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籌措”活源泉平壩高田村學懂做實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系列報道之五

“資金籌措”活源泉平壩高田村學懂做實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系列報道之五

“資金籌措”活源泉平壩高田村學懂做實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系列報道之五

利用龍頭企業資金鋪設的噴滴灌水肥一體化設施啟動澆水施肥作業 □錢凱 攝

初冬時節,黔中大地多了幾分寒意。

走進平壩區天龍鎮高田村高標準蔬菜基地,成片的萵筍和豌豆尖長勢良好;在中藥材種植基地,是農民們忙碌除草施肥的身影;食用菌基地的大棚裡,村民們則忙著採摘進入採摘期的香菇……

“過去種包穀一年忙到頭賺不到錢,現在種香菇畝產翻了十幾倍。”高田村村級合作社負責人譚宇清說,2017年年底,高田村利用政府幫扶187萬元資金建設的20個食用菌種植大棚,帶動了像老何這樣的貧困戶發展食用菌產業。

農業生產的兩端,“成本”與“收益”緊密相連。“錢”從何處來,又如何用好?都關係著產業發展與農民增收致富。

“好山好水好田壩”的高田,積極圍繞學懂做實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引入資金活水,希望通過“產業興旺”來奠定鄉村振興基礎。

項目資金,建基礎

譚宇清口中的老何是高田村的易地扶貧搬遷戶何興奎,今年61歲。脫貧攻堅期間,高田村發展了食用菌產業,他受聘到食用菌種植基地務工,每月因此增收2000元。和何興奎一樣,一年時間,高田村就有17戶貧困戶因食用菌而增收脫貧。

“有了政府的扶貧資金,不僅能讓我們的生產經營得到保障,也為我們村的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高田村黨總支書記朱高學告訴記者,在2016年到2018年的脫貧攻堅期間,高田村不僅有效利用了政府幫扶資金髮展了食用菌產業,還整合了市、區兩級政府資金建設了農旅一體生態魚莊項目。

據瞭解,在該村食用菌和生態魚莊項目的投資資金中,政府幫扶資金就高達367萬元。兩年多過去,兩個扶貧產業,從組織生產到管理銷售的產業鏈條,實實在在地帶動了高田村的貧困戶從脫貧走向致富。

資金,一直都是農民發展產業的關鍵要素和底氣。

2018年年底,市區兩級政府以高田村為核心區,規劃建設了安順高標準蔬菜基地。先後整合了省級資金5800萬元,市級資金200萬元、青島對口幫扶資金1000餘萬元,區級蔬菜產業發展資金250萬元,有效推進了高標準蔬菜基地建設工作。

得到各級政府的資金支持,位於高田村的安順高標準蔬菜基地的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得到全面完善,也實現了蔬菜基地的田成方、土成塊、溝相通、路相連、噴滴灌、機械化、旱能灌、澇能排……

將農村產業革命向縱深推進

“高田村的產業發展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得益於政府資金的支持。”朱高學介紹,兩年多來,高田村在各級政府資金的支持下,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和壯大村集體經濟為宗旨,以市場為導向,以高標準種植為依託,以提高村民收入為目的,不斷開拓發展領域,採取“合作社+公司+農戶”發展模式,著力培養了有一定規模、有業主帶動、有對口訂單、有市場競爭力的農業產業。

“我們還建立健全了各種對資金監管使用的體制機制,加強對爭取到的每一筆政府資金使用管理,促使其發揮最大的槓桿作用,有效撬動了高田村的資源資產。”採訪中,朱高學還談到了對資金的管理使用情況。

龍頭企業,壯規模

“不用出遠門就能掙錢,對於我來說太合適了。”11月5日,在安順高標準蔬菜基地,忙著採摘豌豆尖的村民溫志友說,今年年初,他來到高標準蔬菜基地務工,實現了每月收入3000多元……

2018年年底,平壩區以綠色、特色、標準、規模為方向,從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完善,對灌溉方式、品種選擇、龍頭企業選定、目標市場、利益鏈接等內容進行全盤考慮,積極引進貴陽農墾農投集團和廣州天地合生態農業公司,建設了1500餘畝先行區,3000畝核心區,6000畝示範區的高標準蔬菜基地。

據介紹,貴陽市農墾農投集團是貴陽市全資國有平臺公司,在貴陽市開設有150餘家農產品平價超市,子公司30餘個,在粵港澳大灣區有銷售檔口和訂單市場,實力較強。而廣州天地合公司主要在廣東省進行瓜果類蔬菜銷售,有自己的檔口、穩定市場及種植基地,有1000餘類品種蔬菜銷售經驗。

“高標準蔬菜基地建設中,我們就是要利用兩家公司的雄厚資本和穩定市場資源,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在高田村實行蔬菜產業的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大力推動高田村的蔬菜產業發展。”平壩區副區長李隆介紹了引進兩家龍頭企業發展蔬菜基地的必要性。

“我們進入高田村的初衷就是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投入資金,利用高田的壩區資源,實現公司發展的同時助推高田農業產業大發展,最終實現雙贏。”貴陽農投集團基地負責人陳華川介紹,從基地啟動建設以來,公司先後投入2000萬元,在先行區的1500畝基地一次性安裝了噴滴灌水肥一體化設備,近一年以來發放的務工工資近500萬元,再加上每畝800元的土地流轉費和種子、育苗、肥料等生產要素近1500萬元。近一年時間,我們在高田基地投入達到5000萬元。

資金籌措需要重視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平壩區引入兩家公司建設高標準蔬菜基地,正是積極通過招商引資,吸引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具備雄厚資金實力和良好市場基礎的市場主體到高田進行投資的生動實踐。

“公司的進入,帶來了大量的資金,盤活了沉睡的土地資源。”朱高學說,我們就能夠充分享受龍頭企業帶動的好處,積極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打造高標準蔬菜基地,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社會資本,增活力

“全家開銷要用錢,娃娃讀書還要錢……”兩年前,高田村貧困戶高林江因脫貧無門而發愁,“村裡的幹部幫忙聯繫,指導填報資料,我向平壩農信社申請了5萬元的‘特惠貸’入股到村裡的高山雲霧茶場。”

貸款由政府貼息,為高林江卸掉了所有“包袱”。他全身心投入到茶場,成為了每月能固定領到工資和年底能夠領到分紅的一名茶農,不僅脫了貧,還實現了致富。

“我脫貧了,接著考慮是致富問題,到年底把貸款還了,再投點錢到茶場。”看著逐漸擴大的茶場,高林江信心滿滿地規劃起未來的日子。

高林江和高田村高山雲霧茶場的這一實踐,是高田村充分利用金融機構金融信貸產品,撬動社會資金參與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社會的各種資本,真正為高田村的產業發展增添了無限活力。“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把閒散的資金聚集起來,能辦成大事。”朱高學談起組織村裡8戶致富帶頭人成立合作社,抱團發展,與貴州德康集團合作發展生豬代養,到發展成為年出欄6000頭的生豬的大規模養殖場的事情時引以為豪。

同時,在諸多具備資金籌措能力的市場主體中,返鄉創業者是一支活力無窮的新興力量。2017年年初,高田村返鄉創業農民工黃雙友成立合作社,投入50萬元流轉土地搞起了煙菜輪作,帶動了村裡100餘名農民就業,那一年他也獲利近10萬元。今年初,蔬菜基地啟動建設,黃雙友一次性把先前流轉的近100畝土地入股到蔬菜基地,不僅成為了基地的股東,還自己依靠種植蔬菜積累的經驗成為了一名管理員,每月領著近4000元的工資。

除此之外,高田村還積極推進“三變”改革,盤活土地存量,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切實讓村集體和村民享受入股分紅,促進每一個產業大發展,提高村民收入,切切實實讓大家富起來……

目前,高田村通過整合廢棄林場資源,入股到高田村紫荊養殖公司,建設了年出欄50000羽的林下生態養雞場;整合流轉村民手中荒廢茶園,發展了規模達1000畝的高山雲霧生態茶園;整合村集體土地搭建豬圈,與德康集團簽訂生豬代養協議,建成年出欄6000頭的生豬養殖場;利用良好的水資源發展2000平方米的生態魚莊和400畝水產養殖。

李隆認為,過去高田村產業發展零散,不成規模,主要原因就在於發展資金“少”而“散”。現在高田村在政府相關政策的幫助下,聚集了來自政府、銀行、龍頭企業、民營企業及社會閒散資金等各方資金資源,抱團發展,產業逐漸走上了持續發展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