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三戒”

曾國藩曾說:“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皆我分內事也。”所以曾國藩一生都在修身,做一個“天地完人”。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曾國藩曾給自己立過一個“三戒”的規定,即“戒多言、戒忿怒、戒忮求”。


  
  

曾國藩的“三戒”

戒多言
  
  嘴巴是用來說話的,好論人長短,幾乎是人的天性,只是有的人知道怎麼把握分寸,有的人卻信口開河,曾國藩也不例外。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曾國藩直接上疏,直指咸豐三個缺點:見小不見大、不求實際、剛愎自用。曾國藩敢於說皇帝的不是,自然是犯了天威,結果引得咸豐龍顏大怒,直接把奏摺摔在地上,準備治曾國藩的罪,幸虧在穆彰阿、倭仁等人的勸阻下才作罷。曾國藩自己想做一個清官,又希望別人也是清官,看到滿朝文武個個都貪財好色,他口無遮攔地去批判這些官員,結果得罪了朝廷眾多大臣,幾乎成了朝內大臣的公敵。咸豐二年,曾國藩得到了江西鄉試主考官的外差,終於逃離了處處是敵的北京。然而即使離開京城這個是非之地,曾國藩的境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在江西,他那口不擇言的個性又把江西的官紳給得罪了,結果也是處處碰壁。經過這麼多的磨難之後,曾國藩終於悟出了都是“多言”惹的禍!於是,他下定決心,在生活與工作中處處留心,每天都把見的人,說的話,看的書通過日記記錄下來,以此反省自己的得失。通過一段時間的修煉,曾國藩“好論人是非”的毛病得到了徹底的根治。曾國藩寫信給他的好友劉蓉時,語言有了很大的改變,連劉蓉都感覺曾國藩像變了一個人!改善了語言之後,曾國藩為人處世更加圓融,人際關係也從當初的四處碰壁發展成後來的左右逢源。


  
  曾國藩教育兒子曾紀澤說:“古來言凶德致敗者約有二端:曰長傲,曰多言。丹朱不肖,曰傲,曰訟,即多言也。”曾國藩認為,如果想使用言語超過壓制別人,即使勝了,別人也不會服氣,為人處世上,還是應當言語謙遜一些為好。爭吵往往沒有是非可言,結果常常會意氣用事。一個人牢騷太多,結局必然抑塞,無故而怨天,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人必不服。抑鬱不平之氣,往往傷人害己。
  
  

曾國藩的“三戒”

戒忿怒
  
  心態是人生幸福的根源,一個人容易被人激怒說明這個人的心理還沒有成熟。我們常說“生氣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曾國藩為什麼要“戒忿怒”,其實就是想營造一個平靜如水的心理環境,保持積極的人生觀。
  
  為了修煉自己的心理,曾國藩向他的好友馮樹堂學了靜坐之法,希望能做到“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開始時,曾國藩的靜坐並未達到排除雜念的效果,是形靜而神未靜。正如他自己所說:“靜坐之法,養氣之方,都只能知,不能行。”例如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的正月初一,他就在日記中載:“是日為車伕忿怒兩次。”還有一次,曾國藩才考上進士進入翰林院不久,他的父親也跟著他住到了北京。有一個名叫鄭小珊的好朋友來曾府給曾麟書看病。因為鄭小珊跟曾國藩關係很好,而且醫術高明,兩人來往也比較多,所以說話也很隨意。那一天,不知道曾國藩跟鄭小珊說了什麼,鄭小珊當時就很反感,當場吵了起來,鄭小珊拂袖而去。事後,曾國藩越想越覺得自己不對。他後悔萬分,在日記裡反思說:“此事餘有三大過: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此時一語不合,忿恨無禮,二也;齟齬之後,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此之不知,遑問其他?謹記於此,以為切戒!”曾國藩知錯就改,決定去鄭小珊府上道歉,恰好鄭小珊也是個豁達之人,那一天來曾府祝壽,當天晚上,曾國藩去鄭小珊家賠禮道歉。過了三天,曾國藩又邀上陳岱雲一起去酒樓喝酒賠罪,兩人冰釋前嫌。


  
  

曾國藩的“三戒”

戒忮求
  
  中國有句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眾多人忙忙碌碌一生,都在為功名利祿而奮鬥,一些人甚至把這些作為成功的唯一標準。只是有的時候,富貴就如同火中取栗,慄沒有得到,反而傷了自己。曾國藩說“戒忮求”,這是他人生悟出的一大智慧。
  
  曾國藩不僅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在給他弟弟曾國荃的信中寫過這樣一段詩句:“左列鍾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詩中的“屠羊說”是說有個宰羊的屠夫,他曾幫助楚昭王恢復失去的天下,但楚昭王復國後再三請他做官都被他謝絕。他說,大王丟了國土時我也丟了宰羊的工作,現在大王重登寶座,我又操起宰羊刀,恢復了過去的一切,這很好。曾國藩借用這一典故告訴弟弟:譭譽從來就是一對孿生兄弟,有人說你好,自然有人眼紅,會找你的麻煩;人世間到處都有利益與財富的爭奪,只要你想一想楚昭王時期的“屠羊說”,那麼功名利祿不過是天上的浮雲。曾國藩平定太平軍之後,大清帝國三分之一的天下盡在曾國藩手中,曾國藩的很多幕僚也希望他能效仿曹孟德,進一步奪取天下,以當時湘軍的實力和旗兵的戰鬥力來說,曾國藩稱帝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曾國藩的選擇卻是自裁湘軍。假如曾國藩真的去爭天下,就會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曾國藩的“三戒”

品曾國藩的“三戒”,從他身上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一個“完人”的心路歷程,從曾國藩身上我們也能學到做人的道理——有話好說,但不亂說;有話好談,但不發怒;君子愛財,但要取之有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