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共享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清朝是存在格格和公主兩種對皇室成員女性的稱呼。
這兩種稱呼在清朝並不是全部時期都存在,格格存在的更久一點,公主是在清朝入關後
才有的。
而公主是可以稱之格格的,但是格格不一定稱為公主,顯而易見公主的權利更大,身份
更加高貴。
在最初的時候,清朝宗室的後代,另外一些貴族的後代都可以稱之為格格。
比如說吳三桂雖然不是皇族,但是因為被封為異性王,算是清朝的貴族,所以吳三桂的
女兒也可以成為格格。
不過吳三桂等漢人異性王很快被削藩消滅掉了,所以漢人格格存在的時間並不長,而滿
族一直存在著格格的稱呼。
另外當時清朝一直對蒙古存在拉攏的政策,清朝整個朝代蒙古地區都存在格格,就是對
蒙古貴族女兒的一種稱呼。
我們在影視劇中聽到的還珠格格和紫薇格格成為格格沒錯,但是嚴格來講其實當時應該
成為公主。
清朝入關前是沒有公主的稱呼的,只要是王公貴族的女兒都是叫格格,一般寓意是“小
姐”的意思。
而到了清朝入關後,學習漢人的文化,後來也有了公主的稱呼,不過只是對清朝君主女
兒的稱呼。
而格格這個詞也並未有對君主女兒廢棄,一般不是正式場合也可以使用。
從以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公主肯定要比格格權利大,而且更加高貴。
因為公主勢必是君王的後代。
而清朝的公主也分為和碩公主和固倫公主,一般皇后的女兒可以稱為固倫公主,一般妃
子的女兒只能稱為和碩公主,有些皇族的女兒也可以冊封為和碩公主。
江水趣談
我來答。清朝的公主通常是指皇帝的女兒,而格格所指範圍較廣,一般清朝貴族王公的女兒都可稱為格格,有時也指代親王的侍妾。(如清末最美格格王敏彤,她就是貴族的女兒,其母為乾隆五世直系孫女愛新覺羅.恆馨,也是末代皇后婉容的養母)。
一、清朝格格
格格,滿語,意為小姐。是清朝滿族對女性的一種稱謂,作為正式稱號使用時,在後金時期,國君和貝勒的女兒稱為格格。(努爾哈赤的長女就稱為東果格格)。
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開始始仿明制,皇帝女兒統一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后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格格”也專指王公貴族之女。
清世祖福臨進一步細化格格等級,將其分為五等,即:①親王之女:封為“和碩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郡主,側室所生女為郡君;②世子及郡王之女:封為“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縣主,側福晉所生女為縣君;③多羅貝勒之女:亦為“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郡君,側福晉所生女為鄉君;④固山貝子之女:嫡福晉所生女封“固山格格”為縣君,側福晉所生女不受封,稱宗女。⑤鎮國公、輔國公之女:嫡福晉所生女稱“格格”為鄉君,側福晉所生女不受封,稱宗女。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
此外,“格格”這一稱號作為非正式稱號時,也可用於尊稱地位較高的女性,有時也指代清朝親王的侍妾,如乾隆生母孝聖憲皇后如雍正府邸時即為格格(影視劇《甄嬛傳》中的鈕祜祿甄嬛)。格格這一稱呼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
二、清朝公主
清朝時,公主特指皇帝的女兒,皇帝嫡女(皇后所生)為固倫公主,庶女(妃子所生)和養女為和碩公主。但這也有例外,如乾隆第十女因備受其寵愛,特封為和孝固倫公主,其生母只是庶妃惇(dun)妃;此外慈禧喜愛的養女榮壽固倫公主,她是恭親王奕訢的長女。
固倫公主與和碩公主,其冠服亦有明確規定。固倫公主一般為皇后所生,地位較尊貴,其冠服同和碩親王福晉。和碩公主為皇帝妃、嬪所生,其冠服同親王世子福晉。
因此可知,在清朝時公主指的是皇帝的女兒或養女,而格格指的是親王貴胄的女兒,有時也指代親王侍妾。
小姚的記錄
清朝的公主跟其他的朝代的公主並無不同,主要是“格格”有點讓犯迷糊,我做了幾張圖,一看就明白:
“格格”是滿語,換句話說,就是滿族的方言,願意很通俗,就是“小姐”、“姑娘”的意思,為什麼後來幾乎變成皇家專用了呢?這經歷了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1616年之前
在1616年之前,女真各部各自獨立,這個時期不管是首領、貴族和平民的女兒,也不管是大丫頭、二丫頭,也不管是大老婆和小老婆生的,都統稱“格格”,和漢語的姑娘、女兒是一個意思。
第二階段:後金
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成為後金大汗,年號“天命”。之後,“格格”便只能是大汗及貴族的女兒才能使用。
《清史稿》記載:
太祖初起,諸女但號“格格”。第三階段:清軍入關初年
1644年,清軍入關,滿族貴族實現了對中華大地的統治,順治皇帝從各個方面學習漢文化,尤其是明朝的治理制度,其中包括漢文化中的“公主”一詞。於是滿族的格格便有了“公主”和“格格”之分:
第四階段:順治皇帝之後
順治皇帝早逝,在其執政晚期及以後的大清,由於皇帝的子女越來越多,貴族也越來越多,於是便在“公主”和“格格”裡面有了階級劃分,地位也不一樣:
據《清史稿》記載:
正宮皇后所生之女,封公主,稱固倫格格,品級相當於親王;嬪妃所生之女,封公主,稱和碩格格,品級相當於郡王;親王之女封郡主,稱和碩格格;郡王之女封縣主,稱多羅格格;貝勒之女,封郡君,亦稱多羅格格;貝子之女,封縣君,稱固山格格;鎮國公、輔國公之女,封鄉君,稱格格。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位在側福晉、庶福晉之下。在上圖中,有一項為“意外”,這意思是到了清朝晚年,只要皇帝高興,看誰喜歡就給封公主,甚至是固倫公主,比如恭親王奕訢的大女兒就被西太后封為固倫公主。
你看明白公主和格格的區別了嗎?
要是明白了,隨手給個贊如何?畫圖不易,鼓勵下?
創業史記
其實公主這個稱呼在我國很早的時候就有了,它所指的叫是皇帝的女兒,而格格是在皇太極稱帝了以後才有的,格格在滿文中就是“小姐”的意思,大多指的是滿洲貴族家的女子,皇太極在稱帝了以後,為了效仿漢人的制度,所以將格格改為了公主。
兩種公主之區別
清朝的公主分為了兩種,一種是固倫公主,一種是和碩公主。皇帝和皇后結合生下來的女兒,才可以被稱為固倫公主。固倫在滿文裡是天下的意思,而和碩在滿文中是地方的意思,所以後宮的妃子生下來的女兒或者有後宮的妃子扶養的宗室之女才被封為了和碩公主,和碩公主是比固倫公主的等級低的
漢人格格被取消的原因
那麼,是不是格格就是公主,公主就是格格呢?事實上不是,公主一定是格格,但格格不一定是公主,上文曾說過,格格原先是指清朝貴族女子,而公主特指皇帝的女兒,所以那些王公貴族的女兒或者親王的低階侍妾也可以稱為格格的。除了滿清貴族的格格,其實還有兩種格格,分別是蒙古格格和漢人格格,蒙古格格自然是蒙古王公貴族的女兒,清朝對蒙古採取拉攏的政策,蒙古王公貴族一直是存在的,所有蒙古格格一直存在,但漢人格格不一樣,只存在於清初,因為清初才有漢人封王,後來康熙帝滅三藩,漢人格格也就不存在了。
公主和格格的等級
所以我們被電視劇中給騙了,在清朝的時候,皇帝的女兒不是被稱為了格格,而是公主。我們在電視劇《還珠格格》中一直把小燕子和紫薇稱為了格格,所以想在大家知道這是誤區了。從地位上講的話公主是大於格格的,兩者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大家覺得呢?
瀟瀟談歷史
格格,為滿語之譯音,意為“小姐”,為清代皇族女兒的稱呼。後金時,後金皇帝和貝勒滿清貴族的稱號的女兒都曾稱“格格”。但到清太宗皇太極即位以後,就在崇德元年公元年仿明設制,皇帝的女兒就開始稱“公主”了。
至於“格格”,則為其他皇族女兒的稱號。據《清史稿職官四公主表》載,清世祖福臨順治十七年,又將格格分為數等,親王之女封為郡主,稱“和碩格格”;郡王之女封縣主,貝勒之女封郡君,稱“多羅格格”;貝子爵位名,位在親王、郡王、貝勒之下之女封縣君,稱“固山格格”;鎮國公、輔國公之女封鄉君,稱“格格”。
奔跑的五花肉
公主這個稱呼在我國很早就有了,指皇帝的女兒,歷史上著名的就有唐朝文成公主。而格格的稱呼是在清朝後興起的,格格在滿語的意思裡是“小姐”的意思,一般是指滿族貴族人家的女子。清朝皇太極稱帝后,為了籠絡漢人決定效仿漢人的制度,學習漢人的禮儀,於是將格格改為公主,但是在非公共場合,格格這個稱呼也一直沿用。
清朝的公主也分為兩種,一種是固倫公主,一種是和碩公主。固倫在滿語中是“天下”的意思,一般只有皇后所生的女兒才能封為固倫公主,是清朝公主的最高等級;和碩在滿語中是“地方”的意思,一般是妃嬪所生的女兒或者由中宮撫養的宗室之女被封為和碩公主,等級比固倫公主低。
那麼,是不是格格就是公主,公主就是格格呢?事實上不是,公主一定是格格,但格格不一定是公主,上文曾說過,格格原先是指清朝貴族女子,而公主特指皇帝的女兒,所以那些王公貴族的女兒或者親王的低階侍妾也可以稱為格格的。除了滿清貴族的格格,其實還有兩種格格,分別是蒙古格格和漢人格格,蒙古格格自然是蒙古王公貴族的女兒,清朝對蒙古採取拉攏的政策,蒙古王公貴族一直是存在的,所有蒙古格格一直存在,但漢人格格不一樣,只存在於清初,因為清初才有漢人封王,後來康熙帝滅三藩,漢人格格也就不存在了。
口水雜談
清朝的公主是皇帝的女兒,而格格則是指一些貴族人家的小姐或者是一些親王的妾室。
格格在滿語的意思裡是“小姐”的意思,一般是指滿族貴族人家的女子。皇太極即位之前,皇帝和一些親王的女兒就稱為格格,皇太極即位之後,為了拉攏一些漢人,所以學習了一些漢人的制度,將格格改為了公主,於是格格就只代表一些王公大臣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