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遺囑將房產贈予“小三”有效嗎?

4月5日,家住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龍圩區的歐先生因高血壓不治身故,處理好他的身後事後,“小三”雷女士拿著遺囑到法院與歐先生的妻子和兩個女兒爭奪房屋繼承權。6月11日,梧州市龍圩區人民法院對這起遺囑糾紛繼承案件作出了一審判決,未支持雷女士的訴請。


立遺囑將房產贈予“小三”有效嗎?

歐先生立遺囑時具完全行為能力,遺囑也系其真實意思表示,且形式上合法,而法院為何最終駁回了雷女士確認遺囑的訴請?

立遺囑將房產贈予“小三”

歐先生與被告陳女士是夫妻關係,但自1996年已經分居,至歐先生死亡,均沒有在一起生活,亦沒有辦理離婚手續。
雷女士自1996年起,與歐先生以夫妻名義同居,歐的生活起居由她負責照顧。2006年,歐先生得到單位分房時,不想寫陳女士的名字,就以單位要配偶書寫放棄房產所有權才能辦理產權為由,由陳女士書寫了《放棄聲明》。2012年,購買此房的大部分房款是歐先生支付的,並出錢裝修。
為了預防日後的爭議,歐先生於2013年11月6日自書《遺書》,對此房產的歸屬以書面形式確定下來。歐先生病故後,雷女士協同陳女士處理好歐先生身後事,與陳女士及其女兒商量房屋的事,但她們不做正面的答覆。
為此,雷女士一紙訴狀請求法院確認歐先生《遺書》合法有效,並由陳女士等在判決生效後三個月內協助辦理將該《遺書》中指定的房屋轉至其名下。

遺書是否合法有效引爭議

庭審中,陳女士和兩個女兒辯稱,《遺書》是不合法的,屬於無效遺囑,歐先生的父母親已經身故,房產應由其她們繼承;訟爭房屋是歐先生與陳女士婚姻存續期間的合法財產,與雷女士無關;陳女士作出的《放棄聲明》不是其真實意思表示,不能證明她放棄該房產的權屬,更不能以此為由剝奪她對該財產的繼承權利,請求駁回雷女士的訴訟請求。
開庭質證中,陳女士認為雷女士與歐先生長期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是違背社會道德的,也已涉嫌重婚罪,她保留追究其刑事責任的權利;房屋的房款全部由歐先生支付的,該套房屋有50%是陳女士所有,50%是歐先生所有,歐所有部分應由她們繼承;訟爭房屋是她們婚姻存續期間的財產,不能以個人的名義作出抵押。
雷女士則認為,歐先生於2008年從她那裡拿了6萬2千元,訟爭房屋的裝修也是她出錢的。

法院:遺贈行為違反法律規定和公序良俗

法院審理認為,遺贈人歐先生的遺贈行為雖系其真實意思表示,但內容和目的違反了法律規定和公序良俗,損害了社會公德,破壞了公共秩序,應屬無效民事行為,原告雷女士提出的訴訟請求,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法院不予支持。對雷女士依據《抵押證據》主張其與歐共同出資購買訟爭房屋的主張,因其沒有提供具體的支付房款的票據憑證,法院依法不予支持。被告陳女士及其女兒要求確認該遺囑無效,並由其依法繼承的辯解意見理由成立,法院予以採納。對雷女士與歐先生之間是否存在借貸、抵押關係,屬另一法律關係,本案不作處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條之規定,駁回原告雷女士的訴訟請求。


該案主審法官李碧波說,本案首先應當確定遺贈人歐先生生前立下書面遺囑將其財產贈與雷女士這一遺贈行為本身是否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遺贈是公民以遺囑的方式將個人合法的財產的一部分或全部贈給國家、集體或法定繼承人以外的其他人,並於死後發生效力的法律行為。遺贈行為成立的前提是遺囑,而遺囑是立遺囑人生前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處分自己的財產及其他財物,並於死後生效的法律行為。一個合法的遺囑成立必須具備其構成要件。
夫妻間的繼承權,是婚姻效力的一種具體表現,被告陳女士本應享有繼承歐先生遺產的權利,但因歐與雷女士長期非法同居,在其生前將財產贈與與其非法同居的雷女士,實質上剝奪了其妻陳女士依法享有的合法財產繼承權。因此,遺囑因其內容和目的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不符合遺囑成立要件,該遺囑應屬無效遺囑。遺囑無效,其遺贈行為自然無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