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增、配股一個都不能少 上市券商年內推逾900億元再融資方案

■本報記者 周尚伃

隨著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步伐加快、資本中介業務崛起,券商亟待補充資本抵禦風險增厚收益。

近日,證監會網站信息顯示,國海證券配股申請獲得通過。一直以來,券商融資熱情不減。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目前券商已發行債券募資規模高達7648.8億元,另有919.6億元的定增、配股再融資方案正在路上。

5家券商已拋出配股預案

擬募資不超410億元

券商年內配股方面,目前包括國元證券、東吳證券、山西證券、天風證券、招商證券在內的5家上市券商發佈配股預案,擬募資規模合計為不超過410億元。

其中,國元證券於10月15日發佈2019年度配股公開發行證券預案稱,擬按每10股配售不超過3股的比例向全體股東配售,募資總額不超過55億元;東吳證券於5月14日發佈配股預案稱,擬按每10股配售不超過3股的比例向全體股東(不包括公司回購專用賬戶)配售,募資總額不超過65億元;山西證券於4月23日發佈配股預案稱,擬募資總額不超過60億元,其中,不超過20億元用於資本中介業務,不超過20億元用於債券自營業務,不超過20億元用於對全資子公司進行增資。

還有天風證券於4月16日發佈配股預案稱,擬按每10股配售不超過3股的比例向全體股東配售股份,擬募資總額不超過80億元;招商證券於3月13日發佈配股預案稱,擬按每10股配售不超過3股的比例向全體A股股東配售,擬募資總額不超過150億元,其中,用於對子公司增資及多元化佈局不超過105億元,用於資本中介業務不超過20億元,用於資本投資業務不超過20億元,用於補充運營資金不超過5億元。

對於券商配股募集資金的用途,各家券商主要都是將全部用於補充公司營運資金,以支持未來業務發展,提升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促進公司戰略發展目標的實現。

對於券商漸起的配股潮,東北證券分析師戴紹文認為,“配股不是利空。配股將漸成A股再融資常態。配股作為上市公司融資方式的一種,本身屬於中性的行為,但過去上市公司更青睞定增的靈活性因而較少採用配股;不過隨著再融資新規、減持新規的實施,定增操作受到很大限制,審批難度更小的配股使用率會越來越高。”

6家券商還有

超500億元定增方案在路上

而在年內上市券商定增方面,已有西南證券、南京證券、第一創業、中原證券、中信建投證券、中信證券拋出了定增方案,6家上市券商擬募資不超過509.6億元。

其中,西南證券擬募資總額不超過70億元,不超過23億元用於對子公司增資,不超過15億元增加證券投資業務投入,不超過10億元用於增加信用交易業務投入,不超過6億元用於增加信息技術和風控體系建設投入,不超過6億元用於增加營業網點及渠道建設投入,不超過10億元用於增加其他業務投入。南京證券擬募資總額不超過60億元,不超過25億元用於擴大資本中介業務規模,不超過25億元用於擴大自營業務投資規模,不超過2億元用於對子公司增資、網點建設,不超過2億元用於信息技術、風控合規投入,不超過6億元用於補充營運資金。

此外,第一創業擬募資總額不超過60億元,中原證券擬募資總額不超過55億元,中信建投證券擬募資總額不超過130億元,中信證券擬募資總額不超過134.6億元。

其中,西南證券表示,“證券公司盈利模式正發生深刻變革,從過去依賴牌照的通道業務向以資本中介業務、自營業務和股權投資等為代表的資本業務模式轉型。資本實力已成為證券公司提升對實體經濟的綜合金融服務能力、構建核心競爭力及差異化競爭優勢、增強風險管理能力的關鍵。”

具體來看,西南證券、南京證券、第一創業、中原證券、中信建投證券的定增募資用途主要用於淨資本的補充,而中信證券的定增則主要用於收購廣州證券。

對此,華泰證券沈娟團隊表示,“證券行業處於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政策良性週期。市場化制度設計引導投行從單純依賴牌照優勢向打造定價能力、銷售能力、協同能力、風控能力等綜合競爭力轉型。投行競爭模式將進一步走向分化。大型券商將加速打造全產業鏈、全生命週期的大投行模式,實現業務協同和價值延伸。大型優質券商有望搶佔發展先機,行業馬太效應有望更趨顯著。未來市場化制度改革深化將倒逼券商投行加快轉變傳統通道模式,向打造綜合競爭力和全產業鏈、全生命週期協同的大投行模式轉變,把握優質券商投資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