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400餘家學校食堂完成“後廚提升計劃”

本報記者 仰山

校園食品安全是老百姓格外關注的問題,而供給學生餐的後廚又是重中之重,牽繫著千家萬戶。大連市市場監管局始終把社會認可、群眾滿意作為評價標準,實施後廚提升計劃,將食品安全從傳統的監管方式轉變為標準化、電子化等智慧監管方式,大幅提升了監管效能。日前,在大連召開的全省學校食品安全示範推進會,推廣了大連的經驗,與會的70位代表,考察了大連的校餐“樣板”——大連海事大學和大連市輕工業學校。

A

400餘家學校食堂和配餐單位實行標準化管理

今年以來,大連市市場監管局針對高風險的學校食堂和學生集體用餐配送單位(中央廚房)採取綜合治理,推行“三化、兩制、一通報”新機制,即管理體系先進化、明廚亮灶遠程化、管理標識規範化,在學校食堂和學生集體用餐配送單位推行HACCP等先進管理體系,並將加工過程通過遠程視頻傳輸到供餐學校或上傳至網絡,全面推廣色標管理;實行輿情及投訴舉報信息綠色通道機制、供貨評價及退出機制;將風險評估、日常監管和處罰情況通報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建立多部門間的信息互通共享。目前,全市已有400餘家學校食堂和21家學生餐配送單位實行新的監管舉措,學生餐食品安全水平顯著提高,家長滿意度達到97%以上。

在全國率先制定的《關於加強學生供餐食品安全工作的指導意見》和《學校供餐食品安全工作要求》,統一了全市校餐供餐安全標準,得到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認可,並將以此為藍本,代總局起草學生供餐食品安全工作指導意見。

B

多方聯動,打造校餐“樣板”

今年以來,市場監管局聯合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全面開展校園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對校園就餐環境、是否落實食品安全責任制,明確各崗位及各環節從業人員的責任、委託運營管理或對外承包是否制定准入要求等方面進行全面“體檢”,對存在的問題督促校方利用寒、暑假整改到位,並進行復查,對校園食品安全問題零容忍。

同時,通過集中約談全市78家學生供餐單位、從事學校食堂管理的中央廚房、民辦中小學校食堂負責人,加大對校園食品監督抽驗覆蓋率,及不合格食品發現率,使其全面落實學校食品安全主體責任。還通過舉辦校餐現場會等方式,打造校餐“樣板”,防範系統性風險發生。11月7日,記者隨70位考察代表,走訪了兩個樣板學校。其保障食品安全所建立的採購、存儲、製作、售賣、洗消五道關,實現了從採購到餐桌的全過程放心食品安全保障管理運行機制。

在大連海事大學,記者瞭解到學校建立了學校、後勤集團、飲食服務中心三級安全管理機制,以及包括食品加工製售標準、巡檢質檢制度、7S精益化管理規範等近30項重點規章在內的規章制度體系,涵蓋了食品安全生產全鏈條。投入800餘萬元改造設備,在全校食堂設置300餘個攝像頭,為實現“明廚亮灶遠程化”打好基礎。

大連市輕工業學校曾經作為校餐安全管理的唯一代表在全國校園食品安全工作會議上作了經驗介紹。學校將食品安全管理納入目標管理考核體系,並導入HACCP(風險分析與關鍵控制點)管理,制定了面案、加工、洗消、餐廳、庫房、超市等六大類崗位32項安全操作風險防控點,完善落實食品安全操作崗位責任制管理。甚至精細到為51道菜品研製出最佳標準化配比。

C

引入“智慧餐飲”,監管模式提速升級

高新區、沙河口區等市場監管局推行“互聯網+監管”、探索“數字監督”新模式,相繼啟用了“智慧餐飲”監管平臺,對校園食堂、配餐單位實行“二維碼”數字高效能監管。平臺隨機分配的“二維碼”將作為餐飲單位專屬“身份證”,詳細記錄日常檢查情況、風險量化分級及監管頻次等信息,家長們只需“掃一掃”,學校食堂“安全性”等基本信息立等可見。

該平臺可提供日常監管信息錄入、主體基本信息查閱、整改進度跟進提醒、監管結果公開公示等功能,實現信息資源可查、基本信息可見、整改過程可溯,日常監管全過程閉環式管理。平臺還將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化技術手段實現“駕駛艙”式管理,通過數據分析為監管人員、領導決策提供支撐。還可有效解決當前基層監管力量不足、書式檔案冗繁易失等問題,降低企業辦事成本,實現監管檔案電子化、量化分級智能化、監管整改便捷化、信息管理公示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