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国工厂:流水线上的战争,打工仔的价值

纪录片中国工厂:流水线上的战争,打工仔的价值

无意看到纪录片《中国工厂》,喜欢的不得了。

纪录片和电影不同,纪录片中的人物、故事是真实存在,并且是正在发生的。若你有兴趣,耐心地去打听一番,那些工厂仍坐落在那里,那些人仍继续着自己的故事。

《中国工厂》只有三集,围绕着工厂讲述了三个不同的故事,或是工人的故事,或是经理的故事,亦或是老板,是工厂改革的故事。

我喜欢它的第三集,这一集围绕着三条主线讲述了工厂流水线上的战争,不管是老板向安奎,车间主管周兵,还是工人漆伟全、刘洲,他们各有各的烦恼,也各有各的迷茫。

老板一心改革,却被员工怒骂心黑;主管费尽心力,却上下不讨好;工人欠着15万的外债,却被工厂压了两个月的工资。

细说来他们谁都没错,他们只不过想在这无法形容的世界里,生存下来罢了。

纪录片中国工厂:流水线上的战争,打工仔的价值

员工刘洲:老板哪能理解我们打工仔

刘洲说来还是有一些小背景的,他是工厂老板向安奎的侄子,16岁便从来老家湖北出来打工,至今换了5份工作。半年前来到向安奎的工厂,投靠他叔叔。

但显然这份工作还是不能让他漂泊的心安定下来,他多次向叔叔提起晋升的事,每次都未得到批准,刘洲也就不愿在这里耗下去,选择了辞职。

纪录片中国工厂:流水线上的战争,打工仔的价值

刘洲收拾着行李向着镜头埋怨到:“叔叔(老板向安奎)总是说话不腰疼,只会说先学习,先忍着,后面再慢慢培养你。

他有能力,有钱,一切都可以慢慢来。但我们呢?我们什么都没有,运气好的话以后说不定真有前途,但万一做的不好,那就连稀饭都喝不上。”

23岁的刘洲其实说得没错,我们这些打工的什么都没有,不是不愿意稳定下来,非要到处折腾,而是不愿意就这样打一辈子工罢了。

不得不承认的是,人和人之间是有差距的,有些人认为很容易达到的目标,其实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是很难达到的。

普通打工仔的想法,也注定无法和老板的想法相吻合。

刘洲通过不断地跳槽,不断地寻求新的尝试,以期望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机遇。

可能有人想要批评这种不安分的心思,但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真等到哪天刘洲不愿折腾了,心甘情愿地待在机械、重复、枯燥、无味的工厂,那才是一个打工仔心死的结局。

纪录片中国工厂:流水线上的战争,打工仔的价值

主管周兵:每天累到饭都不吃,我是为了谁

整部纪录片最凄惨的,无疑是五金车间主管周兵,老板骂他,员工怼他,每天回家累到不想吃饭,最后的结局却还是被老板开除。

从一开始周兵就很冤,老板推行新的工序卡总是在周兵这里卡了壳,员工没关灯、质量有问题也要罚他这个主管的钱。

于是周兵在老板眼里成了没能力的代表,在流水线工人的眼里,成了为虎作伥只会罚他们钱的“走狗”。

纪录片中国工厂:流水线上的战争,打工仔的价值

周兵说自己在这个工厂做了十多年,从工厂初期就伴随着工厂成长,他为工厂付出这么多,结果每天又累又赚不到钱,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弹幕里有个人帮周兵回答了这个问题:

坐在了不合适的位置就是累,说来说去,就是能力不够而又认不清自己罢了。

能力不够真的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心里不服气,但确确实实在很多方面比不上其他人。

2000年左右的时候父亲和小舅一起来到了深圳打拼,小学文凭的小舅凭借自己的聪明很快在深圳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父亲只能在小舅的工厂谋个事做。

父亲当然不服气,他是看着小舅的工厂从无到有一步步起来的,他认为自己也可以。

于是那年父亲不顾母亲和小舅的劝阻,拿出多年积蓄5万块和向小舅借的5万自己又去打拼了。

仅仅两个月的时间,父亲的10万块被骗的一干二净,母亲蹲在阳台上看着那4桶废油哭得声嘶力竭,多年的辛苦一朝白费。

后来父亲看开了,他说钱被骗了也好,你看现实中有多少人借几十万几百万做生意而失败的,生意做大了才发现能力不足的话,就没退路了。

每个人做的事,都应该是自己能力所及的事。

没有能力,就不要去坐这个位置,做这件事。

纪录片中国工厂:流水线上的战争,打工仔的价值

老板向安奎:除了我自己,我永远不被理解

可以说老板是天生让我们带有偏见去认知的一个身份,黑心、刻薄、冷血等词汇统统被安在了老板的身上。

向安奎一出场,弹幕就有人怼说:看这个老板的面相,就知道这是一个刻薄的人。

了解到向安奎仅有34岁,又有人说:切,又是一个富二代开工厂的,投胎投的好就是王道。

知道向安奎只是中专学历,有人说:学历这么低,看来不太聪明,当老板运气好而已。

纪录片中国工厂:流水线上的战争,打工仔的价值

真实情况呢?

向安奎中考成绩是全校第二,他有能力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但填报志愿的时候却选择了一所中专。

向安奎也不是一个富二代,他选择就读中专,就是因为家庭条件负担不起他高中、大学七年的学费。所以他选择了一所中专,希望早点读完出来赚钱。

向安奎读的是英语专业,又得不到村里所有人的理解,他们说农村里面哪里用得到英语呢。

近几年中国制造业遇到寒冬,向安奎调整公司布局,将目标投向海外高端市场,这意味着他要抛弃和印度中小型企业的合作,而这些小订单是他十多年来的积累。

这一举措同样不被工厂所有人理解,新的工序卡,新的业务让工人怨声载道,私下大骂其黑心老板。

侄子刘洲辞职工厂后,向安奎让他走流程结算工资,刘洲私发了一条微信给他说:亲戚都没得做了。

最后向安奎和朋友喝酒,把这件事当作趣事和朋友诉说,朋友说:“看来这几年你得罪的人不少。”

向安奎摆摆手,说:

“我们往往看到一个人的成功和风光,但其实他背后所经历的痛苦和心酸从来不被理解。”

纪录片中国工厂:流水线上的战争,打工仔的价值

余华曾说:没有一个人生可以被替代,每一个人都经历着自己的生活。

这部纪录片的三个人物,也各有各逃脱不开的桎梏。

员工刘洲不断地折腾着自己,往来于各个工厂之间;

主管周兵一天天始终劳碌,也始终无法认清自己的能力;

老板向安奎表面风光,却从来不被理解,担着整个工厂负重前行。

员工、主管、老板,他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他们也都循着自身的价值在摸索前行的道路。

所以与其说这是流水线上的战争,不如说这是一场寻找自身价值的斗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