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村”里,住着250万村民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 渠洋

这个“村”里,住着250万村民

多少年来,四川省邛崃市大同乡陶坝村,一直以“陶渊明后裔聚居地”而远近闻名;如今,这个古老村庄焕发新颜,主打名片变成了腾讯“为村”里的网红村。

这个“村”里,住着250万村民

10月20日,由中共四川省邛崃市委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在陶坝村主办“数字乡村战略下的为村研讨会”。

这个“村”里,住着250万村民这个“村”里,住着250万村民

200多名代表参加大会

村委会电子大屏前,一位剪着短发、妆容精致的姑娘,打着竹板向来访者做朗朗上口的讲解——她就是陶坝“为村”平台管理员郑小琴。

这个“村”里,住着250万村民

郑小琴以打竹板形式介绍陶坝村

在陶坝村的采访中,郑小琴是令记者印象最深的村民。

2010年,郑小琴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北漂,“在外漂泊的日子里,无时无刻不在想家。” 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陶坝距震中只有20公里。与家中通讯中断的郑小琴当即买了当天的机票返回成都。震后,恢复重建迅速拉开。郑小琴选择留下,加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成为陶坝村村委会的一员。

由于长期使用互联网,郑小琴对“社区运营”颇有心得——在陶坝这样的乡村,村民社交似乎都是线下走动,实际上只要挖掘他们的心理需求,很容易形成虚拟家园的氛围。而这种社群氛围,对于远离家乡,在外打工的人们,更是弥足珍贵的。

2017年,陶坝成为四川省首批加入“腾讯为村”平台的村庄,在村支书孔祥华的鼓励下,郑小琴成为陶坝“为村”平台管理员。

管理“为村”不久,郑小琴就发起了“全村秀·最好人缘”评选活动。村民上网讲述邻里感人故事,展示自己,点赞他人,营造出全村和谐的氛围。这次活动获得“为村”全域传播支持,获得超过18000个点击观看,700多条留言。此后,陶坝村经常在“为村”开展文化活动。

现在在陶坝,“村友圈”是比朋友圈更有意思的社区。“村友圈”类似互联网早期论坛,讨论的都是村民聊得上的话题,流量也比朋友圈大得多。在互联网浪潮下,陶坝发展出本地社区文化,营造出属于自己的精神生活。尽管互联网改变了生活,却没有让传统生活面目全非。

这个“村”里,住着250万村民

陶坝村村景

虽然是四川首批,但陶坝并不是“为村”的首批入驻村庄。于郑小琴而言,今年是当管理员的第三个年头,而于“为村”而言,今年已经10岁。

“为村”并不是一个新名词。

早在2009年,腾讯公益基金会启动了“筑梦新乡村”的定点帮扶项目,用五年的时间投入5000万元,重点开展公益帮扶。在项目执行中,2011年,腾讯公司的女员工陈圆圆受指派到贵州黔东南黎平县挂职扶贫干部。2014年,陈圆圆借着国家“互联网+”的东风,尝试着把黎平县的一个小山村——铜关村,变成中国第一个移动互联网村。

据陈圆圆介绍,那是在2014年冬天,腾讯基金会选择铜关村开展互联网生活培训,邀请中国移动在这个村庄架设了一个4G基站,给每一位村民赠送每月1G流量,连送20个月;请中兴通讯捐出100多台手机,邀请村里120多人加入这场实验。腾讯负责组织培训,让不识字的老奶奶、老爷爷都学会了手机上网。

基于铜关村的实验,2015年8月,腾讯公司依托微信正式发布针对乡村场景的公众号平台,以“连接为乡村”为名,简称“为村”平台。

截至2019年10月19日,全国已有29省(区、市)14335个村庄加入“为村”,超250万村民、15.8万党员实名入驻。这个“村”里,住着250万村民

“为村平台

这个“村”里,住着250万村民

为村”平台

“为村”的名字里有连接,“为村”的实践中有各种连接。

“不管是人口流出村,还是人口流入村,在乡村振兴中面对的‘痛点’归根结底是一个‘失连’的问题,尽管对于不同地方来说,‘连接’缺失的程度和意义可能是不一样的。”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长江学者邱泽奇的团队在全国研讨会上发布的调研报告点出了当下中国农村的“痛点”。

这个“村”里,住着250万村民

邱泽奇教授在“为村大会上做报告

那么,面对这一“痛点”,“为村”是对症的药吗?报告是基本肯定的。

两天的时间里,通过对陶坝村的采访,记者清晰感受到互联网改造后的乡村是如何在空心化的现状下重新焕发生机,感受到以“为村”为代表的互联网改造让“失连”的村庄找回了针线,人心连得上、人力连得上,作为“鱼和水”的干部群众也连得上。这个“村”里,住着250万村民

腾讯主要创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创始人兼理事长陈一丹

“要实现乡村振兴,最关键的一点,是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而这正是‘为村’一直以来追求的方向,我们也从中获得了宝贵经验。”腾讯主要创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创始人兼理事长陈一丹将宝贵经验总结为三点,即营建村民的网上精神家园、打造村庄的互联网名片、融合乡村社会关系提高治理水平。

财富、利益,这些往往是基层村民最朴实的愿望,而连接财富正是“为村”平台主要功能之一。

据陶坝村支部书记孔祥华介绍,佛手瓜是陶坝村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通过“为村”平台电商交易,村民佛手瓜对外销量年年攀升、收入大幅提高,村里人都挺高兴。

如果仅此而言,“为村”与其他电商平台其实没有多大区别。又怎么能成为数字农村的推动力量呢?但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以事聚人”正是“为村”平台最大的亮点。

孔祥华说,以前村里仅有一条三米半宽的马路,无法会车,经常影响运送佛手瓜。村两委到县里跑下了一笔修路款,但没有青苗补偿和土地补偿,涉及到5组村民的利益。2018年初,陶坝村把这事儿放到了“为村”平台上的“议事厅”在线讨论,外出

打工的村民们天南海北,第一次全村“人全到”。有村民很生气地说:修路占了菜园子怎么能没补偿呢?不同意修路;马上又有其他村民反驳说:路修好了,多卖几斤佛手瓜,什么菜钱补偿钱都够了……大家分析利弊,结果在线议事共持续了14小时零7分钟,终于达成了支持扩宽的一致意见。

“要没有‘为村’平台真是不可想象,过去这种事我要挨家挨户去做工作,有一户说不通这条路就扩不成,一拖拖个两三年也是可能的。”陶坝村书记孔祥华感慨。

记者看到,在“为村”平台,村两委可以发布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党员干部可以在这里亮身份、亮承诺、在线为群众服务亮实绩;村民可以在这里实名认证加入自己所属的村庄公众号,随时随地关心村庄发展、参与村庄事务;村集体和村民还可以通过村平台展示风土人情,卖出土特产,进而脱贫致富。

建立一个可信赖的熟人体系的人际关系网络,通过“以事聚人”、社群互动来改善权威信息在层层传递中的失真变形,或许这就是“为村”平台的核心价值所在,而这也为各级党政机关基层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村为人人,人人为村。随着乡村集体意识在陶坝村的复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困于乡愁与现实生活的两难抉择,毅然回到家乡创业。

而在这个过程中,郑小琴功不可没。

这个“村”里,住着250万村民

郑小琴教村民实名认证加入“为村”

她也被腾讯总部聘为全国“为村”助教。这个职位在全国只有20人,郑小琴一人负责中国西南片区。尽管有身体不适,但现在郑小琴仍时常奔波在各地,传授经验。仅仅在四川凉山地区就有几十位她的“徒弟”。这些“徒弟”都是当地对互联网感兴趣的村支部

书记,有的已经五六十岁。“徒弟”们现在是学生,将来是老师。他们将带领村民们接触互联网,学习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改善生活。

“为村”,每一个管理员都是火种。他们负责给当地,给个人,开启互联网时代的光明。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在研讨会上致辞时,邛崃市委书记惠朝旭以此结尾,赢得掌声一片。

在惠朝旭心里,有“为村”,也有“为村”未来。

没抢到不要着急,加小融微信(fzrbwx),小融拉您进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