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不知道,新豐江水電站建設背後,還有這些故事……

許多人不知道,新豐江水電站建設背後,還有這些故事……

許多人不知道,新豐江水電站建設背後,還有這些故事……

亞婆山,一座440米長的大壩,馴服了桀驁不馴的新豐江,造就華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將大壩下游3公里處的河源城從洪澇災害的威脅中解救出來,將東江沿岸數十萬畝的貧瘠之地灌溉為旱澇保收的良田。

许多人不知道,新丰江水电站建设背后,还有这些故事……

東江是珠江流域綜合治理與開發利用程度較高的一條支流,新豐江、楓樹壩與惠東的白盆珠水庫是東江的三大水庫。這三大水庫是堤庫結合的防洪工程體系,兼有發電、航運、城鄉供水、灌溉等綜合效益。新豐江水電站源源不斷輸出的電力,更是成為河源及周邊地區乃至廣東加快工業化進程的血脈。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新豐江水電站是廣東電網的重點水利工程,發電量佔到了廣東全省一半以上。上世紀90年代之後,新豐江水庫由發電改為保障供水為主。2019年10月,新豐江水電站獲評廣東十大最美水利工程。

许多人不知道,新丰江水电站建设背后,还有这些故事……

黎雄才《新豐江水庫》(國畫),1965年,廣東美術館藏。

1953年建設新豐江水電站

列入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

小水電站,在一定程度上為廣大城市居民送去了電。

這些小水電站雖然在各地發展較快,但也只能供城鎮照明和發展一些小工業,在鄉鎮也只是為碾米和加工其他農產品提供能源。而且,這些小水電的用電範圍小,發電機組小,電壓頻率不穩定,導線線徑小,電能質量差,難以適應即將到來的經濟建設熱潮。

歷史需要大型水力發電站。

河源大規模用電的歷史,得從新豐江水電站的建設說起。

1953年,建設新豐江水電站的設想出現在新中國的文件上。新豐江水電站建設是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期間的重點工程之一。

1957年5月29日的《大公報》刊發了一則消息:《廣東新豐江上籌建大水電站 將比流溪河水電站大四倍半》。報道稱:在我國廣東省珠江流域東江水系的一大支流——新豐江上,將要出現一個大型的水力發電站,這個水電站的初步設計工作目前正在緊張地進行著。

许多人不知道,新丰江水电站建设背后,还有这些故事……

新豐江水電站距廣州贛南礦區200公里,這個水電站建成後將投入廣州贛南電力系統,成為我國南方一個以水電為中心的電力網。新豐江水電站將成為這個電力網中的主導電站,容量比正在建設中的贛南上猶水電站大3倍左右,比粵北流溪河水電站大4倍半左右。

這個水電站的設計工作,是由電力工業部廣州水電設計院負責的。

新豐江水電站位於河源市區西邊的雙下村亞婆山峽谷處,距離市區6公里,為華南地區第一大水電站(水庫)。1956年1月,新豐江水電工程由國家計委立項,1956—1957年,國家水利部派出勘探隊對新豐江流域進行全面測量勘探。1958年7月15日,工程正式開工建設,由新豐江工程局施工。1959年10月20日,大壩下閘蓄水。1960年10月25日,正式併網發電。

新豐江水電站建成

給河源人民帶來五大好處

1958年的《中共河源縣委員會 河源縣人民委員會關於新豐江水庫移民工作的聯合指示》提到,新豐江水電站建成後,將給廣東人民特別是河源人民帶來五大好處。

一是加快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速度。水庫建成後可發出大量的電力,利用電力可以建設大型的硫酸氨化肥廠、石灰氮肥料廠、高標號水泥廠、鍊鋼廠和鍊鐵廠、榨糖廠、造紙廠等,還可以利用石灰氮和甘蔗渣建立高級合成纖維廠,提取美麗而堅固的衣料。這樣一來,由於工業的發展,必然促進各種商業、服務業的發展。

二是加速農業社會主義機械化的到來。發展農業的根本問題是機械化。各種工廠建成後,就可以生產大量農業機器和肥料等,滿足農業生產最高限度的要求。同時,還可以利用水電站發出的電力代替勞動力抗旱、防洪、合理排灌,實現東江沿岸水利排灌電氣化,還可以引渠自流灌溉稻田60多萬畝,河源到博羅之間大片單造田和旱地變為常年不缺水的稻田,單造變雙造,低產變高產。

三是新豐江水庫有巨大的防洪作用,歷年來,洪汛期間,河源、博羅、惠陽、增城、東莞等沿東江河,新豐江兩岸經常被洪水淹沒,沿岸人民飽受洪災侵害。水庫建成後,可蓄水110多億立方米,減輕河源以下沿江兩岸近百萬人的洪水災害30%至50%。東江兩岸原來多災多難、地瘠民貧的地區,將變為物產豐富的東江流域。

许多人不知道,新丰江水电站建设背后,还有这些故事……

四是新豐江水庫面積390多平方公里,將彎曲的河道變為惠陽專區的人造大海。

五是為東江航運事業提供了有利條件。水庫建成後,可調節水量,控制流速,使廣州到河源航行50噸以上的電船暢通無阻,加快城鄉物資交流的速度,發展航運事業,減輕城鄉人民消費負擔。

歷史證明,這五大好處基本上已實現。它的建成,不僅為廣東“二五”“三五”期間計劃發展地方工業,使工業總產值超過農業總產值,建成一個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提供了必要的和廉價的動力,還對珠江三角洲的電動排灌起了促進作用,為糧食穩產高產提供了一定的保證。

亞婆山亞公山之間築壩縛蒼龍

新豐江大壩為何選在亞婆山?

珠江流域發生的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河源地處東江、新豐江上游,千年來,兩江洪水為患,不絕於史書。查光緒年間以來的史料,凡涉洪澇災害,多為持續暴雨所引發。河源自南齊建縣後,原建城於今上城,這是一個地勢較高的地方。但1000多年來,每到改朝換代時局動盪之時,河源城總是首當其衝地遭受兵燹,尤其在元朝時,更是滿目瘡痍。當局便將縣府移到下城,結果下城靠著新豐江,一到漲水時,人們只能呼號著撤離家園,逃到上城高隘處。這樣的場景多次上演,人們不堪其苦。明萬曆年間,李學顏家族率先入住已荒廢的上城,時人仿效,也逐漸再度搬入上城。後來,隨著人口增多,下城、下廓沿江一帶仍舊住了許多居民。

光緒十四年(1888年)的那場大洪水,給下城一帶居民帶來了災難。曾治黃河有功的廣東巡撫吳大澂,在赴惠州勘災途中寫下詩句:“大小兩江同日漲,危城岌岌勢孤懸”,道盡當年洪災時的危急。

许多人不知道,新丰江水电站建设背后,还有这些故事……

正因為幾乎年年發大水,新豐江、東江彷彿愛搗亂的蒼龍,需要被馴化。新豐江大壩,便是馴服蒼龍最大的“法寶”。綜合上述多種考慮,在河源新豐江興建大壩,如箭在弦上。

1955年,上海水電設計院的工作人員在新豐江兩岸勘察。次年1月,這項工作由華東水電工程廣州勘測處接手勘測。

在新豐江兩岸,亞婆山和亞公山兩山夾峙,形成上下落差數百米的河谷,形成險灘,令從韶關新豐沿江而下的船工心驚膽寒。過了河谷後,便是江寬水闊的緩流。

大公報記者方匡看到,只要在亞婆山和亞公山築一道壩,便能將兩邊不絕的山脈連成一個天然水庫。壩址就選在亞婆山上,並不是偶然所至,在此之前,還有兩個候選壩址——新豐江上游錫場區河洞鄉虎吊徑、半江鄉黃猄徑,但這兩處因地質略遜、水頭較小而被放棄。

1956年6月,中國水力電力工業部成立廣州水力發電設計院後,新豐江電站的勘察設計便交由該設計院負責。

1957年9月,亞婆山峽谷正式確立為新豐江水電站壩址。

在相關勘測報道中,對該壩址的描述是這樣的:“地形優越,地質良好,壩段系粗粒花崗岩區,堅硬密緻,漏水率小,地質無重大構造問題。”

勘測設計人員於1955年8月開始對流域進行勘探,踏遍青山找壩址,不辭勞苦繪藍圖,次年11月完成技術經濟調查報告,並於1958年4月提出了初步設計方案。

许多人不知道,新丰江水电站建设背后,还有这些故事……

工程設計人員本著充分利用和最大限度綜合開發水利資源的精神,對建設的規模、工程總體佈置、壩址、壩型、設備等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論證。通過比較,壩址選定在亞婆山,這不僅在地形、地質上優越,而且在水能上,同一正常高水位,可提高電力5400千瓦;在水工方面,因峽谷斷面小,可減少水工投資及工程量;在施工上,由於對外交通方便,場地開闊,便於安排營造佈置。對壩型的選擇也經過多種方案比較,最後選定了比較新型的單支墩大頭壩。在確定壩體截面形狀後,全體設計人員下工地繪製施工圖,奮戰4個月,完成技術施工設計。

新豐江大壩從1958年7月15日施工,到1969年9月結束,從建設到加固,前後歷時11年。

在這11年裡,無數勞動者從四面八方前來支援建設,10.6萬新豐江沿岸人民離開了世代生活的故土,接受國家的安排,挈婦將雛,輾轉移民。

新豐江水電站建設工程,經過了垮堰、地震、加固等艱辛之至的歷程,終於如期完成。

黎雄才為新豐江水庫作畫

今年7月26日,在廣東美術館展出的“圖繪新中國——廣東國畫的改造與轉型(1949—1978)”開幕,一幅嶺南畫派著名畫家黎雄才的作品《新豐江水庫》,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

這次展覽以1949年至1978年廣東中國畫的改造與轉型為主題,集中展現了廣東藝術家特有的時代性。黎雄才此畫,是這個主題的代表性畫作。因此,在《新快報》等媒體的報道中,都以這幅畫作為主打配圖。

這幅國畫作品《新豐江水庫》,是黎雄才於1965年8月在廣州畫的,畫面是植被豐茂的亞婆山峽谷中的新豐江大壩正在洩洪,連綿山間是林立的輸電線路鐵塔,其餘電機、屋舍、正在施工現場的吊車、橋上的卡車等等,都是現代的元素,與傳統山水和諧地體現於同一幅畫中。

(本版主要參考資料:《大公報》,《河源文史》第5輯、第6輯,《現代中國電力建設》,《故土家園——新豐江水庫移民60年紀實》等)

記者:凌麗

许多人不知道,新丰江水电站建设背后,还有这些故事……
许多人不知道,新丰江水电站建设背后,还有这些故事……许多人不知道,新丰江水电站建设背后,还有这些故事……
许多人不知道,新丰江水电站建设背后,还有这些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