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雲南省名中醫的患者都是一家一家來找他看病的


這位雲南省名中醫的患者都是一家一家來找他看病的

郭兆剛

雲南省名中醫

雲南中醫藥大學二級教授

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全國中西醫結合優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雲南省中醫學會眼耳鼻喉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雲南省健康教育學會中醫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

耳鼻喉科碩士研究生導師

雲南中醫學院教學督導委員會主任、教師發展中心首席專家

從事中醫耳鼻喉科臨床工作36年,以耳鼻喉科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為研究方向,以提高臨床療效為目標。擅長以中醫藥治療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竇炎、萎縮性鼻炎;慢性咽炎、扁桃體炎,增殖體肥大、急慢性喉炎;耳鳴、耳聾、眩暈及咳嗽等耳鼻喉科疾病和常見呼吸道疾病。



在採訪郭兆剛之前,記者特意看了一場郭兆剛長達90分鐘的演講,這位具有人格魅力的老中醫,隔著屏幕已經讓記者瞬間成為他的粉絲,並格外期待這次專訪見面。好看的外表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郭兆剛憑藉風趣幽默的風格、精湛紮實的醫術、堅定不移的目標感,在行醫中虜獲無數病人成為“醫托兒”,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與功成名就的根本所在。

接受命運 但要征服命運

郭兆剛身上有一股勁兒,這股勁兒促使他無論做什麼都勇往直前,義無反顧。

當初走上中醫之路更多的是“被中醫”,由於當時的歷史原因,他並沒有太多選擇。因此,考取雲南中醫學院,是他無奈的選擇,但是他沒有怨天尤人,而是鼓勵自己,既然別無選擇,就在這條路上闖出一條求生之路,學出點本事,以此成為社會有用之人。1978年國家剛剛恢復高考,很多同學都非常珍惜上學的機會,因此,學習氛圍特別好,他努力學習,在高手如雲的78級同學中保持著優異的成績。出色的成績為他爭取到畢業留校的機會,成為一名大學老師,同時也被分配到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耳鼻喉科做臨床課教師。中醫耳鼻喉科,與他夢想中當一個骨傷或內科醫生有太大的差距。他再次接受命運的安排,從頭學起、認真鑽研、深入領悟、在實踐中反思和提高,終於成為一代中醫耳鼻喉科名家。他現在也會經常告訴他的學生:“如果你不能改變命運,那就去適應它。做好不願意做,但不得不做的事,並在其中找到樂趣,活出生命的精彩。”

每一步的迫不得已,都換來最終的砥礪前行。這種精神,滋養一生榮光。現如今,他早已由衷愛上耳鼻喉這個學科,並在該領域取得眾多成就和榮譽:教授,耳鼻喉科碩士研究生導師、雲南省名中醫、全國中西醫結合優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雲南省優秀青年中醫……

這位雲南省名中醫的患者都是一家一家來找他看病的

這位雲南省名中醫的患者都是一家一家來找他看病的

幸逢名師,研中學西

中醫耳鼻喉科是一個新興學科,誕生於上個世紀60年代,是用中醫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照西醫的疾病譜“翻譯”過來的一個學科,迄今為止,要當好一箇中醫耳鼻喉科醫生,必須具備堅實的現代耳鼻喉科學基礎。郭兆剛入門之初,有幸碰上了第一個好老師——金長樂教授。金長樂教授是我國自行培養的第一代耳顯微外科專家,1983年到雲南省中醫醫院創建耳鼻喉科時,是雲南省為數不多的主任醫師,有較高的現代醫學學術造詣,在國內耳鼻喉科領域有較好的聲譽。金教授年輕時,曾經受到過最嚴格的醫學教育,在他的教育和指導下,郭兆剛系統地學習了西醫耳鼻喉科相關知識,無論是發生學、解剖組織學等基礎學科,還是臨床疾病的診斷、治療、手術,直至包括護理、特殊沙球、耳用棉籤的製作都要求全面掌握。

金教授要求青年醫生們儘可能多做解剖,在顯微鏡下用標本、模具訓練精細操作,手把手指導年輕醫生手術,放手不放眼。就這樣郭兆剛在入門之初,打下了堅實的西醫耳鼻喉科臨床基礎,醫術日漸成熟。

1985年,郭兆剛考入湖南中醫學院攻讀碩士,有幸師從著名中醫耳鼻喉專家譚敬書教授。譚教授是中醫耳鼻喉科的創始人之一,有較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功底,用中醫學理論對西醫耳鼻喉科疾病譜進行研究,在浩如煙海的中醫典籍中,搜尋耳鼻咽喉相關的經典、醫論、醫案、方劑,總結、整理、歸納、創新,形成新的中醫耳鼻喉科學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郭兆剛跟譚教授學習三年,如逢甘露,沐春風,中醫耳鼻喉科的基礎逐漸夯實,中醫臨床思維得到完善,臨床診療能力迅速提高。

這位雲南省名中醫的患者都是一家一家來找他看病的

拜患者為師 用療效作證

譚敬書教授告訴學生:虛心拜患者為師,每一位患者都是一部醫學百科全書。這個思維在以後的行醫生涯中,讓郭兆剛受益匪淺。

他認為,患者會告訴你書上沒有的知識,會告訴你病因。郭兆剛年輕時對鼻中隔前下方結痂出血,反覆治癒,反覆發作,百思不得其解。有一天患者在訴說病情時,習慣性用手挖鼻,恍然大悟。從此凡是這類患者均要求勤剪指甲,不用紙巾擰成條狀擦拭鼻腔。挖鼻已形成習慣動作,等你想起來不該挖鼻,手指已經從鼻腔拿出來了,剪了指甲就不容易損傷鼻黏膜。自此,這類患者治癒後複發率大大降低。

郭兆剛認為,其實患者還能教會醫生如何看病,他舉例說,他們學校門診部的處方是兩聯,交患者帶回一份。有一次患者來看病,拿著一疊原來的處方,上面用紅筆批註“較好”“一般”“不行”。原來醫生開的處方,就像小學生交的作業,對錯不是據什麼理,司什麼法,而是患者的評定。

“醫生的聲譽主要靠患者的口口相傳,看了病療效好,就會呼朋喚友,來找你看病,再有效,聲譽就會成幾何級數增長。聲譽不能靠吹,只能靠患者的認可。”他常常說,病人造就了我們的臨床經驗,因此我們要取之於民,回報於民,患者自然就成了他的“醫托兒”。

這位雲南省名中醫的患者都是一家一家來找他看病的

這位雲南省名中醫的患者都是一家一家來找他看病的

行醫悟道 堅守中醫初心

郭兆剛擔任雲南中醫學院教務處處長的時候,雖然學校工作繁忙,他還是每週抽出四個晚上和週日早上出診,十幾年如一日,雷打不動。他沒有什麼特別的愛好,看病就是他唯一的樂趣,為病人排憂解難讓他有幸福感、純粹感、成就感。每天只要有三個以上的患者跟他說:“郭醫生,吃了你的藥,我感覺好些了。”他就會“飄飄然”起來。

攻讀碩士時,雖然學的是中西醫結合,面對中醫醫生的西化,他非常痛心,這會失掉學中醫、發展中醫的初心。行醫這些年,他一直堅持只開中藥,這樣做,是因為對中醫很自信,這種自信源自中醫理論的熟稔和病人的反饋。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領悟中醫經典在耳鼻喉科疾病中的應用,深入研究臨床用藥組合的療效,探索總結出“耳鼻咽喉化膿性疾病從瘡論治”“耳鳴當降逆安神”“鼻鼽發病的基本環節是肺氣虛,衛表不固”等一系列臨床感悟,由此形成自己的特點和優勢。

這位雲南省名中醫的患者都是一家一家來找他看病的

一位中學老師因做了甲狀腺手術,損傷了喉返神經致聲帶麻痺,以說話為生的職業讓這位患者非常痛苦,郭兆剛一方面給他開了活血化瘀、生筋益氣的藥物,另外教她怎麼練功發音,三個月時間,她重新回到講臺,每次見到郭兆剛都還會激動得哭起來。

還有一位來自臨滄的老師,患了癔病性失音,輾轉多家醫院治療無果,就慕名來到雲南省中醫醫院找到郭兆剛,做了檢查,發現是神經官難症,跟中醫的心脈閉阻有關係。郭兆剛找準相應穴位,1秒治好,又給開了幾副中藥,該老師走出就診室抱著愛人興奮得大哭。

郭兆剛還非常注重“話療”的應用,他認為話療可以把患者心結打開,讓患者的注意力分散到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病人信任醫生了,才會有良好的依從性,治療才能有效果。他通過這種方式,跟很多患者從一般的醫患關係到成為朋友。“我的病人都是有根的,沾上我就甩不掉,都是一家一家來的。”郭兆剛開玩笑說。這些年,他也在研究醫患溝通這門技術和藝術,頗有心得。

郭兆剛認為,疾病康復,主要靠自身的修復能力,醫生的作用只是打斷疾病的惡性循環,恢復身體機能的良性循環,臨床治療中病即止,不能過度治療。比如兒童的腺樣體肥大,只要治療了不打鼾即可停藥,讓孩子在正常生長中腺樣體自行縮小,不要拿藥“鬧”娃娃。

當然,並非所有的病都能徹底治好。郭兆剛從不給自己的病人畫虛無的餅。面對症狀棘手的病人,他會先給病人希望,同時給自己設定一個挑戰的時限。“我會盡全力去治療,如果努力過後效果依然不好,我絕對不會耽誤病人去找別的專家治病。”郭兆剛說,醫者要有仁心、精於業、誠於心、厚於德。

入了醫門,活到老,學到老。讀書之外,讀病人這本“醫學百科全書”。讀書要寫讀書筆記,讀病人要寫“病歷”。學之,記之,思之,悟之,行之,證之,改之。“我這輩子靠中醫養家餬口,靠中醫安身立命,靠中醫功成名就。”當初“被中醫”的郭兆剛,現如今對中醫充滿了感恩、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