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的“瘦西湖”是人工挖的还是自然形成的,有何依据?

风尘仆仆水天一色


扬州的瘦西湖,前身其实是古扬州城的护城河,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瘦西湖,其实是人为挖出来的人工河。<strong>

瘦西湖的历史,要追溯到隋炀帝时期。

当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那可不是一个小工程,一方面是从北京到洛阳连成一线,另一方面则是把洛阳和扬州连城一线。

所以大运河一直修到了扬州地区,而且隋炀帝本人也亲自坐着龙船来到了扬州江都,并且在这里被权臣宇文化及给弄死了。

所以瘦西湖其实就是当年开凿大运河时期遗留下来的一项工程。大运河并没有开凿完成,本身瘦西湖也是要与江都大运河连成一片的,而这个时候的隋炀帝被人害死了,工程也就这么搁置了。

后世君王没有哪个有魄力,再次启动大运河的项目,所以瘦西湖虽然也与大运河通水,可是规模跟大运河相差甚远,从而成了扬州城的一道风景线。不过在隋唐时期,这里可不是什么风景线,而是战场上的战壕。

那个年代为了保护城池的安全,所以守城者都会在城墙之下,挖掘不少战壕,以此抵挡攻城人马的进攻。

后来发现光战壕还是不够,所以守城者又将河水引入战壕,从而形成了闻名天下的护城河。而瘦西湖最早其实就是护城河的一部分,是战争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瘦西湖的大名是清朝才传播开来,由来有很多种说法。

瘦西湖的名字实在是非常优雅,很显然先有西湖的名字,后来才会有瘦西湖的名字。因为瘦西湖的形状,就是一条又长又细的湖,可是它的美景却丝毫不差西湖,所以被称之为瘦西湖。

  1. 据说乾隆年间,杭州的大诗人汪沆慕玩惯了杭州的西湖,所以就趁着雅兴来到了扬州。自古烟花三月下扬州,可见扬州美景美女都非常多。
  2. 汪沆慕在看到瘦西湖以后,总算是赞叹有加,不由得想到了杭州的西湖。所以他写了这么一首诗: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3.从此瘦西湖的名声就因为他这首诗而传播开来,慕名而来的诗人词人越来越多,瘦西湖的美景原来丝毫不差西湖,所以称之为瘦西湖一点也不为过。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清初的时候,大才子吴绮在自己的作品中写道:

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这里的保障湖,其实就是瘦西湖。

而他这里已经提到了瘦西湖,可见瘦西湖的名字并不是汪沆慕第一个想到的,而是他看了前人的典籍以后,这才引发了他的才情,写下了那首诗。

这么来看的话,瘦西湖的名字,至少是在清初以前就出现过。后来在明末清初期间,可能被人从保障湖改成了瘦西湖。

扬州的盐商们传出了瘦西湖的美名。

清朝的盐商是非常富有的,尤其是扬州地区的盐商,几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毕竟当时物资匮乏,而每个人都需要吃盐,所以盐商富得流油也是常见的事情了。

这一天三个盐商来到瘦西湖这里欣赏美景,不过这三个人都自认为自己的才能很高,其实都是臭皮匠。他们约定看看谁能给保障湖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其中有一个盐商就说,保障湖在扬州城的西边,而且风光这么秀丽,简直跟西湖一样。索性就叫他西湖好了。

但是问题来了,杭州也有一个西湖,而且面积比瘦西湖大了很多,称保障湖为西湖的决议被其他两个人给否决了。

这个时候另一个人认为,既然它比西湖小,那索性就叫它小西湖算了。一个小子,显得扬州比杭州差太多了,所以另外两个人又不同意了。这个时候他们认为西湖是很好听的,关键就是前面那个小字要换一个字才行。

他们想了很久,保障湖差点就变成了:长西湖、金西湖、绿西湖等等狗屁不通的名字。他们终于知道自己只适合政权,附庸风雅的事情还是交给读书人们去做的好。

恰好不远处有个书生正在听他们的争论,盐商们就请这书生前来提议一个名字。书生告诉他们,西湖的确是非常美,但是扬州的保障湖也足以跟它媲美,所以称它为瘦西湖一点也不过分。

三位盐商都恍然大悟,瘦西湖这个名字实在是太绝了。既能够体现出瘦西湖的美丽,又能够体现出瘦西湖的形状,而且不落俗套。所以从此这里被称为瘦西湖。

总结:瘦西湖是中国古代宝贵的园林遗产,这里不光有湖光山色,而且还有非常美丽的园林建筑。据说颐和园有一部分就是仿造瘦西湖上的园林建造的。由此可见,瘦西湖的威名远播,风光秀丽也不在西湖之下。


江湖小晓生


瘦西湖的水系是原来就有的,文化意义上的瘦西湖则是康乾年间逐渐形成。

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描述当时扬州瘦西湖的水系“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这是最早出现“瘦西湖”这个名字的记载。

乾隆年间钱塘人汪沆看到瘦西湖把它和杭州西湖做了个对比,写了一首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扬州是盐业发达的地方,盐商聚集,瘦西湖被盐商们看中,于是出资把已经淤堵的瘦西湖进行了疏浚,并陆序在瘦西湖两岸兴建园从,达到瘦西湖鼎盛时期。

瘦西湖主要景点有:五亭桥、小金山、望春楼、熙春台……都是清代瘦西湖全盛时期所建。这时候的瘦西湖水流蜿蜒,两岸金碧辉映,如同唐代画家李昭道的金碧山水。李昭道是唐代画家李思训之子,李思训受封右武卫将军,被称为大李将军,李昭道又被称为小李将军,父子二人开创金碧山水画风。以此类比,可知全盛时的瘦西湖风景如画、金碧辉煌。


沅汰


扬州建城号称有2500年历史,按这个时间段算下来,大概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属吴楚之界。秦统六国,设立郡县制,扬州在堡城(现城北)设立衙城,全是办公机构及城肆,城南护城河就是现在的瘦西湖,又名保障河。秦没,过及楚汉争霸至西汉初期,衙城不便,重在保障河以南建罗城(现在老扬州,约4平方公里),及至官民两便。衙城中心转移后,其城址逐步荒废。刘邦建西汉政权,因质疑秦朝的郡县制是否合理,除咸阳京畿重地500里方圆仍实行郡县制外,其它全数分封刘姓王,仍为诸候封地。扬州当时为吴王刘濞所辖!保障河只是罗城以北的一条河渠,通古邗沟。

1775年,乾隆下江南到扬州,扬州盐商开始疏浚保障河河道,以保证乾隆行宫天宁寺码头通船到蜀岗平山堂。现桃花坞景观即由当时疏浚河泥堆垒,並逐步完善小金山、梅岭春深、月观、关帝庙、钓鱼台、水榭码头等建筑,其园艺及建筑历史不过250多年。

1998年北京林业大学一位领导来扬州,当时来到桃花坞枯木逢春景观一隅,看到枯木及凌霄花,顺嘴一问说这树要多少年才能长到这么粗?我想柏树树干一米胸径,怎么也得2000年之久。话说出口,这位领导朝我一笑,没说话。我当时就脸红,250年不到的时间,哪能长出2000年历史的树,嘴太快了!那个枯木其实是两棵柏的两块残片,腐朽后看上去象一棵汉柏!


鹰厦线98408146


我来回答下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吧,首先“瘦西湖”原是一片被淤积荒芜的河流,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扬州时,当地的名流官绅为了讨取皇帝的欢心就疏浚河流, 营造了现在模样的瘦西湖,建起亭台楼阁、园林湖水等景观景致。如今的瘦西湖景色清雅秀丽,充满诗情画意,是国家重点的风景名胜区。

清新淡雅的瘦西湖安静祥和,即使在展现美景时也是含蓄居多。走进瘦西湖的南门就是一条碧绿的长堤,这就是长堤春柳。每当生机盎然的初春时,湖水波光粼粼,微澜荡漾,长堤上柳枝绽开稚嫩的青芽,夹杂的桃花娇艳,形成“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的景致。 来到瘦西湖,最想看到的莫过于“二十四桥明月夜”中的二十四桥了。汉白玉的桥身、弧度优美的单孔桥体,好像一条玉带铺展,又好似一道霓虹横卧清澈碧水上。重新修建的二十四桥 长24米、宽2.4米,有24根栏柱和24层阶梯,处处细节都与名称相呼应。除了二十四桥,瘦西湖中还有一架飞桥美景,那就是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的虹桥。青郁的柳枝位于桥的两端,碧幽清澈的湖水倒映优美的桥身和桥上欣赏风景的游人,在这里可以眺望远处瘦西湖最大的岛屿、有着“湖上蓬莱”之称的小金山,水汽弥漫中依稀可见岛上的亭台楼阁。

乘船登上小金山,月观、木樨书屋、琴室等诸多古建筑—一展现在眼前。月观是扬州赏月的最佳观赏地,并因此得名。坐东朝西的月观正对着浩渺的湖面,每当皓月当空时,明月清辉铺西,湖水映月,水月溶溶,仿若天上月寒宫。从月观向东眺望,在那葱茏的绿荫间掩藏着一座古典式的楼宇,这便是瘦西湖中最著名的一处景观“四桥烟雨楼”。这样富有诗意的名字自然与其周围美妙的景致密切相关。每当细而微微、烟雨蒙蒙之际,登上楼阁,瘦西湖中四座造型名异的古桥若隐若现,那綽约的风姿引人无限遐想。


天马行文


“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瘦西湖”坐落于扬州城西北,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的一张靓丽名片,更是人们阳春三月下扬州的必游之处。

那么“瘦西湖“到底是人工挖的还是自然形成的呢,我们不妨从历史资料中来寻根求源。先看看清朝初年顾祖禹撰写的《读史方舆纪要》中是怎么样记述:瘦西湖最初名叫柴河,因于柴河东岸筑城以备流寇侵逼,名曰保扬河,后名保障河,又名炮山河、长春湖。由此可见,瘦西湖源远流长。

但瘦西湖历史上的确存在人工挖凿,可以说是历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人工开凿的城濠和通向古运河的水道,从而使瘦西湖始终与大运河保持水源相通。

"瘦西湖"这个名称最早出见在文献记载中,应该是在清初诗坛文人吴绮的《扬州鼓吹词序》中:“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说到“瘦西湖”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相传乾隆元年,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陶醉于这里的美景,情不自禁地与家乡的西湖来作比较,还赋诗一首:"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这些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肯定,景色怡人的瘦西湖自古有之。

而在瘦西湖沿湖修建园林景观,应该是从隋唐时期就陆续开始了,到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更为繁盛,特别是清乾隆年间,当时扬州的盐业兴盛,而瘦西湖由于年长淤堵,当地的盐商便出资进行疏通,并在湖的东西两岸兴建起应景的亭台楼阁。但到了清嘉庆年间,由于扬州盐业的衰退,瘦西湖的园林也随之萧条荒废;再加上历经战乱,瘦西湖基本上被损毁。

新中国成立以后,当地政府又多次组织对瘦西湖进行人工疏浚和复建,所以,我们今天看见的清波荡漾的瘦西湖,也可以说是人工挖出来的。


三姐姐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

在中国人的传统印象中扬州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之地。无论你是否去过扬州,李白的那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早已成为扬州最美的宣传语,也成为国人心目中在烂漫初春时节最向往去的地方之一。

扬州景色秀丽,地臻天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瘦西湖)


说到扬州的景色,首先映入国人眼帘的即是著名的历史名迹——瘦西湖。

瘦西湖位居今扬州市西北郊,其周长近4.3公里,景区浏览面积接近100公顷。有长堤、徐园、小金山、吹台、月观、五亭桥、白塔等名胜。
(瘦西湖)

扬州瘦西湖自六朝以来即是江南知名的旅游胜地。乾隆皇帝在位之时曾盛极一时,彼时的瘦西湖已成为清朝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时至今日瘦西湖依然是我们国家著名的湖上园林。

今瘦西湖所在地原是一段自然河道,即唐罗城、宋大城的护城河。其北起蜀冈脚下,南至北城河。经过历代王朝的疏浚治理,其河道逐渐宽阔、整洁。而到了明清时期,许许多多富甲一方的盐业巨子抛重金在河两岸置家兴业,他们不惜花高价遍请修造园林大家,以求营建自己钟爱之所。现在来看,古人亦很重视经营沿街、沿河房投资。

到清康熙、乾隆时,围绕瘦西湖已形成“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上园林美景。其整体建筑风格呈现出既有北方建筑的雄厚,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其整体风韵独特而又不失庄重。更呈现出一副“烟雨飘渺,人在画中游”的诗情意境。

(瘦西湖)

清代诗人汪沆曾有诗赞曰“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时曾多次造访扬州瘦西湖,祖孙两代帝王对瘦西湖均赞赏有加。彼时流传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说,以至于后来在建造圆明园时,部分实景灵感来源即源于扬州瘦西湖。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崇文尚儒之地,民风淳朴,而江南又是出俊才之地。故许多文人墨客、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而瘦西湖作为扬州的标志性景点,更是见证了无数儿女情长,离愁别绪、悲观离合,像唐时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更是令无数后人唏嘘不已。围绕瘦西湖发生的故事直到今日仍然在延续。

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曾对瘦西湖进行大规模整修。如今瘦西湖已是扬州一张靓丽的名片,与此同时瘦西湖亦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旅游示范点等。


小司马说


瘦西湖景观自六朝、隋唐至明清陆续修建出来的,到康乾时期形成了现在的基本格局。但瘦西湖以前也是个不小的水面,叫跑山河,估计是因为围着小金山,后来盐商出资疏浚了湖心淤塞,又沿湖边陆陆续续修园子,历经数个朝代,形成了现在这个著名的人文景观。算半人工湖吧?


真我85918


瘦西湖原来是小河,以后都是逐渐扩大,慢慢形成的瘦西湖,亭阁楼所全靠逐年增加打造中引人眼球!一吹、二玩、三开拓!哈哈哈😄……


刘昌盛749


我挖的为了去抓鱼


手机用户50443300189


一夜建桥!去了解下!没文化真可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