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第一句很多人就理解錯了,老師也教錯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的第一句很多人就理解錯了,老師也教錯了


廣告大師華杉老師說,這是《論語》的第一句話,第一句話學好才能學這本書,第一句話學不明白,這本書也不用讀了。程頤說,讀聖人的書,要對每句話熟讀玩味,“將聖人言語切己”,學以潤身,放到自己身上去,切己體察,事上琢磨。不要以為是句耳熟能詳的話,或者覺得是說教的大道理就跳過了。

我記得當時學校教的是:學習要經常去複習,這不也很快樂麼!這雖然也說得通,但沒能說出學習的本質。既然這句能作為《論語》的第一句話,我們得好好去深挖,當然深挖得靠依據。

“學而時習之”的關鍵詞在於“學”與“習”,那什麼是學?什麼是洗?

學,是行動反射。

《尚書》說:“學,效也。”就是效法,就是模仿,我要學習他,我就模仿他。所有的學習都是模仿,我們小時候的說話和動作都是模仿大人,這是我們的天性,我們都是在模仿中長大。

法國社會學家塔爾得(G.Tarde)最早對模仿進行研究,在《模仿律》書中指出:模仿是基本的社會現象,一切社會行為都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模仿。

學習《論語》,我們就模仿孔子。孔子說什麼我們就做什麼,他做什麼我們就模仿他做什麼,不按照他做的我們就不要學習他。王陽明說,我們不要有勝心,你信誰、服誰你就跟他學,不服他你就不要學習他,不要學了光糾別人的錯找點談資。所謂“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像有些事情有很多說法,我們非要說別人這是謬論,然後想方設法說服別人以勝過別人,這樣才覺得有優越感。

習,是學習的習,不是複習,是練習,照著做就是習。

習的繁體字是習,上面一個羽字,是鳥。《說文解字》:“習,鳥數飛也。”“數飛”就是多次練習飛翔,小鳥跟媽媽學習飛行,多次練習終於飛起來了。這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模仿別人去練習,最後做到了,果然是這樣,然後就很開心了。

學習,本身就要靠實踐練習才能學到,最終的目的也是為了指導實踐。

很多人學習《論語》,反覆複習,然後背誦了,這又如何?我們背誦很多是為了記表面的意思,然後好說話的時候去引用,讓別人覺得自己學問多;或者寫文章引用一兩句好彰顯我的文采。這都是下等的學習,學習的態度不端正,虛榮心。這是“今之學己為人”,為了表演。然後又抱怨自己記不了,人的記憶力有限的,我們學習是要把道理放到自己身上去反思,在事情去實踐他。我們很多專家、學者說的都對,做的都錯;而很多企業實踐者說的似乎不夠正確,做著做著就成了。理論與實踐永遠有一個巨大的鴻溝,但我們的學習最終目的為了指導實踐。

《朱子近思錄》裡說,讀書都要背得,那是玩物喪志。我們很多人一年要規劃讀多少多少本書,比誰讀的書多,那是虛榮心、那是攀比心、那是自我安慰。一發現自己看得少了就焦慮、看了記不了又焦慮、看的書發現不夠“高大上”又焦慮,這真的是為別人而學。哪有那麼多焦慮,可讀可不讀的書就不要讀,人生有限,但知識是學不完的,我們要多讀經典,然後學以潤身。

我們要像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你說你知道,那我看你做了沒有,沒有做就證明你不知道,你只是聽說過看過而不是知道。做得多少你就知道多少,做到什麼程度你就知道什麼程度,這就是知行合一。王陽明說:“哪個要你記得,你若記得,便不曉得。你若曉得,不必記得。”

我們學習《論語》,就要在日用常行中按照孔子說的道理去做,去反思,學習的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指導我們去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