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的軍團和兵團有哪些區別?

於無聲處34


民國時期國共兩黨的軍隊都有過軍團和兵團建制,可能不同時期的軍團和兵團在編制、級別、規模等方面都不大一樣,下面我們談一下當時的大體情況。

一、國民黨

在國民黨軍隊中,軍團和路軍、集團軍、兵團都是同一級別的部隊編制,只是在不同時期的稱呼。舉個例子,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原本是西北軍出身,中原大戰後投奔南京政府,被任命為第三路軍總指揮。韓復榘長期駐紮山東,勢同獨立;抗戰爆發後,所部改稱第三集團軍,韓復榘以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名義擔任第三集團軍總司令。從韓復榘身上我們可以看出,路軍與集團軍在規格、級別上是一致的,軍團和兵團也是如此,唯一不同的是,抗戰初期以前的叫軍團或者路軍,抗戰爆發後稱集團軍,解放戰爭期間稱兵團。

第12兵團司令官黃維

軍團和集團軍、路軍、兵團一樣,一般都管轄若干個軍級作戰單位,但也有例外。我在《臨沂百年大事記》中發現了一則史料,徐州會戰時期,日軍進攻魯南重鎮臨沂,臨沂專員張裡元向第五戰區求援,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調龐炳勳的第三軍團馳援臨沂,固守縣城。龐炳勳也是西北軍出身,其部雖名為軍團,實際上只有40軍的第39師一個師,共有13000餘人,當然這也是一個極端的例子。

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爆發,國民黨整編軍制,以兵團代替集團軍。我們以大名鼎鼎的第12兵團為例,該兵團又稱黃維兵團,司令官黃維,副司令胡璉、吳紹周,下轄第18軍、第10軍、第14軍、第85軍以及第4快速縱隊,是國民黨有名的王牌部隊。黃維兵團在淮海戰役中大部被殲,殘部後來被胡璉重建,在金門戰役中與解放軍交手獲勝。

二、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部隊的軍團主要是指紅軍時期的軍隊編制,當時紅軍有第一方面軍、第二方面軍和第四方面軍三個大的戰略單位。方面軍下面就是軍團,軍團下轄若干師,比較有名的有林彪的紅一軍團 和彭德懷的紅三軍團等等。


抗戰爆發後國共兩黨共同抗日,陝北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

1937年9月1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按照各戰區的戰鬥序列,將第八路軍改稱為第18集團軍,朱德為總司令,彭德懷為副總司令,集團軍總部簡稱集總。

第18集團軍總司令朱德在山西前線

渡江戰役開始前,根據當時形勢需要,解放軍四大野戰軍分別改稱為第一野戰軍(原西北野戰軍)、第二野戰軍(原中原野戰軍)、第三野戰軍(原華東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原東北野戰軍),野戰軍下轄兵團,兵團下轄軍(即原來的縱隊)。以二野陳賡兵團為例,陳賡是第4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兵團下轄周希漢的13軍、李成芳的14軍和秦基偉的15軍。


民國年間那些事


當然不是一回事,“軍團”正式編組於抗日戰爭爆發後的1937年9月,屬於一個臨時性“軍”以上編制,而“兵團”出現在1938年武漢會戰期間,級別大於軍團。

軍團出現的始作俑者是保定八期的羅卓英,在淞滬會戰打響時,羅卓英正任第18軍軍長,率部自粵北趕赴上海參戰。在會戰進行中,隨著調來的中國軍隊越來越多,軍政部開始增加和擴大編制。

(第16軍團長羅卓英)

原任師長的一批黃埔一期畢業生紛紛火線提拔為軍長,著手合併各師組建新軍,比如第58師俞濟時升第74軍軍長、第36師宋希濂升任第72軍軍長、第87師王敬久、第88師孫元良等也晉升軍長,雖然有的軍還只轄一個師,但是級別已經上去了。

這下軍政部次長、第15集團軍總司令陳誠不幹了,開始為羅卓英等保定生抱委屈,畢竟資歷是有區別的,現在軍中級別卻拉平了。

(第32軍團長關麟徵)

陳誠面子大,但當時淞滬戰場只有陳誠和張治中兩個大型集團軍(第9和第15),羅卓英暫時還不夠格,軍政部主管廳靈機一動,在軍以上開始建立了“軍團”一級,羅卓英於是榮升第16軍團長。剛開始時下面只管著第18軍,逐漸增加兵力後,正式改編為第19集團軍,這個總司令羅卓英擔任了很久,到成立第九戰區後仍然兼著。

如此到1938年期間,國軍部隊共組建了38個軍團(1937年25個,1938年13個),軍團長主要是保定生和留日士官生這一資歷,以及少量黃埔一期生,胡宗南是黃埔生第一個“軍團長”。當然軍團所轄兵力也不盡相同,比如湯恩伯第20軍團參加臺兒莊會戰時擁有兩個軍七個師約8萬人,而同一戰場的龐炳勳第3軍團只有一個軍13000餘人。



(第1軍團長孫連仲)

與此同時,軍政部正在醞釀統一編組全國軍隊的戰時“集團軍”建制,而後大多數軍團逐步改編為集團軍,比如湯恩伯第20軍團改編為“第31集團軍”,胡宗南第17軍團改編為“第34集團軍”,由於這個改編是分批進行的,所以一度出現了軍團和集團軍並存的情況,比較混亂,抗日戰爭時期軍政部一共組建了40個集團軍。

武漢會戰期間出現的“兵團”建制,是高於軍團的臨時性大型野戰兵團,1938年武漢會戰期間薛嶽曾任武漢衛戍區第一兵團司令、張發奎任第二兵團司令。以張發奎第二兵團為例,下轄三個集團軍和兩個軍團,分別是李延年的第11軍團和關麟徵的第32軍團,各轄兩個軍;同時還有王陵基第30集團軍(川軍)、孫桐萱第3集團軍(韓復榘所留部隊)和湯恩伯第31集團軍。

這就是軍團和集團軍同時存在的特殊時期,都是兵團的下級單位。

(第27軍團長張自忠)

武漢會戰結束後,蔣介石召開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檢討了中國軍隊編制混亂、指揮層級過多的弊端,決定裁掉兵團、軍團和旅級建制,變成了軍委會指揮戰區、戰區直轄集團軍、集團軍直轄軍、軍直轄師的體制,但這一調整工作是需要些時間完成的,因此直到1939年初,“軍團”和“兵團”的番號才全部取消。

抗戰勝利後“集團軍”番號被全部取消,因為這是戰時編制,這也是八路軍後來不太接受“第18集團軍”番號的原因之一。



(第18軍團長吳奇偉)

解放戰爭初期,雙方都沒有“兵團”這一建制,仗越打越大,國民黨方面開始組建若干臨時性兵團,但沒有統一序列,比如湯恩伯進攻蘇北蘇中的“第一兵團”,原來叫第一綏靖區,下轄整編張靈甫第74師、李天霞整編第83師和黃百韜整編第25師等部,略等於抗戰時期的“集團軍”編制。

包括胡璉兵團(整11師為基幹)、邱清泉兵團(整5師為基幹)等,都是沒有統一序列番號的臨時性兵團,結果後面正式組建第12兵團時,胡璉的兵團司令卻飛了。

解放軍後來也組建了縱隊以上的臨時性兵團,比如陳賡率領的“陳謝兵團”就下轄兩個縱隊外加一個起義的38軍,華東野戰軍也組建了許世友“山東兵團”、韋國清“蘇北兵團”等等。




(第9軍團長李品仙)

直到1948年5月,國軍發現一二個軍已經不敢單獨活動了,於是開始組建正式的野戰機動兵團,在江北所有戰區一共組建了22個,淮海戰役期間就已經是兵團級對決了,比如黃百韜第7兵團、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黃維第12兵團等等,下轄兩個以上數量不等的軍。

淮海戰役結束後,1949年初人民解放軍也進行了全國整編,五大野戰軍開始正式組建“兵團”,兵團下轄三到四個由縱隊改編的軍,首批一共組建了16個兵團,其中第一野戰軍兩個、第二野戰軍三個、第三野戰軍四個、第四野戰軍四個、華北野戰軍三個。解放戰爭後期,又將起義部隊(董其武、陳明仁、陶峙嶽)改編成3個兵團,共計19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在方面軍之下也設立了“軍團”一級,比如林彪就是紅一軍團長,考慮到與兵團沒有比較性,就不詳解了。

(第17軍團長鬍宗南)


度度狼gg


軍團和兵團最大的區別是級別不一樣,早期的軍團大致相當於軍,下轄數個師,而到抗戰時期,軍團則相當於集團軍,下轄若干個軍。而兵團出現的比較晚,要更高一級,通常是下轄若干個集團軍。

軍團第一次出現在編制中是1931年第三次圍剿作戰時,蔣介石到南昌親自擔任總司令,因為下屬部隊較多,所以臨時設立4個軍團協調,第1軍團軍團長蔡廷鍇,下轄3個師,第2軍團軍團長孫連忠,下轄兩個師,第3軍團軍團長朱紹良,下轄3個師,第4軍團軍團長蔣鼎文,下轄1個師。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此時的軍團大致相當於一個軍,下面直接管轄師。但是這個編制是臨時的,不僅所管轄的師數量不一,而且在1932年第四次圍剿作戰時又沒有了軍團這個叫法,改成了縱隊和路軍。

軍團這個編制再一次出現,已經是抗戰了。此時的軍團依然很混亂,像淞滬會戰時上官雲相的第11軍團,下轄3個師,還有孫連仲的第1軍團,下轄3個師1個旅,還是相當於軍一級。而湯恩伯的第20軍團則有第13、85和52三個軍共7個師,這個軍團和一個集團軍無異。至於龐炳勳的第3軍團更是奇葩,它下屬僅有第40軍一個軍,而第40軍下又僅有39師一個師,所以第3軍團等於只有一個師的兵力。

總體來說,在編制上抗戰初期的軍團大多相當於集團軍。

而兵團則要出現在武漢會戰時,此時由於作戰規模日益增大,戰區下屬的集團軍、軍團數量太多,因此往往根據作戰需要再編成兵團,級別高於集團軍和軍團。像武漢會戰薛嶽的第1兵團,就下屬第20集團軍、第9集團軍、第29軍團、第37軍團,而張發奎的第2兵團,則下屬第30集團軍、第3集團軍、第31集團軍、第32軍團等部隊。

所以我們不難看出,軍團在不同時期的級別不同,有些相當於軍,有些相當於集團軍,而兵團則級別要高於軍團,大致相當於方面軍。


不沉的經遠


軍團和兵團是擔負某一戰區戰役、戰略任務的軍隊集團,國共兩黨的軍隊都曾有軍團和兵團的編制。

紅軍最早設立軍團這一建制,土地革命時期,紅軍在方面軍之下設立軍團。紅軍一個設立了11個軍團,分別為紅一、二、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五等軍團。解放戰爭初期,解放軍臨時抽調一些軍隊組成了兵團,如由陳賡和謝富治指揮的“陳謝兵團”。到了1949年,為了適應戰爭形勢的需要,解放軍開始實行正規編制和統一稱號。其中縱隊改為軍,軍以上設兵團和野戰軍兩級。統一稱號之後,一野下轄第1、2兵團;二野下轄第3—5兵團;三野下轄7-10兵團;四野下轄第12-15兵團;華北野戰軍下轄第18-20兵團。


(曾任紅一方面軍紅三軍團軍團長的彭德懷)

為了大力擴軍,從而增加抗戰的實力。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之後,國民黨將軍升級為軍團。其中1937年設立了25個軍團,1938又設立了13個軍團。

(抗戰初期曾任第17軍軍團長的胡宗南)

為了集中兵力,國民黨於1938年6月在武漢衛戍司令部正式設立兵團:第1兵團,總司令薛嶽,下轄6個軍;第2兵團,總司令張發奎,下轄2個集團軍和2個軍;第3兵團,總司令孫連仲,下轄5個軍;第4兵團,總司令李品仙,下轄2個集團軍和1個軍團。第9戰區成立之後,第1、2、3兵團曾劃入第9戰區的作戰序列。

(曾任第一兵團總司令的薛嶽,後升任第9戰區司令)


從以上可以看出,軍團低於兵團。南嶽軍事會議之後,國民政府為了進一步簡化指揮機構,撤銷了兵團和軍團這兩級編制,軍團改為集團軍,變為軍委會、戰區、集團軍、軍等四級指揮機構。

1948年,國民黨軍為了進行大規模的作戰,又恢復了兵團這一建制,兵團通常下轄若干個軍,不過解放戰爭時期的國民黨兵團和抗戰初期的兵團級別不同。


歷史軍魂


我來個簡單點的。

民國時期的軍團和兵團是臨時性的軍事編制,時有廢立,又常不同時設立。

首先是他們剛開始出現於抗爭初期,差別巨大

軍團是擔任基本戰役軍團下領常設的軍,後改編為集團軍

兵團則是基本戰略軍團下領集團軍和軍團,後改編成戰區。

抗戰時期國民黨固定編制:戰區——集團軍——軍——師

抗戰結束後,軍團和兵團都是擔任基本戰役軍團,但存在時間卻不同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軍事編制是兵團——軍(整編師)——師(整編旅)

敗退臺灣後,國民黨軍重新整合軍事編制為軍團——軍——師。


歷史小知


軍團和兵團自然是不一樣的。

軍團和兵團這兩種編制,在國民黨軍隊和共產黨軍隊中都有出現。不過,無論是共產黨軍隊還是國民黨軍隊,“軍團”和“兵團”這兩種編制從未同時出現,而是這兩支部隊在不同時期分別出現的編制。部隊的編制和人數也有不小的差異。


先說國民黨軍隊。民國時期,國民黨的軍隊編制一直非常混亂和複雜,尤其是國民黨軍隊中一直存在龐雜的派系:嫡系中央軍、不同派別的各個地方軍和雜牌軍,難以數計。

軍團這一編制,曾兩次在國民黨軍隊中出現過。國民黨軍隊第一次出現軍團這一編制,是在第二次北伐戰爭期間。1928年,第一次下野後又成功復出的蔣介石,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他再次組建北伐軍,決心對東北王張作霖實施二次北伐。同時,蔣總司令也開始對麾下的部隊進行了改編,軍團這一編制也是在此時出現。

蔣介石將何應欽的第一路軍改編為第一集團軍,下轄三個軍團,分別為劉峙的第一軍團、陳調元的第二軍團和賀耀祖的第三軍團。同時,還有第11路軍方振武部改編而成的第四軍團,孫傳芳殘部改編成的第五軍團和直魯聯軍殘部改編而成的第六軍團。

此時的軍團,大約相當於抗日戰爭時期的集團軍。以劉峙擔任總指揮的第一軍團為例,當時的北伐軍第一軍團下轄四個軍,分別為第一軍、第四軍、第九軍、第十一軍,同時還有一個軍團團直屬的炮兵團,可以說兵強馬壯。

而國民黨軍隊第二次出現兵團這一編制,就到了全面抗戰爆發初期。1937年,國民黨對軍制進行了改革,先後設立了38個軍團,番號是從1到38。此時的軍團,與國民黨軍隊中同時存在的路軍、集團軍等編制是較為類似的,可以看作同一級別。

不過,由於國民黨軍隊內派系複雜,雖然同是軍團編制,但是下轄的軍隊編制和數量卻因派別不同,有著巨大的差別。

例如,國民黨軍隊中胡宗南擔任軍團長的陸軍第17軍團,號稱“天子門生第一人”的胡宗南所率領的部隊,當然是嫡系中的嫡系——中央軍,第17軍團下轄有三個軍六個師,約6萬餘人,裝備自然也十分精良。

而西北軍出身的龐炳勳的第三軍團,雖然也號稱兵團,但卻只有一個軍兩個師,只有2萬多人,同時,武器裝備也十分陳舊落後,根本無法與中央軍的軍團相媲美。

在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隊成先後編有20 餘個兵團。這時國民黨的兵團,一般下轄若干個軍或整編師,大體也相當於集團軍。例如由黃維擔任司令,在淮海戰役中全軍覆沒的國民革命軍第12兵團,轄有包括第18軍在內的四個軍,約十萬餘人,是國民黨真正的王牌主力。

而共產黨軍隊也曾先後出現軍團和兵團這一編制。土地革命時期,共產黨將分屬全國各地的紅軍,整編為十個軍團,分別為:一、二、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五十個軍團。例如,林彪元帥曾擔任軍團長的紅一軍團,賀龍元帥曾擔任軍團長的紅二軍團,彭德懷元帥曾擔任軍團長的紅三軍團等等。

這些紅軍軍團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方,所轄軍隊和人數也有巨大的不同。例如紅一軍團,剛成立時,約有2萬餘人,而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徵到達陝北後,已經不足1萬人。而有的紅軍團人數則更少,只有幾千人。

兵團這一編制出現在共產黨部隊時,已經到了解放戰爭期間。解放戰爭後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編設了兵團這一編制,一共編成了17個兵團,一個兵團轄有2到5個軍。例如陳賡大將擔任司令員的第四兵團,轄有十三、十四、十五三個軍,約有十萬餘人。


鳶飛九天2018


我曾經做過一篇文章,是關於部隊之中某些將軍的履歷問題,都知道軍隊裡的軍銜,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看資歷,你的軍隊時間呆的時間越長,你能夠混的的軍銜也就越高,反之你如果在軍隊的時間過短,但你獲得大量的軍工,那你如果獲得較高的軍銜的話,很有可能會被其他人給吐槽。

統治軍隊內部等級封嚴的金字塔,有利於軍隊內部自身秩序的安定和方便整個軍隊的管理。但是一旦到了一個特殊的時期,這一切全是空臺。什麼時候戰爭時期,戰爭時期,前線的將軍不斷地建立戰功,但是頭頂上又有許多老將軍,老資歷的人在那裡佔著位子,這就形成一個很尷尬的局面,很多人軍功已經足夠了,是時候升軍銜了,但這個時候上面的軍銜人數已經滿了,你上不去!

為什麼要突然說這件事情,我們所說的兩個名詞,一個軍團,一個兵團,軍團,事實上也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情況,才產生的一種特殊的部隊編制。

按照傳統的編制來說的話,軍團是不可能出現的,它不屬於正規部隊編制,但是等到戰爭時期就會出現一種特殊的情況,就是,軍隊內部本來有自己的一套指揮系統,這個軍是有自己的軍長,但是,上頭突然派了一個人,或者另外一套體系過來指揮這個軍,那肯定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就聽上面的人派過來的那些人的話。

但是這就造成了一個情況,雙方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如果真的把軍部的命令和上頭派過來,這批人的命令發到部隊裡面,不對,到底聽誰的,都是軍級別的命令,所以這個時候設立了軍團。

軍團的意義,事實上他和軍的級別差不多,都是往下一級的話就是師級別,但是為了突出這些人的重要性,所以就把它稍微高出軍這個級別,重新命名,叫做軍團。(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也正是因此軍團這個名字一旦出現的話,那基本上就代表著這一支部隊可能擁有兩套指揮系統。

在抗日戰爭時期,這種部隊特別多,而且部隊的編制並不相同,一個軍團可能擁有兩個軍及其以上,也有可能只有一個軍或者只有一個師,是沒有任何疑問的,就是軍團的下級單位是師級別,不是軍,從理論上來講,軍團並不能管轄軍級別的指揮單位。

兵團又是怎麼回事呢?兵團那是正兒八經的編制單位,由於在野外與敵人進行大規模的部隊遭遇戰的時候,有的時候已經超過了一個軍,或者是多個軍所面臨的局面,所以在這個區域內不就需要設立一個指揮機構,這個指揮機構下面管制的單位就是軍級別的。

所以兵團的話,我們去看他人數的話,大致也就在10萬左右,這是一個野外的部隊作戰單位,在解放戰爭期間,冰島再後來發現在野外作戰一個軍級別的單位已經不能夠滿足實戰要求,面對解放軍的層層圍追堵截,很顯然,這些菌或者是整編師單位的部隊已經不夠安全,你必須要以兵團的形式進行集體活動,所以兵團的單位在解放戰爭末期顯得更加明顯,解放軍與國民黨之間的作戰形式,也多是以兵團之間的決戰展開。

總體來講,軍團是一個臨時的特殊編制單位兒,兵團是一個正兒八經的編制或者是作戰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