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慎珠:河南新密,乾隆皇帝特許的民居竟高達四層

【一】

鄭州市西南35公里處,有新密雲巖宮,又名黃帝宮,被譽為“中華人文始祖聖地”,相傳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屯兵備戰、練兵講武之地。那裡綠樹如黛,山嵐如煙,好似江南。清代禹州舉人馬士芳,對雲巖宮一帶讚歎不已:“雲巖在大壑中,遠望之,窈然無所見,比至前,嶺角一轉,萬象軒呈,恍惚變幻……又有蒼松翠竹,奇花異草,禽鳥五色,飛鳴上下,斑斕成文。”

雲巖宮東南方向,土嶺狹長,樹木茂密,在山路盤旋之中,遠遠望到了村落中的一幢幢古樓。

小巷曲折,陰綠的青苔起在陳年的青磚上,彷彿有無限的心事。舊宅小樓隱身在典雅的四合院內,穿過照壁、門樓,繞過考究的房山,有豁然敞亮的院落。問起村民,他們會告訴你一串串的故事。

宅院中的小樓,大多兩層,或是北方民居少見的四層,一律帶有出廈,有粗大的立柱、方正的房梁。一處處的門樓上,嵌精美匾額,書質樸古字,傳遞著不絕如縷的遙遠信息。

有山有水,有樹有田,古民居,舊宅院,星星落落,中國傳統村落新密市劉寨鎮呂樓村的古樸之風,撲面而來。

呂氏先人的遠來,或許,是為了那如同水鄉一般的雲巖風光。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呂樓呂氏族譜記載,大明洪武年間,其先祖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遷居,來到密縣(今新密市)東35裡雲巖宮近處落戶。

族人遵照祖訓,勤奮耕讀,種桑、養繭、繅絲,逐漸發展為良田萬頃,小樓連片。特別是村中心地帶,莊園佔地面積108畝,宅院坐北朝南,自西向東,沿零塢河西岸一字排開,綿延800米。三進、四進的宅門樓,宏偉高大,廂房整齊劃一,門楣滿是木刻磚雕,做工精美。外村人經過此處,羨慕其高樓相連,言必稱“呂家樓”,久而久之,此地有了“呂樓村”之名。

村落的地勢西高東低,東臨武定河,南部為一條自然沖溝,此處依據地形地貌建宅利用,建築群的東面、南面為兩條水系,呈現出環抱之勢,北側的寨牆則拔地而起,充分融合了“依山傍水,左青龍右白虎”的自然之勢。

趙慎珠:河南新密,乾隆皇帝特許的民居竟高達四層

通泰樓

【二】

一間房屋連著一間房屋,一個庭院抱著一幢小樓,一條小巷拉著一條小巷。過往的人們看不到其中的細節,只感到日子就這麼走過來了,走得慢條斯理,頗有氣息。

一塊塊明磚清瓦,一個個瑞鳥祥獸、花鳥蟲魚的磚刻木雕,記憶著主人的富貴榮華。在眾多三進院落之中,有一處佔地宏大的院子,主樓為四層,比其他院落主樓多了一層。門前有蹬馬臺,牆上有拴馬樁,彼時該是車水馬龍,人來人往。

湖南師範大學人類學專家周鼎教授說:“一個家庭房屋出現四層樓閣,這院落在北方古建築群中極為罕見,有南北朝時期士族階層的影子,體現了北方建築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

揚州大學教授王永平提出,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階層不僅在當時處於思想文化領域的壟斷地位,而且對中華文明的傳承,也具有深遠影響,中華文明之所以成為人類文明史上唯一綿延不絕,未曾“斷裂”的文明,其中一個關鍵因素,便在於當時漢族士族階層在文化傳承方面發揮出了巨大作用。北方少數民族內遷,散落各地的世家大族,特別是其中的文化士族,成為中華文明的主要傳承者。

他們相互爭鬥又彼此交融,保持和延續著儒家的禮法與禮學的傳統,而他們各自的庭院建築,相互攀比,深刻影響著後人的居住方式。呂樓龐大的古建,讓人領略到大家族的氣息。高樓的主人,非富即貴,或從政,或經商,功成名就,高大的庭院顯現著榮耀。

新密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李紹光講述,巨大船島旁邊的四層大院,是呂氏六世族呂逢泰所居,他承繼祖業,擴大生意,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大戶。清嘉慶二十二年《密縣誌》記載,呂逢泰寬厚仁慈,樂於助人。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黃河決口,災民眾多,他開倉放糧,賑濟災民,使眾多災民得以生存。乾隆皇帝封他為“上上善人”,立碑留芳,並使他享有三品官階的禮遇,可以坐擁四層高樓。

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旱災突如其來,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區,仲春就開始呈現出了乾旱跡象,一直到冬天,仍然雨水稀少。第二年,旱情更為嚴重,北至遼寧,西至陝西,南至蘇皖,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廣泛旱區。

旱災連著蝗災,蝗蟲氾濫,把枯萎的莊稼吞食精光。一群群災民乞討流浪,一批批家禽死在路旁。呂逢泰玄孫毫不猶豫,開倉放糧,送給十里八鄉的鄉親。他們在村口壘起了十個爐灶,熬湯、蒸饃,晝夜不停,發給乞討路過的人。他們主動向本省許昌、開封等地和山東、河北等省捐糧捐款,捐小麥小米2000多擔,白銀近10萬兩。

扶危助困、救災有功,朝廷給呂逢泰玄孫封官三品,呂家再次門庭榮耀。呂家興盛時,生意通商四海,良田萬頃,呂家有“不走人家路,不喝人家水”之說。財富日益增加,樂善濟困的美名深入人心,呂家興盛長達200餘年。

趙慎珠:河南新密,乾隆皇帝特許的民居竟高達四層

磚雕門罩

【三】

繅絲興,呂家興,呂氏的家族故事,與新密的養蠶業密切相連。

新密市伏羲女媧文化傳承人王執仲講述,傳說蠶姑奶奶名叫鬱華子,是伏羲身邊的大臣,也是傳說中時玉仙聖母,她教人種桑、養蠶,抽絲做衣服,始祖黃帝的妻子嫘祖,曾向鬱華子學養蠶技藝。新密養蠶抽絲有近萬年的歷史,米村大廟至今供奉著蠶姑奶奶的雕塑。

呂樓村的蠶絲事業,到明代中葉開始壯大。呂氏家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呂士謙和呂堂兄弟從外地遷至密縣不久,即開始經營當地傳統的繅絲生意,經過三代人的努力,成為地方第一的實業家。到了清朝中期,呂氏家族將蠶絲加工推向輝煌,並向南方廣泛傳播。

他們在疊溝旁邊、零塢河畔建起了蠶絲廠,原料有來自米村、嶽村、劉寨、白寨、曲梁五個鄉鎮,也有從河北、山西運來的。生產的絲料製品,通過洧水、淮河進入長江,銷往江南各地,其中一部分絲綢,通過海運遠銷到西洋(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地區)。

河南省著名農桑專家王志中,長期研究後認為,絲綢產生在米村,壯大在呂樓,新密是農桑文化的發源地。2018年夏,北京大學、湖南師範大學等高校的5位專家、教授來到呂樓考察,對呂家繅絲技藝大加讚賞。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研究員董紹鵬,看到新密大廟、呂樓蠶絲生產遺蹟後,喜出望外,他認為,古密縣就是我國蠶絲的發源地,為古代絲綢之路作出了貢獻。

密縣蠶絲業發達,呂家絲綢興隆等內容,被詳細記載在清代安徽《舒城縣誌》和河南《密縣縣誌》中。有趣的是,呂氏後人呂林鐘,早年在舒城做縣令,任上編寫了一部縣誌,50卷70多萬字,分門別類,詳細分為山川、古蹟、民風等自然和人文風貌。他告老返鄉後,在密縣地方官的誠邀下,又編寫了一部《密縣縣誌》,被當地譽為“寶書”。

民間說他“一地為官,兩地寫史,四袖清風留人間”。呂村村支書趙喜營解釋說,呂林鐘為官時,不去不該去的地方,不拿不該拿的東西,清廉為民,壯大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

密密麻麻高可及腰的野草中,還存有三口古井,已300多年,呂家蠶絲廠曾經使用過,至今依然水質清澈,帶著甜味。村民說,這裡曾有三米寬的石拱橋,如今僅留有一米多,橋南兩側,兩棵粗壯的巖柏和古槐,像是守護蠶絲廠的大將軍。絲工離去,物是人非,只有潺潺流水曾為絲綢的興旺而一路歡歌。

趙慎珠:河南新密,乾隆皇帝特許的民居竟高達四層

磚雕墀頭

【四】

高高的土寨中間、最高院落月臺樓一側,疊嶺東邊,一個殘破的窯洞十分搶眼。相傳,呂洞賓在此留下了神奇故事。

周作人曾經說過:“影響中國社會力量最大的,不是孔子和老子,不是純文學,而是道教和通俗文學。”可見道教對中國社會,特別是下層民眾精神氣質的巨大影響。在民間諸多的道教傳說中,有關道教“八仙”的故事最為流行,而“八仙”之中,呂洞賓又最有代表性。呂洞賓的名字家喻戶曉,與他相關的傳說,在歷代被不斷改編為小說、話本、戲劇等,為百姓所喜聞樂見。呂洞賓周遊天下,蹤跡或隱或現,神異莫測,屢屢度化世人,道門對他的功業德行推崇備至,尊為“呂祖”。

呂洞賓本是個讀書人,三舉進士而不第,仍然奉父母之命赴考。成仙后,他終日混跡人間,獎善罰惡,度人成仙。他形象瀟灑,性格開朗,既有“酒色財氣”,又好鬥氣爭勝,與市民階層的性格特徵有不少相似之處,因而廣受歡迎。

李紹光講述,一日,呂洞賓雲遊中原,遠觀一地形奇特,乃是八百里伏牛之餘脈伏羲山,南有蜿蜒蔥蘢土嶺,氣勢非凡,細看溝壑縱橫,溱洧二水順行,道途暢順,物產豐盛。他降下雲頭,站立在柏樹溝,東望寨東側溝嘴上,零塢河西岸有一叢特別茂盛的崖柏,崖柏下方有孔窯洞,洞鑿在崖壁上,洞口向南,被崖柏遮擋,很是幽靜,窯洞前有一平臺,從下邊要進窯洞,必須走步梯才能達。洞口下有一花園,依零塢河而建,小巧玲瓏。洞口地勢頗為平坦,進洞越深,寒氣越重。呂洞賓在洞中修煉數日,走出時,頓覺身輕似燕,疾步到了山下。

山下一位書生,背上生了一個茶碗大的疥瘡,醫治無效,不吃不喝,骨瘦如柴,家人不知所措。書生對圍在床邊的親人說:“我死了,家中錢財都能捨得,唯獨放不下年邁的父母……”說完淚流不止。

說話間,呂洞賓走到他的床前,拿出二張黃紙,交給他,又耳語幾句,讓他把紙調成泥狀,敷在疥瘡上。書生依方行事,第二天果然膿腫消除,恢復健康。村民們說,治療書生的疥瘡,是感念他對父母的孝心,孝可以動天,呂祖是在替天行道。

不難看出,在這個明清時期的呂洞賓傳說中,高高在上的神仙,已經離開了虛無縹緲的仙界,走進了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滾滾紅塵。

大明洪武年間,此村被呂姓沿襲,呂姓後人稱此洞為“仙祖洞”,在此供奉先祖,保佑族人平安。

也有人說,這一仙洞,其實是呂氏的障眼法,洞下有一條暗道,從呂家的後院,通向土寨頂部田野。若遇土匪,家兵抵擋不過之時,族人可從這裡逃生。

趙慎珠:河南新密,乾隆皇帝特許的民居竟高達四層

雙福樓

【五】

世事變遷。近百年來,呂氏後人歷經沉浮,高樓宅院殘破不堪,雜草叢生,呂樓村成了一個“地少不保收,吃水人發愁”的“落後村”。幾年前,呂樓附近建起了社區,村民需要入住新社區。有開發商建議,把這些古建築群全部扒掉。呂樓村委召開會議,聽取村民意見後,決定保護古建築,走一條古建築保護與新農村建設融合發展的新路。

呂樓村村支書趙喜營實地考察,幾次論證,拿出一套實施方案。村民們清理古院落,恢復原始路面,將遺落的磚瓦收集起來,對每棟樓一一做了標識。86歲的呂氏後人呂全春聽說要保護古建築,二話不說,帶頭從居住的三進院落中搬遷出來。短短几天,暫居在古樓的村民全部搬遷完畢。

秋風涼爽愜意,呂樓村古老的房舍間,搭起一個個腳手架,人們忙得熱火朝天。18個幽深的宅院,將被逐一修復,一點點還原它最初的容顏。

趙慎珠:河南新密,乾隆皇帝特許的民居竟高達四層

全春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