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银行:开放服务,敬畏风险

当前,开放银行无疑是一个热门话题,包括从开放银行的历史到当前现状,从前沿的理论创新到国内外的实践总结,从国有银行的探索到城商行的应用,从开放数据的范围到监管规则的标准等,都一直在被热议并付诸实践中。

如果说2018年被业内视为开放银行元年,就如“蓓蕾初开”,芳香四溢,前景无限,那么,2019年的开放银行则进入到“百花齐放”的阶段,不论是学术界的理论争鸣,亦或是各种类型商业银行的实践成果,都将开放银行推向新的高潮。2019年,开放银行不再停留于理论和概念的层面,而成为一条银行业转型突围的实践路径。

开放银行是在银行业竞争日益加剧、数字化转型提速的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为应对日益严峻的金融脱媒、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等的冲击,而主动作出的自我变革;也是伴随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转型,商业银行为更好地融于产业生态、服务实体经济,而主动作出的关键抉择。简而言之,开放银行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商业银行不再如过去般“坐商”,而是主动去“行商”,主动去把握客户需求,融入产业生态,在生态体系中彰显金融服务的独特价值,用主动开放、主动融入的积极姿态,为服务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活水”。

其实开放银行不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生态,是金融科技和网络金融发展的更高阶段,也是金融科技和网络金融从量变向质变飞跃的表现形式。回顾银行业务发展历程,从封闭的柜台网点,到自助的ATM、电子银行,再到拓展行外客户的直销银行、互联网银行,再到今天服务线上线下、行内行外、公司零售等全网用户的开放银行,银行业经历了从渠道向平台,再到开放银行新生态的跨越。

本质:开放服务

银行业本身是服务性行业,各商业银行也一直致力于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论是传统的网点、ATM机,亦或是电子渠道的手机银行、直销银行,都是为了更方便地为客户提供存贷汇等金融服务。开放银行作为一种新的经营业态,通过API/SDK等技术手段,打破过去银行之间、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的壁垒隔阂,使得金融服务能够跨越时间、空间、行业等多重因素,在客户需要时,主动触达客户,无需客户到网点柜面或者下载手机银行等APP,因而开放银行的形式是接口的开放、数据的开放、用户的开放,但究其本质,是开放服务,特别是账户服务、用户服务等的全网开放。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我们所讲的开放银行,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均与过去的“接口银行”、银企直联等有着显著的区别。开放银行是银行业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所作出的战略选择,包括业务的开放、数据的开放、能力的开放、用户的开放等,其范围和广度,已经远远超越了早期的“接口银行”,而银企直联更像是开放银行业务实践中的一个“点”。

通过开放银行使得金融的覆盖客群更加多样、范围更加全面、金融服务更加综合,客户(特别是长尾客户)的金融服务(特别是综合金融服务)可获得感进一步增强,某种意义上,开放银行也在推动着普惠金融的发展。

“底气”:综合实力

既然开放银行的本质是开放服务,而银行业本身又是产品和服务高度同质化、竞争白热化的行业,各家银行都在千方百计筑牢自身的“护城河”,特别是想尽办法来创新产品、让利于客,以求能够留住客户、增强黏性。那么开放银行时代,开放的底气何在?从国有银行的开放银行探索,到城商行的开放银行实践,它们具备一些共性的特征——抓住了金融科技发展的机遇,主动求变,敢于探索。

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开放的“底气”,来自综合实力,可谓当风借力与厚积薄发。

所谓当风借力,一方面是顺应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浪潮,互联网本身追求开放式、无边界、融合化,银行业顺应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抓住机遇,乘风破浪,开放是时间问题,早准备、早开放、早融入、早受益。另一方面也是银行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银行业金融机构已达4000余家,供给比较饱和,服务高度同质化,同时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金融脱媒日益加剧,不跟随大趋势,不进行自我革命,闭门造车、抱残守缺,就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所谓厚积薄发,主要是银行内部的积累与聚变。打造开放银行,需要战略、组织、架构、文化等多方面共同发力。既要有完善的顶层设计,谋全局、谋大势;也要有适配的组织保障,执行有序,奖罚分明;还要有坚实的系统架构支撑,金融科技时代,技术架构的作用愈发重要,打造开放银行,必须有柔性开放的系统架构。此外,还要具备包容开放的企业文化,员工敢于创新,公司鼓励试错,建立容错机制和奖励机制,鼓励全员微创新,营造包容开放的企业文化。

譬如百信银行,拥有得天独厚的创新基因优势,同时具备战略的前瞻性、组织的敏捷性、架构的开放性和文化的包容性。在发展战略方面,成立之初就明确要成为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智能驱动轻型发展,致力于打造“O+O”(线上+线下)和“B+B”(商业+银行)模式的智能普惠银行;在组织方面,除了提出构建开放共生型组织的全新理念之外,还打造了百信银行的“特种部队”——智能科技群组,探索将金融科技能力开放给行业;在系统架构方面,成立之初就明确,要以金融为主导,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搭建全新的开放网络金融平台,目标是构建开放、共享、共赢的金融生态;在企业文化方面,鼓励全员创新,先后组织了首届创新大赛、黑客马拉松活动等,在创新基因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全行创新的浓厚氛围。

开放银行:开放服务,敬畏风险



关键:敬畏风险

开放银行是银行业发展的一种业态,银行业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不论业务形态如何改变,经营风险的本质不会变化,敬畏风险的初心不能忘却。

开放银行的“另一面”,是开放风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目前监管层尚未出台开放银行的有关监管规则,业内对数据的开放范围、数据的安全性、客户信息的保密性、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以及开放接口的标准化等还没有规范,对于如何开放、开放什么等均没有标准的定义。第二是开放银行业态下,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交融,金融是强调风险管控的,非金融是强调客户体验的,需要寻找体验与安全之间的平衡点,同时风险容易在金融系统内以及系统外交叉传染,影响范围大,且环节较多,参与主体较多,流程比较难以控制。第三是金融业务本身同质化,开放银行后,银行的个性化特色、品牌优势等均面临挑战,特别是对中小银行而言,开放银行后自己的“护城河”在哪里?特色化服务如何体现?品牌知名度如何破局?核心优势如何凸显?

因而对于开放银行存在的潜在风险,要高度重视,开放不可怕,关键是开放后如何应对可能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风险、新挑战,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既需要监管部门尽快制定相关标准,也需要各家银行统筹规划,分清主次,权衡利弊。

未来:无限可能

开放银行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发展和银行业经营环境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发展业态,随着5G时代的到来,从移动互联到万物互联,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开放银行将拥有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发展空间,也会吸引更多的中小商业银行、非银金融机构等参与进来,共同推动开放银行进入更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此外,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监管部门对于开放银行等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也更加重视,如央行刚刚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

相信未来有关开放银行的监管标准,如开放数据的范围、法律权属等明晰后,开放银行将迎来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新阶段。当然,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开放银行可能也是银行业创新发展的一个阶段,未来的金融服务只会更加简单、便捷、无界、无感。我们有理由相信,开放银行的未来,是无限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