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里的日照变迁

市民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

最能映照出一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衣着从“灰黑蓝”走向“个性化”;

饮食从“解决温饱”走向“吃出美味”;

住房从“蜗居”走向“广厦”;出行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

日照市建市30年以来,市民吃穿住行的变化,就是一部城市生活“变迁史”。

近日,晨刊记者深入街头巷尾进行探访,感受市民生活中的深刻改变。


从“的确良”到“丝绸棉麻”

日照人这样“穿”越时光

“要说30年来‘衣’的变化,我真的很有话说。”穿着真丝衬衣和时尚西装的郭婷说。

1980年,郭婷出生在莒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因为父母勤劳,一家五口倒也衣食无忧。

“那时候,穿的衣服鞋子都是妈妈和姥姥亲手做的,看看八九岁时的彩色照片,基本上是‘的确良’的小红花布上衣、迪卡的裤子,裤子经常磕破,没少挨吵。”

在郭婷的记忆里,红上衣绿裤子那可是女孩的标配,“到冬天就是大花棉袄、花棉裤,外面套件褂子裤子,只洗外衣不洗棉衣,那可是真真的棉花,妈妈会故意做大一些,穿两年小了,接一块再继续穿。

也正是有了这些棉衣,冬天玩雪滑冰从来没感到冷过。”

说起穿衣的改变,应该是在四五年级的时候,那是郭婷记忆中特别美好的一段,至今清晰。

那年,爸爸去了一趟大连,带回了好多衣服,有新的,也有旧的,各种颜色,非常漂亮,不管新旧,郭婷都超级喜欢。

“当时有一件旧的编织的白色小上衣,带着蓝色花边,那是第一次见那么漂亮的衣服,穿上别提多臭美了。还有一件新的米黄色背带裤,带着纱纱的花边,连家里吃‘国库粮’的同学们都羡慕得不得了,感觉自己引领了小镇时尚。”

说起大连来的洋气衣服,郭婷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沉浸在自己最温暖美好的记忆中。

后来直到大学,郭婷才又见到了漂亮的衣服,攒下来的生活费,偶尔也会买一两件,三五十元一件T恤,感觉都很奢侈,她对衣服没有太高的要求,简单舒服就好。

十年前,郭婷从事业单位辞职,开起了自己的印刷厂,生活更加富裕起来,衣食住行所有的一切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她开始关注自己的着装打扮,从穿衣搭配到鞋子、包包、化妆品,都越用越大牌……

“年近四十,应该要讲究生活品质了,喜欢棉麻丝绸的天然材质,喜欢品牌,尤其是网络代购和海外代购兴起以后,化妆品基本都是代购的,衣服包包也经常代购,而且我特别喜欢包包,每年也会给自己买个一两件奢侈品,像衣服、包包等,算是犒赏一下自己吧。现在购物渠道多了,你想要什么大牌都可以有。”郭婷笑了笑,感慨道,“想想小时候,再看看现在,感觉都不像我自己的经历。”


从“粮票”到“互联网+”

舌尖上的“食代”变迁


衣食住行”里的日照变迁

“民以食为天”,日照市建市30年来,“食”的变化早已从要凭票购买的限量供应,变成了在家也能吃到各种外卖,从什么都吃不起变成了不知道吃什么才好。

“30年前,我刚参加工作。当时考上师范的学生就相当于吃上了‘国库粮’,每月不光能领粮本还有奖学金,虽然肉票之类的不用了,但是粮食还是要凭票的。”在日照师范学校工作30多年的范老师说道,“虽然说是吃得上饭了,但种类也就是那几样。去食堂打饭要提前订,然后自己带着一个小铝盆和餐具,到食堂交上粮票打饭,吃完自己去找个小水坑刷干净。就是这样的食堂和就餐环境也已经算是全市比较好的生活了,那时候学生都争着要到师范上学就因为这里发粮票能吃得饱。”

然而30年前凭票的“计划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发展浪潮中“烟消云散”了。

谈及现在学生食堂的变化,“现如今的学生比起以前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范老师说,现在的学生,下了课空着手去食堂,餐具都在消毒柜里,比起以前来餐具干净卫生了。

食堂提供的吃的种类也多了,除了一楼传统的食堂大锅菜,二楼还有各种盖浇饭、馄钝、面条、小炒等特色小吃,每天不重复地吃都够吃一个月的。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以前食堂是想尽办法为学生和老师多做点吃的,让他们能吃饱。

现在的食堂是变着花样让学生和老师吃得好,吃得健康和安全。

一座学校食堂的变化,只是日照市30年来“食”的变化的缩影,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单一到丰富,从饱腹到健康的转变,记录着日照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从“石头房”到“高楼大厦”

日照人住房条件的幸福演变


衣食住行”里的日照变迁

石头房、大土炕、黑铁锅。

36岁的闫丰勇对于30年前的“家”有着“80后”那个年代共有的记忆。

1983年出生的闫丰勇,老家是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两城街道。

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家里住的房子是用不规则的石块砌成的,房子外层是用泥土围墙,加上瓦片盖成。

那时家家户户睡的都是土炕,冬天里,一家人也只有睡在土炕上才算暖和些,但年岁多了,每当下雨时,屋顶漏雨,厨房的锅碗瓢盆都要搬到房里接雨水用。

厨房锅灶也十分简陋,烧锅煮饭,大多燃料是麦秆草、木柴。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发展,家庭条件好些后,闫丰勇家石头房变成了红砖大瓦房,院子里又加盖了几间平房。他家也成了村里大多数人羡慕的对象。

“慢慢地,村里的房子也都盖成了俺家的样式。”闫丰勇一边回忆一边说,红砖瓦房成了村里的标配

而今,闫丰勇在市区也已购买搬至新楼房,住房面积越来越大,家具、装修档次也有了提升,电、燃气、太阳能成了主要生活能源,电饭煲、空调、冰箱、洗衣机等电器成了家庭必备之物,自来水进了每户人家,楼房统一供暖,早已不再靠烧柴或烧煤取暖。

闫丰勇的住房条件的改善,是日照人居环境改善的一个缩影。目前,人们对居住有了更多选择,经济适用房、高层住宅区、复式楼、别墅,相较于房屋样式,也更加注重装修风格、小区环境、物业服务以及安全保障等。

30年沧海桑田,30年发展变化,从低矮平房到高楼大厦,从蜗居小房到宽敞大宅,城市有城市的活力,乡村有乡村的特色,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对更好住房、更优美环境的需求正在被满足。

从手摇式汽油客车到纯电动公交车

从1条运营线到57条、659台车

从公交发展感受城市脉动


衣食住行”里的日照变迁


 “日照公交始建于1982年,当时只有1条由石臼经日照城里到岚山的运营线路,直到1989年地级日照市建立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日照公交事业有了快速发展。”市公交集团工作人员陈强告诉记者。

据了解,截至目前,公交集团共有公交车辆659台,运营线路57条,年客运量约6300万人次,公交线网已基本覆盖日照老城区、新市区、开发区、大学城、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等行政区域。

高光足是日照12路公交车驾驶员,16年来,他一直坚守在公交驾驶员的岗位上。

他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公交车是手摇式的汽油客车,冬天早晨加热水、收车回来放水。车厢内冬冷夏热,没有空调。现在的公交都是纯电动公交车,零排放。车辆美观大方,配置碟刹,带有ABS防抱死系统,360度监控,并能一键报警,还配有驾驶员隔离保护装置。”

高光足说:“从手摇式汽油客车,到现在的新能源公交车,不论在科技方面、舒适度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提升,车上配置的空调,冬暖夏凉。安全、舒适、绿色便捷的公交车,越来越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

“十几年前刚进入公司的时候,车少人也少,只有十几条线路,到现在我们的城市公交拥有57条线路,659台车,真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市民乘坐我们城市公交可以很方便地出行。不仅在市区乘坐公交车更加方便,坐上城乡公交从市区往返岚山、五莲、莒县等乡镇也变得很便捷,而且票价仅3元。日照市建市30年来,城市的发展让百姓享受到了更多的福利。”高光足告诉记者。

经历了30年的岁月,公交事业也伴随着乘客上下车的脚步,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车轮滚滚向前,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

日照的公交车不断跑出“新速度”,让市民出行更加安全、舒适、快捷、绿色、智慧。

来源:文明日照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