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穷小伙儿考上大学,谈对象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将来我要奉养嫂子

郝文龙是他们村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研究生,一天到晚只知道啃书本搞研究,27岁了对自己的婚事还是马马虎虎。村里有几户人家主动提出把自家姑娘介绍给他,可他既不写信也不联系,搞得人家很没有面子。

亲戚朋友都跟着着急上火,郝文龙这才认真地保证一定把结婚的事放在心上,尽快解决。可谈起对象来,郝文龙有自己的打算,见人家姑娘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将来要奉养我的嫂子,我怎么对待你的父母,希望你怎么对待我的嫂子。

这个不太合常规的要求吓退了很多女孩,有的干脆直接扔下一句“那你和你嫂子过去吧”,就扬长而去。

这些女孩不能理解郝文龙对嫂子的感情。这个故事得从十年前,老郝家发生变故的那一天说起。

老郝家办喜事,新郎却跟人私奔并双双殉情了

那一年,1975年,郝文龙17岁,他的哥哥郝文英结婚,新娘子是不远处水泉村的姑娘金雨燕。就在办喜事的那天,哥哥郝文英找不到了,一同失踪的还有本村一个叫李芳的姑娘。

农村穷小伙儿考上大学,谈对象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将来我要奉养嫂子

老郝家在办喜事,新郎却不见了

郝文英和李芳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本来都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可是李芳的妈妈嫌郝家太穷,张口要了天文数字的彩礼,郝家出不起,婚事就黄了。

其实,老郝家原本家境还算可以,只是一年前文英的父亲因病去世,家里顶梁柱一倒等于天塌一角,为治病还欠了大笔债务。母亲操劳过度也病倒了,这个家庭因病致贫,根本出不起李家想要的彩礼。

郝文英的妈妈身体越来越差,担心自己撑不了几天了,下决心舍了李芳家这门亲,想给儿子找个门当户对的穷媳妇,好帮自己料理这个破败的家。正好有人介绍了雨燕,雨燕不要彩礼只图人好,她也不知道文英和李芳的事,痛快地答应了这门亲事。

谁也没想到,郝文英居然在新婚当天跟人私奔了。几天后,郝文英和李芳的尸体在沈阳的一个旅馆被发现,俩人自杀殉情了。

家快散了,新婚的嫂子站出来说:这个家我来当!

文英妈本来就病了,出了这档事儿,又白发人送黑发人,一下子就垮了,眼看不久于人世。

最无辜的是雨燕,没入洞房先成了寡妇,通情达理的婆婆让雨燕或回家或改嫁。可看着弥留之际的婆婆,听着五个幼小的弟弟妹妹的哭喊,她不忍心甩手离开,尽管她完全有理由那么做。她不能眼看着这个家散了,毅然站出来说:“弟弟妹妹一个都不能送人,这个家我来当!

婆婆一家感动得无以复加,“孩子啊,娘给你磕头了。我活着帮不了你,来世……我做牛做马……也要报答你啊!”婆婆断断续续地说着,又嘱咐几个孩子一定要听嫂子的话,然后撒手而去。

从雨燕挺身站出来的那一刻起,她在郝文龙的心目中就如同神仙下凡一般。当时郝文龙就想,等自己长大能挣钱养家了就娶嫂子,尽心尽力呵护她,照顾她的后半生,让她不再吃苦。在此后的15年里,眼看着嫂子毫无保留地牺牲和付出,郝文龙的这个念头更加坚定了。

农村穷小伙儿考上大学,谈对象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将来我要奉养嫂子

嫂子承担起养家的重担

欠债三千多,家里揭不开锅,嫂子卖掉娘家的房子

当这个穷家太不容易了。办完婆婆的丧事,雨燕一算账,家里总共欠了亲戚朋友三千多块钱。在那个年代,这相当于一个普通公社干部十来年的工资。

更糟心的是,家里揭不开锅了。连办三场红白事,家里的粮食吃光了,雨燕从自己家里取来的那份口粮也吃光了,新粮下来还得等几个月。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五张嗷嗷待哺的嘴可怎么填饱?

看着嫂子愁眉不展,郝文龙又是难过又是恨自己无能,一狠心,他决定放弃学业,下地干活挣工分。雨燕不同意,她悄悄回去把娘家的房子卖了,卖的钱按轻重缓急先还了一部分欠款,剩下的精打细算安排生活。后来,从二大妈那里知道了实情,文龙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地说:“嫂子,你的大恩大德我们终生不忘。我们兄妹们不管是谁如有不尊敬嫂子、不孝顺嫂子的,天打五雷轰,不得好死……”

文龙和弟弟妹妹们学习十分努力,成绩都在自己班级名列前茅。课余时间,弟妹们也想尽办法帮雨燕过日子,养鸡、割猪草、打柴、刨药材、挖蝎子卖……

农村穷小伙儿考上大学,谈对象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将来我要奉养嫂子

日子艰难,大雪天上山捡兔子改善生活

在嫂子的精心培养下,文龙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

尽管弟妹们都很懂事,雨燕的负担还是太重了。白天参加生产队的劳动,起早贪黑侍弄菜园子,晚上还要借着弟弟们写作业的油灯光,拆洗被褥和棉衣。特别是长时间吃野菜粥,饥一顿,饱一顿,凉一顿,热一顿,雨燕患上了胃病,

只要一着凉,就会打嗝、泛酸、恶心、不舒服。

文龙发现后几次催她去卫生院看看,雨燕怕耽误工夫拖着不去,后来干脆买回一些小苏打粉,一泛酸就含一口,勉强撑着。

日子艰难,姐弟六人相互扶持着过。雨燕被小流氓跟踪,吓得大病一场,文龙和弟妹们给嫂子延医问药、熬粥端饭;雨燕为这个家更是耗尽了心思,尤其是文龙高中毕业后,雨燕跑完公社跑大队,也没为弟弟争取来“推荐”上大学的名额,文龙回家当了农民。

1977年10月21日,全国恢复高考,一直热烈追求雨燕的季老师找到雨燕,希望她和自己一起参加高考。雨燕冷静地回绝了季老师的好意,她不会参加高考,她不能离开孩子们。回过头来,雨燕力劝文龙去参加,文龙担心自己走了嫂子一个人支撑这个家太难了,死活不肯去考试。

雨燕苦口婆心劝了半天,终于让文龙打开了心结,答应去考试。1978年,文龙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上大学,成为全村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雨燕从见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起,就好像考上大学的不是文龙,而是自己一般高兴。

农村穷小伙儿考上大学,谈对象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将来我要奉养嫂子

文龙考上大学,雨燕上坟告祭二老

文龙希望嫂子能嫁给他,让他照顾后半生,嫂子断然拒绝

离开家去上学的文龙,人虽然走了,心却更牵挂这个家、牵挂嫂子。

学校里有女生示爱,文龙都断然拒绝了。雨燕为他的婚事操心,他也不以为然。二大妈甚至拿出了老祖宗传下来的绝招,让文龙除夕夜搬着盛荤油的大坛子从东屋到西屋、从西屋到东屋,取“动婚”(动荤)之意。被逼急了,文龙写了一封信给嫂子,希望嫂子能嫁给他,让他照顾后半生。

雨燕断然拒绝了。她知道文龙是发自内心心疼自己,但这不是爱。为这个家的所有付出,雨燕都是自愿的,无怨无悔,不需要同情和这样的回报。更何况,自从当年郝文勇英雄救美,替她打跑小流氓那一刻,雨燕就爱上了文勇。对文龙,雨燕一直当成亲弟弟。

农村穷小伙儿考上大学,谈对象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将来我要奉养嫂子

一场英雄救美,雨燕和文勇互生情愫,俩人的爱情隐忍又伟大

雨燕严厉地警告了文龙,让他赶紧歇了这个心思,找个好姑娘成家,别再让自己操心,这才是真正的孝顺。收到信后,文龙翻来覆去地想了几天,终于承认嫂子是对的。他情真意切地给嫂子道了歉,认真地对待起自己的婚姻问题。然后就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嫂子胃病又犯了,大雪天被村民们抬到县医院

郝文龙要找一个能跟他一起为嫂子养老的伴侣,像对待母亲一样对待嫂子的媳妇。这样的好媳妇他找到了,但是嫂子已经等不及让他养老了。

1990年1月19日是金雨燕40岁生日,五个先后考上大学、成家立业的弟弟妹妹都赶回家,热热闹闹地给嫂子过了一个生日。席间,苦恋15年的雨燕和文勇也得到了大家的祝福,所有人都希望嫂子的余生过得幸福。

可天不遂人愿,雨燕没等来心心念念的完美婚礼,她的胃病又犯了,怕大家担心,她吃着止疼片顶着忙里忙外,一大家子快快乐乐地过了一个团圆年。可雨燕自己,刚过了正月十五,就倒下了。

农村穷小伙儿考上大学,谈对象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将来我要奉养嫂子

大雪天,救护车开不到村里来。村里组织了六七十号男劳力组成担架队,16人一组,轮流把雨燕抬到了医院。筹集治疗费的时候,大家才发现,当年雨燕的父母补发的一万元已经被她全部用在了弟妹身上,没给自己留一分。得知消息的村民们匆匆赶来,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现金塞到主事人的手里,有三块五块的,有十块八块的,也有几十上百的。朴实的村民们以自己的善良回报着善良……

嫂子还是走了,弟妹们痛别“嫂娘”,放声大哭

雨燕一进县医院,就被下了病危通知书,医院组织了专家会诊,结论是:胃癌晚期伴肝脾等多脏器转移,已无手术价值;胃内穿孔伴大出血;极危重,第二次下病危通知单。

五个弟弟妹妹接到消息赶到医院,看见嫂子病成这样,无不痛哭失声,特别是小妹文凤哭得晕厥过去。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分别仅仅几天,最长的也不过十几天时间,他们尊敬爱戴的嫂子竟然病得连看他们一眼都成了奢望。

雨燕还是走了,全村的人都来给雨燕烧纸守灵。五兄妹守在灵前,陪伴着嫂子的灵柩,片刻不愿离开。

农村穷小伙儿考上大学,谈对象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将来我要奉养嫂子

兄妹五人痛别“嫂娘”,放声大哭

雨燕没有子嗣,小弟文彪站出来,坚持要给嫂子扛领魂幡。出殡那天,随着老支书暗哑低沉的一声“起灵”,在场的人放声大哭。

哀恸中伴随着声声呼唤:“娘啊!嫂子!娘……”

风雪中,灵柩缓缓而去……

2001年看了一篇新闻报道,作者在心头揣摩了十几年

这个故事改编自韩继普的长篇小说《嫂娘》,小说讲述了未入洞房的嫂子,耗尽15年岁月,把亡夫的五个弟弟妹妹全部送进了大学,自己舍弃了爱情,最终付出生命的感人故事。虽然是小说,但嫂娘的故事却是真实的。小说中,五个弟妹各自考上的大学,都跟现实中完全吻合。

农村穷小伙儿考上大学,谈对象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将来我要奉养嫂子

韩继普

作者本身是企业高管,2001年,他在报纸上无意中看到了毕永波先生的《嫂娘》,被张敏养育亡夫弟妹的事迹感动。经过十多年的沉淀和揣摩,终于在2015年的某天,作者在看电视时被“母性”一词击中,下决心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并历经11次改稿的艰难创作,最终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农村穷小伙儿考上大学,谈对象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将来我要奉养嫂子

小说《嫂娘》除了借鉴张敏的故事,还融合了很多真实的女性形象。比如作者的母亲和岳母。作者的母亲生了四男二女六个孩子,经历过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为了给孩子治病,家里欠下近3000元的债务,还了十几年才还清。即便生活如此窘迫,作者从来没听母亲说过一声苦和累。

作者的岳母39岁就守寡,一个人带着一男五女六个孩子艰难度日。岳母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辨认人民币只靠纸张大小和颜色区分,却把儿子培养成才,当了县长,女儿全部参加工作并生活幸福。小说中的二大妈,多少有点作者岳母的影子。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张翠平,故事部分改编自《嫂娘》

■图片/《嫂娘》插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