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強悍!這個曾令毛主席很掛念的工業門類是怎麼成為全球第一的?

絕對強悍!這個曾令毛主席很掛念的工業門類是怎麼成為全球第一的?

現今,中國在全球紡織業中佔據著“龍頭”地位,不僅是生產規模最大的國家,也是產業鏈最完整、門類最齊全的國家。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化纖產量達到4919.55萬噸,佔世界比重超過70%;規模以上企業服裝產量287.81億件,相當於為世界人口每人提供6.89件衣服。

我國的紡織業是如何從建國初期的設備和原料都不能自給,整個產業受制於外國資本,成長到今天在全球佔有重要地位的呢?

庫叔分享新中國紡織工業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之一、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陳錦華的文章,回顧我國紡織工業的整體發展歷史,見證70年來的進步與成就。

文 | 陳錦華 全國政協原副主席

本文為瞭望智庫書摘,摘編自《國事續述》,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原標題為《篳路藍縷,衣被天下——新中國紡織工業歷程》,原文為2009年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記者的採訪稿,有刪減,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從自力更生到援助他國

我於1946年3月參加工作,其中前30年(1946年5月—1976年10月)都是先後在紡織工業的企業和地方、國家領導機關度過的。紡織工業在我心中有著深厚的情結。

舊中國的紡織工業,是中國近代工業中最發達的一個產業,擁有的資產、產業工人、市場份額和民族資本都是最多的,在國民經濟中影響也最大。同時,它又帶有較為顯著的半殖民地特色,主要表現在設備和原料都不能自給,要依賴從國外進口,早期的產業資本由外國直接經營和操控的佔了一半以上,整個產業受制於外國資本。

新中國成立後,改造舊的紡織工業,使它成為獨立自主、為新中國服務的重要產業,就必然要從解決設備和原料自給著手,培養自己的人才隊伍,建立新中國的紡織工業體系。

绝对强悍!这个曾令毛主席很挂念的工业门类是怎么成为全球第一的?

(圖為慶祝紡織工業部建部五十週年,歷任部領導聚會 前排左三為榮毅仁、左四位萬里、後排左四位陳錦華。圖源:《國事續述》)

紡織工業部成立以後,先後把上海、天津、瀋陽等地的原有紡織零配件修配廠,按照專業特長改造成紡織設備製造廠,生產不同的機器,再組織全國性的協作,形成成套供應能力。這件事,只在工業內部進行,不受外部自然因素的制約,經過努力,在上個世紀的50年代初期就解決了,可以滿足發展紡織工業的需要。

北京第一棉紡織廠就是全部用的國產設備。彭真同志很滿意,特地邀請毛主席去參觀,後來中央警衛局去查看了,認為不安全,未能成行。稍後,改在中南海瀛臺,佈置一套棉紡織設備,毛主席去看了,很高興。

時隔十多年,即到了上個世紀的60年代初,根據國際上的先進技術,以及中國自己的科研和技術革新成果,對棉紡織設備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升級換代,使設備生產效率接近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這前後兩代設備,用於中國對亞洲、非洲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援助,成效良好,獲得了廣泛的讚譽。

绝对强悍!这个曾令毛主席很挂念的工业门类是怎么成为全球第一的?

(圖為北京第二棉紡織廠,是新中國第一個採用全套國產設備的大型棉紡織廠。圖源:《北京日報》王振民)

培養人才的工作也迅速展開,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初的高等院校專業調整中,把江蘇(南通)、上海等地高等紡織院校合併組成華東紡織工學院,專業設置齊備,比較快地適應了新建北京、西安、鄭州、石家莊、邯鄲等紡織工業基地建設的需要。此後,還不斷接納了眾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研究生,成為中外合作交流的重要平臺。

2

原料緊缺的人造纖維時代

解決紡織原料就不是工業內部的事,而是要靠農業,要靠天吃飯,情況複雜,難度特別大。

當時靠農業供應的紡織原料,佔了紡織用原料的百分之百,包括棉花、羊毛、黃麻和蠶絲,主要是棉花。生產棉花要佔用大量耕地,增加生產勢必多用農田,這就與解決吃飯問題發生了矛盾。

“民以食為天”,吃飯畢竟是最重要的。多產棉花只能靠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需要良種、化肥、農藥的支撐,而當年這些支撐的條件都比較差,這就導致棉花生產長期上不去,使紡織工業多年處於原料供應不足的困境。

绝对强悍!这个曾令毛主席很挂念的工业门类是怎么成为全球第一的?

根據國際上工業化國家的經驗,解決天然紡織原料不足的矛盾,要靠發展化學纖維。對中國來講,這是一條完全的新路,是沒有基礎的創業之路,也是給中國紡織工業帶來轉機和開闢新天地的現代化之路。

中國發展化學纖維工業,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人造纖維時期。

1958年、1959年“大躍進”之後,我國農業生產遭受到很大破壞,棉花產量大幅度下降,1960年棉花產量106.3萬噸,倒退到1950年的水平(103.1萬噸)。紡織原料嚴重短缺,形勢非常嚴峻。人們總要穿衣服,原料問題必須想辦法解決。

紡織工業部黨組經過很長時間的調查研究,向中央提出了實行“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並舉”的方針。主席曾經講過,發展中國工業要“兩條腿走路”。解決紡織工業原料,同樣要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天然纖維,一條腿是化學纖維。這個報告是1960年5月向中央報告的,很快就被批了。中央批了以後,要抓好落實。從哪裡著手呢?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部黨組決定,把起始的重點放在人造纖維上。

化學纖維分為兩大類,一類叫人造纖維,也就是纖維素纖維,它本來就有纖維素,經過化學處理後變成可紡織用的纖維,所以叫作人造纖維,也稱黏膠纖維。另一類是完全用人工化學合成得到的纖維,叫合成纖維。

在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我們缺乏發達的化學工業,還不具備發展合成纖維的條件,只能從人造纖維入手。當時發展人造纖維的原料主要是木材,而且不是所有木材都能用,只能用一種在大興安嶺北坡生長的白松,它的纖維素比較好。這種白松總量不多,我曾隨錢之光(1900-1994,新中國的現代紡織工業的奠基人)同志專程去大興安嶺作過調查研究,查看資源情況,確實很少。

绝对强悍!这个曾令毛主席很挂念的工业门类是怎么成为全球第一的?

(圖為晚年錢之光)

走人造纖維這條路,當時雖然資源很有限,但也必須儘快邁出步伐。1960年7月,紡織工業部黨組再次向中央報告,提出“實行兩條腿走路,要先從人造纖維開始著手建廠”。鄧小平批示:“我看是值得幹的,合成纖維也要考慮。”這個批示表明,小平同志當時就瞭解到,發展化學纖維可以先從人造纖維開始,合成纖維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接著,李先念同志批示:“這件事情晚幹不如早幹,晚動手不如早動手。”當時的紡織工業部由李先念同志管,他知道棉花產量上不來,穿衣服的矛盾越來越大,特別贊成趕緊著手搞化學纖維。中央領導批示後,工廠設計、設備製造以及調集人才等工作就緊鑼密鼓地展開了。

發展人造纖維設備,難度最大的是計量泵和噴絲板,要求很高,必須耐鹼液腐蝕,要用很寶貴的白金做材料,而白金歸人民銀行管理,李先念同志專門給人民銀行作了批示,使用白金的問題順利解決。做計量泵的工藝技術要求非常高,加工精密,設備必須進口。當時進口這樣一臺機床非常昂貴,要用寶貴的外匯。我們解決不了,又去找李先念同志。李先念同志雖然分管財政,但是這個項目沒有列入預算,他不能隨便批。他請示了毛主席,毛主席風趣地說:“你不是管財政麼,你可以三隻手嘛。”意思是在規章制度以外,可以靈活去辦。這就等於毛

主席同意了,問題也順利解決。

在人造纖維階段,我們建了一批新廠,有南京的、河南新鄉的,還有丹東等地的老廠改造擴建。在此以前,我們還從民主德國引進了一套人造絲成套設備,規模為年產人造絲5000噸,工廠建在保定。這批新廠,以南京化纖廠建得最快、最好。當年為了響應中央“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的號召,部長們都帶頭下到基層單位蹲點,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指導工作。錢之光同志帶了一個小組,到南京化纖廠蹲點,指導新廠試車生產。後來國家建委總結全國搞得好的先進單位建設經驗時,南京化纖廠被選為成功的典型,和鐵道部的馬鞍山輪箍廠一併被作為建設工作搞得好的典型向全國推廣。

绝对强悍!这个曾令毛主席很挂念的工业门类是怎么成为全球第一的?

(圖為南京化纖廠 圖源:書畫家汪恩奎)

總體上看,人造纖維是從1960年開始搞起,得到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領導同志的關心和大力支持,進展比較順利。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批化纖廠的建設,培養了人才,積累了建設經驗,打下了設計、製造合成纖維紡絲設備的基礎。

3

“不挺括”的維尼綸時期

第二個階段,維尼綸時期。

人造纖維主要使用木材為原料,但適用的木材資源十分緊缺,發展化學纖維再次受到原材料的制約。我們也尋求過其他辦法,例如,把棉花籽外面的短絨剝下來做原料,仍然遠遠不夠。這條路很難再繼續走下去。到1964年,我們就不能多用纖維素類的紡織原料了,而是採用礦物質來製作紡織原料,也就是

維尼綸。這樣,我們就從人造纖維轉到了合成纖維的新階段。

維尼綸纖維用電石作原料,把電石做成乙炔,然後再經過化學方法做成纖維原料,再紡絲,資源相對豐富。但是,我們沒有這個技術。

當時世界上擁有維尼綸技術的國家只有日本,我們就和日本談判引進技術。因為中日之間還沒有建立邦交,只能通過半官方的機構來進行,中國叫廖承志辦事處,日本叫高崎達之助辦事處。

绝对强悍!这个曾令毛主席很挂念的工业门类是怎么成为全球第一的?

(圖為紀念廖承志的郵票。廖承志為中國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之子,曾被提名為國家副主席候選人,為中日邦交正常化做出特殊貢獻。)

這個過程中,曾經受到了日本右翼勢力和臺灣蔣介石集團的多方阻撓,他們妄圖阻止日本向大陸輸出此項技術。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挖空心思,橫生枝節,甚至想了些荒唐的理由進行阻撓,比如說,維尼綸纖維可以做軍服和帳篷,他們就宣揚屬於可以用於軍事目的的戰略物資,應該禁運。後來這些阻撓陰謀都被一一擊破。

這個項目是中日建交前,日本對中國出口的第一個成套設備項目,中央非常重視,周總理親自過問,廖承志具體負責指導,最終勝利建成,年產量為10000噸維尼綸。這套生產工藝設備,在日本是建在一個廠內,但中國引進後,前面部分以電石為原料,生產聚乙烯醇,由化工部負責,建在北京東郊的九龍山;後面部分為抽絲,由紡織工業部負責,建在北京順義,兩個廠距離很遠,分開生產,增加了產品成本。

順義維尼綸廠的建設,周恩來、鄧小平、陳雲、李先念、彭真等領導同志都去看過,標誌著我國發展化學纖維已從纖維素原料,進入到使用礦物原料的合成纖維階段。這個階段,我們只用了幾年時間,就掌握了維尼綸技術,也具備了製造這套設備的能力。從1964年開始到上世紀70年代末,維尼綸產量大幅度增加,部分填補了紡織工業對原料的需要。

绝对强悍!这个曾令毛主席很挂念的工业门类是怎么成为全球第一的?

(圖為位於順義的北京維尼綸廠。圖源:搜狐歷史頻道)

但是,另外一個問題很快就突出出來,維尼綸用作紡織原料,本身的性能不是太好,主要是穿在身上發澀,不挺括,舒適度不高。開始時市場還接受,漸漸地人們就不太歡迎這種原料做出來的紡織品。進入上個世紀的80年代後,維尼綸紡絲生產逐步停止,只保留了前面的原料部分和少量的紡絲生產,改為主要從事聚乙烯醇等漿料生產。

4

三個因素促發展

第三個階段,石油化工原料時期。

這個階段從1972年開始,用石油、天然氣做原料,生產滌綸、腈綸、錦綸等產品。當時所以能決定引進國外先進成套技術設備,主要有三個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一是1971年七八月間,毛澤主席南巡途中,讓身邊的工作人員就休息上街的機會做些社會調查,瞭解群眾反映。有人回來說,辛辛苦苦排了半天隊,才買到一條的確良的褲子。毛主席很驚訝,怎麼買一條褲子還要排半天隊?就問周恩來總理為什麼不能多生產一些。周總理講,我們還沒有這個技術,還不能生產。毛主席就問,買一個行不行啊?周總理說那當然行。當時“文化大革命”中極左思潮盛行,到處批判洋奴哲學、賣國主義,如果毛主席不發話,別人是不能決定從西方發達國家進口成套技術設備的。

绝对强悍!这个曾令毛主席很挂念的工业门类是怎么成为全球第一的?

(圖為的確良櫃檯常常人滿為患。圖源:荔枝新聞)

二是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後,同國際上的交往增多。特別是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後,西方發達國家相繼同中國建立邦交,同中國的經濟貿易合作興趣空前高漲。國內外的政治、經濟氣候都有利於引進技術設備。

三是大慶油田的產量已經上來了。1972年原油產量達到4567萬噸,可以為開發以石油為原料的合成化纖提供資源。

這三個方面的因素湊到一起,才使引進合成化纖的成套技術設備成為可能。

從市場需求方面看,當時穿衣的供需矛盾越來越大。1965年,棉花產量是209萬噸,到1972年,即決定引進化纖成套技術設備的那一年,棉花產量反而下降到195萬噸。而同一時期的中國人口,則從7.2億增長到8.7億,整整增加了1.5億。新增人口都要穿衣,這就使得紡織品供應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輕工業部對引進成套設備極為重視,特地成立引進成套設備辦公室,負責計劃安排、對外談判、設備引進、工程建設及生產培訓等工作。在化纖成套設備引進的同時,南京烷基苯廠(洗滌劑原料)引進、建設工作也進展順利。當時引進的規模為單產5.2萬噸,後經不斷擴建,增加到9.3萬噸,完全解決了中國的洗滌劑原料問題。

上海、天津、遼寧、四川四個合成纖維廠投產以後,以它們為依託,經過不斷的擴建、改造,培養了人才,積累了經驗,為改革開放後的大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質技術基礎。

1972年1月我們給中央打報告,最早的方案是引進四套化纖設備和兩套化肥設備。但在談判中,發現國外的化肥肥效非常高,比國內的小化肥含氮量要高出3倍,增產作用大,於是就把引進的成套化肥裝置,由2套擴大到13套。再加上武漢鋼鐵廠的1.7米軋機、發電廠設備以及綜合採煤機械等,最後形成共計26個項目、用外匯43億美元的引進方案。這次大規模成套技術設備引進,使化纖、鋼鐵、化肥等相關產業都上了一個臺階,縮小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回顧這段歷史,站在一個更加宏觀的層面來看,這批引進項目對中國的工業現代化,特別是原材料工業,意義是很大的。

5

真正的紡織強國

現在,我國已經從根本上解決了十幾億人的穿衣問題,是紡織工業的一大貢獻,這是了不起的成就。這裡面,化纖工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化纖的產量只有38萬噸,距離滿足市場需求還有很大的差距。錢之光同志找李先念同志,希望批准建設規模更大的江蘇儀徵化纖廠,把化纖總產量搞到100萬噸。轉眼到2009年,中國的化纖總量達到了2700萬噸,佔到全世界化纖總產量的70%多,這是以前我們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到的。總體上,我們不過花了一代多人的時間,就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進步實在太大了,作為這個事業的參與者,我對此感到無比的自豪。

我曾經講過一個觀點,現在的衣食住用行幾大類生活要素,解決得最好的是穿衣問題。國內國外、城市農村、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穿衣水平差別不大。當然,穿名牌、追求奢華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僅就得體的穿著、禦寒保暖來說,差別不大。我們的消費價格指數,是由八大類產品的價格統計出來的,其中只有衣著類產品的指數最穩定,而且不斷下降。如果沒有紡織產品的極大豐富,沒有強大的生產能力,我們做不到這一點。我國的紡織服裝出口到世界上170多個國家和地區,佔到世界紡織品總貿易量的24%,即四分之一,稱得上是“衣被天下”,沒有發達的紡織工業,同樣做不到這一點。

绝对强悍!这个曾令毛主席很挂念的工业门类是怎么成为全球第一的?

(圖為布票,布票的出現和消失也是我國紡織業飛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圖源:《國事續述》)

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有兩個精神值得我們思考。一方面,我們要建立自主的紡織工業,自力更生是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如果沒有這種自力更生的精神,我們不可能下這麼大力氣去解決設備問題、解決人才問題、解決原料問題。這些基礎性的條件和問題真正解決了,我國紡織工業才能真正持續地發展起來。

另一方面,在自力更生的同時,還注意與時俱進,注意學習和借鑑國外的先進東西。光靠自力更生是不夠的,還必須有一個開放的精神和胸懷。我們從人造纖維到維尼綸再到合成纖維,在技術上、產品上都是與國際大潮流合拍,實行趕超戰略,一直往前走,終於成為世界第一紡織大國。

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單純強調哪個方面都不全面,光講自力更生,解決發展中的先進技術問題就要曠日持久;只講引進技術我們就會被人家牽著鼻子走,躺在人家身上,就不可能搞到2700萬噸化學纖維,現在紡織原料中的化纖比例超過三分之二,大大高於世界水平。當然,我們還要注意人才的培養,注意科研進步,注意技術創新,注意市場開發,但大的前提是前面兩個,不斷進取,不斷更新換代,一步一步實現紡織工業的現代化。

現在紡織工業提出一個口號,要把紡織大國變成紡織強國,這個提法是對的。我國同世界上紡織強國的差距,主要表現在高檔產品少,沒有叫得響的品牌,比如法國、意大利等西方發達國家,佔據著絕大多數紡織品的高端市場,利潤率比我們高很多。

其實,它們的許多名牌服裝,也是我們貼牌生產的,並不是我們做不到那麼好,而是我們的品牌比較弱,需要集中力量攀登這個臺階。我經常給有些同志講,紡織服裝業一定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既然給人家貼牌做得那麼好,都是一樣的好東西,就要努力打出自己的品牌,不能把榮譽和利益全讓別人佔了,要努力賣出中國自己的好牌子、好價錢。

未來,我們要把相當大的力量放到高端紡織品上,進軍世界高端市場,做出若干個世界品牌。既有量的基礎,又有質的水平和效益,那才是真正的紡織強國。我期盼著這一天早日到來。

本文中除標明來源的圖片,其餘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不能識別其來源,如有版權爭議,請聯繫公號方。

庫叔薦書

庫叔的贈書活動一直都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為庫叔提供3本

《國事續述。作者將自己參與重大歷史事件的心路歷程娓娓道來,深情回顧了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所取得的經驗與成就。請大家在文章下評論,點贊最高的前3名(數量超過30)將得到贈書。

绝对强悍!这个曾令毛主席很挂念的工业门类是怎么成为全球第一的?

總監製:蘇會志

監製:夏宇

編務:李浩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