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节度使到藩镇割据的演变,唐王朝的败亡之路

导语:唐朝的强盛大家有目共睹,可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帝国依旧走向了灭亡。而作为唐朝灭亡其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它割分了皇权使得唐朝对藩镇脱离了管控。

在藩镇势力出现之前,做为地方封疆大吏的是各地的节度使,节度使的出现可以说即为大唐的繁荣做出了贡献,做为唐王朝战略转变的一大布局。可惜之后安史之乱后节度使的权利得到了无限的扩张。到了中晚唐形成了藩镇割据,外强中干的局面。

节度使出现,是唐朝一大战略转变

唐朝建立始于太原起兵,因为要统一全国,所以武力才是最为重要的依靠。唐太宗统治前期国家战略依旧是对于敌人,叛军,周边势力依旧采用主动出击的策略。这个策略对于初唐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他使得唐朝以武力压制住了各地势力,使得国家暂时得以安定。

但是一直主动进攻,对于自己的国家而言需要极大的财力支持,这对于一个初生的国家而言是十分危险的,所以这迫切的需要转变战略要求,改攻为守。好在唐太宗时期,边境骚扰不是十分严重,所以虽有兵力把手,但是并没有设置节度使一职。

从节度使到藩镇割据的演变,唐王朝的败亡之路

唐朝军队戍边图

到了公元692年的时候,西北一带的外族势力经过几年的发展,也逐渐壮大起来。所以开始骚扰唐朝边境。唐朝皇帝就下令开始在边境,也就是河东,东北一带修筑防御工事。修筑好之后便开始派兵驻守,而当时管理守军的官职叫做节度使。随着节度使多年任职,唐朝这一临时官职逐渐被正式化,成为了唐朝官职中原一个固定的职位。

可是虽然边境防御正规化,但是游牧民族因为居无定所,还经常骑马,所以他们的骑兵战斗力极为勇猛。经常像幽灵一般突袭唐朝边境,使得戍边将士束手无策,因为每次他们还来不急召集军队的时候,这些少数民族早已远逃。到了唐玄宗时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在边境建立军事重镇,秣马厉兵。根据历史资料显示,唐玄宗时期,驻守边疆的军队已经超过了六十万人。而节度使做为军事将领,则成为了这些边境士兵的统帅,不过那时他们只有军权,其它权力一概不授予,这也是一个制衡的策略。

节度使权力扩张,军权完全掌控

虽然节度使在唐玄宗早期的时候就已经掌握大量军权,但是那时候的他们还能受到中央的制衡,所以割据的局面并没有出现。真正催生割据的萌芽的是节度使开始权力扩张,直到掌握了边境地区的军权,政权,以及财政大权。这些权力掌握之后,使得藩镇就如同独立出去的地方一样。

从节度使到藩镇割据的演变,唐王朝的败亡之路

唐朝早期的节度使

唐玄宗确实堪称千古一帝,因为他在唐朝推行募兵制,改变了初唐时期的府兵制度,这是军事历史上的一大重大改革。府兵制的制度是,平时大唐的士兵要从事农业劳动,到了庄稼收割完全部之后,士兵就要恢复身份,练兵随时准备应对战争。这一制度对于士兵来说最为不满的便是,因为经常要换防守驻地,并且每次打完仗之后,这些人都被遣散,有的离家很远。

府兵制使得当时出现了许多逃兵,以至于军队之中出现了懈战的想法。唐玄宗知道后,强力改变这一政策,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做为权力中心的唐玄宗推行这一制度,做为地方自然要执行。所以各地节度使也开始采用募兵制度。

募兵制度的好处在于使得军队职业化,正规化,军队由国家统一供养,平时秣马厉兵准备应对战争。但是这种制度也存在缺陷,因为这使得士兵的选用,以及士兵的生死都掌控在他的奖领手中,造成了士兵对于将领于皇帝的服从程度更趋于将领。"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局面的出现,标志着节度使把军队大权揽入了自己手中,戍边军队成为了他们的私家军队。

节度使掌控财政权力

对于节度使向藩镇割据势力起到加速作用的是,节度使开始掌握财政大权。之前的时候边境军队虽然多,但是也不至于多到朝廷财政都支撑不了的局面。可是随着之后边境驻守的军队越来越多,多到了朝廷无法在承受的范围之内。

朝廷又不敢把驻守边疆的大军撤回来,一但撤回,外族部落攻入中原,那时候便是山河破碎,国家难以自保。但是如果军队开支接着由朝廷出,朝廷国库必定空虚,到时候想要在做其它更不可能。朝廷思前想后想出了让边境军队自己开垦,供给自己部分的消耗。

这一制度的提出,使得朝廷类似于默许了边境军队可以自己掌控经济的权利。但是军队又要戍边,又要开垦这极大的减弱了军队服从命令的积极性。无奈之下,朝廷做出妥协,把税收的权利交到了边疆军队手中,也就是节度使手中。这使得节度使慢慢的可以规定边境税务多少,并且将这些税收,用于发展壮大自己。

从节度使到藩镇割据的演变,唐王朝的败亡之路

各地节度使拥兵情况

行政上面,唐朝一直沿用隋朝的制度,将全国分为许多到道,然后派出许多官员分管各道的一些重要事务。到了公元733年的时侯各道的最高执政长官便是采访史,他是各道的常设职务,并且管理监狱,以及监察下属官员,并且这个官职到后来成为了节度使的一个常兼任的官职。

行政上的这次变化,使得节度使在于自己管辖的领地之中,有了极大的权利,几乎可以说只手遮天。节度使成为了掌控军、政、财大权的一方军阀,权力容易使人滋生野心,所以以这时候然藩镇割据拉开了序幕。

中央朝廷持续势弱,安史之乱发生

节度使大权在握,朝廷实际上已经对藩镇失去了控制。之后,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这使得李氏对于藩镇的掌控越来越弱。安史之乱从发生到结束一共持续了八年之久,这八年之中使得唐王朝的统治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动摇。

安史之乱难以平叛,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朝廷之中派遣重兵戍边。这使得发生混乱之后,中央来不及让地方进京救援。加之内部大部分的军队被调去边疆,这使得内部军事力量薄弱,所以安禄山可以快速的攻破唐朝都城长安。

从节度使到藩镇割据的演变,唐王朝的败亡之路

安史之乱发生时玄宗外逃

安史之乱给予唐王朝的教训已经很为明显,内外军事力量的不平衡,加上藩镇割据势力的崛起。可惜的是唐朝皇帝的昏庸也在于此,他只意识到了内外军事力量的不平衡,难以牵制,确没意识到藩镇割据才是罪魁祸首。唐朝又开始在国内大力设置藩镇,任职许多的节度使。

唐王朝的这一举动,使得藩镇势力持续恶化,再也得不到压制。

藩镇割据,起义不断

晚唐后,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激化,致使唐朝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声势最为浩大的便是,王仙芝和黄巢。他俩发起的这次农民起义,彻底动摇了唐王朝统治的根基。黄巢起义这一方面的影响最为严重,因为他直接攻入了长安,并且在长安城中大肆屠杀李氏贵族。

从节度使到藩镇割据的演变,唐王朝的败亡之路

安史之乱后各藩镇割据势力地图

唐王朝仅有的对藩镇限制的能力彻底丧失,全面的藩镇割据局面至此彻底形成。这一时期,许多稍微有点军权的人都逼迫李氏皇帝册封他们为节度使,成为一方割据势力。黄巢起义以后,各地藩镇势力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发生,直接导致了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乱局出现。

结束语:藩镇割据的出现是唐朝行政不当的结果,虽然说是唐朝的自食其果。但是这对于我们而言确实一个极为值得探究的历史事件,毕竟它终结了属于大唐的荣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