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滅商,天子分封天下,共105諸侯國,其中有7國最尊貴,是何原因


周滅商,天子分封天下,共105諸侯國,其中有7國最尊貴,是何原因

周代諸侯國源自分封制,最遲可以追溯到牧野之戰,周滅商後。

分封制

《荀子·儒效》記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當然荀子的記載只是最開始的分封,只有71國,天子近親(姬姓是周天子的姓氏)就封了53個,以後逐漸增加到105個。

當時土地和連同這一區域的百姓,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貴族,讓他們建立自己的領地(諸侯國),一同拱衛周天子。根據封國國君的爵位高低不同,封國的面積大小不一,貧富差別也很大。所封的諸侯必須忠誠於周王室,按期納貢,並隨同天子征戰。

周滅商,天子分封天下,共105諸侯國,其中有7國最尊貴,是何原因

五等爵位

周代諸侯國的五等爵,就是周代諸侯的五個等級。

《左傳》襄公十五年載周代的列位等級:“王及公、侯、伯、子、男、甸、採、衛、大夫各居其列。”

王(周天子)是周代的最高統治者,公、侯、伯、子、男的依次排序,標誌周代諸侯貴賤尊卑的爵秩等列,諸侯的附庸、大夫等貴族,就是其諸侯國內社會階級結構的大略。

周滅商,天子分封天下,共105諸侯國,其中有7國最尊貴,是何原因

家庭尊卑地位

《左傳》昭公八年說:“陳哀公元妃鄭姬生悼太子偃師,二妃生公子留,下妃生公子勝。”

周代社會的等級制度甚至滲透到了統治階級的家庭中,天子、諸侯和卿大夫的妻妾也以嫡庶為原則劃分成若干等級。嫡妻即正妻,只有一人。天子嫡妻稱後,諸侯嫡妻稱夫人,卿大夫嫡妻稱內子。庶妻位在嫡妻之下,按照出身也要排成高低貴賤的等列。

在統治階級的家庭中,嫡妻所生的兒子曰嫡子,庶妻所生的兒子曰庶子。嫡子的地位高於庶子,嫡子依長幼論尊卑,庶子依其母親的貴賤地位論尊卑,《公羊傳》稱這種現象叫“子以母貴”。

周滅商,天子分封天下,共105諸侯國,其中有7國最尊貴,是何原因

七公爵國

《逸周書·王會解》中記載了在成周大會上的情形,“堂下之右,唐公、虞公南面立焉。堂下之左,殷公、夏公立焉。”孔晁注:“唐、虞二公,堯、舜後也。”夏公、殷公是“杞、宋二公”。

西周前期天子封的諸侯國只有宋國、杞國、祝國、焦國、薊國、陳國、虢國七個公爵諸侯國,也是105個諸侯國中最尊貴的諸侯。

其中虢國是因其開國君主虢仲是周文王之弟,故被周武王封為公爵,其餘六國君主之所以被封為公爵,皆因其為西周建國之前賢名王者之後裔。

夏禹的後裔被分封在杞國,商湯的後裔被分封在宋國。黃帝、炎帝、堯、舜的四個後代,分別被分封為薊國、焦國、祝國、陳國。不過,在進入到東周以後,以上七國不僅爵位逐漸沒落,甚至陸續被周邊諸侯強國所吞併。

周滅商,天子分封天下,共105諸侯國,其中有7國最尊貴,是何原因

爵位演變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記載:春秋時諸侯“力政,強乘弱,興師不請天子,然挾王室之義,以討伐為會盟主,政由五伯”

春秋後期,諸侯爵等尊卑的變化,是列國不再以昔日的爵秩高低,而是以實力地位來論大小和強弱。

王命諸侯,則伯帥侯牧以見於王。伯合諸侯,則侯帥子男以見於伯。“伯”,是諸侯之長,又稱“侯伯”,也就是霸主。最為後世所熟識的春秋五霸地位尊卑已經在公侯國只上了,周天子那時只是名義上的共主,但權威已經不在。

周滅商,天子分封天下,共105諸侯國,其中有7國最尊貴,是何原因

後世國名的借鑑

春秋時期的諸侯國號如此之多,也給後世建國之君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諸侯大國,如晉、秦、魏、齊、燕、周、趙等更是備受青睞。而弱小諸侯的國名,被後世帝王採用的較少。

拿陳、隨、唐、宋等四國舉例,雖在春秋戰國時期,國力較弱,但因其出身高貴,後世也被用作國號,名垂青史。

陳國為舜帝之嫡裔,隋朝的“隋”,為“隨”之異體字,且“隨”為周初大國,史載:漢東之國,隨為大。唐為堯帝之國號,且為晉之別號(晉國始封君叔虞,封地在唐,故稱唐叔虞,後因南有晉水,而改國號為晉)。宋為殷商之後,且是唯一可考據的公爵諸侯,周天子待之以賓禮而不以臣禮。

中國的封建王朝大多以之前的國名建立新的國號,就是因為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太多了,後世建國總會借鑑前代,可以說春秋時諸侯國的建立,為後世中國封建王朝國號的選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參考文獻:《左傳》、《荀子》、《逸周書》、《史記》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