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食品“造血能力”引發質疑 採、存、銷財務數據均有異常

今年以來,三全食品雖然股價表現令人驚喜,但投資者對其爭議卻是不少,除了食品安全問題外,投資者對其經營能力也有一些擔憂,而更為重要的是,若核算其財務數據,則可發現其採購、銷售、庫存方面數據從一般財務勾稽關係看,是存在一定瑕疵的。

因生產各類速凍產品而被消費者熟知的三全食品,在資本市場上同樣引發很多投資者關注。不過自進入2019年以來,無論消費者還是投資者對三全食品的疑慮好像變得越來越多,先是在今年2月份,有一批灌湯水餃被抽檢出疑似非洲豬瘟病毒核酸呈陽性,公司將這批疑似產品封存,而後從已披露的前三季度財報來看,三全食品的經營現金流量淨額出現少見的三連負,前三季度單季分別為-2.7億元、-3.15億元和-1.81億元,這一經營資金持續流出的信號讓人懷疑其造血能力是否出現了問題。更為重要的是,依據現有的公開財務信息,《紅週刊》記者發現三全食品的營收、採購、存貨方面數據也存在較大異常,需要公司進一步做出合理解釋。

“造血能力”引發質疑

三全食品主要產品有湯圓、餃子、粽子、麵點及其他等,其中,除粽子之外,其餘產品營收貢獻各佔到30%左右。《紅週刊》記者在查看其近幾年財報後注意到,2017年以來,三全食品扣非後歸母淨利潤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態勢,其增速遠遠超過了同期營業收入增速,如此情形,不禁令人好奇其是如何做到的。

財報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前三季度,其營收規模分別為52.56億元、55.39億元和42.1億元,同比增長了9.93%、5.39%和0.43%,但與此同時,其歸母淨利潤分別為7201萬元、1.02億元和1.17億元,同比增長82.45%、41.49%和30.26%。在營收增速式微的情況下,三全食品歸母淨利潤仍沒出現頹勢,背後的原因既可能是其營業成本出現大幅降低,又可能是其三項費用有較大壓縮。

查看三全食品的財務情況,可發現其2017年至2019年前三季度毛利率,除了2018年增長了約1.5個百分點外,其餘年份均同比有所下降。這意味著,營業成本變化並不是令其淨利潤保持增長的主要原因。

與此同時,三全食品的淨利率也在逐年提升,2017年至2019年前三季度分別為1.37%、1.83%和2.77%。如此來看,三全食品淨利潤增長遠超過營收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應與其三費的調節有關。尤其是2017年和2019年前三季度,在毛利率下滑的情況下,若想提升淨利潤,更要依賴三費的壓縮,尤其是佔營收比例近三成的銷售費用。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紅週刊》記者在查閱其往年財報注意到,三全食品銷售費用的增長卻是忽高忽低的,2014年至2019年前三季度,都是一年高一年低的情況,這其中,變動最大的一般是市場費用這一項。這不由令人好奇三全食品對銷售費用的規劃,忽增忽降是否有利於其市場份額的穩定,要知道的是,零售食品市場向來競爭激烈,對推廣、營銷和渠道的拓展都非常依賴,若公司在營收增速乏力、營業成本上升的情況下,為保持淨利潤的高速增長,經常採取犧牲銷售費用的策略,恐對其長期發展不利。事實上,從公司近年來的營收情況看,也確實出現了營收增速下滑、規模增長乏力的問題。

除此之外,還需要注意的是,三全食品歸母淨利潤一直保持較高增速,即使在經營現金流量淨額逐漸惡化的2019年前三個季度都是如此。一般來說,出現這種情況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營收有很大一部分沒有收到現金,而是以應收款項替代。不過,讓人奇怪的是,從三全食品財務報表來看,2019年僅一季度應收款項增長較多,其餘季度反而是有所減少的。那麼,在造血能力不佳的今年,三全食品淨利潤增長的驅動力又主要來自哪兒呢?

對於今年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持續為負的問題,公司在第一季度解釋為支付供應商貨款,而到了中報和三季報時,則解釋為“因原材料價格上漲,增加原材料戰略儲備”。查看中報以來的存貨,確實有較大攀升,分別同比增長了93.66%和45.92%,存貨金額佔總資產比例上升至22%左右。

不過,公司並未透露增加儲備的原材料究竟是什麼,如果是為了應對豬肉價格上漲而大量存貨,那麼有兩個風險點是需要注意的:一是對於食品公司來說,原材料的保質期關係著食品安全,若增多的原材料未及時使用並銷售出去,是否會存在無法使用的風險,而且若後續銷售情況不佳,現金鍊也許會經受較大壓力;二是若之後豬肉價格下降,在高價時期儲備的原材料是否會跌價?這兩個風險點在一定程度上都可能導致公司存貨存在跌價風險。要知道,2017年和2018年,三全食品僅存貨跌價損失就已經高達1318萬元和975萬元了。

營收數據不真實

除了上述造血能力的不足和存貨可能存在跌價的擔憂,《紅週刊》記者依據其財報數據核算了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的營收數據,發現其在財務數據勾稽關係上存在一定異常。

2018年、2019年上半年,三全食品營業收入分別為55.39億元和30.42億元(見表1),若考慮到國內增值稅稅率16%的影響,則三全食品2018年、2019年上半年含稅總營收大約為64.26億元和35.29億元(實際上,2018年1~4月國內增值稅稅率為17%,所以2018年實際含稅營收比推算金額還要高)。

同期,三全食品合併現金流量表數據顯示,公司“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分別為60.65億元和30.04億元,此外,2018年、2019年上半年公司新增預收款分別為1.14億元和-3.41億元,對沖同期與現金收入相關的預收款項影響,則與2018年、2019年上半年營收相關的現金流入了59.5億元和33.46億元。

將這兩期含稅營收與現金流數據勾稽,則2018年、2019年上半年含稅營收比現金收入分別多出4.75億元和1.83億元。理論上,2018年、2019年上半年的應收款項應該分別新增4.75億元和1.83億元。

然而,在這兩期資產負債表中,三全食品的應收賬款(包含壞賬準備)、應收票據合計分別為3.95億元、3.96億元,相比上一年年末相同項數據,2018年未增反減5598.5萬元,而2019年上半年則新增了124.93萬元,兩項金額都與理論增加值差距較大,分別相差了5.31億元和1.82億元。也就是說,在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三全食品分別有5.31億元和1.82億元的營收沒有相應財務數據支撐。

雖然三全食品同期還披露了應收票據背書金額,即2018年、2019年上半年分別有1.3億元和1.11億元,但這一數據仍與上述差額存在一定差異,尤其是2018年。對此,是需要公司做出進一步解釋。

與營收方面存在問題類似,三全食品近幾年財報中相關採購數據同樣是存在疑問的。

2017年和2018年,三全食品向前五大供應商採購金額分別為6.59億元和4.73億元(見表2),佔總採購額比例為21.08%%和15.53%,由此推算出這兩年的採購總額分別為31.25億元和30.47億元,若考慮到國內增值稅稅率變動因素,則2017年含稅採購金額為36.57億元,而2018年含稅採購金額為35.34億元(以16%增值稅稅率測算,實際含稅金額應該更高)。

在2017年、2018年的現金流量表中,公司“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為34.96億元和34.13億元,剔除當年預付款項新減少的4063.06萬元和125.8萬元的影響之後,則與當期採購相關的現金支出分別達到了35.37億元和34.14億元。將含稅採購與現金支出相勾稽,則可發現2017年和2018年含稅採購比現金支出均多出約1.2億元。理論上來說,當年的應付款項應該有相應增加才合理。

可事實上,查看三全食品財報可發現,2017年、2018年的應付款項分別為12.09億元和12.39億元,分別比上一年增加了1.21億元和2990.8萬元。若從表面數據來看,2017年應付款項實際增加金額與理論上應該增加的金額差異並不大,但2018年卻出現了較大差異,應付款項比理論上應該新增的金額足足少了8998萬元,若再考慮到2018年1~4月增值稅稅率為17%影響,此輪數據差異將會更大。

除營收數據、採購數據存在疑點外,三全食品的存貨數據同樣需要打個問號。

三全食品財報披露了2017年和2018年營業成本中的直接材料金額及佔營業成本比例,直接材料分別為28.41億元和28.34億元,佔營業成本比例為81.81%和79.35%,與前文已經核算出的2017年和2018年的採購總額31.25億元和30.47億元對比,分別存在2.84億元和2.13億元的差距,理論上來說,這部分差額應該計入當期的存貨變化中,即2017年、2018年存貨中的原材料應該分別新增2.84億元和2.13億元才合理。

有意思的是,先不論這兩年存貨中原材料的新增金額有多少,在2017年和2018年,僅以三全食品的存貨價值總額10.31億元和10.12億元來看,2017年存貨金額相比上一年存貨價值總額僅增加了4284.68萬元,而2018年則比上一年不僅沒有增加,相反還減少了1837.94萬元。這一現象與前述存貨中的原材料應該分別新增2.84億元和2.13億元已經明顯不同。對此矛盾現象,是需要公司對採購數據的構成做出更多披露的,否則很容易讓人判斷公司實際存貨或者實際營業成本是存在問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