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榆次:走進後溝古村 見識“鄉愁產業”

山西榆次:走進後溝古村 見識“鄉愁產業”

山西榆次:走進後溝古村 見識“鄉愁產業”

山西榆次:走進後溝古村 見識“鄉愁產業”

2002年,時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的馮驥才率國內一流專家進行的一次探訪,讓晉中市榆次區東趙鄉山坳裡的一座濃縮了黃土旱塬農耕文明的古村落,揭開了神秘的面紗,展現在世人面前。

這座“與世隔絕”的古村名為後溝村,村內的田園之美、古風之韻,宛如晉代詩人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後溝村自2005年旅遊開發以來,既為當地村民開闢了生產生活上的致富路,也為美麗鄉村建設注入了新動能。

如今,乘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後溝村通過用新建的小二樓置換舊院落,並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入住開發“鄉愁產業”,實現了村民“居住在別墅中、耕作在田原上、活動在景區內、沉醉在民俗裡”的美好願景。這其中就有後溝村景區導遊張志芳一家。

處處都是悠然恬淡的古村風貌

後溝村因地處黃土高原低山丘陵地帶,形成了溝、坡、垣、灘縱橫交錯的獨特地貌。村內民居多為清朝和民國年間建造的土穴窯洞,以傳統三合院和四合院為主,依崖就勢建造,頗顯神秘。村中古建更是星羅棋佈,精巧別緻的古戲臺、觀音堂、菩薩殿,堪稱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我從小就在村裡長大,早就走遍了村裡的每一條街巷,也熟悉村裡的每一戶人家。”景區導遊張志芳是土生土長的後溝村人,也是村裡開發旅遊後的第一批導遊。跟隨她的腳步,穿行在村中交錯的阡陌小道上,紅石斑駁的古窯院牆、風雨剝蝕的蜿蜒石階、古樸典雅的老戲臺,處處都是悠然恬淡的古村風貌。再加上張志芳的生動描述,有關後溝村的那些人那些事兒,一下子鮮活起來。

張志芳介紹,後溝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根據村內出土的一塊唐代墓誌碑記載,後溝村張姓的始祖張崇暉在唐朝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由山東清河遷來,“最開始遷到的地方是附近的闊子頭村,但當時沒有更多的土地耕種,張家祖先張崇暉只好帶著子孫後代來到闊子頭村後面的溝裡生活,後溝村也因此得名。”

後溝人自古就過著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村中設有製作各種生活必需品的傳統作坊,如酒坊、油坊、醋坊、醬坊、豆腐坊、米麵坊等,村民不出村就能滿足基本生活所需。“村裡有耕地1200餘畝,大都在南北兩坡山頂的黃土旱塬上,傳統的種植業依然是大部分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張志芳介紹,儘管農業已日益走向機械化,但後溝村由於地勢所限,只能沿用古老的耕作方式,“現在村民耕地還是靠牛來犁地。”

對外開放十多年來,後溝村相繼獲得了國家和省級部門授予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中國古村落代表作”“中國最具旅遊價值的古村落”“中國最美休閒鄉村”“中國最美村鎮”“山西省歷史文化名村”“山西省最佳觀光農業示範點”等榮譽稱號。

開發旅遊給後溝村帶來蛻變

“當年馮驥才先生一行人來村裡考察時,根本想不到我們後溝村會開發旅遊。”時至今日,張志芳依然不敢想象,帶領遊人遊覽自己小時候生活過的地方,會成為自己的職業。“我們村比較偏僻,也比較落後,因為交通不便,以前連汽車都很少見,村民收入主要以種地為主。”張志芳介紹,由於經濟收入不高導致村民紛紛外遷,留守在村內的青年男女婚嫁問題都很難解決。

2002年,馮驥才率領的負責“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專家小組一到後溝,便被這個沉睡在黃土高坡上的古村落吸引。大家一致認為這是中國北方難得一見的古村落,濃縮保存了千百年來黃土旱塬農耕文明的傳統經典。2003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宣佈後溝村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古村落調查保護示範基地。隨後,榆次區委、區政府開始對後溝村進行保護搶救、旅遊開發,並於2005年對外開放。

開發旅遊給後溝村帶來的蛻變,讓張志芳感觸頗深。“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們後溝的名氣越來越大,來後溝的遊客越來越多,村民們的榮譽感和使命感越來越強,村子裡的環境也越來越好。”張志芳說,“平時每個月要帶團遊覽30多次,到了黃金週,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接待四五個團隊。”張志芳介紹,依託旅遊開發,村裡陸續開了十多個農家樂,村民們也在家門口賣起了農副產品,“很多外地遊客,都會買一些我們這裡的梨、棗、小米等土特產。”由於後溝村至今保留著農耕文明的痕跡,這十多年來也吸引了《陝北漢子》《于成龍》等數十部影視劇來此取景拍攝。“村裡的很多人都當過群眾演員,我爹我媽都是資深的群演了,《于成龍》裡面有很多他們的鏡頭。”張志芳說,村民們現在都有了拍戲的癮,“大家的演技都很專業,說哭就能哭,說笑也能笑,當一天群演還能掙上80塊錢。”

後溝新村已基本建成

“我們家的房子是我太爺爺建造的,到現在有上百年的歷史了。電視劇《大槐樹》在我們村取景拍攝的時候,陸毅還來我們家拍過戲呢。”張志芳一家兄妹3人,她上面有一個哥哥和一個雙胞胎姐姐,“我們家的老院子住著好幾家人,我們一家5口人就擠在兩三間房裡,這種情況在我們村也比較普遍。”

近年來,榆次區委、區政府緊抓鄉村振興的有利契機,確立了“農耕文明就是發展底蘊,鄉愁記憶就是致富機遇”的理念,並於2016年引進了山西振鵬置業有限公司控股後溝古村景區60%的股份,以新思路、新舉措、新模式,亮農耕品牌、做鄉愁文章、打古韻特色,著力破解發展瓶頸,逐漸打造了一張“鄉愁體驗、古韻後溝”的亮麗名片。

2017年,山西振鵬置業有限公司啟動了後溝古村項目,分為三部分:一是傳統村落的保護,二是新村建設,三是旅遊提檔升級。“我們認為只有建設新村,才能真正做到對後溝古村的保護。”後溝古村景區總經理嶽根生介紹,隨著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古村落的人居環境已難以滿足現代人對居住條件的需求。

對此,該公司在後溝古村外的一公里處,建起了後溝新村。新村佔地58畝,建有村委會、文旅酒店、接待中心、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紀念館以及114套整齊劃一的二層小別墅樓及單元樓,而且水、電、暖等現代化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我們採取產權置換的方式,以自願為原則。”嶽根生說,通過一年多的努力,後溝新村現已基本建成,90%已搬至新村。

“我們家已經搬到新村了,哥哥姐姐從外面回來,住的地方比以前寬敞多了。”搬離居住多年的老院子時,張志芳一家人的心中也泛起了陣陣不捨,“我們從小在老院子裡長大,裡面有太多兒時的回憶。現在雖然離開了,但是老院子能長期保留下來,還是挺欣慰的。”張志芳說,“等我老了,還能帶著我的子孫到老院子裡看看,給他們講我們小時候的故事,那種感覺多好呀。”

提升後溝古村知名度和美譽度

如今,後溝村民除了種地外,增收的途徑越來越多,“目前景區的員工,一半以上是後溝人。”嶽根生說,“我們將村裡的部分土地流轉到了公司,通過規模化經營的模式,幫助農民增收。同時引導村民發展農家樂和特色民宿產業,培育醋坊、酒坊、油坊等後溝特色產品。”目前,村民的人均收入已從十多年前的幾百元增加到了17000餘元。

嶽根生介紹,當村民遷入新村後,公司將按照“民宿、民藝、民樂、農博、影視、研學”的整體規劃對古村進行修整和布展,廣泛邀請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駐古村,挖掘本土民俗文化資源,吸引更多遊客觀光體驗。“我們認為鄉村振興千萬不能忘記古村落的保護,一定要把傳統村落保護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嶽根生說。

事實上,今年5月以來,榆次區圍繞晉中百公里鄉村振興示範廊帶建設統一部署,重點建設了9個示範村、11個重點治理村,以及沿線的生態莊園、苗木基地、特色種植、乾果經濟等農業企業、合作社和產業基地,全線總里程約為87公里。其中,烏金山鎮後溝村、東趙鄉石羊坂村、東趙鄉後溝村、北田鎮張胡村4個村為第一批精品示範村。

在百里鄉村振興示範廊帶建設中,無論是蔬果飄香的田園張胡,還是青山綠水的六美后溝;無論是鄉愁古韻,還是產村融合;無論是核桃產業,還是生態莊園……每一個村、每一個點、每一段路,都展示了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榆次方略、榆次路徑和榆次答案。

對於後溝古村的未來,嶽根生表示,借鄉村振興的東風,下一步要在更大的舞臺提升後溝古村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把這裡打造成遠近聞名的旅遊景區,同時把這裡的文化瑰寶保護好、建設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