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號殺手”—心血管疾病

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是哪種疾病?

幾乎所有的醫生都會告訴你——心血管疾病。

而作為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見的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的冠心病則當仁不讓的成為“殺手中的殺手”。深受人民喜愛的相聲大師馬季、胡耀華等都是因為冠心病猝死家中。據統計,我國目前每10萬人中就有108人死於冠心病。

數字之可怕,令人無法忽視這個疾病帶來的危險。

冠心病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據祈福醫院心血管內科齊春霞醫生介紹,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簡稱,是指冠狀動脈粥樣化使血管腔狹窄或阻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臟病,又稱缺血性心臟病。

冠心病分為急性冠脈綜合症(ACS)和穩定型冠心病,其中急性冠脈綜合徵是冠心病的一種嚴重類型,發病急,病情變化快,死亡率高,標誌性症狀是胸骨後疼痛,或劇烈壓榨樣,或被勒緊樣,或火燒樣疼痛疼痛間斷或持續,可伴有出汗、噁心、喘不上氣,甚至昏迷。

其中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急性冠脈綜合症患者的基礎病變,是許多危險因素單獨或聯合導致的最終結果。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與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菸、酗酒等因素有關。

正常的動脈壁應該是柔軟、光滑、富有彈性,血流通暢,但當動脈壁內出現小米粥樣塊狀凸起,即粥樣硬化斑塊後內壁變毛糙,動脈壁就會變厚變脆,血管腔狹窄,血流不暢。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時,冠心病出現了。冠狀動脈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好發部位,發生粥樣硬化後,血流就會減少,甚至中斷,心肌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應,可能缺血甚至壞死,出現冠心病。

導致冠心病發生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穩定斑塊,可表現為心肌缺血、心絞痛等,一般不突發心梗;另一種是易損斑塊,也就是不穩定斑塊,特別容易破裂,出現血栓堵塞50%以上的血管管腔,那些沒有先兆的不穩定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就是這些易損斑塊引發的。

“罪魁禍首”——“壞”膽固醇

我們將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稱為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壞”膽固醇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罪魁禍首”。

血管內皮受損後,血液中的“壞”膽固醇LDL-C含量過多時,會鑽入動脈內皮下方,鑽入內皮下方的LDL-C被巨噬細胞吞噬,巨噬細胞吞噬的LDL-C過多時,逐漸轉變為泡沫細胞,泡沫細胞不久後因吞噬LDL-C過多而破裂,與膽固醇一起形成粥樣斑塊,同時動脈變硬變脆,常導致血管腔狹窄,血流不暢。

動脈粥樣硬化是隨著人的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血管疾病,到某些特殊的因素也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如糖尿病、高血壓、吸菸、肥胖、暴飲暴食、缺乏運動、高齡、壓力過大等。

心梗急性發作如何急救?

據齊醫生介紹,急性冠脈綜合症,也就是心梗急性發作,應立即拔打急救120電話,患者停止一切活動,原地休息,他人不要隨意搬動患者。最有效的治療是儘快恢復冠狀動脈血流,到就近的胸痛中心就診(祈福醫院胸痛中心2018年已經通過國家認證),行急診介入手術治療。患者渡過急性期待病情穩定後方可出院。

再灌注治療是急性冠脈綜合症儘早恢復冠狀動脈血流的重要治療手段。手術治療包括兩種,一種是介入(PCI,俗稱支架),通過特殊導管將球囊或支架送到冠狀動脈狹窄或閉塞段,擴張後撐開血管,使血管通暢;另一種是CABG,俗稱冠脈搭橋,將自己其他部位的血管轉移到心臟,建立一座血管“橋”,跨過血管狹窄的部位,使缺血部位恢復血液供應。

目前最有效的臨床應用最廣泛的是介入治療。但術後也並非“一勞永逸”,而是需要積極治療(二級預防)以預防復發,保證合理用藥和生活方式調整,生活上合理飲食、適當運動、戒菸限酒、心理平衡;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運用阿司匹林、他汀、降壓藥、降糖藥預防和治療,“雙管齊下”防控疾病。

合理飲食的9條建議:

食物多樣,穀類為主,粗細搭配;

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和薯類;

每天吃奶類、豆類或其製品;

常吃適量的魚、禽、蛋和瘦肉;

減少烹調用油量,吃清淡少鹽膳食;

食不過量,天天運動,保持健康體重;

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適當;

每天足量飲水,合理選擇飲料;

限酒,可少量飲乾紅葡萄酒。

原標題:冠心病的形成“日積月累”但心梗卻“病來如山倒”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