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黑的迷茫:割出來的海岸線與拼起來的國家

從2018年5月起,波黑對中國開放免籤,在國內引發了一小股波黑旅遊熱潮。

波黑位於巴爾幹半島西部,全稱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塞爾維亞語:Bosna i Hercegovina)。這裡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都是地理概念,而非政治實體,我們一般簡稱波黑或波斯尼亞。

波黑的迷茫:割出來的海岸線與拼起來的國家

▲波黑(標綠)在歐洲所處的位置

就算你對波黑不熟悉,對於它的首都薩拉熱窩應當不會陌生。

如果說一戰前的巴爾幹半島被稱作「歐洲的火藥桶」的話,那麼薩拉熱窩就是它的「引線」。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這裡遇刺,直接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波黑的迷茫:割出來的海岸線與拼起來的國家

▲薩拉熱窩事件是一戰的導火索

波黑並非內陸國家,將地圖放大後可以看到,在亞得里亞海岸,它有一段長僅24.5km的海岸線。

這是波黑人在本國唯一可以看見海的地方,而站在海邊,視線可及的小島嶼,已是鄰國克羅地亞的屬地。

對克羅地亞來說,波黑的這段海岸線可謂是「肉中刺」,它將克羅地亞國土生生分為了兩部分。兩地居民互通往來,必須要橫穿波黑的涅姆市(Neum)。而涅姆很不客氣地在進出口設置了收費站,過路收費一直到20世紀末簽署的《涅姆協議》後才中止。

波黑的迷茫:割出來的海岸線與拼起來的國家

▲涅姆是波黑唯一的港口城市 ©NordNordWest

過路問題長期是橫亙在兩國關係間的難題。克羅地亞要在自己的領海建一座橋連通兩岸,波黑立刻提出要求,橋高度必須在55米以上,否則會妨礙他們貨船出海。

可事實上,涅姆並沒有這麼大體量的貨船往來。這段出海口被狹長的克羅地亞半島封阻,難以形成大的港口規模。

這段步行半天就可以走完的海岸線,如同一根魚刺,卡著兩國的咽喉。

01.

「魚刺」往事

波黑這段國界線的歷史,要從奧斯曼帝國時代說起。

17世紀初,奧斯曼帝國的領土擴張至巴爾幹半島,勢力延伸到了中歐。受到威脅的歐洲各國結成同盟,從1683年起不斷挑起戰火,奧斯曼帝國疲於招架,接連失利。

戰爭最終以1699年簽訂的《卡洛維茨條約》(Treaty of Karlowitz)結束,這是奧斯曼帝國第一次向外割讓土地。而作為戰勝國之一的威尼斯共和國,從奧斯曼帝國手中接管了亞得里亞海沿岸的大片領土,劍鋒直指鄰近的拉古薩共和國。

波黑的迷茫:割出來的海岸線與拼起來的國家

▲1699年簽訂《卡洛維茨條約》時的歐洲局勢 圖片來源:reddit

拉古薩共和國也是亞得里亞海岸的大國,巔峰時與威尼斯共和國分庭抗禮,但在17世紀末它已走向衰落,得到奧斯曼帝國庇護。

奧斯曼帝國的戰敗意味著拉古薩失去保護傘,眼看昔日的仇敵要重振旗鼓,洶洶而來,神經緊繃的拉古薩共和國主動在《卡洛維茨條約》中補充了一則條款,來避免與威尼斯共和國接壤,發生衝突。

根據條約,拉古薩共和國把涅姆地區割給奧斯曼帝國,作為與威尼斯共和國的緩衝帶,而奧斯曼帝國也有了一段通往亞得里亞海的出海口,兩相歡喜。

波黑的這段國界線之所以突兀,是因為它確實是為了和平的目的,刻意分割兩地。

涅姆地區被納入奧斯曼帝國波斯尼亞省管轄之後,這條狹長、刻意、微妙的分界線,在奧斯曼帝國中維持了179年。1878年,奧匈帝國佔領了這裡,但沒有想要改變它。這條界限在奧匈帝國內延續,直到一戰的爆發。

波黑的迷茫:割出來的海岸線與拼起來的國家

▲1914年的歐洲局勢,棕色為奧匈帝國所屬的同盟國,綠色為協約國。

一戰後,奧匈帝國滅亡,南斯拉夫王國成為這裡新的主宰者。王國時期曾設立過一個大的波斯尼亞省,波黑被包括在內,界限自然就抹消了。

然而,二戰後成立的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並沒有繼承王國時期的行政區劃,而是恢復了奧斯曼帝國與奧匈帝國時期的分界線。

作為加盟國的波黑,留住了唯一的出海口。

02.

獨立即內戰

20世紀末,隨著東歐劇變,南斯拉夫也開始解體。1992年,波黑宣佈獨立。然而,這卻使波黑迅速陷入了內戰。

波黑內戰由民族問題直接引發。這個國家由三大民族構成:波什尼亞克人、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地亞人(以下簡稱波族、塞族和克族)。三族的信仰截然不同,塞族信奉東正教,克族信奉天主教,而波族信奉伊斯蘭教。

波族是曾經的南斯拉夫鐵托政府「創造」出來的民族。為了制衡當時勢力過大的塞族,鐵托政府將信仰伊斯蘭教的群體獨立成一個「穆斯林族」。這個新民族的名稱,在波黑獨立後改為波什尼亞克族。

以宗教劃定民族的情況並不多見,但波黑地區的伊斯蘭教信徒也願意形成一個新的民族,與信仰不同的人進行區分。

波黑的迷茫:割出來的海岸線與拼起來的國家

▲約瑟普·布羅茲·鐵托(1892-1980年),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總統,執政長達35年。

而這個佔據波黑人口48%的波族,之所以基本都信仰伊斯蘭教,是奧斯曼帝國強迫當地居民歸順伊斯蘭教的結果。波黑地區民族問題淵源之深遠,往上數竟有幾百年的歷史。

回到1992年,面對轟轟烈烈的南斯拉夫解體趨勢,波族和克族也想獨立,但佔總人口數33%的塞族想要留在南斯拉夫。

波族和克族在塞族不參與公投、缺席議會的情況下,強行宣佈獨立,導致民族矛盾驟然激化。在冷戰結束,蘇聯解體的情況下,歐美國家很快就承認了波黑獨立。

就在歐洲共同體承認波黑獨立的同日,1992年4月7日,五個塞爾維亞自治區宣佈獨立,成立共和國,仍屬於南斯拉夫。新生的波黑政府立刻出兵鎮壓,內戰一觸即發。

波黑聯邦與塞族共和國相持不下,內戰持續了三年多時間,死亡人數高達20萬。戰爭期間更是發生了臭名昭著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

塞族共和國將軍拉特科·姆拉迪奇(Ratko Mladic),下令軍隊對波族平民進行大規模屠殺,死亡八千餘人。國際法庭認定為種族滅絕。

波黑的迷茫:割出來的海岸線與拼起來的國家

▲內戰中的薩拉熱窩。©Hedwig Klawuttke

內戰中,軍方攻擊平民的現象不止一例,嚴重違反了國際戰爭公約,北約和美國先後介入了波黑戰爭。最終在歐美國家的調解下,雙方於1995年10月13日停戰,12月14日在巴黎正式簽署了《代頓協議》。

03.

同國異夢


《代頓協議》規定,波黑國家不分裂,採用聯邦體制。波黑聯邦和塞族共和國作為兩個政治實體,各擁有波黑一半的領土。二者都擁有非常高的自主權,包括自己的政府、國旗、總統,可以說就是將兩個國家強行拼湊在一起。

聯邦體制和高度自治維繫著表面的和諧,但根本上的民族矛盾並未得到解決,民族衝突仍然嚴峻。比如「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這是波族心中難以撫平的悲慟,但發動屠殺的姆拉迪奇將軍,被部分塞族人視為英雄。

政治方面,波黑主席團由三人所組成,波族、塞族和克族各出一人,總任期四年,每人輪流擔任八個月的主席團主席。這個制度看似兒戲,實則也是波黑國家的不得已。如此「公平」的情況下,三位領導人之間仍然無法做到齊心。

2000年,國際監護下的布爾奇科設立為特區,由波黑聯邦和塞族共和國共同管理。它的面積僅493平方公里,和北京西城區差不多大,但理論上,它也是與前二者權力相當的政治實體。由此,波黑境內就有了三個政治實體:一個聯邦一個共和國與一個特區。

波黑的迷茫:割出來的海岸線與拼起來的國家

▲三個政治實體的區域劃分。©PANONIAN

兩股勢同水火的政治勢力,三個不共戴天的民族,24.5km的海岸線。這一切看似荒誕不經,卻是波黑國家必須要面對的現實。

還記得克羅地亞要建的那座大橋嗎?

那座跨越兩個海域的佩列沙茨大橋,2007年就開始動工了,但命運多舛,幾次因財政問題停工。2017年,克羅地亞獲得了歐盟的資金援助,次年初中國企業聯合體中標了一期工程項目。

連通克羅地亞兩地的大橋正在建造,波黑民族的鴻溝之上,又何時能夠搭起這座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