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宪宗与明孝宗一念之仁,天下称颂其盛德广大,究竟所为何事?

朱见深(1447~1487),即明宪宗(1464~1487在位),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

土木之变后,朱见深之父朱祁镇被瓦剌掳去,其叔父朱祁钰即帝位。

景泰三年(1452),明代宗将朱见深废为沂王,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后来,明廷又有夺门之变,朱祁镇复辟。

天顺元年(1457),明英宗再立朱见深为皇太子。

天顺八年(1464),明英宗驾崩,皇太子朱见深继位。

按照一般人对权势趋附与独占的心理,按照一般人睚眦必报的态度,猜想,朱见深被朱祁钰废掉太子之位,他一定会对叔父怀恨在心。

有这样的判断之后,可想而知,在朱见深主政之后,关于朱祁钰的话题,朝臣可能会如此面对:

趋炎附势、无耻无畏者,可能会要求对朱祁钰进行清算;

心怀畏惧、不愿多事者,可能会对朱祁钰讳莫如深、沉默不言;

至于说,请求朝廷正确面对朱祁钰、肯定他对大明江山的贡献者,大约不会存在;大约,这样的事,也不可能发生。

不过,这世间的事,也有超乎意料之外者。

话说,朱见深登基之后,到了成化三年(1467)农历五月,荆门州学训导高瑶上书直言,陈列十事。

高瑶所陈十事,其中之一即为:

“正统己巳之变,先帝北狩,陛下方在东宫,宗社危如一发。使非郕王继统,国有长君,则祸乱何由平、鉴舆何由返?六、七年间,海宇宁谧,元元乐业,厥功不细。迨先帝复辟,贪天功者遂加厚诬,使不得正其终,节惠隮祀,未称典礼。望特敕礼官集议,追加庙号,尽亲亲之恩。”

高瑶在上书之中,提及了朱祁钰在土木之变后为社稷所做的贡献,请求朝廷追加朱祁钰的庙号。

高瑶此举,其胆识气度,就令人敬佩不已。谁都知道,这可能是掉脑袋的事情啊。

高瑶此举,也是对历史负责。朱祁钰八年皇帝,说抹杀就抹杀吗?他可是货真价实、清清楚楚地坐了八年皇位的。

高瑶此举,也可以看出当时人的气节。或许,这种气节已经不为遥远的后世所认同,但是,仅这份对气节的坚持和勇气,就值得后世好好学习。

高瑶上书之后,时任左庶子的黎淳马上上疏,对高瑶进行弹劾。

这位黎淳,字太朴,湖广华容(今湖南华容)人。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参与修撰《大明一统志》。成化中,担任为皇帝讲解经史的职官;升任太子宫中的左谕德;《睿皇帝(英宗朱祁镇)实录》修成,升左庶子;《续资治通鉴纳目》修成,升任少詹事;又升吏部左侍郎。明孝宗(朱祐樘)弘治中,调升南京工部尚书,旋又改任礼部尚书;辞官回乡,进黎淳为一品荣禄大夫;病逝,终年70岁;朝廷赐祭葬,谥文僖。

黎淳弹劾高瑶,说是高瑶犯了死罪,并明确指出,高瑶的死罪有二:

第一,诬蔑先帝不明;

第二,陷害陛下不孝。

黎淳还说,高瑶的举动,并不是要尊崇郕王(朱祁钰),而是要为那些邪僻小人铺排进用的阶梯;他认为,高瑶的背后,肯定有小人在主使。

对于高瑶的上书,朱见深并没有动怒,也没有处罚,只是平静地御批道:

“景泰(即朱祁钰)以前的过失,朕都未尝介意。这难道是做臣子的应该讨论的吗?黎淳的上疏,是要奉承谄媚、希冀恩宠吗?高瑶、黎淳的奏章,全都没有必要施行。”

这个事情,在皇帝的批示下,便停止了。

后来,几经周折,成化十一年(1475)十二月,朱见深下诏,恢复朱祁钰的帝号,谥恭仁康定景皇帝;并下令,按帝陵的规格,整修朱祁钰的陵寝。

对于此事,《万历野获编》的作者明人沈德符说是:

在朱祁钰被朱见深追崇之后,黎淳应该对他当年弹劾高瑶的上疏有所回应,他应该自己引退才是。此后,他竟仍旧留在皇帝身边,为侍从之官。黎淳从成化三年(1467)上疏弹劾高瑶,其疏不行,到成化二十三年(1487)朱见深驾崩,他首尾在朝21年,不知他对此事做何想?一直到弘治四年(1491),黎淳才以南京礼部尚书致使,他又是多么地厚脸皮啊?

以上为朱见深一念之仁,免去了一场斗争杀伐,天下称颂其盛德广大,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说完明宪宗朱见深的事,再来说一说明孝宗朱祐樘的事。

朱祐樘为朱见深的第三子,其生母为孝穆太后纪氏。

据传,纪氏是广西纪姓土司之女。当年,纪姓叛乱,朝廷平定后,纪氏被俘入宫。在宫中,朱见深偶遇纪氏,见她美貌聪敏,留宿一夜,纪氏遂怀孕。后来,此事为宠冠后宫的万贵妃所知,她命宫女查证并处理掉纪氏的孩子。宫女仁厚,回复纪氏未孕。后万贵妃将纪氏贬居冷宫。纪氏于冷宫偷偷生下朱祐樘。万贵妃得知后,又派门监张敏去溺死新皇子。张敏将婴儿秘藏哺养,废后吴氏也施以援手。万贵妃数次搜查无果,朱祐樘才得以吃百家饭长至六岁。后张敏为朱见深梳头,朱见深感叹:眼看朕年老,却还无子。张敏连忙伏地道:万岁有子。朱见深问知情由,命接来皇子。次日,朱见深颁诏天下,立朱祐樘为皇太子,封纪氏为淑妃。随即,纪氏暴亡,张敏吞金自杀。都说纪氏与张敏之死,与万贵妃有关。朱见深之母周太后担心万贵妃对太子下手,就将孙子朱祐樘抱养在仁寿宫,才使太子生活安全。

不过,后宫之事隐秘,莫知其是非曲直、真假虚实。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万贵妃病死;朱见深也因悲伤过度,于八月去世;皇太子朱祐樘继位。

弘治初期,朝臣有上疏建议,请求治曾任锦衣卫都指挥使万喜等人的罪,并籍没其家。

参与处理这一上疏的当事人——明人尹直在其《謇斋琐缀录》卷八中,对相关情况作了记述:

当今皇上刚即位,县丞徐顼就上疏,请求皇帝理清皇妣(即纪氏)薨逝的缘由,以复不共戴天之仇。

看来,这一上疏之中,还曾用了“复不共戴天之仇”的言辞。想一想,这问题有多么严重啊!

这一上疏中提到的万喜,就是万贵妃的弟弟。

当日,万贵妃得宠,万喜为指挥使,与其弟万通、万达等,全都十分骄横。成化年间,万喜升任都指挥同知,万通为指挥使,万达为指挥佥事。万通死后,朝廷升迁万喜为都督同知,万达为指挥同知。

对于朝臣请求治万家之罪的上疏,朱祐樘没有许可。

假如说,当日万贵妃的确毒死了朱祐樘的母亲纪氏,那么,无论从天理还是从人情角度看,这个时候,朱祐樘追究其事、洗刷冤屈、报复怨毒都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不过分的。

但是,朝臣提议之后,朱祐樘并没有马上清算万家,他说是:

事实情况并不明了,不可听风行事。况且,如果对万家进行清算,先帝生前那么宠爱万贵妃,如此行事,如此对待万家,恐怕会伤了先帝在天之心。

关于此事,据尹直所述,最后的拟定御批是:

宫闱往事,朕承皇太后以及母后的教谕,心中十分清楚。你们说的那些话,都是外面虚浮的妄议。既属浮议,那么就难以着手寻访查究,所以,一切相关情况,姑且从轻处置,云云。

可以说,朱祐樘的一念之仁,完全出于他对先帝的一片孝心,他的行为,也超越了很多古往今来的帝王。

当然,朱祐樘这么做,也是内阁大臣刘吉等人从中周旋保护的结果。

如此一来,免去了一场清算血腥,天下称颂朱祐樘的盛德广大,似乎也在真确之论。

(全文结束)

明宪宗与明孝宗一念之仁,天下称颂其盛德广大,究竟所为何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