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前期那麼厲害,到底是靠誰呢?它有五虎將嗎?

小昊天542


袁紹能統一河北四州之地,其實也就有了定鼎天下的實力。

在歷史上,以河北之地而奪取天下的政權也不少。袁紹能一統河北,說明了其本身也有能力獨到之處,我們來看看,袁紹前期他到底為什麼那麼厲害呢!

袁紹的第一桶金——為勃海太守。

袁紹出身於名門“汝南袁氏”,從他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代之內有五人位居“三公”之位。


袁紹丰姿威容,愛養士,有賢名,並且對遊俠兒也傾心結識。

於是中常待們彈劾袁紹,“袁本初好養死士,不知此意欲作何為!”

他的叔父袁隗聽到之後,怕袁紹會連累家族,便好好地勸了他一頓,然而袁紹不改初衷。

於是,袁隗便把他薦給了大將軍何進。中平五年,東漢朝庭初置西園八校尉,其中袁紹為佐軍校尉,他的好哥們老曹為典軍校尉,然而軍權卻被上軍校尉的小黃門蹇碩所把控。


(漢朝十常侍)

中平六年,漢靈帝病重,就在“太子”的問題上,大將軍何進與宦官勢力爆發了激烈的衝突。

何進當然要立他妹妹何皇后所生的劉辨為太子,而宦官想立的是王美人所生的劉協。

漢靈帝認為劉辨輕佻,想立劉協,但又怕群臣反對他“廢嫡立長”,於是這事一直託到了漢靈帝死了都沒有解決。

靈帝死了之後,宦官假借議事之名,想先將何進騙入宮中殺死之後,再立劉協。

但何進不上套,他在宮外集結軍隊以待,最後宦官們迫於壓力,不得不立了劉辨為帝,這是外戚與官僚士大夫與宦官爭鬥的一次勝利。


之後,袁紹勸進董卓招西涼軍閥董卓進京,誅殺宦官。然而沒有想到的是,宦官勢力竟然絕地翻盤,他們在大殿上殺死了何進。

董卓進京之後,他跟宦官勢力一樣,也想控制“皇統”來擴張自己的權力。

於是,董卓欲行廢立之事,他問袁紹“天下之主,當是賢明者居之,天下之事,我欲為之,誰敢不從?”袁紹大怒,“天下兵強馬壯之人,也不只是董公一人而已!”

於是拿著寶刀,橫在手中,緩緩而退,直奔冀州而去了!

董卓知道袁紹是名門世家之後,也不敢當時就加害於袁紹。

但一想,他又害怕袁紹在冀州搞風搞雨,於是想去把袁紹抓回來。

有人就勸董卓,“廢立這種大事,非常人所能參與的。袁紹出逃,不是他有什麼異志,應該是他害怕而已。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不宜樹敵,不如赦免他的罪行,拜為一郡守,也就安了袁氏的心了!”

董卓聽了覺得有理,便拜袁紹為勃海太守。 袁紹的第二桶金——得冀州。



(荀諶勸降韓馥)

初平元年(190年),袁紹在勃海起兵,與十八路諸侯會盟於酸棗,袁紹被推為盟主,老曹為副。

天下豪傑之士,紛紛來投靠袁紹,袁紹一時名滿天下。 冀州牧韓馥見人心歸紹,非常忌憚他,於是便減少軍糧,想讓袁紹的軍隊餓垮餓散。

董卓還未除掉,關東聯軍的各郡長官開始起了心思,他們互相拆臺,袁紹的手下逢紀勸袁紹攻下冀州,袁紹擔心攻不下來,逢紀再出一計,聯合公孫瓚共擊韓馥。

初平二年(191年),韓部將麴義反叛,韓去討伐他反而失利,恰好公孫瓚又在此時南擊韓馥。

在袁紹的運作中,韓馥內憂外患,袁紹便派說客高幹、荀諶去見韓馥,荀諶見到到韓馥之後,便對他說,“如今將軍內憂外患,不如把冀州讓給袁紹吧!袁氏四世三公,仁義之名滿天下,他必然會厚待將軍,也只有他才能抵擋得住公孫瓚了!”

韓馥得知大勢已去,便想把冀州讓給了袁紹。 袁紹的第三桶金——得沮授、田豐、審配。


(沮授、田豐、審配)

韓馥從事數十人無不爭先恐後地要去投靠袁紹,只有閔純、沮授、趙浮、程渙反對。

沮授對韓馥說,“冀州帶甲數十萬,軍糧可支用十年,袁紹孤軍一支,還得仰仗我們供給軍糧,如果斷其軍糧,他的兵不攻自潰,何必要把冀州獻給他呢?”韓馥不聽。

袁紹領冀州牧之後,沒有殺死沮授,反而用他為別駕,他對沮授說,“今朝中有賊臣作亂,我欲興復漢室,希望卿能與我同心,共安社稷。”

沮授感其誠,從此之後便一心一意為袁紹出謀劃策。 又有魏郡的審配,鉅鹿的田豐,這兩人都是大才,都因為為人剛直而不得韓馥所喜,袁紹也拜田豐為別駕,審配為治中。一時之間,袁紹帳下,人才濟濟。

袁紹的第四桶金——打敗了公孫瓚,完成了河北四州的統一。


(白馬將軍公孫瓚)

公孫瓚大破黃巾,威震河北。初平二年(191年)冬,公孫瓚將兵三萬,馬數萬騎,入侵冀州,諸城無不望風響應。

袁紹命令麴義率領精兵八百,強弩千張,為“前登營”,戰時,千弩齊發,公孫瓚軍大敗。麴義追至界橋,公孫瓚結兵再戰,麴義又大破之。

袁紹聽到公孫瓚軍已經被破,他脫離大軍在後十數里,帳下唯有強弩數十張,大戟士百許人。恰有公孫瓚的散兵二千餘騎攻到,包圍袁紹數重,射箭如雨下。田豐扶著袁紹,讓他逃脫到安全的地方。

袁紹大喊:“大丈夫當鬥死於戰場之中,哪有逃跑的道理呢?”

他命令弩弓競發,射傷敵騎。剛好,麴義來相救,騎乃散退。三年之內,袁紹又打敗了公孫瓚一次。從此之後,公孫瓚不敢從幽州來攻了。

興平二年,袁紹被拜為大將軍,名義上兼督冀、青、幽、並河北四州。

四年,袁紹打敗了公孫瓚,在實質上完成了河北四州的割據。



(官渡之戰打響吞天下示意圖)

個人認為,袁紹帳下的有力武將以及精銳兵種,先登營的弩營,戰鬥力應當排在首位,而大戟士這個兵種應排在第二位;而麴義、張合(合阝)、高覽應為河北名將,像文丑、顏良這類將領看似勇猛,其實只適合作先鋒之將而已。

袁紹集團在前期表現出一副蒸蒸日上的模樣,得力帳下的文武合力,並不能單單說是武將建功的。

袁紹本人的家世與名望,使得他在前期一統河北四州之地表現得一帆風順,而且那個時候,他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驕傲自滿,也有前期敵人太過於“弱”的緣故。

當然,強弱對比並不是絕對的,當他揮軍南下時,志向天下,在“官渡之戰”中,就碰到了他一生最強大的敵人。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剛日讀史


我是雞湯,我來答!

袁紹在吞併韓馥後,擁有天下最強的武將集體和謀士集團!可惜,最強的武將沒有出現在後來與曹操的爭霸戰爭中。而謀士群體中,郭嘉、荀彧在後來的爭霸戰爭中,反而出現在了曹操陣營中。

後來曹操最優秀的謀士,郭嘉、荀彧,早期都在袁紹陣營

由於四世三公的出身(袁紹比袁術人望還是高得多),門生故吏遍天下,並曾經擔任天下諸侯的盟主。早期的袁紹最被人看好,是群雄中人才最多的。就連曹操這樣的英雄,早期都仰仗袁紹的庇護!

曹操、劉表這些遠方的盟友先不說了。就說袁紹早期的人才庫吧:

先說袁紹的五虎將,袁紹手下擁有大家後來都知道的“河北四庭柱”,顏良文丑張合高覽,可是,這四位在早期都要往後靠,袁紹早期最仰仗的,是鞠義!如果要評五虎上將的話,鞠義是當仁不讓的首位!

什麼河北四廷柱?我才是如假包換的河北第一名將!

鞠義,我認為可能是漢末群雄爭霸早期最優秀的軍事將領了。他是西涼人,後來又來到了幽州前線發展,可以說,當時西涼和幽州是當時戰爭經驗最豐富的地區,鞠義把兩個地方的經驗都整合起來,可稱為早期最強的將領!

袁紹早期,最大的威脅是北方的公孫瓚。東漢的精銳騎兵,主要出自兩個地方,西涼和幽州。由於西涼過於混亂,坐擁幽州的公孫瓚,擁有的兵源是當時最好的。200多年前的劉秀,正是仰仗著幽州的漁陽突騎橫掃天下的!公孫瓚以此兵源為基礎,還打造了白馬義從,這算是早期最強悍的力量之一了。他在對外戰爭中,可以把烏桓、鮮卑打得苦不堪言。

公孫瓚的白馬義從,是早期最囂張的騎兵力量。

如此強大的公孫瓚,在界橋大戰中,遇到了剋星——鞠義所率領的大戟士。這一戰,堪稱是中國古代史上,步兵剋制騎兵的經典之戰。面對騎兵的突擊,鞠義令八百步兵持盾伏地,安靜從容。等到騎兵靠近,突然喊聲大起,射弩投戟,飛身衝出。連殺公孫瓚軍數千人,一舉擊垮了橫行天下的公孫瓚軍!

大戟士在界橋之戰中的表現,看成古代戰爭中以步制騎的典範。

界橋之戰,是袁紹早期的重要勝利,自此,袁紹軍擺脫了公孫瓚軍騎兵的心理陰影。

早期袁紹帳下最強悍的兩支精銳,“先登死士"和"大戟士\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東漢末年,袁紹官拜大將軍,封鄴候,吞併冀、青、幽、並四州之地,有兵士數十萬人,威霸一方,成為最大諸侯。

他沒有五虎將,只有河北四大庭柱,分別為顏良、文丑、張郃、高覽。這四位猛將為袁紹衝鋒陷陣,攻城略地,為他奪下大片地盤。


袁紹前期這麼厲害,到底是靠的誰呢?我認為有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袁紹家世顯赫,禮賢下士,天下人都爭著投奔他家。

袁紹出生於四世三公之家,他祖父是司徒袁湯,父親袁成曾任職五官中郎將,喜歡結交,自大將軍梁冀以下的眾官,沒有不跟他交好的。袁家在朝為官四世,門生故吏遍佈天下,這些後來都成為了袁紹的資源。

袁紹容貌威武莊重,敬重士人,禮賢下士,又注重自己的名聲,待人不分貴賤,皆以平等禮節對待,他結交的貴人與下士,滿街滿巷。

《後漢書·袁紹列傳》記載:紹有姿貌威容,愛士養名。既累世臺司,賓客所歸,加傾心折節,莫不爭赴其庭,士無貴賤,與之抗禮,輜駢柴轂,填接街陌。

這些資源都令袁紹在東漢末年脫穎而出,在民間多有呼聲,天下人都爭著投奔他家。他趁機收集眾多英雄豪傑為自己所用,勢力也就越來越大,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二、袁紹是最早起兵討伐董卓, 在討伐過程中獲得最大的利益。

漢靈帝死後,袁紹勸何進徵召董卓等軍,用來脅迫何太后誅殺宦官。董卓率兵進京後,迅速控制了朝廷,還欲行廢帝之事,引起天下大亂。

東漢末期這場大亂,可以說是由袁紹而起,後來他在朝堂上奮力與董卓抗爭,才為他討回顏面。

初平元年,袁紹便以渤海郡起兵,與袁術、韓馥、孔伷、劉岱、張邈、張超、王匡、袁遺、橋瑁、鮑信等同時起事,每人各有數萬人馬,以討伐董卓為名。眾軍會盟,遙相推舉袁紹為盟主,袁紹的名聲達到了頂點。

《後漢書·袁紹列傳》中記載:是時豪傑既多附紹,且感其家禍,人思為報,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為名。

董卓聽到袁紹起兵于山東,便誅殺了袁紹的叔父袁隗,又將袁氏宗族在京師者著全部殺掉。眾豪傑感念袁紹一家遭受的人禍,都依附於他,各州郡紛紛起事都以袁紹為名。

袁紹得到眾人的擁護,勢力越來越大。



三、袁紹兵多將廣,很早就與其他諸候爭地盤,勢力越來越大。

當時冀州還是韓馥的,袁紹用逢紀的計策,令公孫瓚率兵南下襲擊韓馥,韓馥害怕,讓位給袁紹,袁紹於是做了冀州牧。

紹客逢紀謂紹曰:“夫舉大事,非據一州,無以自立。今冀部強實,而韓馥庸才,可密密要公孫瓚將兵南下,馥聞必駭懼。並遣辯士為陳禍福,馥迫於倉卒,必可因據其位。”《後漢書·袁紹列傳》

袁紹引用沮授為別駕,用他之計攻打公孫瓚,討伐黑山軍,以聲勢威脅匈奴,橫掃黃河以北,合併冀、青、幽、並四州之地。

在天下大亂,諸侯並起時,袁紹利用自己的名聲,是最早建立勢力,也是最早開始爭奪地盤的諸侯,所以他的勢力越來越大。

綜上所述:袁紹強大起來,有家世所助,也有他禮賢下士,各方勢力為他所用,讓他越來越大。東漢末年這場劫難,由袁紹而起,他卻收穫最大,成為最大的諸候,不過,他也沒抓住機會成為最後的贏家。


昊陽閒看歷史


袁紹是東漢末年坐擁冀、幽、青、並四大州的諸侯,後因敗於曹操手下而退出歷史舞臺。袁紹早期還是很牛逼的,是當時實力最為雄厚的諸侯,那當年到底是靠誰,才這麼厲害呢?

其一、袁紹出身名門,靠袁氏四世三公的聲望凝聚人心

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是東漢末年當之無愧的士族領袖。袁紹早年,便因出身名門的緣故而被徵召為議郎。袁紹英俊威武,一表人才,是當世才俊,曹操早年便是很仰慕袁紹。何進被任命為大將軍後,便立馬把袁紹拉入幕僚,凡事都要靠袁紹決斷。董卓掌權後,殘暴無道,關東各州聯合討董,袁紹憑藉其袁氏的聲望及誅滅宦官之功,被推舉為聯軍盟主。後因聯軍內部各懷異心,聯盟不攻自破。後得冀州,因而袁氏名聲,天下能人志士都莫名來投靠他,如沮授、田豐等皆是東漢末年有名得謀士,連曹操的首席謀士郭嘉都曾北上投靠袁紹,後發現袁紹實乃一庸主,才棄他而去。但不管怎麼說,袁紹靠著他的名聲在身邊聚齊了一班能臣良將,這是他日後征戰四方的基礎。

其二、袁紹的文臣武將,為袁紹出謀劃策、征戰四方

袁紹靠著聲望聚集了一大批謀士,良將。文有沮授、田豐、逢紀、審配、許攸等,武有顏良、文丑、張郃、高覽、淳于瓊等。對了袁紹沒有五虎將,但有四庭柱,他們分別是顏良、文丑、張郃、高覽。其中張郃後來成為了曹魏的五子良將之一。袁紹早期正是靠著這批文臣武將得以坐擁北方四州之地,因而,早期袁紹如此厲害,這些人功不可沒。

其三,袁紹早期的對手太弱了

袁紹早期的對手最厲害的數公孫瓚,原冀州牧韓馥根本就不是袁紹的對手,袁紹只靠說客便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冀州之地。早年最難啃得骨頭還是公孫瓚,但公孫瓚終究不是袁紹的對手,最終為袁紹所滅,袁紹也一躍而成為了當時北方最大的諸侯。所以說,袁紹早期比較牛逼是他面對的對手不如他,直到他的剋星曹操的出現,官渡之戰後,袁氏自此一蹶不振,最後逐步為曹操所吞併。

因而,袁紹早期厲害可以說得以於天時、地利、人和,為什麼這麼說呢?此時比較厲害的角兒都還在小打小鬧,而袁紹面對的對手都不是太強,然後袁紹內部也比較和諧,眾志成城一直對外,所以,袁紹才會如此厲害。

讀史使人明智,讀史使人聰慧,我是混沌聊史,歡迎【關注】

混沌聊史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袁紹是東漢末年時期的關東的諸侯,擁有過青州,幽州,冀州和幷州,實力是當時諸侯之最,官職為大將軍,儼然是個北方的霸主。但是最初的時候袁紹只是個渤海太守,那他是如何走到北方霸主的地位呢?

我認為前期有幾個人給予了袁紹最大的幫助。

第一個就是逢紀。諸侯討董之後,袁紹回到了渤海,但是渤海無法養得起袁紹的兵馬,因此十分眼紅冀州。而冀州牧韓馥能力一般,幽州公孫瓚也對冀州虎視眈眈。於是逢紀給袁紹出了個主意,利用公孫瓚的心理用冀州作誘餌,引他出兵,而韓馥性格軟弱必然會向袁紹求救,然後趁機鳩佔鵲巢,奪下冀州。袁紹採納逢紀的計謀,併成功地得到了冀州,實力大增。因此雖然逢紀在後來有點低調,但是地位一直沒有動搖。可以說是袁紹奪下冀州的第一功臣。

第二個就是鞠義。因為冀州問題,袁紹和公孫瓚結下了死仇,兩者連續征戰。因為公孫瓚的部隊身處幽州,常年對外族作戰,極其精銳,尤其是白馬義從,戰鬥力超強。袁紹對戰公孫瓚打得很艱難。而鞠義訓練了一支兵馬,名為先登死士。在與公孫瓚對戰中大放異彩,在界橋之戰中,幾乎殲滅了白馬義從,公孫瓚由此大敗,從此一蹶不振。因此鞠義的存在讓袁紹戰勝了前期最大的敵人。

我認為這兩個人對袁紹前期勢力的形成有著最重要的幫助。當然我還覺得袁紹所在的袁家四世三公的名頭也是一樣重要的,如果沒有這個名頭,進入冀州不會那麼順利,也就不會有那麼多名人志士前來投靠,四世三公為袁紹前期能有那麼多的文武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袁紹麾下沒有五虎將之說,有著河北四庭柱一梁,分別是顏良、文丑、張郃、高覽和韓猛。

上述講解以《三國演義》為基礎。


秋心談歷史


在《三國演義》中,有著這樣一個經典橋段,那就是“青梅煮酒論英雄”。

在書中,因領地徐州被呂布佔領而被迫投靠曹操的劉備整日以種菜為樂。

一日,曹操邀請劉備到亭中飲酒食青梅。席間,二人對天下英雄進行了一番討論,並最終以曹操說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而劉備則裝作怕雷而渡過難關告終。

在這段精彩的描述中,劉備曾經詢問道:“河北袁紹,四世三公,門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極多,可為英雄?”而曹操則不以為然。在《三國志》中,劉備並沒有列舉各路諸侯,曹操是直接說出了“本初之徒,不足數也”的豪言。即使曹操似乎對袁紹感到不屑,但專門提到他的名字,或許並非無心。

東漢末年,袁紹一度成為實力最強的諸侯。那麼,袁紹前期那麼厲害,到底是靠誰呢?他有五虎將嗎?

要探究袁紹為何在東漢末年強勢崛起,要從內、外兩方面因素來考慮。其中,內部因素指的便是袁紹的自身能力,包含性格、才能、乃至人格魅力等等。

那麼,我們就先來看看袁紹自身是否具備著發展並領導一支強大勢力的能力。

東漢末年,袁紹出生於汝南郡汝陽縣,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一帶,他身處於東漢中後期的一個龐大家族——“汝南袁氏”。

上文中,《三國演義》裡的劉備稱袁紹是“四世三公”,這指的是從名臣袁安在朝中擔任司空、司徒起,袁家四代都有人官至"三公",在朝中的地位十分顯赫。

袁紹的父親袁逢官至司空、叔父袁隗則官至太傅。作為他們的後輩,袁紹自然是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具備許多常人所難以擁有的素養。

據《三國志》記載:“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在幾乎是出身決定命運的古代,名門之後的袁紹從小就養成了貴族的氣質和風度,具備著相當強的魅力,這吸引了許多的豪傑前來依附。

據《英雄記》記載:“袁紹有姿貌、威容,愛士養名。既累世臺司,賓客所歸,加以傾心折節,莫不爭赴其庭,士無貴賤,與之抗禮。”

由此可見,袁紹的個人條件還是十分不錯的,有魅力的領導者會吸引並團結周邊的人,讓他們為自己所用。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外部因素。

首先要講的便是上文已經提及的,袁紹的家世。作為名門之後,袁紹自幼便能夠得到最好的資源,擁有比常人多許多的機會,這鍛鍊了他的能力,培養了他的氣質。此外,名門的標籤也幫他吸引了大批追隨者,為他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舉例來說,袁紹先是因為身份而被推舉為討董卓聯盟的盟主。之後,曾經是袁家故吏的冀州牧韓馥將冀州拱手相讓,使得袁紹不費吹灰之力便有了自己的根據地。袁氏在朝中發展多年,許多重臣都曾受其恩惠,於是袁紹利用這層關係,得到了許多好處。

其中一大好處,便是人才對汝南袁氏這一金字招牌的嚮往。

在袁紹發展的初期,就有沮授、郭圖、田豐等謀臣輔佐。其中,沮授為袁紹定下“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西京,覆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的發展方略。而郭圖則曾經勸說袁紹搶先迎接漢帝,挾天子以令諸侯。

田豐協助袁紹攻滅了統一河北的最大敵人公孫瓚,又在曹操東征劉備時提出偷襲其後方的良策。在官渡之戰中,他建議袁紹進行持久戰,不過因為他性格剛直,所以袁紹常常對他的建議不予採納。在袁紹的創業初期,許多謀臣的幫助使得他順利統一河北,雄踞北方。

當然,武將也是十分重要的。

袁紹雖然不像小說中的蜀漢,擁有驍勇善戰的“五虎將”。但在後世評話小說中,他也有著自己的"河北四庭柱"。他們是顏良、文丑、張郃和高覽。

其中,顏良、文丑被孔融稱為“勇冠三軍”,在史書中,關羽“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而文丑則死於亂軍之中。

張郃、高覽在官渡之戰後期投靠曹操。張郃在曹魏屢立戰功,官至徵西車騎將軍,地位十分顯赫。而高覽則銷聲匿跡,沒有了什麼存在感。

綜上所述,袁紹前期的強勢,和家世、個人能力,以及手下的謀臣武將都是離不開的,河北四庭柱雖然不及五虎將,卻也是一時猛將。


煮酒君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諸侯爭霸,彼時先有天下三分,後是三家歸晉,在那個亂世中笑到最後的人,是並非諸侯的司馬懿。在此之前,最為成功的人,則是一統了江北,並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而再往前,一家獨大的人則是袁紹,畢竟在孫曹劉剛剛嶄露頭角之時,他便一統了河北四州。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難得知,諸侯紛立之時,劉備麾下有五虎上將,曹操帳下有五子良將、八虎騎,孫權則有江東十二虎臣。那麼袁紹能夠取得這樣大的成就,是否有悍將相輔呢?

  答案是有的,袁紹麾下曾有五員大將,能力不輸劉備的五虎將,也不遜色於曹操五子良將,可是他們之中,大多數人都未能大放異彩,而且結局一人比一人慘。他們分別是誰呢?我們一起來了盤點一下。

  五、下落不明的高覽

  高覽,又名高奐,與顏良、文丑、張郃並稱河間四將,張國良的《三國志評話》中,他則與其他三人一起被譽為“河北四庭柱”。因為史料的缺失,他的戰績幾乎沒有記載,不過既然他能與其他三人並列,其能力應該不弱。官渡之戰時,曹操率軍奇襲烏巢,他與張郃奉郭圖之命攻打曹操的大營。因為郭圖之計不合情理,他們並沒有完成任務。這個時候郭圖不但沒有反思自己,反而誣告張郃和高覽,說他們不盡力。於是“高覽等忿懼,遂焚攻具,率眾降於曹操。”與他一起投降曹操的張郃,得到了曹操的重用,被曹操比作“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他卻從此在史料中失去了蹤影。

  四、死於袁紹之手的麴義

  麴義,原本是冀州韓馥的麾下,後來選擇了背叛,並與袁紹一起攻打韓馥,最終成為了袁紹陣營的一員。此人出身西涼地區,手下有一支喚作“先登死士”的精銳。當初袁紹與公孫瓚戰於界橋之時,他僅率八百部曲大敗公孫瓚軍,並全殲了同樣是精銳的白馬義從,公孫瓚麾下的大將嚴綱也被他斬於陣前,這些事蹟都記載在《英雄記》中。可是這樣一位能力頗為卓越的大將,最終卻死在了袁紹自己手中。《英雄記》稱:“麴義後恃功而驕恣,紹乃殺之。”《後漢書》中則記載道:“麴義自恃有功,驕縱不軌,紹乃殺之,而並其眾。”通過這些記載,我們不難得知,麴義不管有沒有意圖造反,他的死都可以稱得上咎由自取,不值得唏噓。

  三、成為政治鬥爭犧牲品的張郃

  張郃雖然是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將之一,但他投奔曹操之前,卻是袁強手下的大將,只不過為袁紹效命時,他沒有什麼出彩的表現罷了。所以若要討論他的實力,我們只能以他在曹操帳下時的表現為依據--漢中爭奪戰時,主將夏侯淵被斬殺後,他代其統率大軍,讓劉備忌憚不已;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他大敗馬謖於街亭,迫得諸葛亮回軍;同樣是北伐戰爭,因為他用兵巧變,善於利用地形,“自諸葛亮皆憚之”。可是在蜀漢第四次北伐之時,諸葛亮退兵而去,他認為有埋伏,司馬懿卻為了剷除曹魏忠義之士,非要讓他去追擊,結果導致他中箭身亡。

  《三國志》注引《魏略》曰:“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二、死於亂軍之中的文丑

  文丑是袁紹麾下數一數二的大將,孔融曾道:“顏良、文丑勇冠三軍”。能夠成為最大割據軍閥手下最頂尖的將領之一,並得到孔融等人的認可,可見其能。可是史料僅有的記載中,他僅出場過一次,而且結局非常悽慘。官渡之戰爆發的時候,他率兵前去攻打曹操,原本他的騎兵實力與數量遠勝曹操,擊敗曹軍的希望極大。可是曹操命人在路上丟棄了很多糧草輜重,他的軍隊便開始哄搶財物,忘了破敵之事。曹操趁勢殺回,不但將其擊敗,還讓他死在了亂軍之中。一代將星,就這樣憋屈的死在了亂刀之下,也可謂悽慘。

  一、被於萬軍之中取走首級的顏良

  袁紹麾下與文丑齊名的另一頂尖將領,正是顏良。時人對他的武藝非常認可,不但孔融曾言他勇冠三軍,沮授和荀彧也認為他驍勇善戰。可是他與文丑一樣,剛剛出場便戰死沙場了。比文丑更為悲慘的是,他被人於萬軍之中取走了首級,而且毫無反抗之力。《三國志·關羽傳》記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一個以驍勇著稱的人,在戰場上遇上敵人,還不及反抗便已身首異處,這次第,怎一個“慘”字了得?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得不承認,袁紹麾下的這五員虎將,個個實力不弱於蜀漢五虎,或曹魏五子良將,然而他們卻個個結局悽慘,而且除了張郃和麴義外,大都沒能在歷史上,留下屬於自己的輝煌,實在令人唏噓。


圖說三國


我是方圓,文史專欄作者,歡迎關注我;

袁紹的高祖“袁安”,是漢朝的大司徒,而自袁安以下四代都高居三公之位,所以袁紹也經常自詡自家是“四世三公”,地位遠高於別人。當然了,袁紹也確實是一家世顯赫的世家子弟。也正是因為這樣,才使得袁家的門生故吏遍佈天下。袁紹也因此在政治上有了很大的號召力,而這些優勢促使袁紹成為北方實力最強的軍事割據集團。

如此說來,袁紹在經歷官渡之戰前是非常強大的,那麼問題來了,前期的袁紹究竟有多厲害呢?

袁紹——劇照

我們知道,在董卓之亂以後,各軍事集團之間開始在北方互相攻伐、吞併,混亂之局面日甚一日。在經過五六年的兼併戰以後,割據勢力的分治局面基本形成。而袁紹作為北方當時最大的割據勢力,在起兵征討董卓的時候,他已經擔任了渤海太守,乘董卓西遷長安之機,他則開始準備搶佔冀州。冀州原本的太守叫做韓馥,在《三國演義》裡也是十八路諸侯之一。但是最後在袁紹的逼迫之下,韓馥不得已讓出了冀州。而冀州自古以來就是兵精糧足之地,據載:“冀州雖鄙,帶甲百萬,谷支十年。”

袁紹在佔領冀州之後,以它為基礎一點點壯大自己的勢力,並先後佔領了冀州、青州、幷州、幽州四大州。要知道,這四個地方在當時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戰略要地,為何呢?從地理方位來說,這一地區北面有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都可以為之所用;而南面則有黃河作為天然的屏障,進可攻退可守。戰略地位非常之高!

袁紹——劇照

此時的袁紹已經處在事業的巔峰時期,兵甲百萬,錢糧富足,是東漢末年最大的割據勢力,沒有之一。而袁紹之所以能夠有如此大的成就,作者歸結下來一共有三點;

第一,袁紹有著很好的家庭背景

首先來說,袁紹有著“四世三公”的強大身份認同,當時人們對所謂“正派”人物的嚮往與崇拜,是袁紹壯大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了,經過幾代人的發展,其袁家的門生故吏已經是枝繁葉茂,遍佈天下,所以在袁紹起事之時,很多人都紛紛來投靠。

第二,袁紹本人的戰略意識

當然了,家庭背景只不過是一個聚集天下英雄豪傑的一個基礎而已,但是最終能否留住這些人,單靠家境好是絕對不可能長久的。決定這些英雄最終歸屬的,還是袁紹本人的戰略意識,倘若他真的是一個昏庸無能之輩,那麼其身邊也多半隻是一些只懂得阿諛奉承之人,至於拿下四州,則是萬萬不可能的。當然了,袁紹本身並不昏庸,至少在當時他還不昏庸,這一點從他取四州的戰略方向上就是很好的說明。

官渡之戰地圖

第三,歷史環境及對手的無能

就當時的歷史環境來說,軍閥們為了擴充自己的屬地,建立自己強大的軍備武裝力量,一次次的發動戰爭。而軍事對抗從來都不是隻打兵馬,更重要的還是打錢糧,袁紹家大業大,且手下戰將謀士如雲,還頂著“四世三公”這樣的正統性耀眼地光環,就是一支典型的“正規軍”、所以對待那些“雜牌軍”來說,是很難抵得住袁紹的打擊的。當然了,這也和他們的統帥的無能有很大關係。

就拿冀州的韓馥來說,擁有如此大的“家業”,卻沒有好好運用,最後竟然被袁紹逼迫交出了印信。此外還有幽州的公孫瓚,此人治洲無方,他“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因此,他在與袁紹的軍事對抗中,接連失利。建安四年,袁紹率軍進攻公孫瓚,公孫瓚兵敗被殺,幽州被袁紹所佔。

所以,對手的無能也是袁紹成功的一大原因。

公孫瓚——劇照

綜上便是袁紹強大的原因。總結下來的話也就是五個字——時勢造英雄。但如果從政治角度來看的話,袁紹的勝利實為“士族”的勝利。後來在官渡之戰後,袁紹大敗,曹操大勝,而這一次,又變成了“寒族”的勝利。當然了,這一點說起來比較複雜,作者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感興趣的可以關注作者!

參考文獻:

  1. 《三國志》

  2. 《魏晉南北朝史》


方圓文史


袁紹雖然沒有五虎將,但是卻有大名鼎鼎的“河北四庭柱”,除此還有八大謀士,四大能臣。是真正的一文武齊備,兵精糧足。只可惜一手好牌反被別人“春天”。

荀彧評價袁紹:“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真是恰到好處。




四世三公

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又敢於同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

可以說在早期積累政治資本時期,袁紹佔盡先機,因此也吸引了大批追隨者,其中還包括荀彧、郭嘉等後來的曹魏名臣。原因有二∶一是華北地區多名士,二是氏族之間的合作與投機。

秦漢以來人才選拔制度均為“察舉制”,是經過地方官員、貴族舉薦,參加統一考核,最終任用的一種用人制度。其關鍵環節在於舉薦,經過幾百年的經營,人才推薦和選拔已經牢牢掌控在世家貴族手中。尤其是河南河北地區,世族林立、人才井噴。比如潁川荀氏、陳氏,汝南袁氏,河內司馬氏,弘農楊氏等等。

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很多人出身氏族自詡名士,自然要找一個容得下自己的舞臺,而此時同樣出身貴胄、名望頗高、實力雄厚的袁紹自然就進入了大家的視野。

八大謀士

袁紹手下有八大謀士,分別是田豐、沮授、審配、許攸、逢紀、郭圖、辛評、辛毗。其中田豐、沮授、審配和許攸等人在官渡之戰中都有建樹,有的能夠準確分析局勢,有的能夠正確制定戰術,如果正確選擇,曹操恐怕很難取勝,然而多數建議袁紹都沒有采納,反而是逢紀陷害田豐,郭圖逼反張郃、高覽等奸計全部得逞。

可見謀士不在多,計謀不在準,主公的決斷才最重要。最後八大謀士中,除辛毗歸降,其餘七位全部慘死。



四庭柱

袁紹手下多有勇武之將,其中以顏良文丑名氣最大,張郃高覽次之,四人合成“河北四庭柱”,在袁紹手下戰功赫赫,勇武非常。

不過顏良文丑雖然武藝高超,但都是匹夫之勇,先後被曹操斬殺;張郃高覽倒是有勇有謀,卻不慎被郭圖算計,無奈歸降曹操,後來在曹營中都能夠獨當一面。


四大能臣

除了猛將謀士,袁紹手下還有一眾處理內政的能臣,包括荀諶、王修、陳琳和崔琰,都是當代名士,其中荀諶是荀彧的兄長,崔琰是曹操的發小,陳琳曾經寫檄文把曹操罵的死去活來,王修冒死為袁譚收屍。

後來除了荀諶不知所蹤,其餘三人都被曹操委以重任。

這些只是上的了檯面的文臣武將,其餘稱得上名士幹臣的更是不計其數,袁紹實力之雄厚不可估量,只可惜德不配位,一片大好形式付諸東流。


尹禾


汝南袁氏的春天

東漢漢靈帝上位後,東漢朝廷經過百餘年的動亂,朝政已經陷入腐朽狀態,而漢靈帝本身又極為無能和昏聵,對於東漢的腐化,做不出任何有效的緩解,最終,大規模民變爆發,東漢朝廷也在這之後一連串衝擊下,陷入崩潰狀態——對於皇族劉家來說,末日已經不遠了,但是對於早已發展壯大百餘年的世家來說,卻意味著春天的到來——因為只有皇權的崩潰,才會有世家勢力的崛起。


而當時各大世家中,汝南袁氏算是頭號種子——畢竟袁氏四世三公,人脈廣闊。即便是董卓控制東漢朝廷以後,袁紹反對董卓專權,而殺人如麻的董卓,對汝南袁氏出身的袁紹,也非常忌憚——從這不難看出汝南袁家的勢力。

袁紹的資本

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較為有名的軍事案例——因為這一戰,處於弱勢的曹操,鯨吞了了處於強勢的袁紹的勢力,從而為統一北中國,甚至為後來曹魏滅蜀漢、西晉滅孫吳奠定了基礎。

而袁紹在此之前,則是漢末首屈一指的大軍閥,那麼,袁紹在巔峰時代,究竟依靠什麼,得以成為軍閥和世家中的頭號種子?

前文說過,袁家四世三公。袁紹掌控汝南袁氏的勢力之時,袁家已經有了割據一方的實力和條件——比如說社會名望以及財富。

擁有社會名望和財富以後,袁紹可以利用這些,為袁紹集團招兵買馬、招攬人才——由此,袁紹集團起初人才濟濟。巔峰狀態的袁紹,其勢力之大,甚至超越了控制東漢朝廷的董卓和曹操——畢竟地盤大財富多,就可以徵召更多的青壯來充實軍隊,從而保持軍隊人數上的優勢,並且,由於拿的出高薪的緣故,也足以引進一流人才為袁紹集團效命。

因此可以說,袁紹起初得以稱雄一時,完全是依靠祖先的恩澤,這一恩澤成就了袁紹,但也最終害了袁紹——畢竟,無能之輩身居高位,意味著悲劇的開始。

袁紹集團的悲劇

在袁紹眼裡,自己最為值得稱道的資本,莫過於自己龐大的地盤和充足的糧草,但是在曹操、劉備等人眼裡,最為重要的資本,莫過於人才。

比如說劉備起初,不論地盤還是糧草,都不能和任何一個軍閥相提並論,但劉備硬是依靠諸葛亮、龐統、關羽、張飛等文武人才,為自己建立了三分基業——從這不難看出人才的重要性以及袁紹的短視。而袁紹對人才的短視,以及不能有效運作人力資源,管好人才,也釀成了袁紹集團的悲劇。

比如說謀士方面,袁紹集團有八大謀士,但是謀士之間彼此傾軋,袁紹不能極好處理,最終造成袁紹集團內訌,對於謀士的建議,袁紹也根據個人好惡而非客觀利害而進行採納,這就意味著,袁紹集團的謀士,處於名存實亡狀態。

武將方面,赫赫有名的張郃等武將,本來是袁紹麾下的將領,趙雲也曾投靠過袁紹,但都因為和袁紹無法相處,得不到重用,而選擇脫離袁紹集團尋找新東家。

此外,在行政層面和宣傳層面上,袁紹集團也有很多人才——比如寫討伐曹操檄文的陳琳,就是例子。

但是,這些千里馬,並沒有得到袁紹有效的運營,最終,要麼慘死,要麼不得不改投名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