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餘工友 淚眼婆娑曾經宜棉

宜棉,對於宜昌來說,是工業史上一段繞不開的歷史;對於宜昌人來說,是一種難忘的情結和記憶。而對於宜棉人來說,是一代人的青春記憶,是奮鬥、是奉獻、是情誼,是自豪與驕傲。

1966年,因為國家三線建設的需要,宜昌棉紡廠開始籌建;1997年,宜棉集團成立;2003年,宜棉改制。下崗、內退、再創業,宜棉工友天各一方。2014年後,伍家崗濱江商務中心項目開始建設,宜棉原工廠區開始拆除。

千餘工友 淚眼婆娑曾經宜棉

2019年11月9日,五一劇場,在濱江商務中心高樓林立的背景下,千餘宜棉工友從全國各地趕來,舉辦一場以“回望宜棉路共敘工友情”為主題的聯誼會。

擁抱、歡笑、歌唱、舞蹈,這場聯誼會,他們講的最多的,不是曾經的迷茫,而是可貴的宜棉精神。

久別重逢,流淚熱烈擁抱

11月9日下午一點左右,五一劇場前,鼓聲陣陣,從全國各地趕來的宜棉工友陸續來到五一廣場。

千餘工友 淚眼婆娑曾經宜棉

79歲的董瑞芳從體育場路的養老院趕來了,她是畢業於華東理工學院的老牌大學生,29歲時從杭州調到宜棉設備科。

65歲的付衛海與76歲的李本榮緊緊擁抱在一起,“李本榮是我的老領導,我們有28年沒有見面了。”付衛海說。

一頭銀髮的原宜棉總會計師孫工從上海趕來了,年輕時從上海分配到宜棉,離開宜昌已有26年,工友們圍過來細訴衷腸。

68歲的周美芝從武漢趕來了,與久違的姐妹們熱情擁抱、握手,回憶在前紡車間共同工作生活的日子。

武繼貴、李玉梅等整理車間的姐妹們拉起了整理車間的橫幅合影,整理車間的黨員們還展開一面鮮紅的黨旗,合影留念。

60歲的詹建紅是宜棉的業務骨幹、先進生產者、標兵,從普通工人成長為車間管理人員。她說:“我17歲來到宜棉工作,見到老同事們,特別激動,回想當年在車間,我們一起上班一起加班,一起面對各種困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非常單純。雖然也有爭吵,但不影響姐妹情誼。”

在五一廣場旁,原宜棉廠址已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一棟棟高樓。

工廠已不存在,但工友們沒有太多的傷感,有的只有歡笑與自豪。

從上海趕來的孫工對記者說:“我們宜棉人有才幹有情義,工廠不存在了,但還能夠把天南海北的宜棉人聚在一起,做一場這樣的晚會。”

付衛海說起宜棉人,都是驕傲。“工廠雖然不在了,但宜棉人在拼搏中求奮進的精神不會丟,宜棉人的風采不會丟。”

千餘工友 淚眼婆娑曾經宜棉

在家帶孫子的孫本榮說:“我們還要把宜棉精神傳下去,傳給我們的子孫後代。”

青春記憶,歷時50載彌新

11月9日下午兩點,五一劇場內,上下兩層座無虛席。宜棉工友聯誼會專場文藝演出正式開始。“宜昌城,向陽崗,有一座美麗的紡織廠,風雨中誕生,改革中成長……悠悠歲月五十載,宜棉情誼永難忘,頌歌一曲唱宜棉,宜棉頌歌永傳唱!”一曲氣勢磅礴的原創歌曲百人大合唱《宜棉之歌》,喚起了宜棉人的驕傲與自豪。《宜棉之歌》的詞曲作者是江漢大學退休教授呂幼安。呂幼安在武漢六中畢業後下放到公安縣,1970年抽調到宜棉當工人,因為有作詞作曲的才能,被調到廠工會從事群眾文藝活動。後進入武漢大學中文系作家班,畢業後在江漢大學教書。

說到創作過程,呂幼安說:“要通過這個作品反映出宜棉的企業氣質,那是一種自豪感,同時,我也想通過這首歌表達宜棉人的情誼,表達一種念想。這首歌裡有時代與人生的內在聯繫,每個宜棉人心中都有一個永遠的工廠。”

伴著電視劇《蹉跎歲月》主題曲《一支難忘的歌》的樂聲,配樂詩朗誦《我和我的宜棉》在舞臺上響起:“清洗機件,女同胞的雙手長時間浸泡在柴油裡;我們從南津關開鑿來岩石鋪墊,泥濘的道路才有了堅實的基腳;一筒筒圓木,我們從木排上抬起,在肩頭遞轉,用雙手接力上坡;八一鋼廠,我們抬起鋼筋一捆捆;白沙堖磚窯,我們背上紅磚一摞摞……”這首詩朗讀哭了很多人,很多人拿出紙巾擦淚。朗誦者江新民更是幾度哽咽。

詩作者羅洪波18歲進廠,搭蘆蓆棚、點油燈,是他的親身經歷。“這首詩我是含著淚寫完的。淚水一滴滴滴在鍵盤上。”朗誦者江新民今年68歲,特地從廣州趕到宜昌,主持節目並朗誦《我和我的宜棉》。江新民說:“我是老三屆知青,18歲進廠成為紡織女工,後來成長為管理者。從紡織女工成長為管理者,我人生最好的年華都在宜棉。每讀到這首詩,都會情不自禁地流淚。”

有感動,更多的是歡樂。《金梭和銀梭》、《我和我的祖國》、《看山看水看中國》、《江南煙雨》、《青藏高原》、《美旗袍》……宜棉工友們深情地歌頌祖國,也展現她們歷經風雨後幸福的晚年生活。

短短兩個多小時的演出,掌聲如潮,喝彩聲一波蓋過一波。觀眾們平均年齡在60歲左右,熱情不輸年輕人。

66歲的羅燕喊啞了嗓子,拍疼了手掌。她說:“我們為宜棉人的工友情深深感動,一個不存在的企業,一群奔七的老人,能排出這臺藝術水平很高的節目,宜棉工友傾盡了心血。”

工友李紅妹感慨萬千:“太感動了,我流淚了,我們宜棉人就是這樣勇往直前、為國家無私奉獻的。那首《宜棉之歌》,唱出了宜棉之魂。”

這場演出共21個節目,從導演到演職人員共200人,平均年齡65歲左右,全部是宜棉工友。所有費用,也都由大家捐資承擔。

群眾文化,留住城市記憶

68歲的李信芝是此次宜棉工友聯誼會的牽頭人。

李信芝21歲進宜棉廠,從紡織女工到車間主任,一路成長。1989年調到黃石下陸區司法局任副局長。48歲時通過司法考試。2002年參加全國律師辯論賽,在湖北賽區獲得第一名。現在廣東威豪律師事務所工作。

今年4月17日,李信芝辦案路過武漢,與宜棉20多位朋友相聚。大家表達了一個共同的心願:宜棉人要是有一次聚會該有多好!李信芝將大家的願望記在了心裡。

但宜棉已經人去樓空,到哪裡去找人?李信芝心想:現在是信息化的年代,找群主啊!通過各種渠道,李信芝找到了9個科室的群主,又通過群主,將全國各地的工友們聯繫起來。

5月23日,宜棉工友聯誼會籌委會在宜昌成立。

凃先林才華橫溢,是原宜棉俱樂部主任,曾組織過很多重大演出。71歲的他擔任節目總導演。“從舞臺大屏播放的老照片到演出的每個細節,我們都不含糊,這就是宜棉人的性格:認真!”凃先林說。

一呼百應,原宜棉宣傳隊的隊員們來了,退休後學習歌舞、熱愛文藝的工友們也積極報名演出。經過艱苦的排練,終於有了這臺晚會。

李信芝感慨:組織的過程就是一個感動的過程,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宜棉人的奉獻精神。

宜昌市委原副書記、市政協原主席李泉觀看了這場演出。他說:“這臺演出,每個節目都豪情滿懷。看到歌舞《金梭和銀梭》時,我想起當年我到宜棉來的情景,我流淚了。宜棉工友到了這個年齡,對黨對國家對民族對自己過去的企業,還有這麼深的感情。我為什麼流淚?我是為他們的真情所感動。演出的藝術水平也很高,不到半年時間,大家能召集起來,這支隊伍很有凝聚力。我為他們的精神所感動。”

伍家崗區文化和旅遊局對這次聯誼會也非常支持。該局副局長龔曉惠說,伍家崗自1987年建區以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裡曾集中了宜棉、紡機等一些大型工業企業。宜棉是三線工廠中最突出的代表性企業。

從老百姓個人來講,伍家崗區的發展與他們個人的奮鬥史分不開,與他們個人的命運緊緊相連。組織、參加這場晚會的都是老宜棉人,他們大多數人年事已高,但他們仍以飽滿的熱情來紀念自己曾經的光輝歲月,充滿了樂觀精神,值得敬佩和支持。他們以這種特殊的形式,幫我們留住了這個城市難能可貴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