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明令中小學減負,排查課外輔導班,但類學而思等機構依然火爆,怎麼看?

LiuCQ1982


題目點出了目前中小學教育中的一大怪象:近幾年教育部出臺類似於《關於印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之類的文件已經不少,但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越減越重、大大小小各類校外培訓機構越規範越多。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在於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相關法規執行力不強。

從立法權力的角度看,各級人大可以制定法律、國務院可以制定法規、國務院部門和地方政府可以制定規章。從立法層級就可以看出,法律、法規、規章的約束力是逐次減弱的。教育部作為國務院一個部門,頂多是可以制定一些部門規章,其約束力本來就弱,再加上制定規章還要有相對複雜的立法程序和較長的論證時間,從時效性的工作效率兩個方面講都不容易見到成效。因此,教育部為推動工作,很多時候是不適合也沒有時間去依靠出臺規章的,更多的是以“通知”“規定”等工作文件的形式來對一些工作進行規範,從頂層的教育部就開始放水,到了最基層早已經“水到渠成”了,“禁而不止”也就沒有什麼奇怪的了。

二是相關部門協同性較弱。

我們知道,各級政府都是由各個不同的部門組成的,各個部門各有其不同的職能職責。教育部管理體制序列內的中級學校是沒有問題的,但管理校外培訓機構就有點力不從心了。比如,教育部規定達不到規定條件不給發放營業執照,作為同級的工商部門會執行嗎?再比如,教育部規定禁止學前教育機構提前教授小學課程,對於違犯禁止性規定的培訓機構由誰來處罰?怎麼處罰?都需要其它部門協同配合。如果規定違規需要罰款,就需要稅務或財政部門來配合;如果規定違規需要關門歇業或停業整頓,則需要市場監管部門來配合;如果規定對嚴重違規的培訓部門責任人進行拘留等限制人身自由的行為,就需要公安部門來配合。而部門之間的協同配合,沒有共同上級的協調或法律法規的支持,基本是辦不到的。這也是造成“思而學”等各類校外培訓機構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三是家長學生剛性需求旺。

除了前面說過的部門協同性和法規執行力方面的原因之外,校外輔導班盛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及家長要求培訓的剛性需求了。應試教育下的高考指揮棒不發生根本性變革,學生和家長的負擔不可能根本性的減下來,再加上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中學學生擇校熱的現象,讓家長和學生參加校外培訓的剛性需要異常激烈。此外,教育部“禁止學校的在職教育違規補課”的規定,倒是把體制內的大小學校和在編老師管得死死的,無形地為校外培訓機構火爆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正規中小學不能補課,只能找校外不正規的培訓機構了;有專業資質的在職教師不能補課,只能找不一定有專業資質的校外培訓老師補課了。

總之,素質教育也好、為中小學生減負也好,需要的是國家從頂層設計開始綜合施策,而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式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法律法規的支持、沒有部門之間的協同、沒有教育體制的深層變革,單靠教育部幾個所謂的紅頭文件或通知指示,就想管好林林總總的校外培訓機構,只能是痴人說夢。

以上只是個人一點兒不成熟的思考和見解,不對或不到的地方歡迎網友們批評指正,歡迎大家評論區交流探討。


晨爸在線CBZX


這種現象很正常,作為一個80後,回想我們上學的時候,工薪階層的父母天天忙碌著家裡的吃喝,根本無暇估計孩子的學習,那時候也只有家長會的時候才會關心和了解一下孩子的學習情況。當然,不排除那個年代有孩子上課外班,學習各種興趣的情況,帶來也是大家的羨慕,文藝匯演中的驚豔。

時代在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們這代人基本都是大學畢業的緣故,越來越意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前不久聽到了一個故事,說一個北漂在北京快要熬不下去了,看不到希望,真想回到家裡,一個三線城市,一個朋友勸他,“你可以回去,回去過你逍遙生活,但你想過沒有,如果你現在回去了,你的孩子以後還會回來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造就了中國父母無私奉獻的精神。我們都希望我們的下一代過得更好。

孩子是辛苦,家長們誰看在眼裡不心疼,但是又不得不狠心,隔代不瞭解,沒娃的不停的勸。不狠心不行啊,誰都明白未來的競爭多麼的激烈,只想給他們留下一個吃飯的本領。真不是什麼攀比的心裡,只是看著大家都在努力的拼,不拼不行。

外地的都說北京大學好考,但是誰知道競爭有多激烈。14年教改,鎖區後。直接導致了學區房的飆升。為什麼?大家都在焦慮,以前還有公平競爭的機會,現在沒有了。

不要以為你和你的孩子很拼,有比你更拼的,也不要以為你散養的方式無所謂,也有比你更不關心孩子教育的。

不必任何人,只想給孩子在以後留有一個競爭力而已。


二王


給學生減負,其實減的是老師的負擔,也許說這句話,很多人覺得我不尊重老師。但是現在我們會發現,特別在一線城市的老師越來越多的變成了照本宣科,不幫助小孩子去學習和解決問題,我有個同事,上的是北京重點小學,結果老師告訴他們,你的小孩下課後要去補習這樣那樣的課程,所以在他們校門門口已經入駐了很多線下教育機構,小孩一放學,就到這些補習機構去上課,在那裡,老師為了贏得家長的信任,努力的補習課本中孩子沒有學到的知識和解題方法,幫助孩子們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很多小孩沒有在課堂學到的知識在這裡補充,本應該由在校老師教他們的知識點和解題方式,在這裡由這些教育機構的老師教。

現在在校老師負擔減輕了,但是愁壞了家長,很多小學生,上了三年級以後,很多家長選擇下午不去學校上課,而是去這些教育機構去補課,這樣的亂象居然得到了在校老師的認同,我當時很疑惑為啥呢?結果得到的回答是,老師要的是學生期末考試的成績。

當今很多學校考核老師的標準,就是學生期末的考試成績,老師不去努力鑽研自身的教育技能,而是把學生的成績寄託給家長,寄託給學校門口的教育機構。甚至很多重點小學和中學在招收學生的時候,居然把你的孩子是否上過什麼補習班,在哪些線下教育機構上課,作為錄用的第一標準。看看現在的孩子,看看我們的過去,我覺得我們是幸福的,而他們現在真的每天奔波在上課的路上!


酸哥in極限挑戰


日其實要給中小學生減負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第一。對所有的課外輔導班和課外的,不論是線上線下的輔導課程課以重稅。也就是說,所有的收費的50%以上作為國家的稅收來補貼給。公立的學校。然後嚴禁所有的公立學校的老師參與。課外輔導班和無論線下線上的老師。如果已經發現,嗯,吊銷他的從業資格證也就說。從此以後他將會與教育事業結緣。無論是線上線下,這樣的話,那麼所有的教育就會迴歸它的本質了。公立學校的老師也要建立良好的考評制度。讓真正關心學生,愛護學生,能有很好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經驗的老師。收入和他的未來的事業發展有一個光明的前途,那麼他就會盡心盡力的去教好他所管理的學生。還有就是全中國的家長。應該,放棄所有的只把學生只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精英的一個思想,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孩子不是魚,去做大學生,研究生或者其他高端行業的話。那麼他也要在製造業等等其他方面發揮他的才能。然後建立全社會的公平的制度,那麼家長們也沒有必要去打破頭,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他所,並不希望最終成為的一個。不知道有用沒用的人。


ERP管理軟件顧問


教育部明令中小學減負,排查課外輔導班,但類學而思等機構依然火爆,針對這種社會現象,你怎麼看?

所謂存在既有道理,輔導機構近些年一直存在,並且越來越火爆,收費也越來越貴。原因在於市場有需求,所謂“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這裡也可以改成“沒有家長需求,就沒有輔導班。”

很多孩子上課不愛聽,導致不懂的知識點越積越多,不知不覺就發現自己已經被甩到了大後面。想要努力追趕,卻發現早已力不從心,急得幹跺腳也毫無辦法。這個時候如果能有個老師幫助你把不懂的不會的撿起來,絕對是謝天謝地啊,隨著補習的人越來越多,收點費用也成了理所應當啦。我認為這大概就是輔導機構最初的模樣吧,也是如今輔導機構興起的主要原因。

輔導班的有利之處,在於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每一個老師都有自己一套教法,有自己的優質學習技巧,他們在輔導班會展示出來,學生可以藉此機會多掌握一些學習方法和解題技巧。對於一些學習缺乏自覺性的學生還有一定的管理和引導作用。


城北說教育


現在的校外輔導部,學而思網上學習火爆,最根本的問題是學生的作業多,這麼多的作業都要靠家長陪同下完成。老師上完課佈置完作業就走人,學生寫完作業也不怎麼批改,課堂知識講沒講清沒關係,你可以到我的輔導部來,我可以給你講清知識點,還可以讓你完成作業,還能讓你提高成績。如果你不來,成績好壞和我無關!教育局一直要求:代課老師不能辦輔導部。可是有幾個老師不是冪後操作者。不上輔導部,有的家長又輔導不了孩子的作業,只好讓孩子上。一年兩個學期,輔導費就交八千左右,無形中給家庭增添不少負擔,比交學費還要貴上好幾倍。現在國家提倡生二胎,為什麼許多家庭都不願生,因為生了養不起。網校也很貴,他的祝頻能不斷回放,這樣有不太懂的問題,還可以看回放,所以網校就比較火了。現在學生的課程也重,再加上各種各樣的輔導部,把孩子搞得都喘不過氣來,德.智.體全面發展又談何容易!


五子龍女


1.減負,但升學壓力依然很大,競爭很激烈,都想去重點高中、四大名校、八大名校,哪能不去私下補習?

今年深圳公辦高中的錄取率不足50%,學生的升學鴨梨山大,所以深圳的培訓機構行業市場很好,一所中學旁邊,都有十幾二十幾家培訓機構。

2.培訓機構本身的定位是對學校教育的補充。有些學生不適應學校老師的教學方式,成績不好,不去培訓機構去哪?

3.目前對外培訓機構市場混亂,很多從業者沒有教師資格證,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就直接上崗。

大的培訓機構還好,教好學生是主要任務。

小的夫妻式培訓機構,老師不但要負責教學,還要負責小學生的作業輔導,負責招生諮詢,出去發單頁拉客戶,這很難教好學生。

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對校外陪訓行業系統管理和整頓。


潤無聲談教育


學習永遠是窮人家的孩子,改變命運最有效,也是公平的方式。優勝略汰的自然法則也不會被任何人的個人意識所改變。

作為家長我從不給孩子灌輸學習是負擔的思想概念。相反,學習是讓孩子獲得更多自由與樂趣的途徑。

以英語學習為例,3--6歲是孩子的語言敏感期,這期間的孩子學習除母語之外的語言只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沒有任何負擔,期間需要的是起步初期家長的陪伴。過了起步階段,孩子以母語的方式掌握這門語言,良好的英語能力會伴隨孩子行走於世界的各個角落,而不會隨著課程的停止,產生遺忘。通過多年的學習,孩子體驗到的是走出國門,與世界自由交流的快樂。這種通過學習獲得的快樂,不是每個人都能體會。

孩子喜歡唱歌,雖然總是跑調,但依然樂此不比的學習,練習,終於,再學了鋼琴一年之後,孩子唱歌基本不在跑調。也因為如此,孩子更喜歡唱歌了。

現在我家孩子已經進入初中,每天早上6:20孩子準時起床讀書,再背完《中學生必會138受古詩詞》孩子攻克掉一本的內容......

如上的快樂,都是孩子用辛苦的努力得來的。

從政策面講,在教育局文件通知,中考不允許復讀之後,中考儼然成了小高考,考試成績需求的剛需,也迫使不少家長為了孩子的成績,不得不硬性補習,從而錯誤引導了孩子學習的意義。

因此,不得不說,更多的時候,是家長的功利心淹沒了學習種快樂的成分。


1095天讀詩打卡


社會的快速發展,各種資源的把控如果上升到國家層面,就不叫管控,而是規範和引導,如果一味的用一刀切的思維,那就更是大錯特錯了/

減負是民心工程,是要根據行業整體發展的實際統籌規劃的,行政的手腕兒只能是政策的積極引導,如果涉及到執行,畢竟是分層次解決的,也是有改變時效的過程。

再來說火爆的創業機會,是因為市場的真實需求,來不半點的虛假。這個社會永遠是辯證的發展觀,適合生存,不適者淘汰。這是大道至簡,道法自然,如來,......

大型專業性的機構之所以能火爆,跟精準的營銷定位和核心的教育品質有很大的關聯性,而中國的教育市場等同於民營創業市場一樣,只是行業不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目前現階段的政策還是公有制為主體,民營作為有機的良好的補充。學而思等大型連鎖機構承擔的是高於義務基礎教育的“創新永動機”,家長願意買單是一方面是因為面子,另一方面是對成長中的孩子的培優提升計劃是最有效的。哪怕可以代言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優等生,家長寧願選擇相信品牌機構,也不願意相信一家只有入口沒有出口的機構。中國人的跟風模式根深蒂固,改變中國人的認知是很難的,高度相信情況之下,買單消費的成功率是不用質疑的。

潤男老師倒是覺得像學而思這樣的具備高度創新的民營教育機構,相反不能定義為打壓對象,而是政策允許範圍之內的民營教育輔導機構的正確導向力量,是一股先進力量,慢慢的去引導他,規範他,也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的一種有意義的探索吧。


校長名家


學校和培訓機構都不是重點,事實上優秀的孩子,都不是靠老師教出來的。需要的是從小培養起來的專注力和思考力,再加上科學的學習方法,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和諧的親子關係,優質的父母身教。只有具備內在學習驅動力又能夠自律的孩子,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堅持努力並保持優秀。

一個孩子是否能成才,第一個關鍵期是0-3歲。在0-3歲,父母需要給孩子建立起足夠的安全感,並且通過讓孩子自己吃飯甚至換尿不溼等行為感受到自己的能力給他們帶來的巨大成就感,所以早期建立起來的母體依戀及信賴心理非常重要。

第二個關鍵期是3-6歲。在3-6歲,幼兒進入到學前教育階段,這也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第一個動盪的階段。孩子的模仿能力越來越強,情緒也更容易受到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觀察家長反應、洞察家長心理的能力也越來越強。所以在這個階段,父母的陪伴和教育至關重要,千萬不可以主觀認為幼兒園階段不重要,可以為了自己的工作或者其他原因,長時間把孩子託付給老人照看。孩子在3-6歲這個階段,家長需要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用身教代替說教,潛移默化的讓孩子模仿自己的行為。如果希望孩子能熱愛閱讀,那麼父母可以選擇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坐在沙發上靜靜的閱讀,3-6歲的孩子,永遠對別人手中的東西感興趣。另外還需要開發孩子的語言智能和探索精神,多跟孩子聊天,通過優質提問引發孩子對各類人和事物的思考,探索和發現自然和人文的奧秘。除了對孩子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養,3-6歲也是德育關鍵期,要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明辨是非,明確底線,良好的習慣可以讓孩子受益終生。

如果0-6歲這兩個關鍵期家長抓住了,那麼優秀的早期教育將會幫助孩子平穩過渡到小學階段,並且親近學習,事實上學習應該是個更寬泛的概念,並不是只有文化和書本的學習,還包括生活常識,安全意識,應急能力,品德修養,溝通交際等等,而文化課程的學習,是孩子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並且學習應該是常態,而不是任務。

現在迴歸這個問題本身,因為如今學校和家長都過多的重視文化課程的學習,孩子沒有時間玩耍,沒有時間運動,甚至沒有足夠的時間休息,所以才要減負。減負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減負背後的家長們,能否在課外給孩子優質的陪伴和家庭教育。再加上大多數的父母白天都是要上班的,放學提前了,接送和看管孩子都成難題,更別提教育,所以託管班日漸盛行。學校減負了,孩子沒有良好的閱讀和學習習慣,甚至由於在3-6歲,家長沒有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德育,也沒有建立規則意識,也沒有一個優質的身教,孩子容易對家長愛搭不理,或者為了玩手機能一哭二鬧三打滾,主動學習?不存在的。家長在焦慮和壓力之下,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培訓機構。

矛盾統一體,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或事物,能夠獨立存在,所以,存在即合理。家長們該做的,是反思和學習,而不應該浪費時間去抱怨教育大環境,你無法改變外面的世界,但至少,可以改變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