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廣州深圳的大公司總部要轉移到上海?

青果社長


不管是廣州還是深圳,大部分城市都會有新的公司進入也有舊的公司出去,這只不過是市場的正常流動而已。至於你題目所說的,有廣州深圳的大公司把總部轉到上海,我不知道你指的是哪個大公司?

所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不知道你在提這個問題的時候,是經過市場認真調研得出的結論,還是完全憑藉你個人的想象提出的問題,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並沒有深圳廣州的大公司把總部遷移到上海的,至於有些小公司把總部搬到上海,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首先,上海作為我國最大的城市,有些公司把總部搬到上海是很正常的商業流動而已。

目前上海是我國最大的城市,GDP位居全國第一,同時上海也是我國的航運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而且上海身處發達的長三角地區,臨海又臨江,交通四通八達,所以具有很強的經濟輻射能力,經濟復地也很廣,再加上上海是很多外國企業在中國總部所在地,所以上海在開展國際業務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

正因為上海的優勢比較明顯,資源比較集中,不論是金融資源,人才資源或者科技資源都具有很大的優勢,所以有些企業出於自身的發展,把總部遷到上海也是很正常的。即便是在廣州深圳這些發達的城市,有部分企業為了方便開展業務,拓展更廣的市場,把總部遷到上海也是合情合理的。

比如中國平安的總部在深圳,但它同時在上海設置了第二總部,而且目前上海總部的業務規模已經超過了深圳的總部業務規模,再比如華為的總部在深圳,但同時華為也在上海設立了研發中心。



其次、目前廣州深圳仍然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大企業沒有必要把總部搬到上海去。

雖然目前以廣州跟深圳的實力暫不足以跟上海抗衡,上海所擁有的資源優勢要在廣州和深圳之上,但以廣州跟深圳的實力,其實也有很強的競爭力,他們也有自身的優勢。比如深圳是全國營商環境最好的城市,是全國科技中心,創新中心,創業氛圍非常濃,而且廣州深圳處在珠三角,這裡擁有完整的產業鏈,這對於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降低企業的成本是有很大優勢的。



所以那些長期在廣州和深圳紮根發展,而且規模比較大的企業基本上都已經把根植在了這些地方,不會搬到上海等其他城市去,雖然他們可能把子公司,或者把部分業務搬到上海等其他地方去,但總部的歸屬仍然在廣州或者深圳。

最後、最近兩年倒是有很多大企業把總部設在了深圳。

最近幾年深圳在積極發展總部經濟,比如前海自貿區、深圳灣超級總部都是總部經濟的聚集地。而且從實際表現來看,深圳總部經濟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最近兩年有很多企業都把總部搬到了深圳,或者在深圳開設了區域總部。



比如恆大把總部搬到了深圳,此外還有百度公司的華南總部和國際總部,阿里國際總部和阿里雲計算總部,華潤總部、中鐵南方總部、中糧集團亞太總部,聯想國際總部,中國電子集團總部,Oppo研發總部,物美南方總部,百安居南方總部,喜之郎總部,蘋果深圳研發中心等等。

而這些知名企業之所以選擇在深圳設置總部,除了深圳良好的市場環境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深圳的各項政策相對來說比較好,比如深圳為了吸引更多的企業把總部設在深圳給出了很優厚的扶植政策。除此之外,國家給到深圳的政策也是很有吸引力的,比如前海自貿區就是特區中的特區,而最近一段時間國家又給了深圳一個大禮物,讓深圳打造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

也正因為擁有優厚的政策環境和良好的市場經濟環境,所以深圳對大型企業的吸引力越來越強,因此有很多企業傾向於把企業總部搬到深圳,或者在深圳設置區域總部。


貸款教授


哪家大企業把總部從廣州和深圳搬到上海了?沒聽說啊。寶潔和高露潔是外資企業,目前他們的中國區總部還在廣州,況且他們在廣州也算不得十分大的企業吧?至於華為把總部搬到上海那更是扯淡,不過是在上海建立研發中心而已,華為在全球有十幾個研發中心。華為總裁任正非都澄清過,集團總部不會搬離深圳。

從營商環境看,深圳和廣州,尤其是深圳並不比上海更差。根據《2018年中國城市營商環境評價報告》,深圳、上海、廣州、北京和重慶排名全國前五。其中深圳的營商環境已經排名全國第一了,有這麼好的環境,絕大部分企業是不可能外遷的。

深圳的最大的兩個產業是高新技術產業和金融業,2017年兩者增加值是7359.69億元和3059.98億元,佔深圳GDP比重分別是32.8%和13.6%,合計佔比46.4%,可謂半壁江山。高新技術產業企業最沒有理由搬離到上海,上海的高新技術產業鏈沒有深圳完整。上海高新技術產業至今沒有誕生一家非常知名的企業,而深圳卻有華為、中興、大疆。他們會將總部搬到上海嗎?沒有可能!

再來看金融業,招商銀行、中國平安、中信證券、招商證券已經在深圳發展壯大,沒有特殊原因是不會撤離深圳的。上海、北京、深圳是我國內地三大金融中心。雖然深圳在金融方面實力弱於上海,但其臨近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在未來的金融產業發展中是有一種特殊的地位的。截至2017年底,深圳持牌金融機構總數達439家,其中法人金融機構188家。

你要說,深圳和廣州有些企業總部搬到北京我相信,但是搬到上海,我認為可能性的不大。


財經知識局


90年代中央決定開發浦東以來,上海在發展上總能得到政策上的“照顧”和“扶持”,而作為特區的深圳卻被“忽視”甚至被“限制”。

在“九五”期間(1996-2000),上海市的基建資金達到2274億元,超過前40年總和的兩倍。這是極驚人的數字,錢哪來呢?上海市政府2001年全年收入只有1300億元,若僅靠市政府的資金,沒有中央政府撥款及其他優惠政策,根本不可能連年進行如此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就連浙江省也無奈忍痛割愛洋山港給上海與自己港口搶生意。

發展共和國的長子上海,中央給政策又出錢,而發展深圳中央只是劃了一個圈,給了一個政策。從內涵上講,上海起飛的模式是依靠比深圳更特殊政策成長起來的,計劃經濟賦予了上海獨有的經濟地位,全國各地是無法複製的。而深圳市場經濟模式全國各地是可模仿的,超越的。與其等待中央政府大手筆投資,不如學杭州培育一個阿里巴巴。創新上推動社會變革的移動支付出自民企大省浙江省及廣東省,而不是出自互聯網公司集中地帝都,為什麼?

為了使上海成為全國全球金融中心,權力機構決定深交所主板自2000年10月起停發新股,嚴控深圳新的金融機構註冊。

深市停發新股後,本地發展資金受阻塞,深交所地位日趨邊緣化,深圳原先公募資金、私募基金、券商數量都多於上海半數,停發新股後,優勢損失殆盡。自2001年以來,共有數十家券商、保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或變更註冊地、或以大規模遷移核心業務部門的方式,在上海“安營紮寨, 此外,朱鎔基在當時推出人民銀行大區分行制,上海成為大區分行,而深圳特區中心分行變成了廣州分行之下的深圳中心支行。在政策層面,上海金融地位已經獲得中央全面傾斜特殊關照。上海要上高大上的國際版,而深圳只能撿起大哥看不上的中小板、創業板。隨著2004年6月中小板開板、2009年10月創業板開板,深圳金融的資金彙集能力又大幅提升,2016年恢復深市主板IPO發行,這一停就是16年!

政府的力量是最強大的,舉個例子來說,中國的黃金消費主要在南方廣東,但是國家為了培養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硬是把黃金交易所放在上海,還有鋼材期貨等等,華南竟然沒有一個商品交易所,不是華南不想要,是國家不批。!

十多年前,被拋棄的深圳是夾在廣州和香港之間,國家層面看是個可有可無的小角色,與帝都魔都相比更沒有金融政策優勢。在金融資本上,上交所無疑比深交所更加受寵。可惜致今上海也成不了

金融中心,深圳更不是。上海、深圳都成不了實際意義上的金融中心,因為不管哪一個都沒有金融政策話語權。中國的金融中心在四大行總部首都,全國最大資金在北京。金融中心是頂層設計出來的,對於普通城市來說,與其做“金融中心”的春秋大夢,不如踏踏實實把民營經濟、科技創新產業搞起來。

十多年後的現實告訴我們,深圳沒有夾縫求生,而是選擇了破繭而出。


無槳漁舟


一個城市的實力是綜合實力的體現,某些城市稍在某個方面有點成績就飄飄然了,一天到晚死不要臉的吹吹吹!在城市政治地位、行政地位、地理位置、國際知名度、人口、面積、GDP、經濟、貿易、航運、金融、文化、藝術、高等教育、基礎教育、醫療、歷史、科學技術、航空、航天、旅遊、鋼鐵、汽車、石化、體育、影視、娛樂、電子、製藥、造船、軌道交通、出版、會展。在這些方面深圳可以看看並對比一下,有幾項能趕上上海的。2017年上交國家財政淨貢獻:上海5072億,深圳2473億。人家城市牛了上百年,天天也沒像深吹們這樣狂妄自大、不要臉的吹吹吹!


長江各半


其他不瞭解不多評價,作為平安銀行十幾年的核心供應商,說說它吧。99年我還在平安那會,馬老闆就一直想搞銀行,當時傳說是想收購興業。後來沒成功,就收購了一下福建的小銀行,並把總部從福州搬到上海,這就是最初的平安銀行,這段歷史很少人知道。07年左右平安收購了深圳商業銀行,併入平安銀行,這時候大家開始知道平安銀行了,所以才會有人以為總部從深圳搬去了上海,但其實早就在上海了。之後平安銀行經歷了半死不活的幾年,直到馬老闆疏通好關係,收購了深發展,與平安銀行合併成了現在的平安銀行,但實際上就是深發展吃掉了平安銀行,然後改了個名字


掛杆滄海


上海這幾年走的是移除低端產業,引進高端產業及公司的路線。
比如比較知名的鋼企 寶鋼,電子代工企業廣達、和碩等,還有傳統的機械、紡織、服裝、化工等企業都在2011年開始進行轉移。
拿虹橋舉例:2010年虹橋火車站開始運營,2010年大虹橋商務區開建 ,2015年國家會展中心全面運營(總建築140萬平方米) 大虹橋的概念開始走強,由於虹橋的交通優勢、政策優惠 2017年年底,大虹橋入駐企業將達到1000家,包括羅氏製藥、殼牌石油、長江實業等世界500強在內的國際知名企業。(當然很多是區域總部)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2018年在滬舉行,而且將成為常態。


所以政策的扶持才是王道。
( 上海的人才優勢很明顯 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39所一本大學,廣東有14家一本大學) 不過上海對出初創企業並不友好,可能這裡更多的像一個為精英企業準備的名流場。你強 我歡迎你,你弱 你就自己努力。


時代與商業


有了點成績就高傲自大,要比上海,北京,這兩個城市是全國數一數二的,各方面綜合實力都很強,你說超了就超了。不要忘了深圳是全國人民出錢支援的,搞開放,深圳享受特區政策,不然雖知道深圳有這個鎮,所以低調點,大家共同發展,不要噴來噴去,齊心協力,把中國建設的更強大。


潘興良677


創業初期,由於上海的法制比較嚴,不宜打法律擦邊球,所以不適合在上海創業。已成規模要想進一步發展,上海是一個絕對繞不過去的城市。不敢想象一個千億企業在上海沒有紮根是怎麼樣的企業。這是一個百年咒語,要發展是絕對繞不開上海的。可以噴,可以吊打,可以碾壓,但必須乖乖來上海


年小輩大


提問的人真不要臉!去年上海同方全球人壽還把總部搬遷到深圳,平安集團總部什麼時候離開深圳了?在上海開個分公司就說把總部搬到深圳,只有腦殘才說出來!


查理B農民


這些都是不成立的,這些大公司的原生地方在廣深,即使搬去了辦公大樓,但生長它的土壤依然搬不去,何況因這片誰都說不明的土壤,還在如春筍般的生長新的思想/新的人才/新的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