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不“乱治”,“培立方”走出优秀“基层专家”

“培立方”由培元计划、培英计划、培微计划和SHIP计划组成,是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系统性最强、专业基础最好的抗生素合理使用人才培训项目。2015年至今累计培养了31个省市1560家医院6000余位具备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的专业人员。

文 | 舍 文

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11月的第三周确定为“世界提高抗生素认识周”。

日前,上海黄浦江畔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学术会议显得格外热闹——几次增加临时座椅后,还有不少听众站立在会场后方听会。

这是第八届中华感染与抗微生物治疗论坛暨第十三届全国感染性疾病及抗微生物化疗学术会议的现场,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感染领域以及抗生素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同时,还有不少基层感染科医生、临床药师、微生物检验技术人员也参加了大会。

来自基层医院的医生们不仅听会,还站上讲台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让人耳目一新。今年的大会上,新开设了专题“培立方学员秀”和“培立方之夜”,全国各地优秀的医生们分享工作中遇到的疑难病例,讨论易被误诊的寄生虫病、诺如病毒感染诊治、鲍曼不动杆菌脑膜炎诊治、特殊人群的抗菌药物相互作用等。学员专题报告受欢迎程度不亚于业界专家,他们的分享在与会者中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感染不“乱治”,“培立方”走出优秀“基层专家”

“培立方之夜”上,“培元计划”主要负责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所长王明贵教授,“培元计划“8大基地负责人及核心专家俞云松教授、陈佰义教授、宗志勇教授、胡必杰教授、谷丽教授、葛瑛教授、许夕海教授、吴安华教授、邹明祥教授、郑波教授、周志慧教授,“培微计划”主要负责人国家卫健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刘晓琳主任、复旦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倪语星教授,“培英计划”主要负责人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颜青主任、杨小强主任,“SHIP计划”主要负责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必杰教授、高晓东教授,“感染沙龙”的倡导和推动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杨帆教授现场参会,业界专家济济一堂,盛况空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杨帆教授介绍,“培立方”由培元计划、培英计划、培微计划和SHIP计划组成,是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系统性最强、专业基础最好的抗生素合理使用人才培训项目。2015年至今累计培养了31个省市1560家医院6000余位具备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的专业人员。

感染不“乱治”,“培立方”走出优秀“基层专家”

培立方专家聚首仪式



感染科医生,从“扫射”到“狙击”的改变

“培立方”中最早启动的项目“培元计划”进入第五年,共举办了14期理论培训,1053家医院的2756名医生参与培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所长王明贵教授介绍说,如今,最早接受培训的医生们都已经回到自己的岗位,将所学转化为临床应用。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如星星之火,在各个区域发挥着播撒先进理念和前沿知识的重要作用,影响了更多的基层医生。

感染不“乱治”,“培立方”走出优秀“基层专家”

江苏省盱眙县人民医院感染科的陈飞医生,就是大会中站上讲台的学员之一。作为县级医院的感染科医生,陈飞并非“大咖”“名家”,但他的授课却获得台下大专家的频频称赞。

陈飞医生介绍,盱眙县人民医院今年刚评上三级医院。和中国大多数医院一样,盱眙县人民医院过去只有传染科,没有感染科,主要收治肝炎、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患者。2004年根据国家卫健委要求,医院成立了感染科,但成立后很多年还是以收治肝炎、结核病等传染病患者为主。

感染不“乱治”,“培立方”走出优秀“基层专家”

感染科,按照学科要求应该诊治细菌真菌感染患者,但客观上,大部分感染科医生当时并不具备诊治细菌真菌感染的能力。感染性疾病治疗主要依靠抗菌药物,怎么用合适的“武器”杀灭“敌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判断过程,而当时国内大多数医院几乎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感染科医生,因此医院里抗菌药物使用的情况普遍比较混乱。

“比如说外科手术中一类切口手术是感染风险比较小的手术,像甲状腺切除手术、乳腺切除手术。但那时候外科医生习惯性地给所有手术病人在术前都用上预防性的抗菌药物。”陈飞医师所说的情况,其实在国内多数医院里普遍存在,医生担心病人术后感染,只能举起“机关枪”一通扫射,不去区分哪些手术不需要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2015年,陈飞医师获得了参加“培元计划”学习的机会,脱产5天,接受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并通过了严格的考试。他说,学习内容中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清洁手术通常不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只要在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大、手术涉及重要器官,如髋关节置换等以及患者存在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高危因素,方可考虑预防性使用。“

5天全脱产理论学习后,陈飞还参加了在华山医院的3个月实践学习,每天跟着业界名家参与查房、讨论,接触的新知识和新做法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实践结束回到盱眙县人民医院后,陈飞不仅把先进的感染学科理念带回自己的岗位,还把国内感染学科一流的实践操作带回了当地。他举了一个例子,ICU(重症监护室)呼吸机插管病人,容易出现肺部感染,而且这些患者感染的细菌往往呈多耐药,大部分的抗菌药物很难控制。如果这些细菌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全部耐药怎么办?重症医学科医生遇到类似的难题,会经常请陈飞医师会诊,并给出其中方案之一,是加大剂量或者延长输注时间。听起来是一个简单的改变,但过去临床医生没有依据不敢尝试,陈飞将在“培元计划”中学到的成熟经验应用到县级医院里,为重症患者感染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2015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指导,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组织和管理,培元计划顺势启动。2016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颁布《关于提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的通知》,明确提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加强细菌真菌感染诊疗体系建设,制定和实施细菌真菌感染诊疗人才培养计划,安排感染性疾病科医师参与理论和实践培训,逐步建立细菌真菌感染专业诊疗团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明贵所长指出,“培元计划”创立的初衷,就是在我国建立一支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的骨干队伍!

感染不“乱治”,“培立方”走出优秀“基层专家”

2016年,陈飞参加了“培立方”另一个项目“SHIP计划”,这个计划培训的是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SHIP计划”主要负责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介绍,过去国内很多医院里的感染控制工作,大多由资深的护士长承担,当时对于医院感染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消毒、隔离的简单认识上,很少有专业医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更谈不上深入的研究。2015年,“SHIP计划”在上海正式启动。

感染不“乱治”,“培立方”走出优秀“基层专家”

胡必杰教授说:“项目设计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系统规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培训,在全国初步建立一支具有一定医院感染管理能力,特别是内药菌感染防控和临床医师相互融合的团队。”

可喜的是,过去四年来,项目已覆盖全国,共有600余名专业人员参加了中国感控医生研修和能力培训项目,带动我国感染诊治、防控和抗菌药物合理运用水平提高。

提到医院内的感染,我们印象最深的是2003年非典在医院中的传播,但事实上院内小规模的感染传播时有发生。今年,江苏省一家医院的血透室就曾发生操作不当引发的丙肝传染。

国内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非常缺乏,陈飞是江苏省首批接受“SHIP计划”培训的30人之一。因为接受了“培立方”两个项目的培训,如今陈飞承担更多的任务。

今年,他在医院建立了感染性疾病及多重耐药菌诊疗与防控MDT(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由院感科牵头,联合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微生物室及临床诊疗组长以上医师组成团队。团队每个月进行一次病例讨论,通过讨论,不仅解决了病人诊疗难题,也让各个学科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感染病诊疗和多重耐药菌防控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医院里的改变还不止这些。陈飞介绍,相关国家规定要求治疗使用抗菌药物前微生物样本送检率要达到30%以上,过去医院很难达到这个标准,如今送检率已经达到60%-70%。微生物样本送检,是为了明确导致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以便精准用药,提高感染性疾病诊治成功率,从而减少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及延缓细菌耐药发生。

为了更科学管理抗菌药物的使用,盱眙县人民医院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对抗菌药物管理采取创新的措施,规定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的使用周期为7天。如果七天后患者病情需要再用药,医生必须进行申请,并经过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审核后方可继续使用。陈飞说,一开始部分医生也有担忧,认为是不是过于严格,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医院的感染控制的情况没有变差而是更好了。

陈飞和他的团队,如今经常受邀到更加基层的乡镇医疗机构,指导和培训这些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感染病诊治技术。

互动、交流,学员成为星星之火

辽宁省抚顺市中心医院感染科主任刘喆教授是第四期“培元计划”学员,作为星星之火,她将感染病诊治的新理念,辐射到了更大的范围。

感染不“乱治”,“培立方”走出优秀“基层专家”

抚顺市中心医院是一家三甲医院,2018年成立感染科。经过学习后,“精准治疗”牢牢地植根在陈喆教授的治疗理念中。回到医院,她就给科室里的医生开起了“课堂”。刘喆介绍,除了科室里定期举行小讲座、互相学习,还会邀请结核病院、传染病院、微生物室、影像科的专业人员到科室讲课。

2018年3月,抚顺市中心医院成立医院抗菌药物管理(AMS)小组,由医务科、感染科、微生物、公卫科、临床药学科、临床专家组成。小组的作用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抗菌药物使用中的毒性、某些病原被选择和耐药性的产生,以及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降低医疗费用。

作为区域的中心医院,刘喆主任的科室发起成立了抚顺市感染性疾病诊疗联盟,当地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相关科室的十多位医生参与,大家定期交流病例诊治经验。通过这种形式,感染病诊治新的知识和理念在更多的医疗机构得到了传播。

感染不“乱治”,“培立方”走出优秀“基层专家”

接受培训的学员,特别珍惜与专家交流、学员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了解到这个需求,杨帆教授提议在各省集结培立方学员,举行“感染沙龙”。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杨帆教授介绍,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感染沙龙”为培立方学员提供了一个继续学习、相互交流并展示自身学识的平台。

感染不“乱治”,“培立方”走出优秀“基层专家”

“感染性疾病要能治好、抗生素使用要能管好,首先需要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明贵教授认为,“培立方”项目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已经看到“一支队伍开始形成”。从对“感染科”不明就里,到现在“培立方”学员遍布全国各地、各级医院,全国感染专业人才“补课”成效明显。

感染不“乱治”,“培立方”走出优秀“基层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