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为什么要得到太平公主的支持后才敢对付韦后?太平公主究竟多厉害?

馬虎瞎叨叨


政变是一方推翻另一方的军事行动,拼的是实力和智力。如李世民拼杀李建成,李元吉,控制李渊的玄武门政变。李世民的力量不占优势,但李世民赢的是智力。所以,当实力较弱的时候,政变先期的策化,就显的尤为重要。

唐中宗李显的突然死亡,让大唐王朝李氏家族有一种大祸临头的感觉。


韦皇后紧急调动五万府兵进入长安,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起草的遗诏,虽然是让李旦参政以达到钳制韦皇后的作用,可惜没有得到韦后的认可。朝中人员的频繁升迁,韦后的人急剧被安排到重要的职位。

所有这一切的变动都预视着一场大的变动急将来临,李氏家族对这一切都有一种似曾相认的感觉。当年武后临朝的一幕又将重演。李旦性情恬淡,但李隆基却不淡定了。即将成为他人砧板上的肉了,他谈定不了。

李隆基决定争一下,但是以他的实力却没有十足的把握,他需要找一个合伙人。他不想让父亲知道的原因是他不是嫡子,即便政变成功父亲被拥为皇帝,将来能成为太子的也决非是他。所以,他想用政变的成功来增加一些砝码。所以,李隆基决定找姑姑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以武周朝到李显一朝不是一个可等闲视之的人物。武则天时代,由于儿子们是阻挡她称帝的拦路虎,所以,她和儿子的关系基本是视同水火。自然,太平公主这个唯一的女儿就成了最爱。太平公主也就参与了她的许多行动的策化。

太平公主从政的经历也炼就了她超人的谋化能力,假如没有太平公主的参与,神龙政变能否成功还是个未知数。后来,李显当皇帝后,允许太平公主开府公开参政,并封她为镇国太平公主,封户增加到五千户,。虽是为了报答,但也无形中把她的地位拔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太平公主的经济地位可谓是富可敌国,丰厚的经济实力又让太平公主有能力把触角伸到了帝国的各个方面。太平公主的第一个夫家是薛家,是一个老附马家族。第二个夫家是武家,曾经风云一时的家族。这种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人脉关系,造就了本就胸有韬略的太平公主不可动摇的地位。

然而,韦皇后的一系列举动,打破了太平公主的雄心,让她有了一丝的警惕。一旦韦皇后成功执政,太平公主的一切都将成为过去。所以,她必须有所行动,来改变这个被动的局势。



当李隆基踏进她家时,太平公主知道她成功了。但是,她却不知道这也是恶运的开始。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联合,是由他们的共同利益决定的。一拍即合也在情理之中。


一叶小舟168521774


唐玄宗发动唐隆政变的时候,如果没有得到太平公主的支持的话,他还真不一定敢对韦后下手。

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也确实厉害,从武则天到李显,再从李显到李旦,她历经三朝却始终能够屹立不倒,并且权势一步一步往上窜,唐睿宗李旦对她几乎已经言听计从。

李隆基在没有得到太平公主的支持的情况下,之所以不敢出手对付韦后的原因便在于当时的他实力不够。

是时,李隆基的资历和威望皆远不如太平公主。

705年,张柬之、敬晖、崔玄暐、桓彦范和袁恕己五人主导发动“神龙政变”之时,颇得武则天喜爱的太平公主选择站到了李家人和“五王”这一边,积极配合张柬之铲除武则天的男宠张宗昌和张易之。

武周时期,太平公主便已经食邑实封三千户,此时在神龙政变中立下了功,李显岂会怠慢自己这个妹妹?

李显复位之后,相王李旦实封五千户,太平公主也实封五千户,看看,这政治地位和李旦可是平起平坐!

更何况,李显宠信妹妹太平公主远甚于李旦,这也是太平公主在中宗时期能够权倾朝野的原因,也因为李显的宠信,太平公主可以说成了中宗时期唯一一个能够对抗韦后和安乐公主的人,即便是李旦也不行。

可是此时的李隆基只是一个20岁的小年轻,才刚刚恢复自由没多久,手上没什么权力可言,说白了这时候的李隆基连掺和神龙政变的资格都没有,只能站在一旁听命行事。

所以,太平公主手上的权力能够在神龙政变之后更上一层,李隆基的实力虽说也得到了发展,但是,别说和太平公主比了,他能够比得过自己的父亲李旦吗?显然不能,李旦的实力尚且不如太平公主,更遑论李隆基?

所以,李隆基想要对付韦后,只能给自己寻找一个拥有足够实力的合作伙伴,这个合作伙伴无疑是太平公主,除了太平公主也没谁了。

韦后想学武则天,所以狠心毒死了中宗李显,然后立5岁的李重茂为帝,自己则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

韦后临朝称制之后,逐步打压反对自己的人,将韦家人安排到了各个重要的职位上,韦氏几乎把持了所有的朝政。韦后此举虽然有助于自己掌控局面,但也意味着她得罪了别的政治利益集团,如李旦一系和太平公主一系的利益必然会受到损害。

这也是李隆基一说要对付韦后,太平公主便马上让儿子薛崇简去协助李隆基的原因。

这一年,只有25岁的李隆基实际上也刚刚回到长安没有多久,只不过因为能够进入唐朝禁军之一的万骑之中任职,让他得以迅速在长安站稳脚跟,并且发展出了一定的势力,如后来的铁杆粉丝悍将陈玄礼当时便是万骑中的一个军官,为他的雄心壮志所折服,从而一生誓死追随李隆基。

因为有了太平公主的加入,李隆基得以顺利发动唐隆政变,诛韦后及诸韦,废李重茂,拥立父亲李旦为帝。

太平公主在唐隆政变中再一次扩张了自己的实力,李旦对她可谓是言听计从,她也从中宗时期的实封五千户上升到了实封一万户,万户侯是多少男人没办法实现的梦想?可是太平公主却实现了,她有三个儿子还因为她的关系被封为郡王,余下的儿子要么是祭酒,要么也是九卿,真正的权势滔天。

那么,此时的太平公主到底有多厉害呢?

李隆基虽然是皇太子,但是见了太平公主,也得点头哈腰!

711年,李旦在姚崇、宋璟诸人的劝说下,突然让李隆基以太子之位监国,又怂恿李旦将太平公主“逐出”长安,让太平公主迁居东都洛阳。

实际上,别说太平公主不愿意去洛阳了,即便是李旦也不忍心让她去洛阳,最后商量了一番让她去了蒲州。

太平公主一看,这还得了?好你个李隆基,当初要不是老娘支持你,你能发动唐隆政变?你爹能当上皇帝,你能当上太子?竟然想对老娘下手,看老娘不好好收拾你!

李隆基一看太平公主生气了,心里开始慌了,李隆基一慌便将姚崇和宋璟给卖了,他跑去对李旦说,爹呀,姚崇和宋璟真不是人呀,竟然挑拨我和姑姑的关系,实在是罪不可恕,您赶紧惩罚惩罚他们。

李旦这个人本便没什么主见,此时一听李隆基说得头头是道便信了八九分,于是毫不犹豫地贬了姚崇和宋璟两人的官,将他们逐出了长安。

李隆基为了消除太平公主对自己的怨气,在李旦贬斥了姚崇和宋璟之后,他又迅速上表给李旦,请求将太平公主迎回长安。

李隆基见了太平公主如同鼠见了猫,这样的太平公主够不够厉害?

更让李隆基恐惧的是,唐睿宗时期有七个宰相,结果竟然有五个出于太平公主门下,禁军将领又纷纷巴结讨好太平公主,这让李隆基还怎么混?

当时的李隆基可以说是过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原本想夹着尾巴过日子,没想到太平公主却想废了他,这才让他狗急跳墙地发动了“先天政变”。

最终,李隆基通过先天政变打垮了太平公主,将皇权夺回了自己的手中,而后一手开创了震烁古今的“开元盛世”。


吾与吾国


太平公主厉害在哪里呢?她的父亲是唐高宗;她的母亲是武则天;她有三个哥哥都当过皇帝,分别是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追封的“孝敬皇帝”李弘。她参与推翻过两个皇帝(母亲武则天和唐少帝李重茂);拥立了一个皇帝(唐睿宗李旦);最后死于皇帝之手(唐玄宗李隆基)。就这些经历,就非常人所能为吧。

武则天在太平公主七岁左右的时候,就把她送进道观,道号就是“太平”,这就是她名字的来历。在她十七八岁的时候,唐高宗正忙着生病,武则天则忙着篡权,而她则被冷落在道观,没人顾得上给她还俗的事情。于是,在一次家宴的时候,她一身武官打扮,身背弓箭,跳起了军官们才跳的舞蹈。武则天就问她,你怎么一身武官打扮呢?不太合适呀。太平公主则说,既然我穿不合适,那赐给驸马穿如何?这话一出,武则天明白了,十七八岁的姑娘,情窦初开,不甘于在清冷道观,这是想要还俗的意思。

于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给她找了第一任驸马薛绍。薛绍出身河东大族薛氏,父亲武将出身,也是唐朝驸马,母亲是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亲生女儿城阳公主。薛绍本人也是一表人才,年轻英俊,父母双亡。这门当户对,亲上加亲的完美婚事,当然要隆重一些的。据史书记载,681年7月,太平公主举行了一场超豪华的婚礼,婚车豪华宽大,以致于进不去门,最后把墙拆了才进去的。宴会的火把把沿途的槐树都烤焦了,盛况空前。初婚的太平公主,一心想做贤妻良母,所以一连生了四个孩子,相夫教子,生活还算甜美。

这场自己争取来的幸福,仅仅维持了七年,一场运动彻底改变了她的性格和人生。武则天借着李贞、李冲父子谋反一事,对李唐宗室成员进行了洗涤。薛绍和太平公主也被牵连进去。太平公主苦苦哀求,但武则天依然不顾母女情深,判定薛绍谋反成了,打了一百大棒,扔到狱中活活饿死了,留了个全尸,也算是格外开恩了。

第一次婚姻就这么结束了。武则天开始给她挑选第二任夫婿。但是这次,太平公主却毅然选择了拒绝母亲指定的人选武承嗣。她为自己选了一个相对忠厚老实的第二任丈夫武攸暨。武攸暨是武则天的堂侄,人也非常英俊。可是,武攸暨是已经有妻室的人,武则天可能觉得有愧于太平公主吧,竟然在召见武攸暨的时候,派人赐死其妻,这样太平公主就可以嫁给武攸暨了。这件事说明,武则天虽然在治国时拿自己的女儿作为工具,但从心底里还是对她非常疼爱和尊重的。

这两次婚姻对太平公主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李氏宗亲、武则天的女儿,她永远不可能做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不可能远离政治,而当今最重要的靠山就是她的母亲武则天,母亲为了维护她的统治是不会顾念母女之情的,如果有需要,母亲可能还会牺牲自己的第二次婚姻。这种观念上的本质变化,让她坚定地从贤妻良母走向前台,展露她多权谋的人生新阶段。

从史书上有记载的三个例子,来看看太平公主的手段吧。第一件事就是杀死武则天的第一任男宠冯小宝。因为冯小宝恃宠而骄,竟然放火烧了“明堂”。这让武则天异常反感,于是就将杀死冯小宝的任务交给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假传圣旨将冯小宝约到瑶光殿,令心腹壮士埋伏殿内,等冯小宝一到,就被众人一拥而上打死了。而且将尸体运回洛阳白马寺火化,将骨灰活进泥里建造佛塔。此事,行事果断,干净利落,让武则天大为赞赏。第二个事就是将自己的男宠张昌宗推荐给了武则天,这位莲花六郎让武则天十分满意,当然对女儿也是赞赏有加了。第三件事是扳倒酷吏来俊臣,他受宠主要是因为不断举报有“谋反”的人,随着政局的稳定,“谋反”的人越来越不好找,他也就面临失宠。为了邀宠,这家伙竟诬告武则天的侄子女儿儿子谋反,武则天一看就知道他是诬告,没有理睬他,但是,武承嗣可就坐不住了,联合太平公主扳倒了来俊臣。

此时的太平公主可以说是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善权谋。而且分寸拿捏的非常到位。当然,这仅仅是太平公主初试牛刀,也算不上什么大事。接下来她做的事可就是惊天动地了。随着武则天的老去,权利中心逐渐分化为三,一是内廷的“二张”,他们其实代表的是武则天;二是李家势力。这时候武则天已经立李显为皇太子,李旦也被放出来担任军职,李家代表的是未来的江山正统;三是武家势力。武则天虽然讲接力棒交给了李家,但是对娘家还是一如既往,所以实力不可小觑。在这些势力中,太平公主的地位比较特殊,她既是李家人又是武家媳妇,而且和母亲关系最为密切,理所当然的是人所必争取的对象。

此时对太平公主来说,不管李家还是武家当政,她都不会吃亏。但是如果武家得胜,李家必招灭门之灾,这是太平公主不愿意看到的。而李家当政,武家势力可能被削弱,但不至于给族灭。所以,她更担心“二张”和武家联合,灭了自己的娘家。因此,她更倾向于支持哥哥李显即位,但是,危险不除,此事难成。705年,以丞相张柬之为首的五位大臣,杀死了“二张”,逼武则天退位,拥立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史称“神龙政变”。事后,太平公主被加封“镇国太平公主”,开府办公,意味着可以名正言顺地参与政事了;实封增至5000户,而当时一般的公主实封仅300户;公主府保卫级别升格成与皇宫的安保措施一样。从这些待遇的提升可以看出,这次行动中,太平公主的功劳极大,很有可能是潜伏在武则天身边的“密探”,生活在武家的“卧底”,皇宫内的“内应”。

唐中宗怕老婆是出了名的,所以韦后才有机会参与一些政事,随着唐中宗的去世,韦后也要效仿武则天,无奈实力、机遇、能力都远远不及武则天,弄巧成拙,反而引得太平公主的不安。因为,不管李氏江山还是武家当政,都和她有关系。但是韦氏当权,她的身份将无法容身,投靠韦氏?委曲求全?坐以待毙?这都不是太平公主的性格。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先下手为强,保住李氏江山就是保住了她的命。

正当她苦思冥想的时候,李隆基来访。李隆基是李旦庶出的三儿子,人称“三郎”。太平公主眼睛一亮:这李隆基和她是姑侄关系,年龄不大,且排行老三,还是庶出,接李旦的班肯定轮不到他。这不就是最好的合作伙伴吗,太平公主心中大喜,姑侄一拍即合。太平公主负责运筹帷幄,三郎负责联络军队。随着刘幽求和钟绍京的加盟,政变已箭在弦上。韦后也没闲着,紧锣密鼓地制定消灭太平公主和李旦的方案,不料,崔日用却反水韦氏势力,将韦氏的行动悉数告知太平公主。这成了政变的导火索。再加上韦后派出的亲戚担任万骑首领,无辜打骂士兵,激起士兵哗变。

710年,万骑将领葛福顺杀了三个禁军首领,大喊韦后毒杀李显,声称拥立李旦为帝,带领士兵杀入宫内。可怜的韦后被当场杀死,韦氏宗族连吃奶的婴儿都没留,族灭之,史称“唐隆政变”。这次政变是由太平公主亲自谋略,李隆基贯彻执行的一次成功的政变。政变成功了,但问题也来了,帝位到底谁能做?因为唐少帝李重茂死活不肯禅位于李旦。太平公主俨然是一个禅位司仪,看到李重茂不让,太平公主揪着领子把李重茂从龙椅上提溜起来,扔到一边,将李旦扶到龙椅上,带领大臣拜见新皇。事后,大功臣太平公主实封到了10000户,同时,也给三个儿子都封了爵位。李旦甚至还诏令凡事都要先和太平公主商议后再报给他。

李旦之所以如此忌惮太平公主,原因有三,一是唐隆政变,李旦从头到尾都没参与,白捡了一个皇帝,所以他对各方力量情况一概不知。二是,太平公主的声威在当年二兄妹韬光养晦的时候就已经远播海内外了,李旦岂能不知呢?三是,他还需要用妹妹太平公主来平衡儿子李隆基的力量。


历史里的那些事


唐隆政变是由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合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在这次政变中,韦后一党基本被消灭殆尽,而太平公主也折了一个臂膀,最大的赢家就是李隆基。实际上,当时李隆基的实力是很弱的,与太平公主完全不是一个档次,这也正是为什么李隆基要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的原因。

倘若李隆基自己来策划并发动这次政变,基本是没有成功的把握的,他当时唯一的依仗不过就是他皇子的这个身份以及为数不多的支持者。

武则天摄政和称帝期间,李唐王室成员基本上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要么被杀,要么被流放,要么被软禁。李隆基的大部分童年时光就是被软禁在宫中。一直到武则天立了李显为太子之后,李隆基才获得了人身自由。在武则天执政的最后几年,李隆基先后出任右卫郎将和尚辇奉御,掌管天子出行的车辇。神龙政变之后,李隆基又担任了卫尉少卿,负责管理京师的军械和依仗。这一职位让他在京师拥有了一定的势力。

708年之后,他又出任潞州别驾,潞州是山西东南战略要冲,位置很是重要,也收获了一定的支持者。710年,李唐王室成员都被召回京师参加南郊大祭,这个时候的李隆基开始在政治上收获了一些支持,因为有些人已经感觉到李隆基很可能会成为未来的皇帝。

李隆基和万骑中的几个中级将领关系不错,这为将来发动政变提供了人力支持。也就是说在中宗朝快要结束的时候,李隆基开始慢慢活跃于政治舞台上,就在这个时候,唐中宗去世了,韦后想要控制朝廷,并没有搭理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拟下的诏书,韦后扶立中宗的第四子李重茂继位,然后自己摄政,欲效仿婆婆武则天在未来登基称帝。为此她下令调五万大军防御京师,让自己的哥哥韦温指挥,她甚至想要拉拢懦弱的相王李旦来做宰相以为她所用。

只是她一直以来的政敌太平公主却并不打算如她意。太平公主是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最小的女儿,自武则天一朝开始,太平公主就已经开始参与政事,只是当时比较隐晦,武则天只是找太平公主商量政事,却不允许她光明正大干预政事。到了武则天后期,二张干政,张柬之就联合李唐王室发动了神龙政变,太平公主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身为女子,她进出宫都比较方便,更是收买了很多宫女,来为政变传递消息。因此,中宗复位之后,太平公主加封镇国公主,镇国即为可以光明正大参与政事。中宗一朝,太平公主的权势是历来公主之最,而且她与同样权势很盛的安乐公主最大的不同就是,太平公主是凭真本事干政,而安乐公主只是因为自己受中宗和韦后宠爱才有的这一切。

可以说,太平公主是中宗时期唯一有实力制衡韦后和安乐公主的存在,中宗去世之后,也只有太平公主能有力量将韦后拉下高位。对于韦后夺权的做法,太平公主自然是非常不满意的,怎么说韦后也不姓李,而且还没有儿子,这与武则天又有不同。

太平公主开始计划除掉韦后,但是我们知道太平公主无论如何都只是女性,打打杀杀她是不擅长的,必须有人来组织这次政变,于是太平公主就和李隆基合谋了这件事,政变当天,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跟随李隆基一起发动政变,他们从御苑进入宫内,当时参加政变的还有刘幽求、万骑中的三名中级将领、御苑总监钟绍京以及北军中的一支小分队。

政变进行的非常顺利,韦后一党很快就被消灭的差不多了,但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公主的心腹上官婉儿在政变中被李隆基所杀,或许从那时起,李隆基就开始防备太平公主。

但是太平公主尚没有看出来李隆基会是她摄政的阻碍。政变之后,太平公主亲自逼殇帝李重茂退位,然后睿宗李旦再次登上皇位,李隆基因功越过李成器成为帝国的太子。太平公主和侄子李隆基的斗争真正拉开帷幕。


萧晓四姑娘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因平定韦氏之乱被立为太子,延和元年即位。

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

李隆基,相王李旦第三子,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八月初五生于东都 洛阳,生母是相王的侧妃窦氏。封建社会是立嫡立长的,以李隆基庶出却不是长子附身份是不可能被立为太子的。但李隆基凭着聪明的政治头脑坐上了太子之位。

当时朝廷由韦皇后掌控,韦皇后想效仿武则天当女王,李显女儿安乐公主认为既然女人可以当皇帝,那么她为什么只做公主,而不能当女王,她也想当皇帝,而太平公主的资格比她们老得多了,她在朝中也有势力,她一直跟在她母亲身边,她比谁都想当皇帝。

在这段时间李隆基一直在寻找机会,当韦皇后与安乐公主毒杀李显以后,他就毫不客气就率领军队诛杀了韦皇后与安乐公主,把皇位夺过来,让他的父亲李旦当上了皇帝。

这时他知道自己根基不稳,一不留神不但太子之位不保,还有可能有生命之忧,所以他处处示弱。

当李隆基登土皇位后,强势的太平公主还想打压李隆基,李隆基先除去了太平公主的势力,然后毫不留情的杀了太平公主。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对付韦后,实质是李唐皇室共同决议,韦皇后犯众怒了。而710年的唐隆政变,应该是由太平公主主导,李隆基执行

在李显还没当皇帝的时候,韦后、李显夫妻二人,倒也是举案齐眉,历经数次死劫的他们,堪称生死与共,连女儿都出生在流放马车上,毕竟武则天的儿子不是那么好当的。所以,当武则天退位,李显即位后,对妻子女儿万般宠幸补偿,就算她们卖官鬻爵专擅朝堂,也任着由着

或许是儿子李重润被杀刺激,或许是武则天的女皇风范刺激,又或者是品尝到了权力的快感,李显做皇帝后,这韦皇后起了不好心思,想做武则天第二!

这老太婆,开始坏的很了。710年6月,韦后连同闺女安乐公主,毒杀了李显!

这,就范众怒了

同年7月21日,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禁军杀入宫中,宫中禁卫也是披挂响应,韦后逃入飞骑营,却被飞骑营将士一刀枭首!安乐公主当时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在喜滋滋的对镜描眉呢,也被冲进去的将士一刀劈死

惹众怒,报应就这么快

之所以说唐隆政变是由太平公主主导、李隆基执行,是因为李太平尊享三皇宠爱,无论李治武则天,还是后来的李显李旦,都是如此。积累之厚重,无人可比,就算韦后鼎盛期,也照样抗衡。而李隆基外放潞州三年,李显去世前后几天才回到中枢,若无李太平首肯,他压根就镇不住场子

武则天对她儿子们严防死守,连自己的亲孙子,都能赐死。无论中宗李显还是睿宗李旦,在神龙年间,都是由名无实,但对于她最小的闺女太平公主,却宠爱有加,悉心教导。太平公主也不负所学,联合宰相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推李显上位

在李显时代,政变功臣张柬之等人都明升暗降,唯独李太平,成为镇国太平公主,开府建衙。封建三千年,由此殊荣之公主,仅有李太平一人

她就这么厉害


灵石蕴珠宝


太平公主作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的妹妹。


武则天为了掌权称帝,对自己两个儿子李显、李旦先后分别扶上皇位,又从皇位上拽了下来,对李氏皇族进行残酷打压。致使称帝后,身边只剩下这唯一的小女儿,因此武则天对太平公主特别宠爱,让她参与朝政。

在武周时期,太平公主成为了唯一一个处在权利中枢的李氏皇族成员,无形中受到李氏皇族的全力支持。


神龙政变,太平公主参与有功,受封“镇国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的政治资本更加雄厚,逐渐走到幕前,积极参与政治。

唐中宗李显在位期间,随着韦后与安乐公主乱权,相王李旦及其子李隆基的势力受到排挤打压,太平公主也受到牵连。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

李隆基之所以联合太平公主,潜夫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理由:

①双方都是李氏皇族核心成员,再次面对外姓对李唐王朝的威胁时,同仇敌忾,有共同利益;

②太平公主被母亲武则天,哥哥李显、李旦宠爱,此时皇帝为哥哥李显,太平公主受到皇帝的信任;

③太平公主历经武则天、中宗两朝,朝中势力巨大。


苏纪龙侃史


太平公主(约公园665年-713年8月1日),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唐睿宗的妹妹,由于容颜俏丽、妩媚动人、思维敏捷、头脑灵活.极受父母兄长的宠爱,曾经权倾一时。据《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表述,她的本名是李令月。



太平公主深受宫庭生活的熏陶,富于权谋,行事风格与她的亲妈武则天如出一辙。太平公主与武则天除了母女身份外,实际上兼任着智囊的角色,有关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都有参与,后来还为母后物色进贡过男宠,如张昌宗兄弟等。


太平公主一生并不太平,她有过两次婚姻,首次嫁给了唐高宗的近亲外甥、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薛绍(育有二子二女),后来又嫁给了女皇武则天伯父武士让的孙子武攸暨(也育有二儿二女)。

太平公主终身参加了三次大的政治奋斗,首次是与张柬之等一起进行了"神龙革命\

希望星晨58298869



唐隆政变是李隆基单独策划并且实施的军事政变,和太平公主没有关系,谢谢。


太平公主的势力对于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帮助并不大。


首先,刘幽求是李隆基的人,而且后来还谋划诛杀太平公主,而唐隆政变主要是刘幽求策划的。


其次,唐隆政变关键人物宫苑总监钟绍京当时只是小吏,也非世家大族,而且已经51岁了,根本入不了太平公主的眼,是李隆基或者李隆基派人收买的他。


剩下左右万骑将领如葛福顺、陈玄礼、麻嗣宗这些人当时都是低级将领,根本和太平公主一点关系都没有。


目前《旧唐书》、《新唐书》以及各种出土的墓志铭显示,除了薛崇简以外,其他参与唐隆政变的功臣里没有一个太平公主的亲信。难道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策划发动兵变,居然除了自己儿子,一个人也不派给李隆基?



而最能体现唐隆政变是李隆基独自策划而非与太平公主合谋的是李隆基在政变过程中杀死了与太平公主关系密切的上官婉儿,之前唐中宗驾崩,正是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策划安排相王李旦辅政,如果唐隆政变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合谋,那么以后来太平公主把上官婉儿和自己去世的二女儿葬在一块这件事情来看,以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亲密程度,太平公主肯定会提前告诉李隆基上官婉儿不能杀,李隆基也不会直接杀上官婉儿。


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唐隆政变发动时太平公主并不知情,所以当李隆基杀掉和太平公主关系密切的上官婉儿后,太平公主才没有任何表态,只是收敛了上官婉儿的遗骸。



还有一个旁证是唐隆政变前,当参与事变者问李隆基是不是通知李旦时,李隆基是这么说的:“我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事成福归于宗社,不成身死于忠孝,安可先请,忧怖大王乎”


李隆基的意思是这次政变是他自己的主意,不想连累自己父亲。


同样道理,薛崇简难道就不知道这一点?薛崇简就想连累他母亲?


所以我觉得唐隆政变并不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合发动的,而是李隆基单独策划并且发动的,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简只是适逢其会,或者李隆基还有一些其他想法,但是可以肯定,绝不是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策划的。


兰台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之女,生母为武则天。这一身份决定了太平公主在后武则天时代得关键地位。尤其是武则天时期,为了打压皇族李氏,诸多皇子大多贬谪外地,而太平公主凭借女儿之身,加之武则天的恩宠,得以留居京师,逐渐培养起了自己的力量,在李氏皇族中颇有威望。因而获得太平公主的支持,实际上就是获得了皇族的支持,这也就为诛灭韦氏集团、夺得皇权大位提供了正当性与合法性。

政变成功后,李隆基、太平公主为了能让相王李旦登基筹划颇多。而太平公主更是在朝堂上力主李旦即位。据史料记载,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及群臣齐集太极殿。太平公主首先说:“皇帝(指李重茂)欲以此位让叔父,可乎?”刘幽求跪曰:“国家多难,皇帝仁孝,追踪尧舜,诚合至公;相王代之任重,慈爱尤厚矣。”于是宣读事先以李重茂名义写好的制书,传位于相王。当时,李重茂仍坐在御座上,太平公主上前对他说:“天下之心已归相王,此非儿座!”将李重茂拉下宝座。李旦正式即位,御承天门,大赦天下。

通过此事可以看到,太平公主作为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的女儿,这一双重身份使得她具有了李唐与武周的两层代表性,有了她的支持,新的政权可以说是相当名正言顺了。所以李隆基才会积极谋求与太平公主的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