼續影響另一位痴人:漢武帝。

這段時間,泰山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有增無減。

隨後,佛教傳入,本能地利用泰山文化加以渲染,再然後到了唐朝,一個朝廷對佛教極為重視的朝代,泰山封禪已經深入皇帝的骨髓裡。

泰山有什麼魔力,個個皇帝都迷戀它

絕壁懸崖之上,盡攬萬千河山,源自馬蜂窩

今天再登泰山,磅礴之勢仍讓人產生錯覺,若不是擁有科學的測量方式,我們恐怕還是會認為,泰山才是最高之山吧。

正所謂“呼吸宇宙,吐納風雲;海天之懷,華夏之魂”,即便現在的科技發達到能夠分解泰山的所有神奇現象,但泰山,依舊是中原大地上離神最近的山。

文中圖片僅為配圖表達,版權屬於原作者,若有不妥之處,請留言告知,萬分感謝轉載請聯繫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