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七不出門,八不歸家,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綏陽發佈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種半仙一樣的人存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也就時有發生。

一次有書君與朋友要出門,本來定好的日子,朋友說""七不出,八不歸家"",只得推遲了,如果是現在就不用發生這樣的事。

後來朋友又說了幾次,不瞭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只能按解釋理解成每月的七號不能出門,八號不能回家。

現在才知道其實是誤解了""七不出,八不歸家""的意思。也許有人也會像有書君先前一樣去理解,為了大家不像自己一樣理解錯誤,告訴大家一下這句話的意思。

1、產生""七不出,八不歸家""歷史背景

對於出門難,總說""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的古人,出行是重大事件。

他們出門都要看老黃曆,選好日子可以儘量避免發生不必要的安全問題,做到從心理上建立良好的準備,以保證出行萬無一失。

過去出行有騎馬的,有走路的,路途遙遠,出門又充滿不確定因素,什麼時候能回來也無法確定。不像現在,飛機高鐵汽車,大多數人家都有私家車,公路鐵路交通網如此的發達,什麼時候想走都可以走。

對於出行的人希望平安,也有一種期待:出門之前做好準備,出門在外,多按禮儀道德規範行事,求財求福求平安,""小心駛得萬年船""就對了。

農村老話多,規矩忌諱也多。""人窮規矩多""是要儘量避免產生不必要的麻煩,免得影響生活造成雪上加霜。

2、人們對""七不出,八不歸家""的誤解

許多人認為這是對數字迷信的說法。

農村迷信的說法是:初七不出門,初八不歸家。意思就是出門不要挑初七這一天,回家的日子不要選在初八這天。

""七不出""是說古代的男人要出遠門,""七""諧音""欺"",這天出門不吉利,容易受欺負。古人對於外出看得很重,所以避免在帶""七""的這天外出。

""八""諧音""發"",在古代""八""是個吉利數字,在外求財財到手,求官官到位,正是順風順水的時候,不要著急回來,等發了財,做了官再回來也不遲。這個說法明顯比較牽強。

既然是老話老規矩,這個七、八用的是農曆,不是公曆。

因為中華民國元年以前,我國沒用公曆。但這種迷信的說法,現代人沒這麼多的說道,哪天出門都是好日子。

其實,這種說法多少透露出了那個時代人們面對災難和不幸的無力感。

3、""七不出,八不歸家""正確打開方式

正確的說法值得關注,就是出門做好準備,為人處事不要違背生活的原則和道德的要求。

在古代,出門的人一般都是成年男子,而成年男子基本都是家裡當家的人。由於交通和通訊不便,出門之後,回家的時間根本沒法確定,必須先解決後顧之憂方可出門,也就是出門一定要安排好家裡的事項。

""七不出""的意思是說在出門前準備好柴、米、油、鹽、醬、醋、茶七種物品,也就是平時所說的開門七件事。

沒準備好的話,男主人最好不要出遠門。因為家裡的老老小小可能無法生活。而且沒有安排好家裡的生活所需,擔心家裡沒了吃用,出門在外的當家人也不得安寧,會擔憂不已。

所以,""七不出""是在提醒當家人,出門前不要忘了將家裡的事情安排妥當,把用品都安置好。這也是讓養家男人責任擔當提出的要求。

""八不歸""則指有八件事情沒做好的話就不要回家。違反了這八件事對不起祖宗,也沒臉回家面對家人。

八件事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項做人的基本準則。

這八項都是圍繞怎樣做到對""人、家、國""的要求來展開的。""孝、悌""居首,家族道德很重要,用家族道德育人,育人而齊家,齊家則國強。

""忠、廉""則是國家與政治上的要求。""信、禮、義、恥""是人際交往的要求。做人要坦坦蕩蕩,有誠信、有禮儀,有道義,講羞恥。

每個人需要按這八項要求做人做事,如果做不好這八項的話就不要回到家裡來,免得給家族丟臉抹黑。

古人認為""八不歸家""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標準,很多家族都把它作為治家的家訓,後輩違犯了任何一條,都是有辱祖先和道德的行為,要受到家族和社會的譴責。

所以這是一種警示,出門在外隨時要提醒自己不能做有違道德的事情。做不到這八件事的話,家人跟你丟不起這個人,最好不要回來。

我們要知道""七不出,八不歸"",實際上是提醒人們要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

有書君覺得""七不出,八不歸家""的意思體現出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那些流傳下來有它存在意義的老話,不要用""迷信""的標籤一棒子打死,更不能忘了老祖宗的教誨。

我們在繼承傳統文化上,應當有尊重傳統文化精神的意識,瞭解清楚具體的要求並實施就不會數典忘祖。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七不出門。

古時候男人是一家之主,婦女一般不出門,外事都是男人張羅。所以男人要出門的話首先要安排好家裡的基本生活,也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七件事。

八不回家。

說的是是古代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

男人出門在外,‘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點必須做好,否則別回家,丟祖宗的臉。


顫抖的下嘴唇


年關已過,啟程出門工作的人多了起來,與此同時,有一種說法也多起來了。老話說“七不出,八不歸”,那麼,究竟什麼是“七不出,八不歸”?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禁忌,在民間的通俗說法是“忌諱”。它是以民間信仰做為本質內核而派生出來,限制社會成員行動和語言的觀念和做法。一方面,他們對受尊敬的事物視為神明,不準褻瀆、冒犯。另一方面又對受鄙視的事物視為不吉,不許隨意接觸。禁忌的事象比比皆是,給生活塗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大家都以為說的是:初七不出門,初八不回家。更有人連十七、十八、二十七、二十八都算了進去。也有人批評說這是封建迷信,是老祖宗流下的害人的糟粕。

有一種說法,說的是出門前,有七件事沒辦好不要出門。 這七件事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八不歸:說的是出門後,有八件事沒做好不要回家。這八件事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古人的八條做人基本道德準則,違犯了任何一條,都是對不起祖宗,無顏回家。

另外也有看法認為,若以陰曆為準,從《易經》推算而來,有幾個出門應忌諱的日子,這幾個凶日是:初五、十四、二十三。每個月的這三天,最好不要安排重要事項,特別是出遠門,因為一年中,每個月的這三天都屬鬼節,鬼屬陰,人屬陽。所以此三日陰氣很重,不利人的出行,為大事忌日。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每一句流傳下來的老話都有其深刻含義,切不可貼上封建迷信的標籤而一棒打死。更不能妄自菲薄,忘了老祖宗的教訓。所以,親愛的朋友,千萬別誤解了“七不出門,八不歸家”的真正意義。


女王朱瓊


古代人對於一些禮節,一些規則講得特別嚴。尤其是在男女關係方面的一些事上,顯得特別咋眼。

比如女的是不許出門的,所以才有"大家閨秀"一說。既然女人不能出門,那對於已婚夫妻過曰子來說,重擔多擔在男人身上,比如,耕種,掙錢等的活。而女人在家紡線,織布,縫衣服,做鞋,做飯,養家禽等。

那在男人需要出門時,男人會把家裡需要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買好,所以稱為“七不出門″。

而"八不歸家"則是指男人出門在外時,基本的道德準則必須做好,比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點必須做好,否則別回家丟祖宗的臉。

時至現在,古人的好多禮義,我們也在遵守,正所謂"古為今用"的實例。不管年代多悠久,好的東.西及文化將永遠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