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身為頓河集團軍群司令,到底應不應該為第6集團軍的覆滅負責?有何依據?

啊我有一個仙女棒


在德軍第6集團軍還沒有被合圍之前,陸軍總司令部就已經開始考慮新組建一個集團軍群司令部,以分擔B集團軍群司令部的壓力,當時隸屬於B集團軍群司令部的多達7個野戰集團軍,包括4個聯軍集團軍,一般來說一個野戰集團軍群司令部指揮3-4個集團軍是較為適宜的,考慮到指揮聯軍集團軍更加複雜困難,這些數字還要進一步減少。陸軍總司令部原本計劃讓新組建的集團軍群司令部專門負責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作戰,將下轄德軍第6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4集團軍,因為轄下的羅馬尼亞軍隊較多,準備由羅馬尼亞軍隊總司令安東內斯庫元帥出任集團軍群司令。不過由於斯大林格勒方向的戰事一直較為激烈,加上冬季即將到來,陸軍總司令部準備在佔領斯大林格勒並轉入冬季防禦階段後再好好梳理自己的指揮體系。



1942年12月底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發起的大規模反攻行動(天王星行動)大大超乎了德軍的預料,而戰事的災難性發展也是德軍所始料不及的,短短一週的時間就徹底粉碎了德軍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防線,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幾乎被殲滅,德軍第4裝甲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遭到重創,最嚴重的是強大的第6集團軍完全被蘇軍所包圍,該集團軍一直在斯大林格勒從事激烈的作戰,並沒有儲備足夠的物資,無法在沒有補給的情況下支撐太久。當時的軍事形勢是非常嚴峻的,不只是這四個集團軍遭受打擊,其他三個佈防在頓河一線進行防禦的集團軍也遭到了蘇軍的進攻,B集團軍群司令部已經難以掌握現有的局面了,必須立刻組建一個新的集團軍群司令部專門負責斯大林格勒方向的作戰,尤其是解救第6集團軍。


在這樣的戰略背景下,曼施坦因的第11集團軍司令部接受了這一艱鉅的任務,他的司令部升格為頓河集團軍群司令部,主要任務就是解救第6集團軍,恢復蘇軍發起進攻前的態勢,曼施坦因也因此榮升集團軍群司令。不得不承認,曼施坦因為了解救第6集團軍確實盡了他的一切努力,轄內所有可用的兵力都投入到了解圍進攻中,甚至不惜冒著側翼暴露的嚴重威脅。但是解圍行動最終沒有成功,主要原因在於解圍部隊實力過於弱小,僅靠一個裝甲軍無法完成這一重任,希特勒承諾給予曼施坦因的援兵太少也太晚了。


雖然曼施坦因為了解救第6集團軍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是他依舊對於第6集團軍的覆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為第6集團軍最初被圍時,所有的陸軍將領都持立刻突圍的意見,只有曼施坦因認為第6集團軍不應該立刻撤退,誠然他在軍事上的理由非常充分,但是卻存在兩個根本性的錯誤,那就是德軍已經沒有足夠的戰役預備隊和空中運輸能力。但是這兩點又是曼施坦因所不知情或者說不了解的,由於戰役預備隊只有希特勒自己知道,東線的將領並不瞭解全局的態勢,甚至連陸軍總參謀長也無權過問除東線戰場以外的陸軍單位,而空軍方面就更不可能了,戈林一支牢牢掌控著這一力量。不管是處於怎樣的考慮,曼施坦因的建議都給了希特勒很大的影響,當時曼施坦因的威望非常高,希特勒也非常信賴曼施坦因,這使得希特勒最終下定決心不允許第6集團軍的突圍請求,而在合圍最初的那幾天是第6集團軍唯一逃生的機會。


直到初次的解圍行動失敗後,曼施坦因才對於當時的形勢有了徹底的瞭解,空軍和戰役預備隊都嚴重不足,難以勝任解救第6集團軍的重任,作為東線最具有戰略頭腦的陸軍將領,曼施坦因自然也提出一個可行的大戰略“處方”,那就是急劇的收縮東線的南翼,迅速的將A集團軍群從高加索撤回,大大縮短南翼的戰線長度,從而使A集團軍群的大部分加入到對第6集團軍的再次解圍行動中,尤其是關鍵的第1裝甲集團軍。曼施坦因清楚的意識到,一兩個野戰師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戰局,必須投入集團軍級以上的重兵集團才能解救第6集團軍,並反敗為勝。可惜曼施坦因並沒有這一權力,只有希特勒才有權利在戰略上做出決策。所以,第6集團軍的覆滅,希特勒負有主要責任,而曼施坦因作為第6集團軍的直接上級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戰略論


德軍的執意強攻和蘇軍的頑強抵抗基本上就已註定了第六集團軍被圍困的命運,這也就意味著保盧斯當時只有兩個選項:要麼孤注一擲率軍突圍,以期最大化的避免損失;要麼坐以待斃慘遭圍殲。

12月8號(1942年)這天,已經看清形勢的保盧斯終於還是向柏林發出了請求突圍的電報。無奈的是希特勒堅定地拒絕了保盧斯的請求,並嚴厲的命令第六集團軍必須堅守斯大林格勒,不準後撤!

那麼,這時的曼施坦因是如何看待第六集團軍的遭遇的呢?不排除曼施坦因有迫於最高司令部壓力的可能,但根據當時的戰場情況研判,他也認為第六集團軍並不具備突圍的條件。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曼施坦因之所以認為第六集團軍不應該突圍,主要是因為自己用於解圍的部隊在進攻途中也受到了牽制,而且保盧斯一旦選擇突圍,那麼屆時身處後方的德軍必然要承受更加巨大的來自蘇軍的壓力。

所以,曼施坦因選擇讓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發揮“吸鐵石”的作用,儘可能的吸引蘇軍的大規模兵力。然後他會派何立德集團軍(羅馬尼亞第三和第四集團軍合併而成)發起佯攻、並讓第四集團軍從南部發起攻擊試圖與第六集團軍接觸,以達到增援解救的目的。

曼施坦因的解救計劃雖然周詳,但在實際行動中卻遭遇了極大的困難。具體情況到底怎麼樣?我們可以從曼施坦因於12月9號發往陸軍總參謀長的報告中可窺一斑:

首先,第四裝甲集團軍下轄的第57裝甲軍既定任務拖延、第48裝甲軍又須投入至齊爾河一線。其次,羅馬尼亞軍團雖尚能抵抗,但很難期冀其有大的突破,而且當時組成何立德集團軍的羅馬尼亞軍團除第一軍人員較為完整外,其餘各部均只剩下1到2個y營的兵力。

與此同時,希特勒向保盧斯允諾的空中補給也難以實現:因為天氣和裝備原因,極少數日子裡的最大運輸量能勉強達到300噸,其他時間裡的運輸量只有可憐的不到25噸;而第六集團軍的單日最低補給則需要400噸。

不過,援救條件雖然不夠充分,但第四集團軍的部分部隊(第57裝甲軍)還是在這一過程中抵近了被圍的第六集團軍:最近時相距只有30多公里;按理說保盧斯這時完全可以向第57裝甲軍的方向移動,但他並沒有那麼做,原因只是害怕違背希特勒的命令。

所以在筆者看來,第六集團軍的覆滅主要應該歸責於希特勒的偏執和保盧斯的保守。曼施坦因雖最終未能成功解圍,但他至少依據現時情況盡了最大的努力,畢竟解救第六集團軍並不是德軍唯一的任務。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曼施坦因當然要負很大責任,就是因為他的招牌太大,給希特勒和第六集團軍帶來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德國統帥部才沒能更早地要求第六集團軍自行突圍。


曼施泰因手下的兵力其實並不弱,但是被蘇軍的連續進攻挫了銳氣,而且反擊的章法也亂。雖然德軍在外圍化解了不少蘇軍攻勢,但是防線到處是漏洞,搞得蘇聯坦克見縫就插,一系列關鍵樞紐和補給站被蘇聯坦克部隊破壞和佔領。導致德軍根本無法組織好有效地解圍,反而不斷被蘇軍擊退,讓包圍圈越來越大。



曼施泰因雖然在12月12日最終發動了一次大規模反擊——“冬季風暴”,第4裝甲集團軍的前鋒一度接近了斯大林格勒,但在突破戰鬥中過早消耗了坦克兵力和燃料儲備,導致後繼突破無力。這是解圍失敗的關鍵原因。


這時候,曼施泰因還呼喊保羅斯率領第六集團軍自行突圍,其實是不負責任的一種推脫。這時候已經太晚了,德國第六集團軍早已喪失機動能力,怎麼可能自行突圍呢?第4裝甲集團軍都已經陷入三面被圍,只能向西逃跑。




陶式防務評論


小編認為,保盧斯將軍的第六集團軍被全部殲滅,希特勒應該負主要責任。包括曼施坦因元帥在內,其他人也要負一些次要責任。

希特勒作為統帥,應該最瞭解前線的情況,曼施坦因雖然建議保盧斯不要突圍,但是曼施坦因估計的二個軍事條件一個也滿足不了,根本就不足以解救保盧斯集團軍。

一,第一個軍事條件,足夠的援兵,希特勒就無法滿足。從B集團軍群分出來的四個集團軍,德軍二個,第六集團軍在包圍圈裡,第4裝甲集團軍已經在蘇軍“天王星行動”的戰略反攻之中遭受重創,勉強湊齊一個裝甲軍,其他還要維持防線,根本不足以打穿蘇軍包圍圈,救出第六集團軍。聯軍的羅馬尼亞第三,第四集團軍在蘇軍打擊下,有的建制只剩一二個營,薄弱的兵力,可憐的戰鬥力守得住防線就已經是極限了。除非從高加索方向至少抽出一個集團軍,收縮一下防線還有希望,可是該死的希特勒並沒有這樣做,曼施坦因只有打殘的三個集團軍和被包圍的第六集團軍,兵力不足,解救保盧斯根本無法實現。

第二個軍事條件,足夠的空中運輸。希特勒太相信空軍元帥戈林,其實戈林這個人大言炎炎,說的話根本不足採信。

敦刻爾克突圍,戈林誇下海口,就憑他的空軍,就可以消滅英法聯軍的地面部隊和來解救的英國海空軍,結果放跑了三十三萬英法聯軍(英軍二十一萬,法軍十二萬),讓英國保持了元氣。

轟炸英國,也是失敗了,反倒是損失了巨量的戰鬥機和轟炸機。

這一次也是向希特勒拍胸脯保證,會開闢一個暢通的“空中走廊”,向保盧斯提供充足的物資。但是,從開始到結束,至少每天4百噸的物資,戈林的空中運輸連三分之一也沒有達到,少的時候只有幾十噸。

因此,希特勒沒有派足夠援兵,又誤信戈林的吹牛,該負主要責任。他應該讓第六集團軍突圍的。

其他人,如曼施坦因,戈林,保盧斯的次要責任相信大家也看出來了。這幾個人,保盧斯最冤,德軍紀律森嚴,他必須服從最高統帥希特勒的命令啊!


南雷霆峰


當然要負責任,而且還是主要責任!如果不是他瞎吹牛,希特勒未必會死守。戈林也是在他吹噓之後才不能不保證空中支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