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為什麼沒有華為的競爭對手?

如今華為是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製造商,目前在全球擁有28%的市場份額,而全球5G合約的數量也超過其他公司(Dell’Oro市場調查公司)。

美國的外交官們一直警告盟國,使用華為的電信設備是有風險的,並發動了一場國家針對民間企業的“絞殺”行動。

為什麼美國現在已經沒有能與華為競爭的公司了?

1

美國的電信設備公司曾經很輝煌。不過輝煌的時間有點早,是固定電話時代。

美國通信業最早期壟斷者,是電話發明者創辦貝爾電話公司(Bell System),曾拆分出了第二代市場壟斷者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不僅是電信運營商,也是電信設備製造商,向全球各國提供網絡設備。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的研發中心--貝爾實驗室(Bell Labs)聲名遠揚,負責設計構成貝爾系統電信網絡的設備和軟件,是全球電信技術的大腦和創意發源地,被稱為“創意工廠”(Idea Factory),可見當時美國在電信技術方面強勢的主導地位。

如今的美國電信的影響力已今非昔比了。

全球5G設備領域最大的四家公司,分別是中國華為、芬蘭諾基亞、瑞典愛立信、中國中興。已經沒有美國公司什麼事了。

碩果僅存的通信設備公司思科,生產供因特網使用的交換機和路由器,是完全不同的網絡設備。

美國公司從巔峰走到現在這個地步,這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應該說與美國在通信業的幾十年的政策密不可分。

1984年,美國司法部依據《反托拉斯法》拆分AT&T,分拆出一個繼承了母公司名稱的新AT&T公司(專營長途電話業務)和七個本地電話公司(即“貝爾七兄弟”)。

這一次拆分有兩個主要影響:

第一是如日中天的貝爾實驗室失去鉅額經費來源,在隨後的時間裡逐漸落寞,誕生十幾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輝煌不再。

第二是原本僅此一家(AT&T)的美國電信業,開始進入競爭時代。

這一時期,美國政府對電信領域的監管特別嚴,本地電話運營商和長途電話運營商不能進入相互領域,更不能進入有線電視領域。

使得美國電信業已經有碎片化的徵兆。

當電信技術發展到移動電話和互聯網時代,原本在固定電話時代過於強大美國電信行業就轉型不夠堅定、迅速。

1996年,美國議會通過了一項電信法案,鼓勵新的電信設備製造商進入市場,徹底改變了美國電信業的生態,成為美國電信業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2

當時正處於移動通信2G時代,美國電信資費遠高於歐洲。

美國議會通過這項電信法案的目的,是提高電信行業的開放度,通過競爭為美國社會帶來更好的電信服務。

沒想到,這項初衷美好的法案,竟變成了美國電信產業衰落的起點。

法案帶來了兩個意料之外的後果:

一是,競爭使市場完全碎片化,最終將電信設備供應商拖入了

債務危機

由於美國政府對無線電頻譜使用權進行一次性拍賣,電信運營商為了生存花費了數十億美元,資金十分匱乏。

眾多電信設備供應商為了爭奪市場,就要為電信運營商墊資建設網絡,待運營商盈利後,才能逐步回收費用。

摩托羅拉、朗訊、加拿大北電網絡是當時最大的幾家電信設備供應商,因此都背上了鉅額債務。

二是,讓不同的通信技術標準互相競爭,力量分散

1996年的法案出臺後,各家運營商為了建立競爭壁壘,各自推出自己的技術標準,CDMA和TDMA等多種電信標準互相競爭,市場完全割裂了。

在市場化統一標準的過程中,浪費了幾十億美元的資本,還延誤了建設週期。

同時2G起步的歐盟,則強推GSM統一標準,所有電信運營商都採用統一的GSM通信標準,讓不同的設備供應商在同一技術標準下進行競爭。還被當時美國的原教旨市場派,譏諷為是“社會主義中央計劃”。

亞洲地區運營商也選擇了歐洲GSM技術標準。

GSM標準在後來的移動通信時代成為了全球標準。

3

美國電信設備供應商此時已經元氣大傷。

朗訊、摩托羅拉、北電網絡都迫切需要利潤實現增長,在謀求進入正在快速增長的中國市場時,紛紛轉移技術和生產給中方合作伙伴,中國電信設備企業在這一時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中國公司瞄準西方公司放棄的市場縫隙,向全球各大運營商低價銷售電信設備,如別人不願去的非洲這樣的市場。

最終,朗訊於2006年被法國的阿爾卡特收購成立了阿爾卡特-朗訊公司;諾基亞西門子網絡公司則於2011年收購了摩托羅拉的網絡設備業務;2015年,諾基亞西門子網絡公司又收購了2006年成立的阿爾卡特-朗訊公司。

5G時代,全球已經只剩下寥寥幾個玩家,已沒有美國公司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