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亭:以“生態富民”作為價值導向

日前,有幸參與省裡的一個加快發展縣的“十四五”謀劃。由於經濟增速放緩,總量實在太小,縣裡的領導十分焦慮。希望在一個新的五年規劃期裡,能夠確立趕超進位的目標導向:這五年,完成對某兩個曾經超過本地的縣的反超;下一個五年,再完成對另兩個縣的趕超;到2035年,也即全國現代化進程上半場結束時,總共完成了對五個兄弟縣的趕超,高歌猛進,重現往日的輝煌,再上一個大的臺階。

我並不認為這樣昂揚的鬥志和奮發的狀態有什麼不好,但是我覺得對於過往所謂的“欠發達縣”、後因已大大超越了全國貧困縣的人均收入水平、於是省裡統一調改為“加快發展縣”來說,還是要從實際出發,端正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以“生態富民”作為最重要的價值導向,並據此確立“十四五”時期的發展戰略。

加快發展縣就一般情況而言,基本上都是山區縣。森林覆蓋率很高,但平地不多,交通不便,很難發展規模工業,也因此不具備較大的吸納人口能力和服務業發展空間。對這些縣來說,我省在“十一五”規劃曾提出“四個先行”的發展策略,即一是“基礎設施先行”。水電路信這些連接外部世界、打開思路出路的基礎設施,要舉全省之力,助其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二是“教育培訓先行”。欠發達地區的老百姓窮,最關鍵的還是窮在了教育和文化上。沒有致富的思路,又哪來致富的出路?沒有致富的點子,又哪來致富的票子?三是“‘內聚外遷’先行”。明明已經落後了,結果人口資源還是“天女散花”,產業佈局還是“星星點燈”,形不成規模經濟和集聚效益,這就更難有作為了。四是“生態經濟先行”。欠發達地區也要發展,這毫無疑問,但發展什麼?怎麼發展?卻大有講究。如果照搬照抄平原沿海地區的發展路子,工業競爭力還沒等搞起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優勢反而被糟蹋掉了,這才叫一百個“不划算”呢!

早在2003年6月和2006年6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曾兩次到該縣調研,對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傳統文化傳承、新農村建設等工作,都提出過殷切的要求和期望。他還特別強調,某縣的“生態富縣戰略提得很明確、很響亮”。“生態是可以富縣的,生態好不僅可以富縣,而且可以讓老百姓很富,是很高境界的富”。他要求地方上的同志要“開拓創新,花大氣力走好可持續發展之路,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

在我省26個欠發達縣轉為加快發展縣,從而和全省一道為實現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和高水平的現代化而奮鬥時,我覺得最重要的一條,是如何保持和發揮自己的特色競爭優勢,著重在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本、生態優勢轉化為後發優勢、GDP轉化為GEP方面,走出一條有別於沿海地區的生態經濟發展之路。

經濟發展的基礎是產業。發展生態經濟的基礎,對於浙江內陸山區來說,主要是發展好三大生態產業。首先是生態農業,也即綠色有機農業,好好出產那些“本塘(本地優質的水土大氣小環境)”的、安全的、時鮮的、有特色的農產品。確保不施用化肥農藥,質量安全全過程可追溯,有品牌,可網購。不但在當地吃的時候可以大快朵頤,而且走的時候還想到再捎帶上一些,以後通過電商可送貨上門、直供到家。

其次是生態旅居業。生態旅遊的涵蓋面就寬了去了:休閒運動、養老養生、民俗文化、民宿經濟、農家樂,都是大旅遊可以包容進去的“物件”。如果拓展開去,什麼體驗遊、自駕遊、探險遊、風情遊,只要是有別於城市的緊繃、喧囂和汙濁,什麼樣的山水風光、名勝古蹟、人情世故、風俗習慣,都可以讓生態旅遊“一網打盡”。

和山區鄉村的田園風光、慢生活節奏相適應的,農村應結合土地制度的改革,大力發展”旅遊+人居(短期、中期甚至是長期居住)”的生態旅居業。生態人居也即“農村的房地產業”,或謂黨報上閃爍其辭講到的農村“用益物權業”。既然在城市國有土地上蓋的房子,都可以自由買賣,都可以“三證”到位,那在農村集體共有土地(宅基地)上蓋的房子,怎麼就不能轉讓交易,照樣辦理“大產權”呢?為什麼不能把“人去樓空”的農居,改造成“流動生財”的休閒房產、度假房產、養生房產和景觀房產呢?對農民財產權的最好保護,就是能令其在規範有序的市場上得以順暢地“變現”。適應全社會不同人群、每個人不同人生階段多樣化、可變動的居住需求,就是要打通城鄉一體的房地產市場,並籍此帶動生態資源向生態資本的加速轉化。

三是生態加工業。我特意不用生態工業的概念,是因為後者往往成為了一種包裝和“偽裝”。我對山區或鄉村發展工業的主張,最好是不要去搞什麼規模製造業。資源需求量大,且主要從外地輸入;市場供應量大,但市場又主要在外地;就連勞動力,也需要通過大量引入中西部省份農民工解決。山區鄉村發展這種規模製造業,很難消化大進大出、大吞大吐的成本壓力。更重要的,是不可避免地要對當地環境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通過配套高標準的汙染處理設施不是不行,但由於您的生產規模不大,很難通過“做量”來攤銷治理成本。最後的結果,這些工業項目往往在市場競爭深化以後,成為味同嚼蠟的“雞肋”。不是著眼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與人爭鋒,我認為還是以發展主要利用當地資源,市場可就近銷售,勞動力也主要由當地解決的生態加工業比較好。

發展生態經濟雖然增速不一定快,總量不一定大,財政收入也不一定多,但老百姓是可以得到實惠的,小日子是可以過得相當不錯的,內生的幸福感也是很強的。在我看來,“生態強縣”會提得比較勉強,但“生態富民”足可以成為加快發展縣共同的價值追求和戰略取向,尤其是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彪炳顯赫、大行其道的當下!

(作者/ 浙江省政府諮詢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劉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