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我為何而生

有三種情感,單純而強烈,支配著我的一生:

01.對愛情的渴望

02.對知識的追求

03.以及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

這些感情如陣陣巨風,挾卷著我在漂泊不定的路途中東飄西蕩,飛越苦悶的汪洋大海,直抵絕望的邊緣。

我之所以追尋愛情,首先,愛情使人心醉神迷,如此美妙的感覺,以致使我時常為了體驗幾小時愛的喜悅,而寧願獻出生命中其它一切;

其次,愛情可以解除孤獨,身歷那種可怕孤寂的人的戰慄意識,會穿過世界的邊緣,直望入冰冷死寂的無底深淵;

最後,置身於愛的結合,我在一個神秘縮影中看到了聖賢與詩人們所預想的天堂。這正是我所追尋的,儘管它對於人類的生活或許太過美好,卻是我的最終發現。

我也以同樣的熱情追求知識。


我渴望理解人類的心靈,渴望知道星辰為何閃耀,我還試圖領略畢達哥拉斯關於哪些數字在變遷之上保持著永恆的智慧。在這一方面,我取得了一點成果,但並不算多。

愛情與知識,盡其可能,引領著我通往天堂;然而憐憫總是把我帶回現實。那些痛苦的呼喚在我內心深處迴響。飢餓中的孩子,被壓迫和折磨的人們,給子女造成重擔的無助老人,以及孤獨、貧窮和痛苦的整個世界,都是對人類理想生活的嘲諷。我渴望能減少這些不幸,但無能為力,這也是我的痛苦。

這就是我的一生。我發現人生是值得的;而且如果能夠再有一次這樣的機會,我會欣然接受。

羅素:我為何而生

2 作者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二十世紀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無神論或者不可知論者,也是上世紀西方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學者和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之一,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素也被認為是與弗雷格、維特根斯坦和懷特海一同創建了分析哲學。他與懷特海合著的《數學原理》對邏輯學、數學、集合論、語言學和分析哲學有著巨大影響。1950年,羅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其“多樣且重要的作品,持續不斷的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

《我為何而生》是羅素為其自傳所寫的序言,篇幅雖短,但因包含巨大的情感容量,因此歷來被人們所傳誦。

與通常純學者不同,羅素是一個具有強烈社會關懷的人道主義者、和平主義者,他終其一生熱衷於政治活動和社會事物、並且撰寫了大量關於政治和社會方向的著作。

羅素:我為何而生

“對人類苦難的同情”使得他堅決反對導致人類災難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羅素因反對英國參戰,被控反戰宣傳罪而判刑6個月;1961年,因反戰靜坐示威,89歲的羅素與他的妻子被判兩個月監禁。他支持希臘與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運動,反動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爭,發表聲明抗議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直到1970年(98歲)初逝世前還抗議以色列發動的中東戰爭。

“我為何而生?”這是一個難參的人生之題。我想,羅素給出了自己最好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